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家争鸣的乱世战国庄子的时代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也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庄子·天下》篇中论述了墨子、禽滑厘、宋、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子共五派十子,附带叙及名家的惠施和公孙龙等。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阴阳家的邹衍、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这就是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旧阶级之间和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过去的政府办学变成了私人讲学,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多起来。他们以“士”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是现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同时,各诸侯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各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杂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一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百家”,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杂家等等。其中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儒、道之争等,就是在各家的内部也有不同派别的争论,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救世的主张。儒家代表孟子先后与墨家和杨朱争辩。道家代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对儒家的学说进行了诙谐的讽刺。法家代表韩非总结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使法家的理论趋于完善,开始对儒家比较系统的批判。
在诸子百家相互诘难,进行激烈论争的同时,各家之间还有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如道家、法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道家之间都有相互借鉴之处。诸子百家的相互影响到战国后期更为明显,由于政治上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百家争鸣”渐渐转入了总结阶段,此时,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就把百家之言融合在一起,为百家争鸣的局面画上了句号。
战国百家争鸣图
战国时期,各诸侯竞相争雄,为吸引人才,对知识分子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由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人物主要有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他们之间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影响,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