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机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进行综述,首先阐明数字鸿沟的由来、定义;其次提出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机制问题;最后指出本书的研究意义,阐述本书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

第二章,研究综述。本章对国内外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数字鸿沟研究方向的演进和数字鸿沟形成动力机制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将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归纳为两个维度。一是扩散的维度,区域数字鸿沟是一个包括从了解和产生意愿开始,到拥有接入、拥有技能、有效使用的过程。二是资源维度,区域数字鸿沟的产生源于区域之间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大方面的资源分布不均。

第四章,数字鸿沟形成机制概念模型的实证研究。根据第三章的结论,建立数字鸿沟相关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计算出ICT接入、ICT技能、ICT使用三大内部影响因素指数,以及政策、经济、社会、技术4个外部影响因素指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到ICT接入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大因素之间是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关系,ICT接入、ICT技能与ICT使用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数字鸿沟形成因素的因果关系及静态分析。基于第四章所得出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2002—2010年的七大数字鸿沟相关指数所构成的面板数据,分析七大指数各自的平稳性、彼此之间的协整性,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下一步的数字鸿沟形成机制建模奠定基础,并尝试通过路径分析建立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静态模型。结果显示静态模型不能很好拟合数字鸿沟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原因在于数字鸿沟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长期平稳的动态回归关系而不是静态关系。

第六章,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动态模型。在第五章数字鸿沟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数字鸿沟七大因素彼此互为因果的动态模型,再将所得到的动态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建立一个完整、动态的数字鸿沟形成机制动力模型。在此模型之上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区域数字鸿沟进行模拟和预测。最后探讨了加入政府宏观调控指数对区域数字鸿沟的影响。

此外,本章与第五章一样,都是基于数字鸿沟七大指数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其中核心部分是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回归模型构建。这一研究在数字鸿沟领域处于前沿位置。

第七章,基于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的政府ICT投资政策分析。本书在第七章中引入博弈论中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对政府从全局出发加强ICT投资统筹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对相应的调控参数选择进行分析。其结论可以简单描述为两点:一是中央政府应加强对区域ICT相关投资的统一协调、合理分配;二是中央政府的最优ICT投资策略通过类似于“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转移支付机制,将发达地区富余的ICT投资预算转移到落后地区,平衡各地区投资水平,并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或相应的鼓励机制,促进发达地区ICT投资向落后地区转移。

第八章,对弥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综合建议。本章提出了数字鸿沟政策的确立原则,在此原则下根据本书所提出的数字鸿沟动态模型提出了数字鸿沟政策思维框架。在此框架中,政府的数字鸿沟政策包括4个出发点和3个落脚点,共12个象限。最后,本书对每个象限中可能的政策进行了简要的列举,供政策制定者参考。

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全书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指出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