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学习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论述的体会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关于发展问题的精辟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指导思想,至今仍光辉夺目,令人叹服。发展是硬道理,以及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的其他论述,为我们今天很好地理解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和讨论科学发展观问题中,有的同志认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一大飞跃,是全新的发展观,是对过去邓小平倡导的不平衡发展论、先富论的重大转变。这是一个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当更多地看到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的观点相一致、相联系的方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发展。本文拟着重先讲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一系列光辉论述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方面,然后再讲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方面。
一 发展是硬道理,使我们对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
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论述,是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在这里,邓小平把搞清楚发展是硬道理同解放思想,同放开手脚,同是抓住机遇还是丧失时机等联系在一起。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远见卓识。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是否敢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包括是否敢于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在一些干部和群众中,认识并未统一和解决,以至于在实践上有些同志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地向前闯。邓小平用发展是硬道理这样简洁而又深刻的论断,使人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思想的解放迅速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是道理一时传遍全中国,很快就得到各方面的拥护,从而极大地推动了1992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精辟论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2]没有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能摆脱贫穷状态,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与此同时,还要认识到,“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3]。不仅经济方面的问题,如摆脱贫困问题,增加就业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扩大对外经济交往问题等,要靠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物质基础来解决。而且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发展社会事业,如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增加文化、科普设施,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等,也要靠发展来解决。我国2003年那么顺利地战胜“非典”的袭击,同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密切的关系。邓小平还说过,“中国最终要统一。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4]。又说“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5]。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论述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但这是他一贯的思想。“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出后,他就力排异议,坚决主张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且提出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发展结合在一起,赋予发展一系列新的丰富的内涵。邓小平的这一光辉理论,不仅进一步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而且对党和国家今后的战略决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规划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至今仍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顺利实现第一、第二步的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21世纪后,我们首先要在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约 30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去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必须紧紧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2000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建议等,都是对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
二 发展是硬道理为科学的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后,科学发展观问题引起广大干部和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无疑对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观点,为科学的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很好领会的。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更好地坚持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和技术都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急起直追,抓住机遇实现持续的较快发展,即比其他国家更快的发展,不但补上工业化这—课,而且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现在处于而且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紧紧抓住不能有丝毫松懈的。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建设的发展,就没有必要的物质基础解决所有的问题。经济不发展,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比别人快一些,并且在经济建设中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就不能得到较快的改善,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所以,邓小平在20多年前给我们制订的以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方针,至今还是完全适用的,也是我们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很好把握的要点。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能较好地实现邓小平为我国规划的长远的、全面的发展目标。邓小平规划了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领导和指导第一、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为我们今天和今后逐步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许多重要思路和原则。例如,关于地区协调发展问题,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理论至今还是我们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针的重要根据。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6]又如,邓小平的“先富论”和“共同富裕论”是相统一而不是相分离的,是我们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要指针。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提倡—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7]邓小平的上述发展理论,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不能只用“不平衡发展论”来概括。我们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更好地逐步实现邓小平20多年前提出的艰巨任务和宏伟目标。
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更好地推进邓小平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这是我们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规划发展的道路和方针政策等时,从来都是同发展的目标,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同全中国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科学发展观时需要很好掌握的一个重点。
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自从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和1992年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来,中国获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发展,1978—2003年,年均GDP增速达9.4%,处于世界前列,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 6位,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与此同时,国内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便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党中央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发展经验基础上的又—次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和成果,标志着我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更加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现。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如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都要协调发展;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目的性,即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五个统筹”为根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适应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指导我国实现更好和较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自觉地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当前就要更加关注“三农”问题,从发展规划、工作安排、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为农民增收做更多的实事。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在于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普遍过上小康的生活。
统筹区域发展。一是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等。二是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已出台多项措施,推动这方面工作。三是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四是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抑制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进而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差距。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从“十五”计划即新世纪开始,大家已比较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2003年春夏“非典”疫情的冲击,进一步暴露了许多地方重经济发展,片面追求 GDP的高速增长,忽视社会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发展滞后上面,从而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个问题,去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提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既要首先重视经济发展,又要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长期滞后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迅速提上议事日程,做好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全国事业单位130万个,财政供养人员3000万人,比公务员多 3倍多,传统国有企业的弊病和行政部门的毛病兼而有之。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互相协调。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是要着力解决近几年越来越受大家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为此提出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努力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最近有学者建议,考核政府官员的政绩应计算绿色GDP,需要从原来计算的GDP中减去对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造成损失的因素。有关部门负责人最近也表示,绿色 GDP标准已开始试点。国家环保总局现在正在进行因为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造成损失的评估研究。[8]国外有的经济学家算过,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按绿色 GDP计算,其增长率要比原来计算的 GDP增长率减一半左右。我们似乎可以逐步实行这一办法,以激发人们对节约使用资源、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且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我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主要应立足于国内的发展。因此要妥善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又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既要充分利用内资,又要很好地吸收和有效利用外资,使之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努力开发国内人才资源,用好国内人才,又要积极引进外智,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既要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又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增强我国的自主开发能力。如此等等。还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利用国外资源,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等。
我国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小康就是人民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意思。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这就使发展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为什么要实行“五个统筹”,主要就是为了使人民普遍受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中国要改革开放,其根本出发点也是要我们国家摆脱贫穷,使人民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他一再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今后的任务,是实现全面的小康、更高水平的小康,因而逐渐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来。因此,现在提出以人为本,除了更加明确发展的目的以外,也包括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更高的要求。 总之,我们今天重温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著名论述,学习发展是硬道理等光辉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原载《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第5期)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4] 同上书,第265页。
[5] 同上书,第240页。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8] 见《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