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标准英语的内部变体

标准英语内部也有很多故事可讲……?这是因为标准语并非一种同质现象,在发音、拼写、语法、词汇、话语范式等方面,都是内在统一、始终如一的。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共识,认为在说英语的集体中存在一致性,乃是出于这样的事实,即我们放眼所见的书面英语,本质上都是正式的。它是英语的最佳表现方式。无论写书稿、撰文章、编小册子,还是做招牌、写海报,抑或是制作其他形式的印刷品,人们都会尽量“把它搞对”(get it right),为此需要专门人才(如文本编辑)或写作手册(如风格指南),以确保语言能达到标准。某些人也同样如此,都会遵循各自的行业标准,如播音员、政府发言人、大学教授、法庭律师等。他们的说话风格,越是贴近书面标准,就越少招致诸如“粗心”、“懒散”、“草率”之类的批评。所以,那些公众语言,无论我们听到的还是读到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全都位居文体谱系的“正式”一端。

即便在标准英语内部,也确实存在一个文体谱系。变化随处可见。哪怕“正式”一端也不例外。律师、职员、政客、医生、显贵、播音员、科学家等等,尽管交际时倍加小心,但谈话和写作方式也并非始终如一。在所谓“法律英语”、“宗教英语”以及与社会主流机构相关的所有风格的语言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语言差异。其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得到认可。现已写成的不少书籍,其对象就是所谓的“法律语言”或“宗教语言”。正式英语的特点,无论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已得到了细致入微的考察研究。

然而,在谱系的另一端,非正式的标准英语却被大大地忽略了。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员工食堂里,播音员的言语到底是什么样的?政客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时,又是如何交谈的?大学教授们在海外旅游时所用的语言,与他们明信片的语言一样吗?他们的电子家书与他们的讲稿或书稿都用同样的语言吗?文本编辑下班后也从来不会将不定式分开来写吗?一旦提出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会清楚地知道,原来还有另一个世界正等待我们去探索。普遍经历告诉我们:下班之后,人们都会“换上舒服的休闲装”。那么,当不再处于大众视域中时,人们的这种“舒服感”在语言学上的对应究竟是什么呢?所有的专家学者,当他们不再专业的时候,是否都会换成同一套语言的外衣呢?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什么信息可以说明。这个故事也还没人讲过。

毫无疑问,大量非正式的语言素材,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确实也都存在。但凡写过明信片的人,在提笔写下Having a lovely time[“过得痛快”]的时候,其非正式性也就跃然纸上了,因为省去句子的一个部分(省略——此处是主语和系动词,即I’m或We’re),乃是我们的常规做法之一,目的在于使写下的句子和说出的话,听起来无拘无束,亲切随和。任何人,只要在言语中加入一个助词,无论比较委婉的(如blooming[可恶]或darn[该死])还是十分随意的,都表示着自己的非正式性,因为这些形式的出现,本质上说,就是为了适应世俗的、低层次的互动交流的需要。任何人,只要使用俚语,无论通俗的还是专业的,也都显示着自己非正式的一面,因为俚语的存在,首先在于营造一种亲和关系,那是希望寻求社会归属感的人们的一种表达形式。在这样的语境中,任何人=每个人。

好比更衣一样,我们有多种选择来表达非正式性。需要着装时,我们可以挑选略微随便的,也可以挑选非同寻常的,这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和银行存款。写作和说话时,我们也有多种选择,也有几个层次的非正式性,也包括从略微随便到非同寻常的不同层次。相关的是人格,方式也是一样——尽管不像存款,因为在表现身份时,语言乃是最廉价的方式——而且选择语言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对话的主题,参与对话的人数、年龄、性别,以及对话的场景类型等。一统化的或通用的非正式英语,确实存在诸多的特征,但里面也有很多的变数。

在“正式-非正式”的谱系上,我们的选择越是多样,就会越感方便,越能满足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需要着装时,衣橱里的多种选择使我们能穿着得体,以便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语言也一样。越是掌握了多样的语言选择,我们就越能随机应变,越能恰当地适应一个又一个的社交场合。显然,无论是谁,在使用英语来表达时,如果不能做到正式、克制和正确,那么在现代社会里就难免陷入极端不利的处境。反过来也是如此:无论是谁,对于非正式场合下的英语使用,如果缺乏应付能力,也会陷入极端不利的困境。

这后一点,对于土生土长的说英语的人,关系不是很大,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掌握非正式英语的过程,那是环境所致;但对那些非土生土长的学习者,乃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今日的英语使用者中,他们却占有绝对的多数(见第十七章)。比如一个总部设在英国或美国的跨国机构,每当召开会议时,用的可能都是正式的商务英语,但大量“真正的”商务活动却在过道或咖啡厅里,或在会议厅之外,都是用日常的惯用方式进行的。对于那些并非土生土长的经理来说,可能需要费尽周折才能真正理解。即使在会议厅内,一句漫不经心的回答或玩笑,于那些对非正式英语的多样性缺乏感悟的人,都足以伤害他们的自信。董事会中的英美成员全在开怀大笑,而其他的经理,比如意大利人或香港人,则不会。

同样,虽然没有可靠的数据,但仅凭直觉我们就会知道,非正式英语远比正式英语来得“正常”。假如有什么办法,可以将所有场合累计起来,看看在全世界说标准英语的人中,非正式和正式英语各占多大比例,我想前者将会高于后者,其比值至少为10∶1。如果你是说标准英语的,不妨回头看看刚刚过去的一周,回想一下使用正式英语的场合。它们将会如同座座孤岛一般明晰可辨——比如上班、集会、探亲访友、互通电话等。至于使用非正式英语的场合,要回想起来就不那么轻松了,因为它们实在太多——亲朋好友的交流、工作中的相互沟通、邻里间的家长里短、陌路人的彼此对话,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场合的交谈,比如家里的、上班时间的、商店里的、酒吧或饭店的、公交车与火车上的以及运动场上的等等。非正式英语是基础,正式英语位居其中,与之对照。只有它才是规范。

有关非正式英语的故事,一些词典、语法和风格指南也都开始讲述了,但内容十分散杂,态度也通常可疑。依然流行的看法是,非正式英语多少有点稀奇古怪的感觉——风格随便,思想半生不熟,句子结构松散,表达不全,语流中断,话题更换,词语重复,茫然不知所云,交流全凭“耳朵游戏”(play it by ear),这一切,本质上就不及正式英语:一切都经过深思熟虑,所有句子都密切关联而又完整无缺,意义的推进既符合逻辑又前后连贯,竭尽所能地做到适宜、清楚、准确。这样的知识,规定语法学家和纯粹语言学家,在过去的250年里,一直都在给我们以谆谆教导。大概还要花上250年才能将它忘掉,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实际时间或许会少些。

我们需要两种文体知识,才能度过一个完整的语言学周期。Thanks a million[万分感谢]与I am most grateful[不胜感激]是并行不悖的。We’ve got all sorts of lovely grub and booze in the fridge[好吃好喝的,冰箱里全有]的含义就是A wide variety of foodstuffs and beverage has been left in the refrigerator[各种各样的食物和饮料,冰箱里应有尽有]。实际上,更加恰当的说法,有时是Hey, Dick, take a look-see here[嘿,迪克,来这儿看看瞧],有时则可能是Excuse me, Mr Smith, would you please examine this[请原谅,史密斯先生,您能检查一下这个吗]?饭桌上也一样,完全正确的说法,有时可能是Be a dear and send the salt down...Ta[乖,递下盐……谢啦],而有时我们却又清楚地知道必须说成Would you kindly pass the salt?...Thank you so much[劳驾递一下食盐行吗?……非常感谢]。非正式英语的特征到底怎样才算把握准确,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人们的年龄和文化背景。2003年,我曾听到过这样的表达谢意的说法:Cheers[谢谢]、Wicked[棒极]、Good one[妙极]、Cool[真酷]、Fierce[非亚斯]等等。但不论用哪个词,基本点还是在的。仅有一种风格可用,或对风格的使用缺乏恰当的感受,都可能导致话语权的丧失,从社交角度说也是让人颇感不安的。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再也无法控制形势的发展,而且很快就会发现,不谙风格乃是踏上惨遭社会排斥之路的第一步。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文化,也适用于所有的语言。而在像英语这样的语言中则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这种语言,在正式性与非正式性之间具有众多的微妙差异,这些差异源自悠长的历史、多样的社会性、强大的科技影响、与日俱增的全球化趋势。对这些差异的理解,无疑是多多益善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随机应变地加以运用,而每当他人应用时也才能反应自如。能够控制语言还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转换风格,以求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比如电视上的气象预报就使风格转换成了一种艺术,从正式,经由各个级别的非正式,到全然的非正式。

A deep depression is approaching the British Isles, which will bring heavy rainfall by early morning.

一股较强的低气压正逼近英伦三岛,将于凌晨早间带来瓢泼大雨。

Another low coming in, so you’ll need your umbrellas tomorrow.

又一低气压将会到来,所以明天你得需要雨伞。

More rain on the way, I’m afraid, so get your brollies out for the morrow.

恐怕还有雨,明天你就带伞出门吧。

我们还必须能够控制,才能避免在使用中不出差错,才能领略玩笑的精妙之处。我们应该知道,在电视讽刺剧的世界之外,我们断然不可以说How’s tricks, your grace[窍门怎样,阁下]?对自己的背景要绝对清楚(或烂醉如泥),然后才可以说Yo, Officer[唷,是警官呀]。

但凡讲到英语史,对英语的正式性及其整个适用范围,都不会视而不见。但对各个层次的非正式性问题,在传统的叙述中却极少涉及,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过分地将其与地域方言联系在一起。在数百年的语言教学中,正式英语一直都是崇拜对象,而非正式英语则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地——通常是受罚的对象,被贴上诸如“庸俗”、“错误”等标签。但在英语的语言学发展史上,一旦要寻找其非正式性,就会越找越多。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它们的上下文还有着明显的文学血统,而那则是有待讲述的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