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
康有为曾因“译才并世数严林”一句,得罪了“严”与“林”,成为学术界和翻译界的趣谈。这“严”便是以翻译西方社科名著而享有“中国近代思想先驱”之誉的翻译家严复,“林”便是以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而享有“中国传统古文殿军”之称的翻译家林纾。
对从思想家或文化角度研究严复或严译者众,文献汗牛充栋,而从译学本体角度究之,尤其是用语料库方法论之者则前无古人!《天演论》并非由严复“译”出,如鲁迅所言,是“做”出的。这种“做”法,即严复之“达旨术”,或黄忠廉之“变译”。
1898年严译《天演论》正式出版,题曰“达旨”。而“达旨术”也并非严氏所创,其同时代人梁实秋就创有“豪杰译”,史上也曾有过,却在上个世纪之交被严复大用特用。其八大名译均为变译,不经意间促使严复跻身于中国近代思想先驱行列,以至于本书作者将其奉为“变译大师”。百年后的世纪之交黄忠廉“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8年第2期);无独有偶,100年之后的1998年,黄忠廉以之为研究对象,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变译理论研究”,110年后的2008年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严复变译思想研究”。十几年来,他发表了几十篇有关变译的论文,出版了《翻译变体研究》(2000)、《变译理论》(2002)、《科学翻译学》(2004/2007)、《翻译方法论》(2009)、《应用翻译学》(2013)等,对变译现象深挖猛掘。
《严复变译思想考》,是作者在变译的规律研究、原理研究、方法论研究、学科研究之后的个案研究。这一研究始于作者1998年刊于《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福建外语》的系列论文。作者以之为基础,又在严复变译思想的实质、来源、研究史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专著有如下几点研究特色:
第一,区分了翻译思想与翻译理论,进一步厘清了翻译思想家与翻译理论家。整个研究新人耳目,有理有据,有助于学界正确认识国内外翻译学者,有助于翻译思想升为翻译理论,更有利于理论创新。
第二,总结了严复的变译思想,是整理国故的力作。近年来译史研究渐成显学,但发掘之功有待提升。中国翻译史上众多的翻译思想应该从本体上有系统地深挖,且要升至理论高度;不仅仅要占有史料,更应重史识,进而史论和史学,甚至是史学研究所重的史德。
第三,翻译本体研究意识突出。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研究,新世纪翻译研究顺应了世界潮流,研究的文化意识越来越强,翻译本体研究无形中略有忽略,这也是研究发展的常态。只有守住译学研究的本体,才有根本性作为,这是源,其他是流。该书根植于严复变译的语料,研究人类与全译不同的另一种翻译形式,这也是译学研究之根本。作者的研究抓住根本,很踏实,也很充实,更是务实。
第四,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译学研究。该书首次将语料库方法与变译研究结合起来,建立了第一个变译语料库,是第一部以语料库方法研究变译的翻译学专著。这是对语料库翻译学的一次有益尝试,与现行的基于全译语料库研究翻译的方法有所不同,其特色重在翻译过程标注、翻译方法标注等,深化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第五,仰望理论星空,兼具接地气的勇气。翻译史研究要钻故纸堆,但还得走出来,关注当下;走向高度的同时,还得关注低度。变译思想蕴于严复的翻译实践,可以酿出变译理论,还可以走向变译学,更可以用它指导广泛的翻译实践。从译才培养来看,翻译本科专业可以训练变译中的摘译、编译、译述、缩译、阐译等,而MTI(翻译学硕士)和DTI(翻译学博士)更可训练变译的其他形式,如综述、述评、译写、译评、参译、仿作等。翻译教育除了训练全译的转化意识外,还应提升变译的变通意识。
第六,潜心探索,自成系统。就某一理论和方法苦心孤诣地展开系统性整合性研究,既能由宏观见高度,又能由微观见深度,以建构严密的系统,这类学者时下不多。黄忠廉能坚持不懈地在变译的现象、规律 、理论、学科、应用和方法论各层面均展开研究,有的层面还不止一项研究,其成长之路,可以借鉴。
多年来,黄忠廉静守学苑,淡定问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彰显了一种学术自信、理论自信和人生自信。
仲伟合
2015年春
仲伟合,男,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发表翻译学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教育部有关国家级重点教材《英语口译教程》《英语基础口译教程》《英汉同声传译教程》和《口译研究概论》《口译研究方法论》等教材、专(译)著等1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