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亚非洲地区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脉络
西亚非洲地区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展现该地区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脉络。如图所示:
图2-1 西亚非洲地区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公开文章及我国驻西亚非洲地区各国的使馆网站。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将该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宏观发展进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950年之前)、出现阶段(20世纪50年代)、扩展阶段(60年代)、高潮阶段(70年代)、低潮阶段(80年代至今)。简述如下:
一 萌芽阶段
该阶段的时间跨度约为19世纪30年代至1950年。这一阶段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传入该地区并进行早期传播的阶段,因此图2-1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该阶段是“非洲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理论、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犹太复国主义理论形成,以及犹太人在该理论指引下兴建“基布兹”[4],从事带有社会主义因素实践活动的阶段。到1947年以色列建国前,基布兹数量已达143个。[5]
二 出现阶段
在图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非洲的埃及和几内亚[6]。这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在该地区首次以国家形态出现,并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积极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政党或组织,如伊拉克共产党、安哥拉共产党等。其中,伊拉克共产党“到50年代后期已被公认为阿拉伯世界最强大的共产党组织”[7]。与此同时,基布兹的数量和参与人数迅速增加,到1958年初,基布兹总数已达到了232个,参与人数约为7.97万人。[8]
三 扩展阶段
图2-1中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17个,表明该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正快速扩展。这17个社会主义国家中,非洲占14个[9],西亚地区有3个[10]。其中,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理论的国家有7个[11]并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叙利亚和伊拉克为代表的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以埃及、苏丹、利比亚、索马里为代表的纳赛尔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的“工人自管”社会主义。基布兹发展势头不减,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但禁止雇佣原则开始瓦解。
四 高潮阶段
在此阶段,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在乌干达、阿富汗遭遇了挫折,但8个新生社会主义国家[12]的加入,使该地区社会主义国家的总数在70年代达到了24个。奉行“非洲社会主义”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国,已形成了“非洲科学社会主义”、非洲民主社会主义、非洲村社社会主义三大流派,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基布兹的粮食产量占以色列全国产量的40%以上[13],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力。上述情况表明该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达到了顶峰。
五 低潮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津巴布韦和佛得角作为新生力量加入了社会主义运动,但5个国家脱离了社会主义阵营[14],因此,图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出现了负增长。这种国家数量的负增长趋势由此出现并持续至今,表明整个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从80年代开始进入到了低潮阶段。具体而言,在80年代私有化浪潮和90年代民主化浪潮的两次冲击下,除坦桑尼亚外,奉行“非洲社会主义”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国全部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也由此分别下降了12.5%和61.9%;2011年的中东变局,除叙利亚外,西亚北非地区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理论的国家全部改旗易帜,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由此锐减66.7%。而基布兹从1980年开始,无论是在数量、居民人口方面,还是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方面,也都呈现出持续衰落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该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私有化浪潮和民主化浪潮冲击后,又在中东变局的严重冲击下进一步向谷底滑落。
尽管遭受了三次冲击,但该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并未就此消亡,以南非共产党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政党,通过自身理论和政策调整,以及建立新型国际联系的方式,力量已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而使该地区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在低潮中奋进的局面。[15]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不仅佐证了事物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发展这一辩证法则的科学性,而且对“该地区社会主义运动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冲击下走向低落”[16]的结论进行了适当修正。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该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由盛而衰的发展态势,是由多种性质不一、复杂多样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共同织就的。因此,只有先了解该地区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尤其是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渊源、联系及本质区别,才能更好地探究该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由盛而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