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炊具

灶[tsuə51]

也称“灶头”[tsuə44du213],安放铁锅烧饭的砖砌建筑,过去外层用石灰粉白,现在一般都贴上瓷砖,灶面上方安装烟囱排烟。一般安放一大一小两个锅,最多安放三个锅,其中有一个大锅专门用来烧猪食,称“猪泔镬”[tɒ44kɒŋ44yaʔ2]。

2-1 ◆夏家

灶穿[tsuə44h44]

即灶膛,也称“灶穿腹”[tsuə44tɕyĩ44poʔ5],江山话的“穿”义为孔、洞。灶膛是灶的最重要部位,灶好不好烧、省不省柴全在于灶膛垒得好不好,费柴的灶称“老虎灶”[lɐɯ22xuə44tsuə51]。灶膛口烧火的地方叫“灶穿门前”[tsuə44h44moŋ22zuᴇ213]。

2-2◆大陈

煤炉[mᴇ22luə213]

烧煤饼的水泥筒炉或铁皮炉。里面有用耐火泥做的炉心,可以并排放两个煤饼的称双心煤炉,可以并排放三个煤饼的称三心煤炉。煤饼有一个个气孔,形如蜂窝,故名蜂窝煤。改革开放以前,江山城里人烧定量供应的煤饼,乡下人则烧柴草。

2-3◆大陈

炉儿[luə22ȵi241]

也叫“炭炉”[tʰɒŋ44luə213],加热菜肴的炭火陶土炉,口大底略小,侧面开有通风,上沿开有缺口。江山人大多用“炉儿”以慢火给产妇炖煮鸡鸭肉以补充营养,也用于热菜,但不上餐桌;廿八都镇则主要放在餐桌上用于菜、温酒。

2-4◆大陈

2-5◆廿八都

咮镬[tɕy44yaʔ2]

也称“镬”[yaʔ2],半球形铸铁锅。江山方言把鸟喙状的东西、小而突出的物体、小而可爱的事物都称作“咮”[tɕy44],铸铁锅因底部有一小块乳头状突出物而名“咮镬”。锅铲叫“镬铲”[yaʔ2tsʰaŋ241],锅盖叫“镬盖”[yaʔ2kᴇ51]或“板㔶”[paŋ44kəŋ241]。

2-6◆赵家

饭甑[vaŋ22tɕĩ51]

底部有缝、顶部有盖的蒸饭木桶。江山话称蒸饭为“炊饭”[tɕhy24vaŋ51],用“饭甑”蒸出来的饭称“饭甑饭”[vaŋ22tɕĩ44vaŋ51]。用江山的传统方式炊饭时,一般先把米放在热水中煮开至半熟,再用笊篱捞起放在饭甑里,留待中午时蒸食。剩在锅里的饭粒煮成稀饭作为早餐,也可加入红薯块、面疙瘩等。

2-7◆赵家

饭甑架[vaŋ22tɕĩ4451]

放置饭甑的一种木架子,比凳子略高而宽,长方形,半面为栅栏状的木格,便于饭甑底部透气散热,另外半面为木板,可以放置脸盆、热水瓶、茶壶等杂物,横架上可披挂围裙等物品。

2-8◆福石岭

糕甑[kɐɯ24tɕĩ51]

用来蒸糕的有底有盖木桶,底板上开数条窄缝以出蒸汽,比饭甑大而浅。蒸糕时,底板上要垫麦秆编成的“糕扇”[kɐɯ24ɕiɛ̃51],防止漏粉及粘连。

2-9◆早田畈

火锨[xuᴇ44khiɛ̃44]

铲炭火用的木柄小铁锨。主要功用是把木炭、柴灰从灶膛里出。

2-10◆早田坂

火叉[xuᴇ44tshɒ44]

烧火用的铁叉。主要功用是拨动柴火,使灶膛更通风,柴火燃烧更旺。图2-11中间一把即为“火叉”。

2-11◆早田坂

竹夹[taʔ5ɡaʔ2]

用竹片弯成的V字形夹子,长约两尺,用于把柴草夹进灶膛。铁制的夹柴工具叫“火钳”[xuᴇ44ɡiɛ̃213],也称“铁钳”[tʰiᴇʔ5ɡiɛ̃213](见图2-11右),形如长腿的剪刀。

2-12◆福石岭

大担桶[do22taŋ44doŋ22]

用来挑水的有梁大木桶。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饮用水要用“大担桶”到大溪或水井里挑回家中水缸里存用。

2-13◆茅坂

井桶[tɕĩ44doŋ22]

用来从井里吊水的有梁小桶。过去都是木桶,形状像缩小版的“大担桶”[do22taŋ44doŋ22](参见图2-13),所以也称“担桶儿”[taŋ44doŋ22ȵi241] (见图2-14);现在木制井桶已罕见,多用轻而薄的塑料桶。井水深的话,多在桶梁上拴一根长长的绳子来吊水;井水满的话,多用一根带钩的竹竿或木棍勾住桶梁来提水。

2-14◆大陈

杀猪大桶[saʔ544do22doŋ22]

用来装开水烫猪以便毛的大木桶,直径约三尺,高约两尺。杀猪时,在大桶里倒进大半桶开水,将杀好的猪浸入,便于毛。

2-15◆早田坂

大木勺[do22moʔ2ʑiaʔ2]

木制舀水工具,也可用来舀猪食等。用一段木头挖空而成,带短柄,样式类似“饭勾勺”[vaŋ22ku44ʑiaʔ2](见图2-30),尺寸大数倍。

2-16◆后龙头

汤罐筒[tʰaŋ44kuɛ̃44doŋ213]

在半截毛竹筒的侧面嵌插一根竹片做柄的舀水工具,多用于从“汤罐”[tʰaŋ24kuɛ̃51]里舀水。“汤罐”是安装在灶上靠近烟囱一侧的瓦罐或金属罐,利用烧饭炒菜的热量来烧热水。

2-17◆后龙头

笊篼[tsɒ4444]

即笊篱。篾丝编成的篼加一个竹片长柄,“炊饭”[tɕhy24vaŋ51]必备用具。江山习俗,把米放在水里煮得半熟,用“笊篼”捞起盛在饭甑里待蒸。也有柄很长的,称“长柄笊篼”[dɛ̃22paŋ44tsɒ4444],可用于捞浮萍等水中之物。

2-18◆后龙头

棘筅[tɕi44ɕiɛ̃241]

即炊帚。用劈成细丝的竹条扎成,一头加櫼扎紧,一头呈扁平的扇形,长不超过八寸,用于刷洗锅碗。

2-19◆赵家

馃印[kyə44ĩ51]

专用于做馃的木模子,压出的馃表面均刻有吉祥花草图案或文字,美观精致。底面刻有“寿”字、边上有一个尖尖小孔的大“馃印”,是专做“寿桃馃”[zɯ22dɐɯ22kyə241](参见图7-23)的模子。

2-20◆山塘

沝臼[yĩ44ɡɯ22]

江山话把臼称为“沝臼”,也有人称“手臼”[tɕʰyə44ɡɯ22]。沝臼多用石头凿成,少数用硬木墩挖成。使用时用“沝臼杵槌”[yĩ44ɡɯ22tɕʰiə44dza213]上下舂,沝臼杵槌用三尺木柄装上半球形石头做成(见图2-21)。“ 麻糍”[kʰaŋ44mo22213]打糍粑时用的长柄木槌称为“锄杵”[za22tɕʰiə241]或“麻糍锄”[mo2222za213],即图2-22中蓝衣男子手持的器具。

2-21◆早田畈

2-22◆大陈

细沝臼儿[ɕiɞ4444ɡɯ22ȵi241]

小型石臼或木臼,比碗略大,多以长条形的鹅卵石作杵,用于捣碎蒜、胡椒、芝麻、花生等少量作料、药物或食物。

2-23◆大陈

瓯[u44]

即碗。江山话把碗叫“瓯”,把质量和工艺比较粗糙的碗叫“粗瓯爿”[tsʰuə44u24baŋ31],“爿”字表示不值价。江山南部的三卿口村有一个当地人称为“瓯厂”[u44tɕʰiaŋ241]的古村落,那里有一座专门烧粗瓷的窑,完好保存着作坊式制瓷工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江山普通人家都用那里出产的粗瓷碗吃饭。

2-24◆茅坂

瓯庎橱[u4444dʑyə213]

也称“菜庎橱”[tɕʰi4444dʑyə213],放菜肴、碗碟、作料等的立橱,多为木制,也有竹制的。上仓有对开的橱门,里面分层摆放菜肴食物;中仓的底板栅栏状,可沥水,用来放置空碗盆碟等;下仓为敞开式,可放坛罐一类杂物。

2-25◆福石岭

箸笼[dʑiə22loŋ213]

放置筷子的笼状器具。江山话把筷子叫“箸”[dʑiə31],“箸笼”过去一般用篾丝打成,也有用陶土烧制而成,陶土的箸笼比较粗糙厚重,以正面有镂空图案的扁方匣形居多,箸笼上多刻有“九世同居”等吉祥文字。一般挂在“瓯庎橱”的侧面,现在多为塑料或竹木制品。

2-26◆后龙头

箸筒[dʑiə22doŋ213]

放筷子的筒状器具,有的用毛竹筒,有的用陶土烧制,筒底有许多小洞用以沥水。

2-27◆乌龙

菜罩[tɕʰi44tsɐɯ51]

放在饭桌上遮罩饭菜的篾编器具,透气通风,可避免饭菜因碗橱不透气而馊变,也可防尘土撒落、苍蝇叮咬或猫狗偷食。以方框形居多,也有半球形、圆锥形的。

2-28◆乌龙

炊笼[tɕʰy24loŋ51]

蒸食物用的圆形竹篾器具,也称“蒸笼”[tɕĩ24loŋ51]。外圈用较宽的竹篾片围成,现在多用铝合金;可以数屉叠加,每一屉的底面用平滑的竹片编成,使用时铺上一层屉布。江山人多用于蒸米馃、馒头、包子等食物。

2-29◆毛家

饭勾勺[vaŋ22ku44ʑiaʔ2]

用木头掏挖而成的盛饭勺子。盛粥的柄稍长,称为“粥勾勺”[tɕioʔ5ku44ʑiaʔ2]。

2-30◆后龙头

饭篮[vaŋ22laŋ213]

用篾丝编制而成的盛饭竹器,比较精致。夏天盛饭通风不容易馊,有圆锥形篾编盖子,可防苍蝇与落尘。小一号的称为“饭篮儿”[vaŋ22laŋ22ȵi213],用于出门带饭。

2-31◆外龙旗

白竹筒[baʔ2taʔ5doŋ213]

盛茶水用的毛竹筒,上山砍柴或下田干活时随身携带。取大毛竹的一节或两节,上节开个洞,用于进出水。喝水时,双手捧起往嘴里倒,水流会发出好听的“控控控”的声音。

2-32◆茅坂

饭筲[vaŋ22sɐɯ44]

也称“蒲筲”[buə22sɐɯ44],席草编成的袋子,用于出门时携带饭食。旧时外出,常把米饭加油盐或咸菜后盛进“饭筲”压实,扎紧袋口后随身携带,饿时以山涧水或凉茶水就饭。因讨饭人也多用饭筲盛饭,所以江山人骂会吃不会干的人叫“扲饭筲”[kɞ̃44vaŋ22sɐɯ44],“扲”义为拎、提。

2-33◆茅坂

饭窠[vaŋ22kʰyə44]

用稻草编成的保温桶,多放置盛有热饭的“饭甑”或钢精锅,盖子为“稿大锣”[kɐɯ44do22lo213]蒲团(见图2-58)。

2-34◆洪福(徐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