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1章 在战争中发迹的人

——一战时期德军总参谋长兴登堡

保罗·冯·兴登堡(1847-1934年)是德国陆军元帅,1916-1918年任总参谋长,直接参加和指挥了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晚年曾任魏玛共和国总统。

屡经战火的将军

兴登堡出生于普鲁士波兹南省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他的祖辈早在13世纪就有人当兵。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年幼的兴登堡产生很大的影响。1856年他就被送到西里西亚的瓦耳斯塔特陆军幼童学校学习,后来又进入柏林第一士官学院深造,参加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9-1871年的普法战争。1872年后,兴登堡入陆军大学研究军事,于1911年晋升为将军,次年告老还乡,闲赋家中。

一战爆发后兴登堡应召重返军队,1914年8月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同年11月任东线部队总司令,1916年8月又任总参谋长,实际总揽军权。1925年兴登堡被右翼政党联盟选为魏玛共和国总统,1932年再度当选,1933年1月30日授权希特勒组织政府,使政权转入纳粹党手中,1934年去世。

兴登堡一生参加了许多战斗,屡建功名。1866年他被派往驻但泽的第3步兵警卫队任少尉。此时正值普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战,在萨多瓦大会战中,坚守哥尼格腊茨阵地,中尉阵亡后,率领40多名士兵不顾一切冲向敌阵,夺得奥军3门大炮,后来头部中弹负伤,昏迷过去,苏醒过来后,又冲上前去。头部的大量出血,染红了满脸,使兴登堡简直成了一个血人,直到援兵赶来才把他救回。战争结束后,由于表现突出,兴登堡受到了皇帝威廉一世的亲自嘉奖,得到一枚通常只有团级以上军官才能得到的红鹰勋章。

1870年普法之间战事再起,在圣普里瓦战役中,兴登堡又立战功,威廉一世将自己亲自佩带的铁十字勋章授给了他,同时,他被选为参加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举行开国大典的团队队长。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国没有重大战事发生,兴登堡的军阶平稳晋升,到第一次引退之前已成为将军。

导致兴登堡引退的是这样一些事件:威廉一世去世后,其子继位,兴登堡常以老臣的身份给威廉二世提建议,难免与新皇帝发生龃龉。1908年他以驻马格德堡第4兵团司令的头衔参加了帝国的大演习,德皇插手指挥他的部队,又加深了彼此的矛盾,从此兴登堡更不得皇帝的欢心。1911年他借口“今后恐怕不会有战争发生”,提交辞呈,经皇帝批准后移居汉诺威,在那里过着悠闲的生活,每日打猎、郊游,享受天伦之乐。他的妻子是一位将军的女儿,他的儿子奥斯卡在他的老团队中当少尉。

国民心中的“护国神”

1914年8月1日,德国宣布总动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兴登堡因闲居家中,一种失落感随着战火的燃烧油然升起,因而心情焦躁。然而形势的发展为他再次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战争开始,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根据已故参谋长施利芬制定的计划,军方把重点放在西线战场,东线只在德俄边境部署了马克斯·冯·普里特维茨将军率领的第8集团军。俄军以优势兵力发动进攻,由于普里特维茨将军的懦怯加上情报不准,结果实施了大撤退。这一决定报告德国最高统帅部后,总参谋长毛奇马上免去普里特维茨的职务。8月22日,兴登堡收到毛奇的电报,任命他为东线第8集团军总司令。

兴登堡决定利用这一机会,迅速调整部署,亲临前线指挥。到9月中旬,俄军被赶出东普鲁士,损失总共近25万人。这次战役被命名为坦能堡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超坎尼”战役。由于坦能堡之役的胜利对于日耳曼民族有重大历史意义,因而兴登堡一夜之间成为狂热的国民最崇拜的人物,他取得了德国人民的无限信任,被誉为“护国之神”,所有军政要人,包括威廉二世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在柏林,人民为兴登堡竖起一座巨大的木制雕像,他的崇拜者把成千上万的铁针钉进雕像中。

不久,兴登堡晋升为元帅,并被任命为东线德军总司令,鲁登道夫升任东线总参谋长。兴登堡认识到,对俄作战可以夺取俄国西部乌克兰、立陶宛和库尔兰等地的资源,以解决德国战略物资的不足。他和鲁登道夫都坚决认为,如果他们手头有足够军队的话,在下一场战役中就可以把俄国击败。因此两人大声疾呼,要求增援部队。但是,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兑现。

马恩河战役失败以后,法尔肯海因接替小毛奇任总参谋长。他仍认为德国必须首先在西线取得胜利,因而拒绝从西线抽调军队支援兴登堡。兴登堡直接上书威廉二世,得到德皇和贝特曼的支持。但德皇只同意他从东线发动进攻,而南线仍由奥匈部队负责。因此,兴登堡还是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军队。到1915年初,西线速战速决的方案彻底破产,进入阵地战胶着状态,俄军趁机再度入侵东普鲁士。

2月7日,德第8、第10集团军在兴登堡直接指挥下,分两路在俄军设防薄弱的马祖里湖以东广大地区发动进攻。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大雪漫天,严寒异常,俄军失去警惕,仅一天,俄第10集团军就溃不成军。2月21日,德军在奥古斯托夫战役中全歼了俄军中路部队。

奥古斯托夫战役也是兴登堡运用“坎尼战”思想的一个典型战例。这一战役的胜利为德国国民心目中兴登堡的高大形象又增添了色彩。

1915年秋,东线战局仍对德国十分有利。俄军先后于8月5日从华沙、8月17日从科夫诺、8月18日从诺沃格奥尔吉耶夫斯克撤退。然而,他们再次逃脱了被歼灭的恶运。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仍在为批准实施他们的方案而奔走。9月下旬,俄军统帅部对部署作了一些局部调整,兴登堡抓住这一时机,下令在维尔诺地域发动一次名为“斯文茨亚内突破”的著名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合围俄第19集团军的企图未获成功,维尔诺进攻逐渐停止。但这一战役也并非徒劳无功,俄军被迫再次后撤,放弃大片土地。

这场战役结束时,兴登堡举行宴会,庆祝战役的结束,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庆祝自己参加普鲁士军队50周年。由于在东线取得的赫赫战果,兴登堡在国内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总参谋长这一职位似乎也已在向他隐隐招手了。

总参谋长

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又向同盟国宣战。德皇撤换了法尔肯海因,任命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调任军需总监。

兴登堡上任不久,德国最高统帅部便决定在西线阿腊斯、圣康坦、埃纳河的拉费尔一线构筑防御工事,这道防线被称为“齐格菲—斯泰林防线”,史称“兴登堡防线”。这是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设计合理,易守难攻。

兴登堡对西线进行视察之后,认真分析了两军对峙的形势,认为如果协约国反攻的话,推进到法国境内的对峙正面的两翼侧,将受到协约国的打击,整个形势会对德国极为不利。根据他的建议,1917年3月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德军向东撤退到齐格菲防线。德军撤走之前对占领区进行了野蛮的破坏。协约国方面由尼韦尔将军组织的进攻未能奏效,在1917年的其余时间里,德军也没有受到严重挫折,在帕斯兴德挺进中,英军的损失比德军还要大。兴登堡当上总参谋长最初的这段时间里,德军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走运的。

1917年2月俄国爆发革命。当时列宁急于从瑞士回俄国领导革命,鲁登道夫瞒着兴登堡给列宁提供回国的便利条件。列宁回国后发动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并立刻提出休战。德国接受这一提议,但不想签定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在和谈过程中,兴登堡主张在普鲁士前线建立一条“保护地带”,即不退出占领的波兰、立陶宛和库尔兰等地。苏维埃代表团一开始不肯接受屈辱的条款。1918年l月底,兴登堡批准在俄国战线乌克兰地段的进攻计划,形势再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被迫接受德国的条件,3月3日缔结了布列斯特和约。这一条约是历史上最苛刻的条约之一,德方通过该条约从俄方获得30.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18年5月,德国又同罗马尼亚签订了一项苛刻的补充条约。兴登堡用其坚强意志和威胁手段为德国谋取了巨大利益。

东线稳定以后,西线的形势依旧很严峻,最紧迫的任务是在英军插手以前尽快取得主动权。兴登堡决定将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英国,在英军和法军之间插入一根楔子,切断英军对法军的支援,进而威胁英国。

这场战役在1918年3月21日开始。德军推进60公里,但没有达到突破联军防线、分割英法军队并加以消灭的战略目的。在利斯发动的第二次进攻也同样如此。为此,兴登堡决心在弗兰德战役中给英军以决定性打击。为了引开法军后备力量,他继续展开进攻,把法军逼到马恩河。此时,百万英军已经到达欧洲战场。德军尽管占领了大片土地,却没有突破协约国阵地上的任何一个要地。德军在兰斯发动最后一次进攻,仍以徒劳而告终。

此后,战争的主动权和军事优势完全转到协约国方面。8月8日至13日,协约国发动亚眠战役,德军在长75公里的战线上被击退18-19公里。鲁登道夫称“这是德军在世界大战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从此,德军节节败退。

8月23日,兴登堡等人在大本营召开最高文武官员御前会议。会上鲁登道夫宣布战争已经无法通过军事行动取得胜利。然而,就在此时,兴登堡仍强调德军不能退出法国和比利时领土,这样在缔结条约时就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这时首相已由哈特林担任,他把这些意见转告了政府和国会。鉴于兴登堡的态度,议会未能作出议和决定。

9月以后,形势进一步恶化,保加利亚退出战争,西线兴登堡防线也被突破,国内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强。9月28日,精神首先垮下来的鲁登道夫告诉兴登堡休战刻不容缓,兴登堡这才同意并告知德皇:“形势要求立即停战以避免一场灾难。”29日,兴登堡正式声明,必须签订停战协定,成立一个协约国可接受的政府。

10月1日,成立了以巴登亲王马科斯为首的新政府。在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下,新政府撤换了鲁登道夫,但保留了兴登堡的职务。

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订。从此,兴登堡的地位完全改变,他不再是一个胜利的将军,而是已成为一个败军之将,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统率部队回国。兴登堡虽然被列为第二号战犯,却没有离开部队。他对他的部下说:“弟兄们,我能替你们与协约国把条件讲到什么程度,诚然毫无把握,但是我总要尽到我的心力,替你们弄到我所能弄到的最好条件……”由于兴登堡的威望,德军撤退时尚能保持良好的纪律。兴登堡痛恨凡尔赛和约,不愿再过问国事,再次退休回到了汉诺威。

最后的岁月

兴登堡曾提出愿意代替威廉二世听候协约国处理,但没有得到答复。此后,他开始撰写回忆录《生平片断》。在书中,他创造了“背后一刀”的神话,宣扬德军实际上并没有被击败,而是被革命出卖了。他也出席过议会调查战争和德国失败原因的委员会会议,但对委员会无礼蔑视,大加贬抑。

1923年,兴登堡夫人去世。在人们心目中这位老元帅已开始走下坡路了。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德国人毕竟难以忘记兴登堡。

1925年魏玛共和国总统艾伯特去世。4月26日,兴登堡以1460万票对1380万票击败马科斯,当选为新总统。按经历和信仰来说,兴登堡是一个君主专制派,但他没有复辟封建王朝,而是保留了共和制。他出任总统的最大贡献应该说是恢复了德国民族的自信心。1932年,他击败希特勒再度当选总统。

但是,此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已经成为德国最有实力的政党,希特勒提出了执政的要求。兴登堡曾一度拒绝任命“那个波西米亚班长”为总理,但到1933年,他终于被周围的人说服,任用了希特勒。应该指出,这位元帅此时已经有些衰老,易受他人影响,这就为周围的人提供了玩弄阴谋的机会。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完全掌握权力,架空了兴登堡。从此,兴登堡越来越多地把时间消磨在努德克庄园里,一年多以后在那里去世。兴登堡死后,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