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二 教学语言技能
问题情境 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用合乎语法逻辑的口头语言,对教科书中的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说明的行为方式。
问题一 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利用语言载体表达教学内容?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技能。
学习内容一
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教学语言技能是最基本的技能。
1. 教学语言技能的含义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用来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以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语言就叫作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课堂口语、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2. 应用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
应用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如下。
① 教学语言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技能。
② 教学语言要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过程,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环境应该是愉快和谐、启迪智慧、积极紧张三者的统一。而这正是由教师提供的,是教师运用完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的。
不断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思维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关心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说:“我们一开始学习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可以观察到的东西,然后逐渐转到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有联系的概念。接着,我们转向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的课文;确定逻辑顺序,找出因果联系、质的联系。”他发现,“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加工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这就生动地说明,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提高与其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是辩证统一的。
3. 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
教学语言技能由基本语言技能和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因素构成。
(1)基本语言技能
这是在社会交际中人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包括以下诸要素。
① 语音和吐字。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有了语音这一载体,表达信息的符号——语言才能以声音的形式发出和被感知。在交际中特别是在教学中,对语音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即要用普通话来讲话。方言是交流的一大障碍,如有位教师对“多”和“独”的发音区别不开,因此在讲“多幕剧”和“独幕剧”的区别时,这位教师若不借助板书,学生就很难听清楚。与语音相关的还有吐字问题,人们用“嘴里像含个热饺子”来形容吐字不清。造成吐字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发音器官在发出相应的字音时动作不到位。对于这种问题,只要有意识地矫正,并且经常练习,养成习惯,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② 音量和语速。音量表示声音的大小,声音过小时让人听不清楚,声音过大则没有必要,而且使人听起来感觉不舒服。音量应控制为在教室内安静的情况下最后一排也能听清楚。音量大小和气息控制有关。要达到一定的音量,就要注意深呼吸,要注意有控制地用气。注意音量的保持,避免学生听得清前半句而听不清后半句。要把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进学生的耳朵。语速是指一个人讲话的速度。耳朵有一定的承受力,超载就会听不清。语速以每分钟200~250字为宜(播音员为每分钟350字)。
③ 语调和节奏。语调一般指的是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的变化。合适的语调可以加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节奏是指讲话时的快慢变化,它和语速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每个字音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句中和句间停顿的时间长短不一,这种不一就形成了一种节奏。教师如果善于调节音调的徐疾变化,形成和谐的节奏,同样可以加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④ 词汇。没有词就没有语言。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词汇量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于口头表达中,才能具有一定的口语技能。在课堂口语中,对词汇的要求为:一是规范,要用普通话的词汇进行交流,而方言有很大的障碍;二是准确,表达一个意思和客观事物时要用恰当的词语,不走样;三是生动,注意用词的形象性、可感性,注意用词的感情色彩,应能启发想象、联想,激发人的感情。
⑤ 语法。要注意符合语法规范,否则让人听不懂或费解,同时还要注意合乎逻辑规范。
(2)特殊语言技能
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形成的语言技能。教师的课堂口语技能是在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加强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是要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口语技能。教师在培养口语技能的科学性、艺术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准确。确切地表述概念、原理、定律等,而不是错误地或含混不清地表述。
② 规范。虽然是口头语言,也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如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楚,遣词造句要讲究语法,叙述事理要符合逻辑。
③ 言简意赅。语言表达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即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教师本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是不能表达明白的。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而那种毫无目的、毫无选择的旁征博引,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绘声绘色,学生却抓不住教学的中心,效果很差。
④ 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也就是说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运用学生所熟知的生动事例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不管是概念也好,原理及定理也好,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有些含有深奥的哲理,这就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如果运用恰当的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既可增加教师授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⑤ 语言要有节奏感。这是教师运用语言的技巧问题。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讲课的声调要有高低,节奏要讲究快慢,即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停则停。
4. 教学语言技能的应用原则与要点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① 学科性。教学语言是学科语言,因此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术语。专业术语是学科范围内师生的共同语言,不用这些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而且往往不严谨,甚至可能出现错误。学科性还要求教师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术语进行教学。教学术语用于表示特定的意义,是教学中的共同语,如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分析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等。在教学中不注意运用教学术语,同样会造成混乱。
② 科学性。指用词一要准确;二要合乎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合乎逻辑。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教学中第一位的要求,如线段就不是直线,无色就不是白色。
(2)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① 教育性。教师职业本身就使其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由于民族传统心理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尊师心理)。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年级越低,这种影响越大。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注意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还表现在组织教学中。运用尊重、鼓励、爱护学生的语言对密切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意识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行一致,教师应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思想、道德、情操等各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其教学语言的教育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② 针对性。下面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来研究。
内容:必须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与学生的思想感情相通,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可和学生的兴趣、需要相悖。
表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生动活泼。那种“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以及故弄玄虚、重复啰唆、平淡紊乱的语言是不可取的。
为了加强口语的针对性,教师要加强业务修养和语言修养,掌握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选择和组织自己的课堂语言。
(3)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① 简明性。指语言不多但一听就明白,就表达内容来说一定要经过提炼和认真组织,所用词语一定要经过认真推敲,句式要经过严格选择。简明的语言也包括留有余地,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② 启发性。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分析、归纳、演绎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要饱含感情;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要能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是逻辑性极强的语言。
问题二 教师应当如何运用语言技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很多时候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听起来豁然开朗、感悟颇深。教师应当知道如何把握语言的运用,什么时候应该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情感立场,什么时候应该客观分析问题而不带主观色彩。
学习内容二
对于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品德双重任务的教师,掌握良好的语言技能、技巧,更有利于其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应该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娓娓动听,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和高度的激励性,以达到教育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对教学语言技能的理解
加里宁曾做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清澈、敏锐、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一刻不停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人受到这样严密的监督,也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对年轻人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教学语言的教育作用。
2. 教师运用教学语言技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 教育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应优美,蕴含思想、情感,要保持语言的纯洁性;语言表达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避免使问题绝对化;教师的讲解要实事求是,不要讲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以免造成学生误解。
② 学科性。正确使用本专业的学科术语进行教学;正确处理通俗语言和学科术语的关系,培养学生使用学科术语的习惯。
③ 科学性。教学观点正确,无歧义;用语准确,符合逻辑;教学比喻要恰当,避免拟人化。
④ 简明性。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教学语言的表达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探索时间;教学内容合理简化;使用简短句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⑤ 启发性。美丽的语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作用,使用恰当的语言节奏、语调、情感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都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⑥ 可接受性。适当把握语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言和情感讲解内容,让学生在舒适的状态下自然地倾听,提高接受程度。
3. 教学语言技能的评价
教师们可以按照表1-1中所列的评价内容对自己的语言技能进行打分。
表1-1 教学语言技能评价表
如果自我评价分数在0.7分以上,可以直接转向下一环节“教态变化技能”的学习内容;如果分数在0.5分以下,则需要采取一些方法进行训练,以提高自己在教学语言使用方面的能力。
4. 教学语言技能训练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出发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这就形成了课堂口语的特殊结构。课堂口语的3个要素(阶段)为引入、介入和评核。
(1)引入
教师用不同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好心理准备,具体来说又有若干细节。
① 界限标志:指明一个新话题或新要求的开始。
② 点题、集中:指明新话题或新要求的目的。
③ 指名:指定学生作答。
(2)介入
教师用不同方式鼓励、诱发、提示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或正确执行教师的要求,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 提示:为使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教师提供线索,提供知识,提示行为的依据。
② 重复:重复学生的回答,目的是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以做出相应的判断。
③ 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提出问题,以引发思考,得出正确的回答。
(3)评核
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在“评核”这个要素中又有以下若干细节。
① 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评论。
② 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以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
③ 更正:学生的答案依然不正确,教师予以分析、更正,并给出正确答案。
④ 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完全正确)继续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⑤ 扩展、延伸:在已经得到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联系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