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与遗产
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崩溃并没有导致整个印度河文化的消亡。很多与城市生活相关的文化特色难免消失,但与农村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大部分保留下来了。例如在城市文明时期就流行的十字交叉的耕作方式在印度河流域一直流传下来,由于村落文化在印度河流域城市兴起前是带有浓厚的地方特点的,在城市时期虽然受到改造,在城市后期又显出各地区的特点,尽管带有外来影响。旁遮普的H号公墓文化就有中亚地区传来的印欧语系文化的影响;苏特累季河以西的巴拉文化继承了卡利班甘城址下层的前城市文化传统;再往东,现北方邦西部有赭陶文化,也是哈拉帕后期的一种乡村文化。这些城市后文化与代表印欧语语系人民的物质文化在很多地点有重叠的现象。在西北的查漠地区,蒙达的哈拉帕文化与新出现的“灰陶文化”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重叠。巴拉文化和赭陶文化在公元前两千纪末到一千纪初与“彩灰陶文化”重叠。灰陶与彩灰陶文化都是印欧语人民的代表文化。灰陶文化一般分布在西北部,时间早于彩灰陶文化;而彩灰陶文化分布在恒河平原。印欧人是经西北的犍陀罗地区进入南亚次大陆的,历时一千多年。他们对印度河的影响早在哈拉帕城市期和城市后期就出现了,代表就是旁遮普的H号公墓文化。彩灰陶文化在公元前一千纪前期出现在恒河—朱木拿河平原,可能是灰陶文化在进入次大陆以后发展起来的,是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文化传统与印欧人文化传统结合的产物。彩灰陶文化与恒河—朱木拿河平原上原有的巴拉文化与赭陶文化的重叠,也就是说这两个文化所代表的人民的交往,是很自然的事了。哈拉帕后期文化踪迹一直流传到恒河流域中部,可以说是从旁遮普开始的印度河文明传统的主流。
印度河传统的另一支是从信德地区向东南发展的。大城市消亡后信德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农村型的“朱卡尔文化”。大概是由于这个地区受生态水文变化的影响最严重,人口开始向古吉拉特地区迁移。古吉拉特地区在经过城市后文明的人口剧增以后,也开始出现衰落迹象。一部分人继续向东移动,走向德干高原。近年来在德干高原的戈达瓦里河谷发现了哈拉帕文明的后代的一些重要居民点。其中的一个居民点——达依马巴德——面积有20公顷,约有7500人。这里的人们只保留了印度河文明的极微弱的文化传统。但是考古学家找到四件精美的哈拉帕式铜器。它们是铜制的牛、犀牛、象和一架由两头牛拉、一个人驾驶的牛车。当地的手工业水平生产不出这种产品。大概是移民们从故乡带来的传家宝。这支传统可以算是印度河文明遗留下来的一个支流。
从细节上讲,印度河文明的衰亡带走的是国家管理机构、文字、统一的度量衡、大型的建筑物、城市的规划体系、城市民用设施如排水系统、有组织的商业交换等,同时消失的还有一些与国家机器和城市生活有关的手工业产品,如球形和三角形陶块、玩具泥车、烧制砖、带孔的陶器。但是某些建筑特色、部分冶金技术,丧葬风俗、火祭和喜欢装饰品的风俗随着村落文化的流传而遗留下来。它的语言和耕作技术作为农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后来的印欧人的牧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后者从游牧业部落转向农业定居生活起着催化作用。
1 甘瓦里瓦拉的发掘还没有正式开始,不能为我们提供很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