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X平台:赋能企业指数级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哈佛大学伯克曼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认为,当知识变得网络化时,房间里最具有价值的不再是站在我们面前对我们说教的那个人,也不是房间内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即由房间里的人和想法,以及房间外的事物共同连接而成的网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聪明的房间以及连接房间与外界的网络就是社群。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社交软件的护持下,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形成社群。社群的力量有多大呢?数据显示,从平均购买力来看,粉丝人群比非粉丝人群高出大约30%;从品牌线上营销活动的转化率来看,粉丝人群是非粉丝人群的5倍。

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先生在2016年曾说过:“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互联网时代谁能把线上线下融合起来,谁就能获得成功。”而融合就体现在社群经济上,所以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未来将是社群经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也一定是社群化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原来关注的是资产增值和现金流量,现在变成了社群资产。也就是说,未来衡量企业前景的标准是企业有多少用户,用户中有多少粉丝,粉丝中有多少铁粉。

然而,目前大部分社群依然在迷茫与疑惑中前行,还在为如何拉新、如何运营、如何变现等问题所困扰。那么,社群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何方呢?我认为,社群的破局之道在于顶层设计,我们要从平台的高度来重新定义社群。

社群的本质是共同体,社群的作用是催化出强关系。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社群把那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价值诉求,但跟企业无关系的人转化成弱关系的用户;再通过共同的社群文化、目标、机制把弱关系的用户催化成强关系的粉丝;进而把强关系的粉丝感化成员工、股东、合伙人。因此,社群是每个企业与用户沟通的最短路径,它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社群的出现为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商业空间和无限的商业机会。

如今,商业的驱动力已经由“流量”转化成了“关系”,商业的衡量标准也从“价值”转化为了“价值观”。从小米到小米有品,从《创业家》到黑马会,从诚品书店到诚品生活,从“罗辑思维”到得到平台,社群演化为平台的轨迹越来越清晰。

社群进化的下一站就是平台。本书尝试穿越现象迷雾,回归商业本质,探寻社群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演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IP+社群+场景+共享经济”的社群商业模式,回答社群如何赋能个体、社群场景如何强化用户体验和认知、社群如何在共享经济的反哺下实现商业价值等一系列问题。

消费升级,不只是产品功能的升级,还包括用户认知的升级、用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升级。人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圈层,重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和服务在物质层面的功能,而更看重产品所承载的价值主张、生活态度、人格标签等精神内涵时,产品就成了人们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道具和载体。当消费者认为企业所宣扬的体验价值、形象价值与自己所秉持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契合时,就容易与其产生精神共鸣,进而渴望同这个与自己具有相同认知的企业交流互动、同频共振。由此可见,社群重新定义了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无社群,不商业,圈人比圈地更重要。社群3.0时代以连接一切为目的,社群不仅仅是人的聚合手段,更是连接信息、产品、服务、内容、商业等要素的载体。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比去哪里更重要的是与谁同行。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素未谋面的读者朋友,正是因为你们的热忱期待,才让我有了持续创作的激情与动力;正是因为你们的不离不弃,才让我有了苛求极致的决心与毅力。我相信,未来不仅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更是一个万群奔腾的时代,再小的个体也有品牌,再小的品牌也有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