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管理智慧1:组织建设与用人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如何用好能人

7.让组织与能人共赢:从齐湣王任孟尝君为相说起

讲到用人,都说要用能人,但真正用了能人,有可能问题更大。

关于用人问题,战国四君子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所谓四君子,包括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按照西汉贾谊的说法:“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横。”这四位在当时不可不谓能人,而且基本上都同所在国的君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过君主的重用,但是,最终都没能维持长久的合作。

在这里,我们就以孟尝君为例说明“用能人”的问题。好在这四个人的行为差不了多少,可以类推。孟尝君田文本来就是齐国宗室,其父亲田婴在齐国为相十多年。孟尝君在继承其父的封地爵位后,以养士而出名,食客数千,人才济济。贤能之名,蜚声诸侯,就连秦昭王,都曾一度打算请他担任丞相。由此才有了孟尝君逃离秦国时“鸡鸣狗盗”的故事。这样的人才,齐国能不用吗?于是,齐盡王任孟尝君为相,把国家大事全托付给他。但是,很快齐盡王就不大放心了,“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罢免了孟尝君的相职。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孟尝君不惜策动秦国攻打齐国,派人到秦国鼓动秦王放出要聘任孟尝君为相的风声,迫使齐王重用自己。当孟尝君在齐国待不下去后,又到魏国担任丞相,这时,他丝毫不顾他与齐王同宗共祖的关系,同齐国翻脸,联合秦、赵、燕,打败了齐国,把齐盡王赶下台。齐襄王即位后,不得已又任孟尝君为相,直到去世。孟尝君死后不久,众子争嗣,齐魏合作,乘机灭了他的后裔。

孟尝君确实属于能人之列。尤其是在招揽人才方面,恐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代表。所以,武侠小说谈到那些急公好义、求贤若渴的主儿,往往以“小孟尝”“赛孟尝”之类的名号褒奖。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别忘了还有另一方面。

司马光对孟尝君是看不上的,他的评价不像贾谊那样赞美,说:“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在司马光眼里,孟尝君不仅是小人,而且是奸人。表现为养士不分好坏,吃着国家的俸禄,笼络自己的党羽,醉心于个人的名利,典型的吃官饭养私骆驼。对上欺侮君主,对下坑害百姓,不但是奸人而且是“奸人之雄”,有什么可推崇的!

司马光写书当然可以对孟尝君说三道四,大加斥责,但现实不那么简单。作为管理者,处在齐盡王的位置,能怎么办?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你是董事长,正好遇到了孟尝君式的人物,你敢用吗?

第一答案是:不能不用。因为孟尝君手中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人脉、关系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这样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有一个人,拥有孟尝君式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拿出来就能使自己的公司拥有技术或市场优势,甚至能把竞争对手搞得七零八落,你不用才怪?极有可能,你还会以高薪为饵,以高位为诱,不把他招到自己麾下不罢休。

但是且慢,还有第二答案:不得不防。当年的孟尝君确实与齐国唇齿相依,但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说白了,齐国是齐王的,不是孟尝君的。这种能人一旦到了决定公司成败的地步,要不就是把公司化为己有,要不就是跳槽对你构成致命威胁。齐王最怕的就是:用他,有可能对齐王取而代之;不用他,他就跳槽当秦国和魏国的总经理,鼓动这两个国家来打齐国。孟尝君当上丞相,齐王的后脊梁就冒冷气,道理就在这儿。

实践中的老板,对于能人,尤其是那种了不得的能人,往往会又爱又怕。大势所趋,不用不行,而一旦重用,又会如芒刺在背。当然,如果孟尝君是无私奉献的活雷锋,那老板大可不必担心。但是,用人不能寄希望于对方是圣人,只能把他假设为常人。而经济学告诉我们,趋利避害是常人行为的基本逻辑。用能人,确实能使公司获利,而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往往也会使公司的损失最大化。司马光不用操心利润,所以他可以唱高调。他所说的道理我们可以理解,但他所说的做法不见得可行。如果找不到圣人和君子,全用愚人,那还干不干事?

克服这种两难问题的出路,在于老板与员工在利益上的一致化。现代管理中强调塑造共同愿景,实际上就是力图解决无形利益以及价值观念的一致化问题;经理人控股、利润共享等等管理手段,实际上就是实现有形利益一致化的举措。没有利益上的一致化,就没有真正的“双赢”。你好我好的表面和气,只是掩饰利益冲突的鸵鸟式方案;而忍痛割肉的退让,由于存在单方面的利益损失,往往是更大冲突的前兆。所以,“亲兄弟明算账”,把双方的利益得失明明白白摊开,聪明人都自己会算账,这是用能人的基本前提。所谓和谐,不是掩饰矛盾和冲突,而是在算账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