中国经济转型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济发展要有新思路

在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要有新思路,经济发展更是如此。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关系全局的几个有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体会。

一 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即21世纪头20年,中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加快现代化,曾有不同的认识。不少省市特别是东部一些省市,都提出加快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因此有的同志主张用加快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但是,许多同志认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0年,我国人均GDP 854美元,不仅同当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DP 27443美元有很大距离,而且同当年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 2039美元和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 1153美元也有较大距离。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很大一部分地区农民没有达到小康收入水平,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农村有2800万人尚未脱贫,城市有近2000万人领取最低生活补助金)。根据这样的国情,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是,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应当看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一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不仅易于为人民理解,而且目标不那么张扬,不会给外国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就全国整体水平而言的。有条件的地方,如东部一些省市,可以发展得更快一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经济任务是,用20年时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更高,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做到。

二 一个主题——新世纪头20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对中国来说,发展还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要快速发展。因此,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主题就是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5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也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2000年,我国GDP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0年我国GDP总量排在美、日、德、英、法之后,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银行认为,我国2000年GDP已达到4万亿美元。由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下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和划分标准,1999年全世界中下收入国家为人均GNP 756美元以上,我国当年人均GNP已达到780美元。2000年,我国人均GDP(由于我们利用不少外资,因而人均GDP,略大于人均GNP)为840美元,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了一个台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心就是要用大约20年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其基础和主题,则是要在这20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即做到每10年翻一番,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经济增长7.18%。这个速度虽然比前22年低一些,但是仍属高速或快速发展范畴。分析各方面的条件说明,实现上述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工作做得好还有可能超过。

中国具有并将继续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有世界上最富裕的劳动力资源,正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中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生产力的组织,能够把各种生产潜力组织起来发挥出来。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尽管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今后20年仍然具有较高的自然经济增长率,能保持7%—8%的平均增长水平,超过日本、韩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持续高速增长的时间。2001年和2002年前三个季度在世界经济低迷的不利条件下,中国经济增势不减,仍实现7.3%和7.9%的高速增长,这说明中国经济具有相当强的活力和发展势头。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经济2001—2020年年均GDP增长7.18%,同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年均GDP增长3%,则中国人均GDP到2010年为1592美元,2020年为3027美元,同期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为2513美元和3097美元。可见,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到那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跃升到世界第3位,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4%上升到占8.4%。

为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制订和实施恰当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已经为我国制订了三步走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目标,即到21世纪上半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五大以来和十六大,又进一步将第三步发展战略再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从2001—201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第二阶段从2011—2020年,经济总量力争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阶段从2021—2050年,经济总量大体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完善发展思路,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重大方针政策。首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发展要有新的思路。概括来说,一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其次,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重大方针政策。比如,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扩大国内市场应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立足点。当前要继续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当长时期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更积极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等。

第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2000年年底,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到处可见,严重影响经济潜力的发挥。进入新世纪,改革还要求有新的突破,即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理顺分配关系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取得成功,将最有力地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开放也要有新局面,即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工业化一般指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增加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过程。我国目前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化,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已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前四条是根据我国人均资源短缺[1]和适应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第五条则是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情提出来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的标志已不再主要体现在工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占优势,而应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占较大优势,同时农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的比重,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大下降;建成独立完整的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取代初级产品占越来越大比重;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是以拼资源、拼能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为代价,而是处处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等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同重视发展科技教育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问题要研究。

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十六大报告对三农问题特别重视,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部分单列一题叙述,这是过去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没有过的。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既论述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又跳出农业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报告肯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市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只有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将成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这已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速,至2001年已达37%,但是还不够快,至今仍有占63%的人口在农村,有占近5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5%。所以,今后在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要更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或城镇化可说是发展新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认真研究诸如用城市化概念好还是城镇化概念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发展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

五 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国家“十五”计划建议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这是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如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一般商品买方市场格局形成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出的正确选择。调整经济结构,除了上面已论述的调整城乡结构外,主要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信息、生物、航天航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在政务、商务、公共服务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包括加快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三是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四是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和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未来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主要靠发展第三产业。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就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调整地区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更是要从各地区实际出发,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强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国家的支持和本地的努力,加快西部地区开发,首先要遏制与东中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然后才能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也许这要2020年以后才能做到。

十六大报告对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这就是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为做到这几点,国家主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化,其难点在西部地区。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所以,西部大开发关系全国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原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 根据国家统计局材料,人均耕地面积2000年世界平均为0.24公顷,而中国只有0.1公顷。人均淡水资源,2000年世界平均为8241立方米,而我国只有2257立方米。人均探明可开采石油储量,2000年美国为13.6吨,巴西为6.7吨,而我国只有4.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