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建市30年实录(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政治建设

第一节 中共地方组织

一、中共晋城市代表大会

从1986年10月晋城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至2015年,晋城市共召开6次党代会。每次党代会的议程均为三项:一是听取和审议上届市委的工作报告,讨论确定会后5年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并通过相应决议;二是听取和审议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三是进行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历届党代会具体情况如下:

(一)中共晋城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1986年10月13—17日召开。应到代表350名,实到335名。薛荣哲致开幕词,崔光祖代表晋城市委作《坚持搞好全面改革,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为晋城经济的全面振兴和繁荣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程延龄代表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首届党员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1名委员和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晋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和1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一次党代会确立的“七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农业为基础,以流通、交通为先导,突出抓好科技、教育,实行综合规划,整体开发,进一步深化煤铁优势,发展丝绸、果品优势,开发林牧优势,带动和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把晋城市建设成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丝绸基地和果品生产基地,为创造一个各业兴旺、环境优美的文明城市,提前实现“翻两番”“达小康”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共晋城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1991年11月26—29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59名。薛荣哲致开幕词,王云龙代表一届市委作《站到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高度,奋力推进双文明建设的进程,为实现兴泽富民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提交了书面工作报告。大会选举由32名委员和4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第二届委员会,由19名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是:围绕“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总体改革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科技兴市,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业,继续搞好化肥原料基地和煤炭化工基地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快兴泽富民步伐。

(三)中共晋城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1996年12月16—20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78名。王家俊致开幕词,李拴纣代表二届市委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把我市建设成山西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马巧珍作《关于建设经济强市的说明》,刘耀江代表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由32名委员和6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第三届委员会,由18名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赶超战略:第一步,从现在起(1996年)至1997年底,使全市整体达小康;第二步,经过三年奋斗,到2000年,在全市提前3年达小康的基础上,把晋城建设成为山西省的经济强市;第三步,再经过10年努力,到2010年,跻身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的行列。实现体制规范化、经济集约化、科技产业化、产品基地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文明化的“六化”目标。

(四)中共晋城市第四次代表大会

2001年5月10—14日召开。应到代表385名,实到374名。贺锐主持开幕式,杜创业致开幕词,张少农代表三届市委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率先建成全省宽裕型小康市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石正民代表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由31名委员和6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第四届委员会,由19名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依法治市三大战略,突出清洁能源、化肥、新型铸造、丝麻四大基地建设,主攻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产权改革,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基础建设,发展民营经济五个重点,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把晋城建成全省宽裕型小康市、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和全国一流文明城市而奋斗。

(五)中共晋城市第五次代表大会

2006年7月31日—8月3日召开。应出席代表399名,实到代表388名。夏振贵致开幕词,李雁红代表四届市委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兴现代化城市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石正民代表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由41名委员和8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第五届委员会,由24名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五次党代会确立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坚持争先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新型能源和化工基地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和谐晋城建设,为把晋城建成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兴现代化城市而奋斗。

(六)中共晋城市第六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六次代表大会

2011年8月18日—8月21日召开。应到代表416名,实到411名。省委常委、纪委书记李兆前,省委换届督导组组长张亥生参加大会。王清宪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张茂才代表五届市委作《勇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于若洁代表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由41名委员和8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第六届委员会,由24名委员组成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出席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的35名代表。市六次党代会确立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建设“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为目标,实施“三大战略”(产业集群战略、园区集聚战略、强县带动战略),力争“五个跨越”(即由煤炭大市向工业强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内陆小城向开放型区域中心城市、由发展不够均衡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勇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而努力奋斗。

除此之外,在此期间,还分别于1990年10月9—10日、1995年11月17日、2001年9月8日,举行过三次中共晋城市党员代表会议,分别选举产生了出席山西省第六次党代会的46名代表、出席省第七次党代会的45名代表和出席省第八次党代会的29名代表。

二、中共晋城市委

198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晋东南地区,成立山西省晋城市(省辖地级市),辖原县级晋城市及高平、阳城、陵川、沁水4个县。同年5月,组建中共晋城市委,省委批准崔光祖任书记,上属中共山西省委领导。

1986年10月17日,中共晋城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晋城市第一届委员会。至2015年,共召开过6次党代会进行换届选举,本届为六届市委。在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市委负责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市党代会的决议,领导全市各项工作。

(一)历届市委全委会议及重大决议、决定

1..一届市委全委会议

一届晋城市委共召开过7次全体会议:

(1)市委一届一次全体会议1986年10月17日举行,选举崔光祖、薛荣哲、任清海、田霍卿、纪友伟、成葆德、程延龄、王家俊为市委常委,崔光祖当选为书记,薛荣哲、任清海、田霍卿为副书记,通过市纪委一次全会选举产生的市纪委常委、书记、副书记名单,程延龄任市纪检委书记。

(2)市委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1987年1月23—25日召开,安排部署全市端正党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引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项工作。发出《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二号文件、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通知》。

(3)市委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1988年9月26—30日召开,研究讨论《晋城市1988—1995年经济发展战略要点》及煤炭、化工、丝绸、冶金、建材、食品、电力等工业发展意见,通过市委书记王耕溪代表市委常委会作的《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我市的经济建设》的报告。

(4)市委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1989年8月31日至9月1日召开,研究讨论了以廉政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全市党的建设问题。

(5)市委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1990年8月18—21日召开,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和省委五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惩治腐败,勤政为民,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王耕溪作《深入贯彻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报告。田霍卿、刘焕升、赵国发分别就稳定社会治安、清房和制止“三乱”作专题报告。

(6)市委一届六次全体会议1990年9月14日举行,讨论通过了晋城市出席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建议名单。

(7)市委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1991年9月12日举行,安排部署召开市二次党代会有关事宜。

2..二届市委全委会议

二届晋城市委共召开过12次全体会议:

(1)市委二届一次全体会议1991年11月30日举行,选举王云龙、薛荣哲、田霍卿、纪友伟、王家俊、成葆德、刘焕升、康杰南、郭生、王天智为市委常委,王云龙当选为书记,薛荣哲、田霍卿、纪友伟、王家俊为副书记。通过市纪委一次全会选举产生的市纪委常委、书记、副书记名单。刘焕升任市纪检委书记。

(2)市委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1992年1月5—8日召开,研究讨论《关于1992年建设100个小康村的意见》《农业八大工程》和农村工作233工程,作出农村小康建设决策,号召全市干部群众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市委二届三次全体会议1992年5月27日举行,推选出晋城市出席省党代会的17名代表(不含省指定代表5名)。

(4)市委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1992年9月18—22日召开,研究讨论全市经济上台阶和农村小康建设十年规划。

(5)市委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1993年2月1—3日召开,讨论并制定了市委《关于促进经济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1993年经济上台阶和社会发展目标实施方案》《1993年小康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晋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的实施意见》和《1993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

(6)市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1994年1月25—26日召开,审议通过《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1994年改革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意见》及市委常委会1994年工作要点。

(7)市委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1994年8月23日召开,研究解决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农村小康建设、产权制度改革、城市管理建设等5个方面问题。作出市委《关于向锡崖沟党支部学习的决定》。

(8)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1994年11月8—9日召开,审议通过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的意见》《关于严格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的意见》等。

(9)市委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1995年1月13—15日召开,提出1995年要抓好五个重点,完成十项目标的经济任务,审议并通过《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决议。

(10)市委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1995年11月13日召开,研究讨论《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作出《关于晋城市党员代表会议的决议》。

(11)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1996年10月29—30日召开,审议通过《中共晋城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实施意见》,作出《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12)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体会议1996年12月6—7日召开,听取市三次党代会筹备情况报告,并通过二届市委向党代会新作的工作报告及其他事宜。

3..三届市委全委会议

三届晋城市委共召开过9次全体会议:

(1)市委三届一次全体会议1996年12月20日举行,选举李拴纣、马巧珍、王家俊、刘焕升、刘耀江、王天智、吴广隆、郭树田、殷理田、雷振声、张喜来、何绍基为市委常委,李拴纣当选为书记,马巧珍、王家俊、刘焕升为副书记,刘耀江任市纪检委书记。

(2)市委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1997年5月12日举行,选举产生了出席山西省党员代表大会的14名代表。

(3)市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1997年9月23日召开,作出《关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的决议》。

(4)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1998年12月27—28日召开,讨论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5个文件,并作出相关决议。

(5)市委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1999年12月29—30日召开,讨论通过《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关于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

(6)市委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2000年8月29—30日召开,审议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市委书记马巧珍作《适应形势,大胆创新,努力开创我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的报告。

(7)市委三届七次全体会议2000年12月19—21日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8)市委三届八次全体会议2001年2月9日召开,表决通过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市四次党代会于2001年4月在晋城召开。

(9)市委三届九次全体会议2001年4月28日召开,听取市四次党代会筹备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三届市委工作报告(草案)、大会选举办法(草案)等,决定市第四次党代会于5月11日至14日召开。

4..四届市委全委会议

四届晋城市委共召开过8次全体会议:

(1)市委四届一次全体会议2001年5月14日举行,选举张少农、贺锐、杜创业、张建欣、尚平安、石正民、阎根生、李富林、郭长青、赵魁元、王安民、刘湘源为市委常委,张少农当选为书记,贺锐、杜创业、张建欣、尚平安任副书记。通过市纪委一次全会选举产生的市纪委常委、书记、副书记名单,石正民任市纪检委书记。

(2)市委四届二次全体会议2001年9月3日举行,通过关于召开全市党员代表会议的决议,确定了晋城市出席省八次党代会候选人预备人选。

(3)市委四届三次全体会议2002年5月22日举行,推选出14名出席山西省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4)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2003年8月24—25日召开。会议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加入WTO新形势,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展开深入讨论,把全市发展总体思路进一步明晰为“一争两转五突破”,即:以争先发展为主题,狠抓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努力在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宽裕型小康、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管理与建设五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出“11445”发展战略,即:突出争先发展一个主题,扭住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明确“四市”(经济强市、国家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四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确保五个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5)市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2005年7月15日举行,审议通过《市委全委会工作规则(试行)》和《全委会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决定递补王树新、张满祥为市委委员,对泽州、高平、阳城三县(市)委书记拟任人选进行表决。

(6)市委四届六次全体会议2005年12月13—14日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晋城的决定》。讨论《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实施意见》和《晋城市煤化工“十一五”规划大纲》。

(7)市委四届七次全体会议2006年4月29日举行,审议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2006年7月召开市第五次党代会。全会通过投票表决,任命3名县(区)委书记,通过5名县(区、市)长提名人选。

(8)市委四届八次全体会议2006年7月16日举行,表决通过35名晋城市出席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5..五届市委全委会议

五届晋城市委共召开过8次全体会议:

(1)市委五届一次全体会议2006年8月3日举行,选举李雁红、夏振贵、孟福贵、石正民、郭长青、原国政、冯建平、赵学梅、师建平、张晓峰、李治国、丁克忠为市委常委,李雁红当选为书记,夏振贵、孟福贵、石正民为副书记。通过市纪委一次全会选举产生的市纪委常委、书记、副书记名单,石正民任市纪检委书记。

(2)市委五届二次全体会议2007年2月8日举行,通过山西省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推荐提名,讨论并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决定》。

(3)市委五届三次全体会议2008年1月9日举行,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晋城的决议》。

(4)市委五届四次全体会议2008年12月30日举行,审议通过《中共晋城市委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

(5)市委五届五次全体会议2009年12月17日举行,审议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6)市委五届六次全体会议2010年12月16日举行,审议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决定递补张建忠为市委委员。

(7)市委五届七次全体会议2011年5月12日举行,审议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定》,决定2011年7月底召开市六次党代会。

(8)市委五届八次全体会议2011年8月16日举行,审议通过五届市委、市纪委工作报告,表决通过六届市委、市纪委组成人员候选人预备人选,表决通过出席省十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6..六届市委全委会议

六届晋城市委至2015年共召开过5次全体会议:

(1)市委六届一次全体会议2011年8月21日举行,选举张茂才、王清宪、冯建平、原国政、于若洁、冯征、康吉仁、范丽霞、朱晓东、刘爱军、常国荣为市委常委,张茂才当选为书记,王清宪、冯建平为副书记。通过市纪委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市纪委常委、书记、副书记名单,于若洁任市纪检委书记。

(2)市委六届二次全体会议2012年2月8日与全市经济工作、农村工作、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合并召开。审议并表决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六届二次全体会议关于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晋城市推荐山西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名单》;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讨论《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翻番的决定》。还对2011年度干部选任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2011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社会评价项目进行民主测评,安排部署2012年全市经济、农村和扶贫工作。

(3)市委六届三次全体会议2013年1月14日召开,表决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六届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共晋城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一争”:即争先综改、竞逐中原,“三快”: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加快建设美丽晋城,“两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

(4)市委六届四次全体会议2014年1月14日与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同时举行,安排部署2014年经济工作,对基层党建工作及各县(市、区)、市直单位2013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进行评议和测评,审议通过《关于递补杨晓波、张利峰、范兆森同志为市委委员的决定》。

(5)市委六届五次全体会议2015年1月17日与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同时举行,听取并审议通过市委书记张九萍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安排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审议并表决通过《中共晋城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法治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会议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郎诗华、栗强、樊烨为市委委员。确认了市委常委会给予杨晓波、秦建孝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

(二)市委历任书记、副书记、常委、秘书长名录

市委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其选举产生的市委常委行使委员会职权。市委常委由书记、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委秘书长、军分区主要领导(司令员或政委)组成,一度还由晋煤集团党委书记兼任,人数不等。每届常委会任期至下届党代会开会期间。

1..历任书记名录

2..历任副书记名录

3..历任常委名录

4..历任秘书长名录

三、中共晋城市纪检委

(一)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1985年5月,中共晋城市委组建后,即成立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检委),受中共晋城市委和山西省纪检委双重领导,负责全市党章党规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贯彻执行情况,协助市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市纪检委由市党代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1986年10月至2015年,晋城市共召开过6次党代会,分别选举产生了六届中共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纪检委常委、书记、副书记由市纪检委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并经过同届市委一次全体会议通过,报省纪检委批准。

1..历任书记名录

2..历任副书记名录

3..历任常委名录

(二)内设机构

1985年市纪检委成立时,设办公室、检查室、审理室、党员教育室、信访室。1993年与市监察局合并后设一厅八室。之后,内设机构多次调整。2014年,市纪检委设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党风政风监督室、信访室、案件监督管理室、纪检监察一室、纪检监察二室、纪检监察三室、纪检监察四室、纪检监察五室、纪检监察六室、案件审理室、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机关党委16个科室。另有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培训中心、纪检监察电教网络信息中心3个直属事业单位。

(三)派驻机构

1985年市纪检委成立前,晋城矿务局(现为晋煤集团)和晋普山煤矿设立有纪委。市纪检委成立后,相继向市直有关单位和省垂直管理部门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至2014年底,市纪委先后在70余个市直和省垂直管理单位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各单位的纪检监察机构均受中共晋城市纪检委和所驻单位党委(党组)双重领导,履行党风监督责任。

(四)主要工作

1..党风廉政教育

1985—1991年,全市纪检系统共举办各种专题讲座158期,发通报97期,编写案例剖析35篇,树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廉洁勤政典型254个,举办各类党员教育培训班456场(次),播放录像2356场(次),受教育党员达15.8万人次。

1992—1996年,市纪委先后组织4次大规模的条规知识考试和竞赛。分别是:1992年,对全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进行考试,参加人员4347人;1993年,对全市25026名农村(包括乡镇企业)党支部支委和行政副村级以上党员干部进行考试,参加人员10388人;1995年,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省纪委举办的反腐倡廉百题知识竞赛,参加人员3120人;1996年,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参加中纪委举办的党纪政纪条规知识竞赛,参加人员10万人,受到中纪委和省纪委的表扬。同时,市县两级纪委编发《反腐倡廉教育讲话》《农村党员遵纪守法学习问答》等党纪条规教材近2万册,组织发行中纪委编写的《党纪政纪条规手册》2000余册,通过报纸、电台举办条规知识专题讲座300余次。此外,还在全市开展“学案例、讲党纪”的典型案例教育活动。对26名违纪党员干部的典型案件,及时写出案例剖析和通报文章,通过剖析腐败的本质、原因、危害及违纪犯罪轨迹,来教育党员干部。先后组织整理、编写优秀党员和先进集体的事迹材料400余篇。宣传了26名在反腐败斗争中秉公执纪的优秀干部和18个公正廉明、勤政为民的公安、工商、税务、电管、法庭、邮电等基层站所。组织《龙城风雨》、《情系法网》在全市巡回演出,使3万余人受到教育。组织两次大型反腐倡廉文艺汇演和板报展览。在电力、卫生、邮电、城建、商业等单位进行“承诺制”试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改进行业作风。本着对犯错误干部挽救爱护的指导思想,先后回访受处分党员干部251人。并从中选择转变突出的犯错误党员干部举办“觉醒报告会”,演讲他们觉醒后的感想和体会,用他们的切身经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党员干部收看《地委书记》、《新中国第一大案》等影片和电教片1238场次,受教育人数达30余万人(次)。创办《晋城明镜》月刊,作为宣传、指导全市纪检监察工作的舆论阵地。至1996年共编发96期。

1997—2006年,市纪委通过建立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红色宣传,既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将旅游、娱乐、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时代精神、历史文化与市场机制的成功对接,达到政治、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2003年,在全市选树12名廉洁勤政先进个人,在各县(市)和市直机关巡回演讲13场,7000名党政领导干部聆听了演讲。2004年,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勤政廉政宣誓活动,参观警示教育宣传版面。

2007年,表彰奖励中共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十大标兵和优秀纪检监察干部,选树崔晓满、王小宽等一批勤政廉政好干部;对237名新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对出入高消费场所的127辆公车公开曝光。2008年,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警示教育月”活动,推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公示制,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

2009年,响应省委“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的号召,在全市党政机关开展以“四督四治”(督学、督勤、督绩、督廉;治浮、治奢、治庸、治懒)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作风大督察、大整治活动。2010年,贯彻《廉政准则》和有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分30期集中对各级领导干部、重点岗位干部6000余人进行培训。

2011年,与晋煤集团联合投资2700余万元,建成晋城市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全市廉政教育基地增加到14个。市纪委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严肃换届纪律要求强化十五条监督措施的通知》,将中央、省、市换届工作纪律要求、操作规范和典型案例汇编成《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宣传手册》,组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2012年,中央纪委确定晋城市为党员干部关爱教育工作联系点后,市纪委制订开展关爱教育工作的《意见》及《实施方案》,主要有:一是任前谈话教育。对22名新任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集体廉政谈话,组织3万余名党员干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二是提醒提示教育。在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和高危时段,开展“网络媒体提醒式教育”,对86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操办婚丧嫁娶事宜前,发放“温馨提示卡”。针对某县某部门主要领导准备大操大办儿子婚礼的举动,经及时谈心提醒,主动取消大操大办的相关活动。三是亲情促廉教育。在领导干部家属中开展家庭助廉座谈会、签订《助廉协议书》以及“廉洁家庭”“廉内助”活动;在校园中开展“小手拉大手”、学生写“劝廉信”、家长回“诺廉书”等活动。四是信访监督教育。对于群众反映但情节轻微的进行信访约谈;对于一般性问题,建议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发现反映问题不实的,按程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澄清。对68名党员干部进行信访监督教育。五是谈心疏导教育。通过谈心疏导邮箱、谈心QQ在线,对一些网络敏感话题进行一对一谈话。六是跟踪回访教育。开展“聚党心,送温暖”回访教育,帮助教育受处分党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纪委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常态工作抓在手上,深入推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十八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持续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活动。以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任务为主线,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为目标,通过“三抓”,提升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是抓阵地。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新闻宣传的实施方案》,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及各新闻媒体的总体部署和年度安排中。与晋城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廉洁晋城》《廉政清风》两档栏目,整合六县(市、区)纪委资源开通“廉政在我行”提醒教育微信平台,协调倡导新华书店、民营书店设立16个“廉政图书专柜”,进一步丰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形式,扩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二是抓节点。每年春节期间,在全市开展“廉政春联进万家”活动;六一儿童节前后,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全市中小学生“廉洁手抄报”大赛;“七一”期间,开展全市“廉洁晋城、贴心为民”书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同时,与晋城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优秀廉政公益广告(微电影)创作展播活动,制作完成《人廉春来早》《我们是兄弟》等4部廉政公益广告,在重要时间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展播。利用短息平台经常向广大党员干部发送廉政短息,寓教于常,寓教于长。三是抓教育。与市信息中心、太行日报社共同举办“清风杯”廉洁从政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吸引全国11个省市近3万人参赛。分5期对全市780余名纪检监察干部进行学习中纪委全会精神专题培训。对市直单位新任纪检组长和新进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集中辅导,增强了纪检监察干部履职尽责、铁面监督意识,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执纪、问责、把关的能力。组织对全市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党风党纪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

2..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市纪委成立初,即对党政机关中存在的干部经商办企业、滥发奖金实物、违反规定购买和更换高级小轿车、公费旅游、吃喝送礼以及招工、招生、转户等不正之风进行查办。对67个党政机关的108名党政干部参与经商办企业作出处理,纠正滥发奖金、实物和补贴12万余元。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对各级党委、政府作出的关于近期内做好几件实事的决定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协助党委、政府重点查处党政干部违法违纪建私房、多占住房、用公款高标准装修住房。1992年,全市集中清贷、清欠、清户,共清出违纪贷款1479.16万元,清回个人拖欠公款和侵占公物折款776.57万元。1993年,清理用公款出国(境)旅游的419人,按规定补交境外伙食费、零用钱、制装费28.39万元。

1994年5月,制定《晋城市贯彻中纪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五条规定实施意见》。同年11月,市纪委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监督的意见》,把监督检查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权力滥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1995年,市纪委在全市开展反对铺张浪费工作,市直各部门纷纷效仿。市政府提出机关转变作风要坚持“六个统一”,树立“六种形象”。

1996年,开展“一整两反”,重点整顿财会秩序和清理检查预算外资金。查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违反规定收取资金1092万元,违反规定支用资金6140元,都严格按规定进行了纠正处理。在农村财务整顿中,帮助部分乡村对清理出的445个“断头账”、335个“包包账”、2979笔错账和4449笔呆账并作了适当处理。

1997年,市委发出《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建立反腐败斗争领导责任制的意见》,要求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实行巡视员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党风廉政巡视。工作重点转向治理公路“三乱”、减轻农民负担、制止中小学乱收费和制止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全市共取消公路不合理收费项目153个,撤销非法站卡167个(次),查处乱收费单位218个,查出乱收费金额614万元。全市农民负担减少2.2亿元,人均负担由原来的132元减为21元,人均减负110元,减幅达84%。查处中小学乱收费案件129起,受处分人数79人,查出乱收费金额623.5万元。招标药品品种达2615种,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7.83%,让利患者达8150万元。

2001年,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纳入纠风工作重点。市纪委、监委、纠风办先后在市广播电台创办《百姓热线·纠风台》监督热线,在电视台创办《行风大家谈》面对面评议节目,在互联网上创建《晋城纠风网》,在太行日报上创设《廉政聚焦》专版,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融为一体,搭建了联合监督平台。至2006年底,《百姓热线·纠风台》共举办990期,解决问题12300多个。《行风大家谈》共举办85期,解决问题2890余件。同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百分考核标准》,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2003年开始推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前谈话制度、纪委书记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党风廉政巡视制度,被中纪委授予联系点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纪律作风大整顿,先后对99个市直单位、6个县(市、区)、12个乡镇和351名干部职工进行效能问责和公开曝光。全年《百姓热线·纠风台》、《行风大家谈》共播出164期,征集各类问题463件,其中现场解决325件,直查快办16件,限期督办122件。2008年,在《行风大家谈》栏目开展22个主题评议活动,在《百姓热线·纠风台》栏目开展“百件实事基层办”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共征集各类问题1654件,现场解决1538件。

2009年,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厉行节约的一系列规定,严把公车配置、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的审核审批、经费支出关,全市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比近三年平均数分别下降18.7%和15.1%,公务接待费用支出同比下降31.6%;全市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数比近三年平均数分别下降68%和54%,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比近三年平均数下降88.4%,并对1000余名登记备案的国家工作人员持有的因私出国(境)证件进行集中管理。

2010年,集中整治“假日腐败”和不正之风,认真治理污染校园风气办敬师宴、生日宴、开锁宴的社会陋习,以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不正之风,查处顶风违纪案件28起。稳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公务用车购置、公务接待费用明显下降,违反规定公款出国(境)的不正之风得到遏制。

2011年,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共排查项目1243项,发现各类问题767个,纠正613个,累计收缴各类资金24073.82万元。全年开展执法监察项目35项,避免和挽回各类经济损失1266.28万元,立查案件17件,党纪政纪处分27人,其中党纪处分6人,政纪处分24人,建议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5人。

2012年,开展“吃拿卡要”专项整治。全市查处“吃拿卡要”案件47件,立案查处案件45件,结案39件;处理违纪违法人员49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人,乡科级干部20人,一般干部24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6人。30个单位、85名个人主动上缴违规违纪款194.21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着重抓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制定《晋城市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在全市开展“廉洁乡村、制度乡村”建设。出台《中共晋城市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细则十八条》,进一步明确了市委常委会集体领导责任、市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市委常委“一岗双责”责任和市纪委监督责任。市委规定,每年年初召开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暨市纪委全会,安排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每年3月集中开展“学党章、学条例、受教育、守纪律”专题教育月活动,7月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听取“两个责任”落实情况汇报。一年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两次中心组学习,专题研究讨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级各部门上行下效,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搞好本部门本地区的反腐倡廉建设

3..查办案件

1986—1991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查处案件的重点是: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搞权钱交易以及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违反财经纪律和人事纪律方面的案件。共查处党员违纪案件661起,处分违纪党员721人。其中,开处党籍108人,留党察看156人,撤销党内职务39人,党内严重警告182人,党内警告236人。在受处分的党员中,有县处级干部13人,科级干部76人,一般干部632人。在查处案件的同时,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把纪检信访作为提供案件线索的主渠道,狠抓信访的管理和办理。市、县两级纪委共受理来信来访1.84万人(次),总户数为1.09万户,办结10814户。

1992—1996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以查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继续狠抓违法违纪案件,以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并注意把群众反映强烈、发案率又较高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土地出租批租、建筑工程承发包等领域中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作为案件查处中的重中之重。5年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8199件(次),立案查处各类违纪案件1058件。其中,立查大案105件,要案14件,其他案件939件。受处分党员、干部773人,其中开除党籍111人。在受处分的人员中,有县处级干部14人,科级干部94人。与此同时,又先后复查了58件党员干部的申诉案件。

1997—2001年,着重查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走私、失职渎职、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方面的案件,特别是突破了一批大案要案。5年共受理来信来访7155件,立查案件1786件,处分各种违纪人员1753人,其中党纪处分1412人,政纪处分501人,党纪撤职以上处分538人,政纪降级以上处分197人,处分处级干部66人,科级干部333人。

2002—2006年,全市纪检监察部门重点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私利的案件,查办官商勾结、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查办一批影响和干扰改革、发展的违纪违法案件。5年共受理来信来访3947件,立查案件1699件,处分各种违纪人员1765人,其中党纪处分1375人,政纪处分481人,党纪撤职以上处分420人,政纪降级以上处分147人,在受处分的人员中,有县处级干部44人,科级干部440人。

2007年,受理信访举报1022件次,立案172件(大要案34件),给予221人以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纪撤职以上70人,行政降级以上28人。2008年,受理信访举报606件次,立查案件125件,给予145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处分县处级干部4人,乡科级干部34人。

2009年,受理信访举报659件,初核案件157件,立查案件167件;给予216人以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县处级干部7人、乡科级干部49人,挽回经济损失208万元。

2010年,受理群众信访举报770件(次),初核违纪违法线索185条,立查192案,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40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5人、乡科级干部50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200余万元。召开全市党员干部违纪违规违法典型案件通报大会,对查处的4类17起典型案件公开处理。

2011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处理群众信访举报1592件(次);初核线索204件;立查案件222件,同比增长15.6%,其中,县处级干部案件10件,乡科级干部案件47件;党政纪处分259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7人,乡科级干部53人;挽回经济损失984万多元。

2012年,全市共立查案件243件,同比增长9.46%,其中县处级干部案件10件,同比持平;结案232件,同比增长8.41%;党政纪处分296人,同比增长14.2%,其中县处级干部5人,乡科级干部43人,同比减少18%,移送司法机关27人,挽回经济损失2984万元。

2013—2014年,市纪委重点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案件开展集中查办,先后开展“工作秩序涣散、纪律松驰”专项整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专项检查、涉纪信访集中化解百日行动,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专项整治。2013年,对15名公职人员违反工作纪律进行通报。2014年,对10起农村基层干部典型违纪案件查处结果进行公开通报。同时,通报了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

四、市委工作部门、办事机构及其主要工作

1985年晋城市组建后,设19个工作机构,到1987年10月“十三大”召开前,增设为22个。1996年6月至1997年10月,晋城市党政机构进行较大改革。改革后,市委设9个工作部门,1个部门管理机构,4个事业单位,另有两个派出机构。2001年、2009年,市委工作机构又分别进行了两次较大调整,至2014年,市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共有13个,分别是: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政研室、编办、市直工委、610办、老干部局、信访局、台办、接待办。另有市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太行日报社、摄影组、和谐办、新闻办、关工委等直属事业单位。

(一)市委办公厅

1985年5月成立,内设秘书科、机要科、综合科、信息科、保卫科。1989年5月,保卫科划归机关事务管理局,增设查办科。同年撤销机要科,成立机要处。1990年4月,撤销查办科,设立督促检查室。1993年6月,成立机关工委,为全额事业单位,归市委办管理。1995年7月,综合科改为综合一科,增设综合二科、会务科。1996年机构改革,市委办公厅改称市委办公室,内设会务科、秘书科、信息科、综合科、人事科、督促检查室、机要处、保密局、对台办。1997年7月,成立市委、市政府接待处,归市委办公室领导;市委通讯组改为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归市委办领导;市委摄影组从市委宣传部划归市委办领导。同年10月,保密局改为市委保密委的办事机构,属市委办部门管理机构。2004年10月,市委办公室仍改称市委办公厅,对台办划出,成为市委独立的工作机构。至2014年,市委办公厅内设办公室、秘书科、信息科、综合一科、综合二科、组织人事科、文书法规科;加挂市委督查室牌子,下设督查一科、督查二科;下属两个全额事业单位市委信息化中心(正处级),下设办公室、技术科、新闻科和值班管理科,和市委办公厅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正科级),分管保密局、机要处。主要主要职责是:①收集并反映全市重要信息和动态,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②向全市各级党委传达转达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指示、工作部署,并督促检查其贯彻落实;③负责市委日常文、电的处理,受理向市委的请示报告;④承担市委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负责市委文件、电报、函件的审核把关和制发,编发市委内部通报;⑤组织安排市委的各种会议和市委常委的各项公务活动;⑥督促办理市人大代表对市委各部门工作的建议和市政协委员关于市委各部门工作的提案;⑦负责对担任过市委领导职务的老同志的管理服务工作;⑧协调各有关部、委、局、室的工作,承办内部建设、管理、教育、组织等工作;⑨承办市委其他日常事务。

1985—2001年,市委办公厅设主任、副主任,负责办公厅全面工作,历任主任李步青、阎法宝、周海德、马有亭。2001年后,市委办公厅改由市委秘书长直接分管。

(二)组织部

1..机构职责

1985年5月成立市委组织部,主要职责是:①研究和指导全市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协调、规划和指导党员教育工作,主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进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②受市委的委托,提出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市管干部的考察和任免、工资、待遇、退(离)休审批审查工作;负责党群、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等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负责县(市、区)和市直科、局级干部的备案审查和宏观管理以及部分科级干部的任免审批工作;承办部分干部的调整、交流及安置事宜。③研究制定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组织落实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工作。④研究和指导全市党组织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搞好本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⑤负责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检查督促,及时向市委和上级组织部门反映重要情况,提出建议。⑥主管干部教育工作,制定全市干部教育规划;组织干部培训;指导、协调、检查县(市、区)、市直各工委的干部教育工作。⑦调查了解知识分子工作情况,参与制定知识分子工作规章,检查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⑧负责退(离)休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制定或参与制定退(离)休干部工作的具体意见。

截至2014年,市委组织部内设13个职能科室,另有两个参照公务员科室,下属两个事业单位。分别为:办公室(老干部科)、研究室、组织指导科、党员管理科、干部综合科(青年干部科)、地方干部科、市直干部科、干部监督科(举报中心)、企事业干部科、公务员科、干部教育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大学生村干部管理科、晋城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晋城市干部培训中心、信息管理中心、高层次人才项目工作办公室。历任部长:纪友伟、申桂英、郭生(主持工作)、张喜来、阎根生、冯建平、范丽霞。

2..主要工作

(1)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1985年5月,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全市6县(区)选调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充实市级机关。1986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荐才”活动,推荐出各级各类人才1194名,深入到239个厂矿、企事业单位、126个市县直机关单位、70个乡镇,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考察了137名县处级和208名科级人选,建立微机人才库。经过广泛发动、群众推荐、汇总分类、德才测评、面试策论、决策任用六个阶段的工作,起用24名县处级干部、63名科级干部,使全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结合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下放科级干部管理权限,由原来的市委组织部管理变为单位管理任免,市委组织部审批职数,从宏观上限制全市科级干部超职数配备。

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每年都有一大批老干部退出领导岗位。1999年、2000年、2005年,市委进行了三次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共选拔市直单位正处级领导干部4名,市直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11名,县(市、区)政府副职6名。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农村小康建设人才集聚工程实施办法》。2005年,市委出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程序(试行)》,对选拔任用县处级领导干部的程序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2006年,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县处级领导干部任免工作流程》和《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工作制度》,全市县(处)级干部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民主、科学和规范化的轨道。2005年,市委、市政府安排进行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招考工作,全市共有6860人报考286个岗位,最终录取265名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2006年、2007年市委按照“省定规划、市里选拔、县付薪酬、乡镇管理、服务基层”的运作模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依法办事的原则,分两批共选拔763名优秀大学生安排到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和推进村分别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中录用31名乡镇公务员,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9名乡镇团委书记。2008年,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考录602名大学生村官;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30名乡镇公务员和30名县乡事业单位人员。面向社会各界公开招考4名非党副县(市)长。从全市乡镇党委书记中公推公选6名优秀干部到市直单位任副处级职务。2009年,面向农村(社区)优秀干部公开择优选拔录用31名乡镇公务员和31名县、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年选派84名副处级后备干部和有发展潜力、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到84个乡(镇、街道)挂职锻炼;选派10名副处级后备干部到市信访局挂职锻炼;安排8名城区选派科级后备干部对口到市直有关单位上挂锻炼。采用“两推一述”的干部选任办法,选拔配备7名市直部分学校(院)的校(院)级领导。

2009年,在干部选任工作中,严把职数配备、群众推荐、确定考察对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组织考察、审核档案、酝酿决定、发布公示等“八个关口”。在职数配备上,避免超职数配备;在群众推荐环节,科学划定推荐范围,让“管他的人和他管的人”参加推荐;在确定考察对象方面,在以推荐票数为基础的同时,充分听取和尊重下一级党组织的意见;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环节,认真征求纪检、检察等相关部门意见;在组织考察环节,运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评办法,全面客观地考察干部的工作实际和德才素质;在审核档案环节,突出对干部“三龄”的审核;在酝酿决定环节,坚持民主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在发布公示环节,严格执行任前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12380”电话举报、信访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广泛听取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及时查清问题。

2010年,区分县区领导干部与市直单位领导干部的不同,正职与副职的不同,围绕知情了解和提名主体多元化原则,分别研究制定不同的干部初始提名办法。对单位副职,初始提名主体以单位党组织和单位干部群众为主;对单位正职,初始提名主体包括市委委员、单位党组织、干部群众和个人等;对干部交流任职,在以上提名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的竞争性选拔办法。对于干部群众关注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制定实施“公推公选”办法;对于专业技术性要求高的领导职位,实施“两推一述”办法;对单位中层干部,研究制定《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市检察院、市人社局等8个市直机关和6个县(市、区)的21个县直机关对91个中层岗位进行了公开竞聘。在沁水县进行干部任免常委会票决制试点工作。制定《晋城市推行县(市、区)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全面推行县(市、区)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城区、泽州、陵川、沁水共进行7次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累计票决干部243人,票决人选全部满票通过。成立以市委书记张茂才为组长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贯彻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召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会,对重点推进的12项改革任务进行分解。进一步健全完善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工作长效机制,按照“上挂、下挂、平挂、外挂”四种方式,在不同领域培养锻炼干部。选派一批县、乡党政领导干部赴浙江台州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2011年,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办法。一是完善提名办法。根据干部资源的不同情况、不同岗位干部的不同需要,运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采取多种提名办法。换届中选配县长人选,采取“两推”的办法。二是完善考察办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加大干部考德力度,实施“两考”办法,任前考察重考德,年度目标任务考核重考绩。三是完善干部选任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并实施干部选任全程纪实制度和干部选任责任追究细则,以动议、提名、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为重点内容,通过完整的文书档案,准确记录干部选任全过程。四是探索建立公推直选办法。乡镇换届中,在泽州县李寨乡完成公推直选试点工作。五是完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2011年,落实“六个一批”。一是集中交流一批。以换届为契机,进行干部地域、岗位、任职等横向、纵向交流,全年处级干部交流任职65名。二是公开选拔一批。公选8名大学生村干部任乡镇(街道)副职、5名35岁以下年轻副县长、5名市直机关正处领导干部、8名副处领导干部。三是从基层选拔一批。从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直单位正职中,选拔36名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选拔6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市直单位任职。公开招录50名党群机关公务员和24名乡镇公务员、县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四是挂职锻炼一批。健全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选派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选派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选派县乡领导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挂职的机制。2011年,下派到乡村挂职锻炼干部256名。五是表彰奖励一批。对在转型跨越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86个市直单位和6个县(市、区)以及优秀干部分别进行表彰奖励。六是储备一批。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办法,建立县处级后备干部信息库,对后备干部进行调整补充。

2012年,围绕民主集中制建设,健全完善各级领导班子集体领导和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民主生活会制度。围绕改进作风,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包保升级等主题活动。围绕提高干部素质,开展干部大培训大教育,完成市管干部十八大精神首轮培训任务,全年培训干部8000余人次。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干部档案管理制度、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全面推行党委常委会干部任免票决制。全市没有出现一起涉组涉干的负面舆情,在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中,比2011年提高6.92分。10月,省委组织部在晋城市召开全省干部监督工作现场会。

2013年,实施年青干部成长工程,采用“上挂、下挂、外挂”方式,选派160多名年青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工作。公开考录党群系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6名,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公开选拔县乡副科级干部27名,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公开遴选补充大学生村官37名,优化各级干部队伍结构。

考生进入晋城市2013年选聘大学生村官阳城面试考点

2014年,坚持在转型跨越第一线、改革发展主战场、长年奉献岗位中选干部,形成靠德才识干部、看公证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形成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的“六权治本”良好氛围。

(2)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

建市30年来,全市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把质量关,使党员队伍总量均衡发展,结构合理,整体质量明显提高。1986—1990年,发展党员的重点是青年和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支部;1991—1995年,重点解决工矿企业、农村生产一线和乡镇企业中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1996—2000年,继续加大在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党员队伍的文化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2001—2005年,在重点加强生产、工作一线和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的同时,总结推广发展党员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做法。2005—2014年,按照“群众推荐、党委预审、支部票决、全程公示”的发展党员新机制,通过提高民主程度,把改善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和致富能力不强的现状作为工作重点,大大提高了农村党员队伍的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发展党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宏观领导和分类指导。通过加强对发展党员的宏观指导和计划审批,健全和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强化各级党委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考核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各单位实际,认真制订发展党员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使全市党员队伍的比例结构得到明显改善。(2)搞好发展与培养的关系,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将更多的青年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经过教育培养,符合党员条件的及时发展入党。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市入党积极分子总数达到11859人,且团员、青年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质量较高,结构合理。(3)建立健全制度,为确保发展党员质量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坚持入党前后的培养教育制度;二是坚持培养考察制度;三是建立了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四是坚持发展重点预审制度;五是强化政审制度;六是坚持组织员考察制度;七是坚持计划生育审查制度;八是坚持审计制度;九是健全新党员跟踪教育制度;十是全面推行“群众推荐、党委预审、支部票决、全程公示”的发展党员新机制。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员在贯彻发展党员工作方针,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和计划,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履行入党程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督促检查,层层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调查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安排部署。严格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有关规定,坚持定期对各县(市、区)和各党(工)委发展党员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进工作,使全市发展党员工作沿着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007年,按照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要求,全市有近万名农村优秀青年进入农村优秀村民库,8600多名进入入党积极分子库,2200多名被列为发展对象,2000多名加入党组织。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6000多名农村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8月19日至20日,全省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晋城召开。2009年,将“群众推荐、党委考察、支部票决、全程公示”的农村发展党员机制,逐步推广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党员工作中,并加大在国有企业、事业、“两新”组织特别是在高知识群体和大学生村干部队伍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2010年,开展“推优入党”工作,首批47名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培训。2012—2013年,实施发展党员“拓面提质”工程。在农村推行发展党员新机制,在社区实施入党积极分子“拓源”工程,在机关事业单位探索推行“双推双评”新办法,在国有企业开展“双培”行动计划,在“两新”组织推行“推优”入党办法。两年共发展新党员4300名。全面实施分层分类党员教育管理新办法,共举办党员培训班254期,培训党员5.8万人次。2013年底,全市党员总数达到143850名。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首先,狠抓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分别在3月、9月启动第二批、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有192家单位,共44732名党员;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3063家单位,共77398名党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全市各级党组织紧扣省委“三个发展”的主题和载体,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重点,全面实践“转型创新谋发展,双轮驱动促统筹,破解难题惠民生,狠抓落实见成效”的主题和载体,加强调查研究,注重解决问题,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在全市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围绕学、查、改三个环节,扎实推进“九个一”实施方案,圆满完成学习教育活动任务。省委督查组对晋城市的做法、效果给予高度评价。2014年,在全市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市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从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了深刻总结和剖析,普遍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2014年底至2015年4月,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学习讨论落实活动。

其次,集中抓好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2009年,全市2207个村完成换届选举任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达85%,党员村委会主任达90%,200名大学生村干部当选为村“两委”班子成员,达到“选好班子、建好队伍”的目的。这年5月25日、6月25日,中组部《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组工信息》分别对晋城市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予以报道。

2010年,制定出台《关于认真做好全市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对换届程序进行规范,选派换届工作指导组到各单位监督指导。全市2478个基层党组织中,到期应换届的有709个,至年底,全部完成换届选举任务。天泽煤化工公司党委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体制,被授予全省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市自来水公司党总支连续两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建设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

2011年,一是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工作制度》,所有村级活动场所按照“十有”标准,即:有明显的标识、有规范的党旗、有健全的制度、有必需的桌椅、有取暖设施、有齐全的档案、有完整的电教设备、有充足的学习资料、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有日常的维护经费管理和使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按每村每年5000元标准落实村级场所维护经费。二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实施“三联两派一激励”机制,实行村村、企村、城乡联建,选派农村干部跨村任职、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对实绩突出的村支部书记给予副科级干部待遇等办法,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瓶颈”。全市共建立村村联合党组织191个、企村联合党组织185个,跨村任职191人、选派任职270人、下派干部140余名,市委命名10名任职20年以上、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支书为“功勋党组织书记”,纳入县委管理,并给予副科级干部工资待遇。三是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和农村党组织书记轮训。按照“面向基层、联系群众、分类组织、示范带动”的思路,建立阳城县皇城村、陵川县杨村乡村干部学校、泽州县东四义村、城区金华社区、山西兰花集团等5个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聘请21名农村支部书记、机关企业党务干部、社区工作者担任培训基地的特聘教师,落实200万元培训经费下拨各基层党组织。办好党员教育四个培训,即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发展党员全员培训、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和流动党员培训。2011年,全市共组织党员培训会1200余场次,培训党员93703人次,其中农民党员65912人次,流动党员1713人次。组织支部书记集中培训58期,培训支部书记5895人次。继续办好“村官访谈”栏目,制作138期,播出135期,在全市农村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四是做好发展党员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发展党员方面,完善“群众推荐、党委考察、支部票决、全程公示”的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并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在“两新”组织中,推行由各级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入党的工作机制。全市无党员的“两新”组织共发展党员131人,组建非公经济党组织57个,组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19个。按照“市县建中心,乡村建站点”的工作思路,实行流动党员“一证六清三培养”制度,构建城乡一体、流入地组织为主、流出地组织配合的管理服务网。阳城县凤城镇岳庄村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皇城村党总支书记张家胜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2012年,全市“好”的基层党组织达到3705个,占52%;“较好”的2351个,占33%;“一般”的1069个,占15%,圆满完成省委提出的“每一个党组织都有新提升,年底普遍晋位升级”目标。成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新建立非公党组织564个,实现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全面实施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晋城市在全省述党建测评中得分居前三名。晋位升级“三级包保责任制”做法得到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和推广。

2013—2014年,基层党建推行“一创三联四量化”工作方法。“一创”就是围绕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总目标;“三联”就是上级党组织联系和服务下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党员,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四量化”就是量化标准、量化积分、量化考评、量化落实的链条式制度体系。实施“一网一中心五方阵”零距离工程,即建立365党员服务网和党员服务中心(站点),组织专业化组团服务方阵、网格化就近服务方阵、菜单式结对服务方阵、个性化特长服务方阵、兴趣化爱好服务方阵。健全完善“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即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县、乡、村党组织抓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评议;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向上级组织进行专项述职,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作为县、乡、村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上述办法,把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

(3)人才队伍建设

1986—1989年,市委组织部在全市开展“荐才”活动,推荐出各类人才1194名,山西电视台以“广开知人渠道,实行公开荐才”对此作了专访报道。1992—1995年,狠抓村级班子建设,全面开发农村人才。1996年,举行民主推荐跨世纪优秀领导人才活动。进入新世纪后,市委组织部实施人才储备工程。

2009年,重点开展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09—2020)纲要的编制工作,积极组织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的申报工作,经过评选,晋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伍永安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晋城市被确定为中组部人才工作联系点。

2010年,与北京世界创新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共同研究,完成“1+6规划纲要”课题。市委出台《晋城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市、县党委联系高级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制定《关于开展推荐选拔县级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积极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在全市6个县(市、区)和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推行县级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各县(市、区)委确立党委联系人才476人,乡镇党委联系优秀人才906名。编辑出版《奉献者之歌——省、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创新创业事迹荟萃》,全面报道晋城市高级专家的创新创业事迹,在全市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开发人才、宣传人才的良好氛围。按照“加速引进、加强培养、加大投入”的工作要求,出台《晋城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及五个配套文件,启动实施“1020计划”。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责任制,成立高层次人才项目工作办公室,加强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力度。与此同时,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三个关键环节,制定《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暂行办法》。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成熟模式,涌现出伍永安、喻晟、施海潮、李军虎等创业典型。

2011年,制定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党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6个子规划纲要,全市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山西“百人计划”人才3名,市委外聘高层次人才10名,其他各类紧缺人才3500多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和副高职称以上500多名,博士研究生3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0多名。建立晋城经济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兴高焦化公司人才培训基地等,利用本土优质资源,加速人才集聚和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建立“三式”人才服务工作平台。简化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住房、医疗、税收、社保、信息咨询等办事程序,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人才工作成员单位互动联系机制,实施机构、行业、项目“联动式”服务。

2012—2014年,建立人才与项目双激励机制,命名表彰首批13家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构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联动式、星级式”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党委联系高级专家制度,全面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全市共引进各类紧缺人才3500多名,其中博士3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3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名、省“百人计划”4名,市委表彰优秀外聘高层次人才10名。

(4)干部教育

干部自主选学培训班

干部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市委党校和各县(市、区)委党校。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委党校办有大专学历班,每年招收1—2个班,县级党校办有中专学历班,所设专业主要为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1988年起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开始办函授教育,市、县党校相应设立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的函授工作站,由省统一招生,市委党校和县委党校负责本市及各县学员的面授和考试,由省委党校统一考核发证,学员有本科、专科两种。与此同时,市委党校和县区委党校都不定期地举行干部轮训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1996年,市教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全市计算机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1997年4月,举办首期专业技术干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班,市直5单位75人参加培训。1999年,市教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出台《关于对党政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的意见》,开始对干部进行计算机培训。1999年至2006年,每年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的学员达1000人以上。干部培训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005年6月至2009年底,“每月一讲”连续举办55期,受训干部达25000余人次。2009年,市委组织部举办干部专题教育讲座12期,邀请龙永图、金一南、陈晋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授课讲学,内容涵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党建等各个方面。9月,全省干部教育自主选学工作会议在晋城市召开。11月24日,中组部《组工信息》刊发晋城市的做法;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以《一个地方政府家门口的百家讲坛》为题予以报道。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需求问卷调查,建立领导干部兼职教师师资库。在全市处级干部中开展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6个县(市、区)、100多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800余名处级以上干部,对干部参训情况、干部培训需求情况进行了解。积极筹划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兼职教师师资库,按照“政治理论类、政策法规类、专业知识类、文化素养类和技能训练类”等不同类别,把符合条件的人选充实到师资库。2010年,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一是坚持举办专题讲座“每月一讲”。累计举办72期,直接培训各级领导干部35000余人次。二是推进自主选学“每月一班”。7月开始,共举办5期自主选学培训班。三是推行在线学习“每人一卡”。建成开通“晋城市干部在线学习网”,实现干部学习、考核、管理“一卡通”。四是稳步拓展境外培训“每年一批”。每年安排一批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领导干部到国外名牌大学、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学习培训。市财政拿出500万元用于推进这项工作。12月,首批22名赴日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学员接受为期21天的培训。

2011年,市委组织部完善“四位一体”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四位一体”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专题讲座“每月一讲”,累计举办77期,培训干部38000余人次;自主选学“每月一班”,举办煤炭专题、安全监管、应急管理、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管理等7个专题培训班,培训干部1500多人;在线学习“每人一卡”,覆盖全市所有处级干部和乡镇党政正职;境外培训“每年一批”,开办日本和新加坡两个境外培训班。围绕市委、市政府“融入长三角、对接大上海、实现大跨越”的战略,制定实施“上海千人培训计划”,利用1年时间对全市1000余名处级干部在上海轮训一遍。探索建立“2+3”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以管理和教学“两个体制”改革为突破,拓展干教领导组管理职能和推进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实现重点培训向全员培训的转变。以经费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三个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倾斜,考绩、考廉与考学并重,培训学习与选拔使用有机结合。2013年,市委组织部共举办各类干部教育培训22期,“每月一讲”办到第100期,参加干部在线学习人数达1.2万余人,圆满完成十八大精神集中轮训任务。

(三)宣传部

1..机构职责

1985年5月,成立市委宣传部。1985年12月,成立“两讲四室”办公室。1988年,两讲四室办公室更名为精神文明办公室,历任主任是吴佩光、常守奎、裴余庆、朱莉、史小军。宣传部主要职责是:①负责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在宣传思想战线的方针政策,并进行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②对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的工作和事业发展实行统一管理;③引导和把握社会舆论,对新闻出版、社科理论、文化艺术等部门和有关群团组织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并在政治方面和方针政策方面实施指导;④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决策,组织城乡社会力量,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宣传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⑤受市委委托,会同市委组织部管理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的领导干部和班子队伍建设;⑥负责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外宣传领导组的各项具体工作事宜。

至2014年,市委宣传部内设办公室、宣传科、理论科、干部科、文艺科、新闻科、事业管理科、研究室、协调科、创建科、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科、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社科联)、文明单位创建管理中心。历任部长:成葆德、吴广隆、赵魁元、张晓峰、康吉仁、张志仁。

2..主要工作

(1)思想宣传教育

1985年,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1986年,突出进行价格体制改革、工资改革、劳动制度改革的宣传,以及贯彻工业企业三个条例,发展乡镇企业和家庭经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宣传。

1987年,紧紧围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贯彻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重点,狠抓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党员教育和形势教育。开展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双文明乡镇教育试点,组织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三大精神,利用报告会、演讲会宣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市城乡开展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讲大好形势、讲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讲革命传统的群众性活动,树立典型,鼓舞正气。1988年,利用座谈会、宣讲团、专场报告会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教育。在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同时,广泛宣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组织干部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宣传。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后,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大会盛况,及时召开宣传工作会议。这期间,印辅导材料30000册,培训干部5000余人次。

1993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市工业总产值破百亿元大关的宏伟目标,组织报纸、广播、电视,进行深入的宣传和发动,推出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小康建设的先进典型,着重宣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打开致富路的先进典型——陵川锡崖沟村。1994年,把“一区两带”小康建设和十大工程作为宣传重点,从产业结构、村镇规划、“双高一优”、科技兴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宣传报道。1995年,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战役、十项目标”为宣传重点,推出泽州县东四义村和阳城县神南村改革开放、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1996年,市第三次党代会和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省委第七次党代会召开之后,集中宣传“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对六中全会精神进行集中宣传,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1997年,重点围绕全面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和迎接党的十五大开展宣传教育,组织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庆祝香港回归、学习宣传贯彻十五大精神的三次宣传热潮。设立晋城市文学艺术奖励与扶持专项资金。1998年,重点宣传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新举措和新风貌,精心组织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各项宣传教育活动,推出泽州县南村镇东常村等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1999年,组织庆祝澳门回归和迎接新千年的宣传活动,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中深入开展反对伪科学、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宣传教育活动。2000年,深入贯彻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市上下大力开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的宣传,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的经济工作宣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宣传等。

2001年,围绕贯彻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省第八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进行宣传。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三基”、“三爱”、“三德”、“三观”和“五种精神”宣传教育,推出孙文龙、吴文忠等一批先进典型。2002年,围绕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争两转五突破”工作思路和“壮大提升六大支柱产业”调产规划开展宣传,推出王小宽、张国旗等一批先进典型。2003年,围绕11445发展战略,重点就“2316”工程和建设八大产业为标志的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宣传。在全民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大力宣传全市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信心、决心和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推出段永芳等一批抗击“非典”的先进典型。首次荣获“山西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04年,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建立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四梁八柱”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开展宣传。大力宣传长江支队的英勇事迹,弘扬太行太岳精神。2005年,在建市20周年之际,集中宣传2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市委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筑“四梁八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山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等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2006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宣传市五次党代会精神和“1165”发展战略,精心组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设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重大主题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纪念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之际,推出了戏剧《赵树理》、电视剧《赵树理》,赵树理文学馆落成,召开了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并打响赵树理文化品牌。12月制定出台《晋城“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2007年,重点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开展宣传工作。在全市广泛开展“晋城精神”大讨论活动。8月,举办“中国·晋城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大型节庆活动,并确定每两年举办一次。2008年,历时8个月,开展中共十七大精神“千人万场大宣讲”活动,编印《党的理论宣讲辅导材料》2000册,宣讲7000余场(次)。将“每月一讲”干部教育专题讲座列为市委中心组学习的固定内容和形式。“文化低保”惠民工程启动,为偏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送戏、送电影、送书,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09年,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设专栏、专版100多个,刊播稿件800余篇,宣传全市上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发展,当年底,完成了市、县两级“三局”合并改革任务,组建了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建立文化管理新体制,成立了晋城广播电视台,太行日报社完成了经营体制改革,6个电影公司完成了转企改制任务,特别是在全省率先推行数字电视业务;到2011年8月底,全市12个国有文艺院团(市级3个、县级9个)完成了改制任务,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了规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并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2010年,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主题,以主流媒体为主导,调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版面和频道,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省委书记袁纯清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等一系列宣传。围绕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一条主线”“两大战略”和“四个大力推进”的总体要求,组织媒体开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城建十大工程巡礼》《重点项目一线传真》《扶贫攻坚纵深行》等专题栏目,对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扶贫攻坚和城乡一体化、“五个全覆盖”等重大任务、重点工作进行报道。围绕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国防教育、防震减灾、人口普查等工作进行宣传。成功承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

2011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宣传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干部大会和省委书记袁纯清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具体行动;宣传全市实施城乡统筹、“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市建设的实际成效;宣传各级各部门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唱响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国际围棋文化节更名为中国(晋城)太行山文化旅游节。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推出《晋城红色记忆》、《红旗飘飘》、《先锋赞》、《寻访晋城红色地标》等专题专栏,展现全市人民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晋城的良好精神风貌;围绕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出《扩大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推进转型跨越》专栏,刊发《正视存在问题,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招商引资理念要有新提升》等系列社论,对全市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转变作风、创优环境的做法、经验、效果进行宣传报道;围绕“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定位,刊发《拿出我们的状态》《到上海去、到上海去》《请给我结果》系列评论,播发六集电视系列报道《到上海去》,跟踪报道全市各地和企业对接上海、招商引资的做法和成效,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步伐;围绕省、市党代会和“两会”召开,组织《转型跨越看项目》《创造新业绩,喜迎党代会》《辉煌跨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的伟大工程》系列报道;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辟《热点关注》等栏目,集中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民生工作的政策法规,及时解答群众关注的就医、就业、教育、低保等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织力量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推出一批反映基层群众和老百姓生活的鲜活新闻作品。在《人民日报》发表《山西晋城建煤层气开发基地》《小蘑菇长出大效益》,在中央台播发《山西晋城:惠民兴文 以文“化”人》《“气化晋城”显现雏形》,在《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晋城构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中国文化报》发表《文化产业助力晋城转型跨越》,在香港《文汇报》发表《市长专访:晋城邀港商开发煤层气》、《大公报》发表《晋城建设以煤为基示范区》系列报道,在山西日报头版发表《陶醉于诗意家园——晋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之路》等一批重点稿件。全市重点新闻报道组在省级以上媒体发稿1400余篇。《千秋长平》荣膺“中国戏曲学会奖”。

2012年,组建十八大新闻发言人、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网络发言人、新闻宣传通讯员、重点新闻报道组等6支队伍,制定《迎接十八大新闻宣传方案》《十八大宣传报道方案》,充分发挥太行日报、晋城广播电视台、晋城新闻网、晋城广电网、晋城在线等媒体作用,策划专题专栏,对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宣传。十八大召开前,开办“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等系列专栏,集中、立体地展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晋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晋城人民喜迎十八大的精神风貌;十八大召开后,开设“十八大精神在基层”“新思路新实践新成效”“县(市、区)委书记访谈”等栏目,全方位报道全市各级各部门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浓厚氛围。围绕市委、市政府转型跨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五个全覆盖”、文明城市创建等各项工作,精心策划宣传主题,组织市直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开展宣传活动。持续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组织“街巷硬化走基层”“创先争优群星谱”“凤台街改造”“聚焦城管体验执法”“走近创业人才、技能人才”等系列基层记者行活动。《国际花园城市“花”落晋城》《山西晋城大开放,力促快速转型》《山西晋城:小村庄里的文化低保》等一批重点稿件在中央和省级媒体集中报道。晋城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设立,《西沟女儿》赴省晋京演出,赢得好评。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对吉利尔、晋氏实业、巧锋陶瓷、绿洲纺织等重点文化企业进行扶持,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清风伴我行》廉政文艺节目汇报演出

2013—2014年,围绕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省、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展开主题宣传,组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大型采访、省直市直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下乡镇实践锻炼活动。太行报社组织“问道大中原”采访报道,推出争先竞逐、反对“四风”等系列报道。晋城广播电视台开设“一争三快两率先、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中原来风”等主题专栏40多个。组织“千人万场大宣讲”巡回宣讲活动,累计宣讲12000余场次,直接受众80余万人次。组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晋城市参加第九届深圳文博会和山西省首届文博会等重点报道。面向全国征集晋城城市形象宣传精彩表述语。组织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开展“转型发展看晋城”“低碳在行动”等大型采访活动,与外事部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组织中外记者晋城行活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反映晋城的稿件1600余篇(条)。组织市属新闻网站开展“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开展首届“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整治网络不良信息专项行动,营造网络安全浓厚氛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评论员、舆情信息员、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制定了《加强网评员管理考核实施意见》,出台了《舆情信息工作考核奖励办法》,针对网上热点问题的突发事件的引导,累计发布引导性内容9000余条,网评工作排名全省第一,受到省委宣传部通报表扬。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平台“晋城发布”,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新闻报道的实施办法》,开展新闻有奖纠错、晋城最美新闻人评选等活动,面向全市新闻战线,先后共评选出19位晋城最美新闻人。

(2)理论学习武装

建市初,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就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开展理论学习。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后,组织全市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后,组织全市干部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后,组织全市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后,组织全市干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后,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8年,市委组织开展“改革开放与晋城发展”理论研讨活动,收到理论文章110篇,获奖作品35篇,其中4篇入选省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市委书记张茂才的《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实现晋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宣传部课题组的《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实践探索》等多篇理论文章在《前进》杂志发表。

2009年,着眼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调查研究、个人自学、专家讲座、集体研讨等环节,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市委中心组围绕全国“两会”精神、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系列文件、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加强作风建设、宗教工作等内容和专题,进行集中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每月一讲”干部教育专题讲座。加大对党委中心组学习的考核力度,组织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成员进行理论考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保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效果。编印《学习参考》6期。发挥市委讲师团、各级党校和基层报告员“理论播种机”作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运用干部轮训、集中辅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科学理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栏、专题、专版、网页链接和论坛,形成开放、互动的理论宣传格局。组织开展六个“为什么”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中领会精神实质,在实践中指导推动工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中心组成员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围绕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等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应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组织开展“庆华诞、举旗帜、促发展”理论研讨活动,征集各级各类理论文章110篇,汇编为理论研讨论文集。为全省提供7篇转型发展优秀调研论文。整合社科资源,加强社科研究,组织参加全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和2009年度百部(篇)优秀社科成果申报工作。

2010年,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规划学习内容,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采取专题讲座、基层调研、外出考察、理论考试等方式,组织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学习活动中。市委中心组把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转型发展,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头“走出去”,赴津蒙鲁冀等地学习考察;带头“沉下去”,围绕“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现代煤化工发展”“民营经济壮大”等10个课题,深入乡村、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市委宣传部与市委讲师团联合编印20万字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系列丛书》,为各级各部门开展学习活动提供教材。开展选树“百佳典型”活动,审定63名先进典型,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组织“读好书、促发展”和以“读书有益、读书励志、读书创业”为主题的“我的读书生涯”好书读讲系列活动,营造干部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一线,为基层党员、农民群众、企业职工宣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组建市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编写宣讲通稿,组织党校、讲师团和基层报告员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围绕袁纯清书记讲话精神和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等内容,深入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入脑入心。组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晋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活动,出版理论文集。市委书记张茂才的《着力提高农村党支部的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有晋城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等一批理论文章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组织参加全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世界共产党现状及发展趋势》《见证晋城(1978-2008)》两个课题,获得省社科研究成果优秀奖,并分获省社科“百部(篇)工程”二、三等奖。

2011年,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学习运行、投入保障、成果转化、考核评估五项机制,继续推进龙头带动、基础保障、典型引路、运用提升“四大工程”,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生活化。市委中心组围绕全国“两会”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党九十周年、“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等专题,集中学习8次。引深选树“百佳典型”活动,宣传一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全市营造崇尚学习、争当典型的新风尚。编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宣讲资料,组织宣讲团,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宣讲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调整充实“十百千”理论报告员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流水、不断线”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共举办专题报告50余场,巡回宣讲2000余场,直接受众50余万人。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专访,在社区、农村、学校、企业设置理论宣传黑板报、宣传板、小喇叭,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到基层群众。围绕招商引资、现代煤化工、民营经济发展等课题,市四大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市委书记张茂才撰写的《以基层党建创新促城乡统筹发展》在《求是》杂志刊发。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活动,撰写报告200余篇。

2012年,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通过集中学习讨论、听取专题报告、举办培训讲座等方式,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组建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开展“晋城市党的十八大精神千人万场大宣讲”活动,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军营、在线、广播、电视、手机等“十大讲堂”。各级领导班子带头宣讲,市委书记张九萍、市长王清宪等领导轮流在电视讲堂作宣讲报告;市委讲师团分赴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巡回宣讲;基层理论报告员、大学生村官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面对面宣讲,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村入户、入脑入心。全年全市共开办党员干部讲座6000余场,培训80余万人。市委中心组成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的主题,在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晋城怎么干”的主题开展大讨论活动,确立“一争三快两率先”的发展战略。

2013—2014年,开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与晋城深化改革发展理论研讨,形成高质量的优秀理论文章100余篇。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认真做好理论武装工作,要求各级党委书记在理论武装上落实“四个带头”,即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内容,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的宣传导向,市委中心组两年共组织集体学习近30次,邀请多位理论专家辅导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3)精神文明建设

1985年,全市开展“两讲四赛”(讲理想、讲党性、赛团结、赛创新、赛纪律、赛效益)等活动。截至1987年底,荣立集体一等功3个、集体二等功29个、集体三等功79个;荣立个人一等功1名、个人二等功18名、个人三等功62名。1988年,市委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明委),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制定《晋城市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活动条例(试行)》,开展争创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单位的“四创”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

1990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暨命名表彰大会,对322个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进行命名表彰。同年,市文明委、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创建文明城市暨文明县城的实施方案》。

1991年,市文明办下发《关于开展评选最佳文明村活动具体事宜的通知》。同年,市文明办、市妇女联合会下发《关于开展群众性评选最佳文明户活动的通知》。

1992年,针对部分农村出现的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婚嫁丧葬大操大办的社会陋习,市文明委下发《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扫三害、创三星”百日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创建”活动。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主要从创建文明小区和文明街道抓起,重点抓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创三优”竞赛活动,着重解决环境面貌、交通秩序、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主要从创建文明户抓起,通过“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着重解决勤劳致富,提高科技素质、文明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逐步提高文明村镇水平;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主要从示范窗口抓起,着重解决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逐步提高行业文明水平。此外,在树立先进模范人物,弘扬社会正气活动中,主要从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抓起,着重解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军队与地方开展了“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活动,形成军(警)民一家,共建文明,团结一致,推进改革的新格局。

1997年,市、县两级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市文明委把“三优”、“四创”活动作为一项主要工作确定下来。1998年,围绕创建“全省一流文明城市”的目标,市文明委组织实施“5833工程”,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引深“四创”活动。1999年,市文明委提出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连片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路的工作思路,并在阳城召开全市农村精神文明连片建设经验交流会,提出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片创建、整体推进的主要任务。2000年,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2001年,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创建一流文明城市目标,对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先进典型的验收评比实行“届期制”动态管理办法。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要求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村镇都要建立“文明市(农)民学校”、“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赌会”。2002年,组织市区国家级、省级文明单位以“拆墙透绿”为突破口,开展“比质量、比进度、比贡献”活动,将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推出陵川县杨村、泽州县东常村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2003年,重点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提出“志在必夺,务求必胜”的目标和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平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经验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重视和肯定。2004年初,被省文明委授予“山西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制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工作方案,大力开展“做文明晋城人,建文明晋城市”、“共铸诚信晋城”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2005年,首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同年,市文明办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蓬勃发展,“县乡村三级组织贯通、村校家多方一体互动、人财物资源有效配置”的长效工作机制和初中后教育体制,受到中宣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2006年,市五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水平进一步提升,连片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特色县城、生态小城镇、环境良好中心村四位一体的“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创建格局。2007年,坚持把文明和谐理念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制定出台《晋城市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晋城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组织开展首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十大系列先进典型人物”、“感动晋城人物”评选活动和关爱月活动,1人入选“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人入选全省首届公德人物。“两只羊托起希望”被中央文明办授予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晋城市获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称号。2008年,组织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再动员会、推进会,制定《晋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修订《晋城市市民文明手册》,开展历时一年“晋城精神大讨论”,确立新时期的晋城精神为“崇实守信、开放包容、争先创新”。市文明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工作的决定》,将培树道德模范制度化、规范化。在17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中,开展文明和谐行业创建竞赛活动,评选出10名“晋城市改革开放时代先锋”,20名“晋城市改革开放先进典型人物(群体)”,50名晋城市第一届公德人物。6人入选全省第二届公德人物。

2009年初,被中央文明委再次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宣传文明创建成果,监督市民文明行为。在晋城在线开设网页,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网络展,展出100余家单位的创建成果。1人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编印《晋城市文明和谐单位风采录》。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调研和论文征集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研究,增强文明和谐创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文明晋城人、建文明晋城市”在全市城乡蔚然成风。同年,晋城市被中央文明委表彰命名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针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结果的反馈意见,发挥市直各部门、基层各单位和广大市民的主体作用,加大督促检查和舆论监督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文明和谐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共铸诚信”等十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认识文明、感知文明、实践文明。组织开展“爱心送考”活动、第二届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推动了市民的文明行为养成。完善市级文明和谐单位测评体系,组织开展市级文明和谐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申报、公示和暗访工作,推进了文明和谐单位和行业的创建工作。

2010年,在旅游、商务等公共服务行业开展“讲职业道德、树行业新风”主题活动,在大型企业、个体经营户中推进“践行道德承诺,依法诚信经营”教育活动,在农村开展“文明和谐村”、“乡村好人”、“特色家庭”、“文明集市”创建活动。晋城市连续四次获“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称号,高平市、晋城工行等137个单位和个人受到省文明委表彰,613个文明创建先进典型受到市文明委表彰。市文明办、纠风办联合制定《晋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督察制度》,每周定期两次进行暗访督查。按照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创建思路,组织全市102个文明单位与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近千万元,组织文体活动、实用科技培训100多次,培训农民3万人次以上。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晋城市名列全国地级市第43位,较2009年提升14位。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4人入选“第三届山西道德模范”。

2011年,市委、市政府将文明创建工作列为全年重要的战略工作,先后召开动员会、攻坚会,安排部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出台《晋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逐条逐项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市文明办联合市纠风办、市级新闻媒体,先后开展50余次定期督查,并就创建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明察暗访。把创建实绩作为年终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全市形成以创建看干部、以创建看作风、以创建看成效的工作氛围。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元参与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的投入。利用媒体报道、编发简报、公益广告、宣传栏版、发放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宣传活动,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格局。晋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奖。公民道德建设再结硕果。1人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00人入选晋城市第三届公德人物,73人被授予“晋城好人”称号。市文明委制定《晋城市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启动道德典型帮扶工作,为32位道德典型发放帮扶资金97万元。

2012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责任单位,根据市委确定2014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要求,对照测评指标体系,细化分解创建任务,针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按照市文明委的具体安排,编制创建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中央文明办公布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结果,晋城市位列地级市第22位,为历年最好成绩。加强工作规范和创建指导,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修订《晋城市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晋城市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晋城市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晋城市文明行业创建管理办法》《晋城市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管理办法》《晋城市民营企业创建文明单位试行管理办法》,规范届期制、公示制、评选考核、奖励表彰等创建制度,明确各类创建活动的工作标准、实施办法和管理措施,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推选出201位“晋城好人”。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人荣获“第四届山西道德模范”,2人成为“感动山西”人物。为30人发放帮扶资金65万元。2012年,晋城市保持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2013—2014年,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市级各媒体开办《文明大家谈》等专栏,在户外公共场所张贴“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系列公益广告,组织市民记者团实地寻访,形成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热潮。表彰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349个,积极推进职员志愿务制度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发展。通过全国统一的“志愿云”信息系统,完善志愿组织,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实现了统一平台管理。设计制作了专属标识的“晋城志愿者”服装、帽子、徽章、旗帜,亮出了晋城志愿服务的文化品牌。实现志愿服务进社区行动,已建立起两万余人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以便民、安民、助民、乐民为宗旨,走进社区家户,开展志愿服务。承办山西省“关爱山川河流,保护黄土高原”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学雷锋精神,做晋城好人”“与爱同行,爱暖凤城”、爱心送考、在白马寺步道开展“文明步道行”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继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最美乡村人评选和结对共建等活动。推出1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5位“中国好人榜”好人、2位“第五届山西道德模范”、8位“山西好人”、3位“感动山西人物”、1位“感动中国”候选人。举办“学雷锋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山西·晋城)现场交流”活动,组织“晋城好人”基层巡讲,为26人发放帮扶资金73万元,营造学好人、当好人、敬好人的社会氛围。继续推进道德讲堂规范化建设,全市303个“道德讲堂”开展活动5000余场(次),受众50金多万人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93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19所城市学校少年宫和2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国梦我的梦”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推进“诚信晋城”建设,重新评选命名45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选表彰26家诚信示范单位。

2014年,晋城市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全国文明单位13个、全国文明村镇14个,各类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146个,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348个。再次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晋城市文明办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四)统战部

1..机构职责

1985年,成立晋城市委统战部,为市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听取和了解各方面的意见,按照党的统战政策,协调调整各方面关系,做好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的人事安排,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2014年,市委统战部内设办公室、党派科、民族宗教科、干部科、经济科、政策宣传调研室。历任部长:程延龄(兼)、王庆祥、杜宽、张太平、王爱枝、李治国、常国荣、焦光善。

2..主要工作

(1)落实政策

1986年,市委先后三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落实统战政策工作。按照中办〔1986〕6号文件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进行调查摸底,对各界统战人员需要复查纠正的1683件冤假错案全部复查纠正;应清理的7060份档案全部清理;692人的档案中记载的不实之词全部去掉;510人恢复工作;537人调整了工作;32人得到定期补助;483人得到一次性困难补助;22人被查抄财物全部清退;66人补发了工资;535人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文革”中挤占的1011平方米私房全部清理;“文革”前因受错误处理造成工资明显降低的178人全部批准解决;符合农转非条件的59户200人全部解决。

(2)民主党派工作

1985年建市初,我市民主党派只有几个支部。1988年7月,民革晋城市委会成立。1989年7月,民进市委会成立。先后又于1995年8月、1996年11月、2000年3月、2000年11月,民盟、九三学社、农工党、民建组建了市委会。

1991年,市委深入贯彻中发(1989)14号文件精神,党外人士安排特别是担任政府实职的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市、县(区)两级政协中,有21名党外人士担任了政协副主席,党外人士在政协常委和政协委员中也都达到了上级要求的比例。并在6县(区)全部配备了党外副县(区)长。

2005年以来,市委统战部积极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根据6个县市区的经济状况,结合各民主党派的组织特点和优势,分别组织实施了民革与阳城县开展的蚕桑、医疗等方面的合作;民盟与城区开展的医疗、教育、科技农业等方面的合作;民建与陵川县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合作;民进与泽州县开展的教学调研、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农工党与沁水县开展的乡镇卫生院培训、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九三学社与高平市开展的羊头山旅游开发、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合作。2006年底到2007年初,帮助各民主党派完成了换届工作。2007年7月,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启动,召开了全市民主党派工作泽州现场会。2008年1月,市纪委、市委统战部、市监委共同下发了《关于向民主党派通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邀请民主党派参加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检查、聘请特约监察员的意见》。和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充分协商,又形成了《各民主党派晋城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座谈会纪要》。2008年5月,全省民主党派凝聚力工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总结推广了我市民主党派开展凝聚力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帮助6个民主党派解决了办公用房,增加了调研经费,为民进、民盟、九三调进了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并为他们解决了处级待遇。2009年,为全市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每年解决专项活动经费2000元,并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6个党派市委的办公经费也由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10万元。

2010年,完成了民主党派副主委后备干部的推荐和确定工作,共为25名副主委后备干部建立了档案和培养规划。举办了晋城市民主党派后备干部培训班,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骨干成员40余人参加了培训。2011年,召开了全市民主党派换届工作动员大会,对民主党派换届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6个民主党派市级组织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2013年,指导帮助各民主党派开展了“转变作风、加强自身建设年”活动,狠推动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改进作风,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组织民主党派骨干成员60余人参加了全市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民主党派市级组织换届后的7名新任副主委,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了全省民主党派领导干部培训班。2014年,指导各民主党派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全市六个民主党派市委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并召开动员会,进行了层层发动。协助民主党派市级组织做好届中调整以及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完成市直8个民主党派基层支部的换届和5个基层支部成立工作。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和实现形式的研究,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做到重大问题及时协商,重要情况及时通报,切实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政策执行之中,定期召开经济运行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重大问题等情况通报会,扩大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知情范围,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创造条件。

(3)经济统战

1986年,筹备成立市工商联。接着,对全市资源情况和工商联合会会员新办企业情况进行摸底了解。1987年,市工商联与北京市工商联联系,聘请高级厨师,在晋城举办厨师培训班,为市、县招待所培训厨师骨干16名。工商联在沁水饲养虹鳟鱼,获得成功。1991年,统战部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号召广大统战对象出力献策,努力做好个体私营经济代表人物的工作,扶持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到年底,全市发展工商联、侨联企业17个。各党派在间接为经济服务的同时,还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办起经济实体。农工党办了晋城市中药开发总公司,民进办起咨询服务站,创办医学专科学校,九三学社创办法律事务所,民盟成立社会服务部,工商联系统兴办企业27个,侨联兴办经济实体16个。

2009—2010年,继续在全市统一战线成员中推进“凝聚力工程”,开展八大活动。一是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开展以“献良策、比贡献”为主题的“两个一”活动,“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献一策”“一党一县、智力合作”活动;二是在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以“破解难题惠民生”为主题、“百名专家服务团”活动;三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百村千户”光彩扶贫活动;四是在少数民族中开展“比团结、比发展”竞赛活动;五是在宗教界开展“宗教双五好”星级评比表彰活动;六是在海外统战工作中开展“三缘三情”联谊活动;七是在基层统战工作中开展“一县一特色”活动;八是在统战干部中开展“树统战干部形象、建党外人士之家”活动。开展“我为转型跨越发展献一策”活动,形成意见建议130余条,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组织全市50多名民营企业家,就晋城市民营经济发展提意见和建议,经梳理汇总,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以环境创优促进非公经济转型发展的报告》。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先后同世界500强企业中冶集团设备技术装备总公司达成项目合作意向,筹备兴建LED光电创业园区。“2010年晋城产业项目(香港)推介会”上,邀请香港侨界、工商界人士200多人参加,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129亿,拟引资90亿。

2011—2014年,实施“同心·助推发展工程”。组织统一战线成员开展“我为转型跨越发展献良策”活动,为“十二五”规划提出意见或建议130余条。积极鼓励支持非公企业转型发展,牵头成立晋城总商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非公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亿多元。

实施“同心·招商引智工程”,制定《首届世界晋商大会筹备工作晋城工作方案》,成立首届世界晋商大会筹备工作晋城领导组,召开晋商大会筹备工作动员会、推进会,征集各类招商引资项目98个,总投资915.85亿元,引进资金860.76亿元。在晋商大会上,邀请郭台铭等29名海内外知名人士参加世界晋商大会,签约项目72个,总投资411.4亿元,引进资金400.6亿元。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承担社会责任,开展金秋助学、荒山绿化“光彩”林建设等活动,捐助金额2000余万元。举办民营企业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2300余个。

(4)海外联谊

1986年,遵照中央“放宽视野,广交朋友,宣传政策,争取人心”的海外统战工作方针,市委统战部与对台办、民革、侨联紧紧配合,对全市的“三胞”及胞属进行摸底调查,对在海外和台湾有较大影响的华侨、台胞回大陆者,妥善安置定居。认真落实“三胞”胞属政策,发动侨属、台属与海外、台湾亲友通信、通汇,互通情况,宣传政策,激发他们的思乡爱国之情,争取、团结、吸引他们为促进祖国统一,支援祖国四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先后接待回国探亲人士20余人次;安置回大陆定居的台胞2户,与“三胞”通信的132户、409人,通汇的46户、110人。1993年,成立晋城市海外联谊会,加强海外统战工作,开展对外联谊活动,开展“三引进”工作,达成合资项目7个,总投资2193万美元。1994年,引进合资合作项目意向5个,为市技校引进一套价值40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引进外资500万元。1997年,协助市委、市政府出台《晋城市统战系统对外开放工作方案》,7月,召开全市统战系统对外开放工作动员大会。全市统战系统各组织、各界人士纷纷采用书信、电话、寄资料等方式进行联络宣传,有的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来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统战系统共引进技术14项、人才150名、资金意向4.53亿元、合同资金1.03亿元、到位资金3546万元。2011年,接待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16人次。参加“全国中小城市侨联‘黑河——俄·布市’商机合作交流会议”。邀请海外华商侨商参加中博会。2012年,接待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26人次,聘请4名海外友人为晋城市海外联络员。召开“侨联参与社会管理理论研讨会”,就参与机制、服务形式、服务方法、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专题研讨,评选出参与社会管理优秀论文14篇。2013年,市侨联被授予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单位。

(5)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1985年筹建市人大、市政协时,安排推荐党外人士巢骥迅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行洲、董孝水任市政协副主席。1986年筹建市工商联时,安排党外人士董孝水任主委,邢连鑫任副主委。1989年,遵照中组发〔1989〕1号文件和省委组织部、统战部关于选拔培养党外后备干部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分类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党外干部档案,使全市党外干部情况基本上达到底子清、重点明、有案可查、有证可考。6月份,重点考察了10名有一定影响和代表性的党外干部,为市县两级人大、政协换届做好了党外干部储备。1990年4月,出台市政协换届方案,正式提出市二届人大、政协班子中党外副职候选人3名,人大常委候选人12名,政协委员候选人113名。同时,基本完成非党知识分子和调查摸底工作的民主党派成员的建档工作。1991年,党外人士安排,特别是任政府实职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各级人大班子中,除陵川、沁水外,都配备了党外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县两级政协中,有21名党外人士担任了副主席。6县(市、区)配备了党外人士副县长。还聘请了11名党外人士担任特约检察员、监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1992年初,市委统战部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发文,在市直单位民主推荐党外后备干部。8月,又联合起草《关于非党干部安排使用的三年规划》,举荐党外人士担任实职。1994年,建立健全非党知识分子档案,全市有非党知识分子19557人。对非党知识分子实行“四化”、“七表”、“二会”管理制,即单位重点化、人才网络化、交友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建立了七种表格;定期召开座谈、表彰会逐步完善非党知识分子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工作。1996年,市三届人大、政协换届中,又安排了一批党外人士。其中有5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分别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市政协副主席,有29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分别担任市人大常委和市政协常委。1997年,在三届工商联换届中,有5位非公人士担任兼职副会长。1999年新选拔配备了6个县(市、区)的党外副县长。2001年,党外人士实职安排取得新的进展,在人大、政协换届中,1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副市长。2002年,在四届工商联换届中,有9位非公人士担任兼职副会长。2004年,成立“百名专家服务团”,并在城区举行启动仪式,110名团员活动在基层为“三农”服务。2005年,聘请特约监督员达到92名,涉及各行各业,召开全市聘请特约监督员工作经验交流暨推动会。市四届四次政协会议上,新进1名党外副主席。2006年,市五届人大、政协按党内外比例要求完成换届,4名党外人士新进市人大、政协领导班子。首次对全市党外干部进行调查摸底,汇编《全市党外干部花名表》。

2011年,在市、县两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中,对1296名党外人士进行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府、政协中的任职比例都有所提高。全市有市县两级人大代表1429名,其中党外代表499名,占35%;人大常委中的党外代表24名,占17%。市、县两级全部配备党外人大副主任。市、县两级政府全部配备党外副市、县(市、区)长,其中4个县(市、区)为连任,市政府、城区政府、阳城县政府为新配。全市有政协委员1326名,其中党外政协委员797名,占61%;政协常委共201名,其中党外常委134名,占67%,政协副主席共30名,其中党外副主席15名,占总数的50%,全部达到上级要求的比例。

2012—2014年,协助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做好换届人选考察工作,推荐晋城市民革主委和民盟主委当选为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副主委。建立《晋城市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党外副处级领导干部履职交流和走访活动。

(6)民族宗教工作

1987年,在民族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共同脱贫致富。在宗教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9号文件精神,消除极左思想的影响,提高干部、群众对宗教活动的正确认识,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1989年5月26日,召开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督促城区落实解决红星村长期占用回民房产的问题。积极配合省委统战部妥善处理《性风俗》一书引起的麻烦。做穆斯林代表人士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协助他们抵制、排除外来压力和干扰,维护社会稳定。

1990年,组织全市首次民族知识竞赛。1991年,在山西省民族知识电视大奖赛中,晋城代表队获全省第一名,有两人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比赛。在全省民族宗教工作表彰会上,市民族宗教局受到表彰。

1994年,建立少数民族干部档案,推荐3名少数民族干部参加省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班。树立和表彰了一批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全省在晋城召开少数民族经济工作现场会。晋城市的少数民族经济工作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市领导出席了表彰会并登上国庆观礼台。同年,推广潞城经验开展双“五好”活动,使宗教工作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全市涌现出“五好”堂点8个,“五好”教徒140名。市委统战部与文化局、宗教局、旅游局共同协商开发青莲寺,进驻了僧人。

1995年7月,在市广播电台举办民族宗教政策讲座,推荐4名宗教神职人员参加省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班。

1996年,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组织由市公安局、统战部、宗教局和各县(区)统战部组成的调查组,深入2区3县11个宗教活动点宣传贯彻会议精神,调查了解情况,摸清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底子。6月,召开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批准建立宗教活动点11处。其中伊斯兰教6处,天主教5处,3名神职人员的问题全部得到落实。被挤占的宗教房地基本退还,41名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被推荐为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1999年,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市宗教工作会议。成立市佛教协会和市天主教爱国会。妥善解决全市5处天主教、基督教房产遗留问题。

2000年,在全省召开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全市有2个集体、6名个人受到表彰。

2001年,向上级争取10万元扶贫款,帮助陵川回民聚居村修建公路。妥善解决3处天主教房产遗留问题。

2002年,召开全市宗教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宗教工作。对80余名佛教界人士进行培训。与市教育工委联合下发《关于教育引导全市中小学生在旅游时不要参与宗教及封建迷信活动的通知》。成立市伊斯兰教协会。

2003年,在全市宗教界开展“双五好”活动。妥善处理了城区基督教和泽州县天主教房产纠纷。先后举办“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干部培训班”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培训班”。

2004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晋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单独设置晋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制定出台晋城市民族宗教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帮助筹备召开晋城市佛教第二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晋城市佛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下发《关于制止非法传教的通知》。对全市清真食品进行了一次严格检查,并在《太行日报》公示首批清真食品生产合格的企业。通过“单位租房子,市财政出租金”的办法,解决了市三个宗教协会的办公用房问题。

2005年,在《太行日报》举办《宗教事务条例》知识竞赛活动,近万人参加答题。对全市各宗教团体及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进行两次培训,200余人参加。协助解决拖了近20年的城区基督教房产问题。成立晋城市佛教音乐团。

2006年,市委统战部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太行日报社、东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东方杯”民族团结促发展征文比赛,举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训班,组织宗教团体负责人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等。成立佛教慈善基金会。妥善解决城区清真南寺的房屋租赁纠纷,帮助城区东关清真寺解决回民公墓用地。确定扶持城区凤西社区民族丰华印刷厂和泽州县大阳镇畜牧养殖业两个少数民族扶贫项目,并争取到10万元扶持资金。

2007年,召开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暨市政府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10个模范集体和46名模范个人表彰奖励;召开全市宗教工作城区现场会,对19个“五好活动场所”和18名“五好个人”进行表彰;12月6日召开基督教第一次代表大会,牛天平当选为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和基督教协会会长。

2008年,继续开展民族“比团结、比发展”竞赛活动和宗教界“双五好”评比活动;“双五好”活动报告团8人,在全市巡回演讲;10月16日,召开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泽州现场会;争取到13万元少数民族企业扶持资金。

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回族、蒙古族、满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共8000余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信教群众20余万人。有105处经过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160余名教职人员和17个爱国宗教团体。这些都属于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服务的对象。

(7)统战理论宣传

1986年,全市大力宣传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组织广大干部系统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党史,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论述,提高全党全社会对新时期统一战线长期性、重要性的认识。市统战部与市政协共同编写了《统战工作问答》一书。

1987年,成立晋城市统战理论研究会,接收会员102名,共收到论文49篇,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

1989年1月,召开统战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全市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以生动的典型事迹宣传爱国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扩大统战工作的影响。1990年,编发《晋城统战信息》31期,《晋城统战》5期。7月,在市委举办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教程中,增添统战理论课,600名县处级干部受到统战理论教育。

1991年,下发《关于开展统战理论政策宣传教育的意见》,市县两级党校开设统战理论课,全年共培训党外干部和统战系统干部681人次。市委统战部配合市委知工办举办党外知识分子先进事迹图片展。年底,与晋城矿务局统战部、太行日报社联合举办统一战线有奖知识竞赛。1995年初,召开民主党派建设、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专题调研会议和全市统战信息工作会议。1996年4月,市委统战部与太行日报社、晋城市吉利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吉利杯”统一战线知识竞赛。组织召开晋城市统战理论工作会议,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3篇论文获省统战理论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1997年,召开全市统战理论研究表彰会,表彰30余篇论文,其中5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刊登。组织开展“同心谱”“功在千秋”“风雨同舟”征文活动,共撰写文章50余篇,省级以上刊登10余篇。

1998年,市委统战部与太行日报社、市鑫元实业有限公司、市丰华实业有限公司分别举办“鑫元杯”统战知识竞赛活动和“丰华杯”统一战线与建设经济强市有奖征文活动。

1999年,市委统战部和市政协联合举办全市统战知识大奖赛、“晋城市统一战线迎澳门回归文艺汇演”和统一战线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报告会。

2000年,组织统一战线各单位、各界人士开展“西部大开发、晋城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先后召开讨论会15场,收集建议文章96篇。

2001年,重点宣传和普及统战知识,组织全市各界人士2000余人参加了全国统战知识竞赛答题活动。

2002年,印发《全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课题》,收到调研报告和论文60余篇。编印《晋城统战信息》47期、170余篇。

2003年,编印出版《晋城市统一战线调研论文集》。召开优秀统战论文表彰会,对130余篇统战理论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奖励。和市委宣传部制定下发《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宣传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市政协策划组织《委员之声》大型文艺晚会和统一战线图片展。

2004年,市委统战部和市宗教局、太行日报社、市鑫元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鑫元杯”民族宗教知识竞赛。和市委宣传部、市九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九州杯”诗歌朗诵比赛。创建开通晋城统一战线网站。编印出版《统战知识四字歌》一书。出台《晋城市统战系统信息工作考核奖励办法》。截至12月底,共编发上报《统战信息》93期、450余条。

2005年,为庆祝建市20周年,编印出版《统一战线〈爱我晋城〉书画摄影作品选》,收入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各类作品120余件。编发上报《统战信息》85期、300余条,收集调研报告73篇。

2006年,筹备召开全市统一战线“迎国庆、庆中秋”茶话会,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的社会影响。编印出版《我的统战心》一书。共编发上报《统战信息》72期、290条。

2009年,加强调研、宣传、信息三项工作。5月19日,召开全市统战理论研究工作阳城现场会,对8个先进集体和63名优秀论文作者进行表彰。编印出版晋城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集《思与行》,全书共收入各类文章百余篇,约5万字。在中央和省委统战部主办的杂志刊发各类稿件、文章100余篇,连续三年被省委统战部表彰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召开全市统战宣传、调研、信息工作会议,对2008年统战宣传、调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邀请中央统战部秘书处原辉处长为全市统战宣传信息员作专题讲座。组织召开了全省统战信息直报点晋城座谈会。举办晋城统一战线“祖国在心中”书画摄影展,编印出版《晋城统一战线“祖国在心中”书画作品集》。编印《统战知识复习资料》,举办晋城市统一战线电视知识竞赛,提高《晋城统一战线》网站和《晋城统一战线》杂志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2010年,在中央统战部苏州培训中心举办全市统战宣传调研信息工作培训班,全市各县(市、区)委统战部分管副部长及市统战系统宣传信息员共50余人参加培训。积极做好《晋城统一战线》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对网站进行了更新改版。编发《晋城统一战线》杂志4期,并在《中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报》《山西政协报》《山西统一战线》、新华网、中国网等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发表宣传稿件40余篇。先后举办晋城统一战线电视知识竞赛活动,全市共13支代表队参加比赛。编印《统战华章——晋城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纪实》,在市电视台播放《凝心聚力促和谐》电视专题片,举办全市各界人士中秋赏月会晚会。

2011年,向省委统战部报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等重点调研成果10篇。在《晋城统一战线》刊物、晋城统一战线网站,开办“同心”品牌专稿、专栏;编辑出版《统战华章》。编辑《晋城统一战线》4期。在《中国统一战线》《山西政协报》《山西统一战线》《太行日报》等发表宣传稿件40余篇。编辑《晋城统战信息》50余期,编写信息300余条,其中省委统战部采用40余条,中央统战部采用5条。市委统战部获全省统战信息工作一等奖。

2012—2014年,制定全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课题,完成调研成果64篇,向省委统战部报送26篇重点调研成果。

(五)政法委

1..机构职责

1985年6月,成立政法委员会,是市委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①根据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政法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统一政法部门的思想和行动;②对全市的政法工作做出全局性部署,并督促贯彻落实;③组织、协调、指导全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④检查政法部门执行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情况,结合全市实际,研究制定严肃执法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⑤监督和支持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指导和协调政法各部门在依法相互制约的同时密切配合、督促,推动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⑥组织、协调全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⑦组织、推动全市政法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探索政法工作改革的新途径;⑧研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措施,协同党委组织部门考察、管理同级政法部门的领导干部;⑨指导下级政法委员会(综治办)的工作,办理市委和上级政法委员会(综治办)交办的其他事项。2014年11月,重新更名为晋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1991年6月,成立晋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政法委合署办公。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全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措施,向市综治委汇报工作并提出建议。2012年2月,更名为晋城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截至2014年,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内设办公室、政治部、研究室、执法检查科、综合科、督查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铁路护路联防管理办公室。下设4个事业单位:涉法信访接待室、铁路护路联防办公室、信访法律服务中心、市法学会。历任政法委书记:张剑虹、王天智、王安民、原国政、刘爱军。历任综治办主任:贾广来、王迎选、栗强。

2..主要工作

(1)打击犯罪

建市以来,全市政法战线把“严打”斗争贯穿于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先后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除“六害”、反盗窃、围歼“车匪路霸”、整治农村社会治安、南征北战、“打团扫恶”、“三打三禁”、打黑除恶、“百日禁毒”、“严打”整治案一系列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2000年,一举打掉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1个、恶势力犯罪团伙24个,并对260余处治安乱点进行集中整治。从2001年实行安全感年度调查统计以来,境内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认可率由57%提高到2014年的97%以上。

坚持专群结合打击犯罪,在围歼“6·10”、“1·20”持枪杀人歹徒的战斗中,公安民警与数千名群防群治人员并肩作战,被誉为全省专群结合打击犯罪的成功战例。涌现出王东升、柳锁堂、李航兵等英雄人物。在“打团扫恶”斗争中,公安干警张连山献身,数十人负伤。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突发事件中,全市公安和综治部门启动综治网络,发挥综治优势,打好社区、村庄阵地战,为全市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2004年“8·9”围歼持枪杀人犯战斗中,公安部门指挥得当、沉着应战、当场击毙持枪拒捕杀人犯。

(2)安全保卫

数十次圆满完成李鹏、朱镕基、宋平、曾庆红、邹家华、铁木尔·达瓦买提、费孝通、吴仪、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晋城视察工作及全国、全省性重要会议、重要体育活动在晋城召开的安全保卫工作。完成历年全国、全省和晋城市人大、政协“两会”的安全保卫任务,做到万无一失。

(3)政法队伍建设

建市初,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建设目标,在市委党校分期组织全市政法干警进行业务培训,印发3000多册《政法干部培训资料汇编》。1995年,全市政法系统开展学济南交警、争创“五个一流”的活动。对市、县两级法院、检察、公安等领导班子进行调整、补充和加强。全市54名派出所长调整交流45人。对公安搞户籍、内勤、车管、汽校等热点岗位干警轮换321人。1995—1998年,开展政法队伍清理整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1999—2001年,开展争创“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和政法单位”活动。2000—2004年,结合“三讲”教育,开展“公正执法树形象”集中教育。2005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2006年,按照中央政法委的部署,在全市政法部门开展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并建立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2007—2014年,实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保障机制和专门人才建设五个方面的科技强警战略,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城”创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投入科技强警经费2亿多元,推进政法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完成基层无房派出所主体工程建设,完成59个国债投资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建市以来全市获全国、全省表彰的先进集体达136个(次)、先进个人达864人(次)。其中市公安局获得全国“创建人民满意派出所先进单位”,全市6个县(市、区)公安局均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公安局”,陵川县公安局、泽州县公安局还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公安局”,高平河西派出所等一批单位被命名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市检察院被表彰为“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市反贪局被表彰为“全国十佳反贪局”,李秋虎、原国政、张鹏、张捍东、崔高潮、王永孝等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赵建云被授予“任长霞式的公安局长”称号,司法成、刘文平、李王保等被授予全国检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宋敏、邢军霞等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建市初,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思路,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1991年6月,成立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协调、指导、推动各县(市、区)、各部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2001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

1993年12月,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同责任人的政治荣誉、政绩考核、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市、县、乡、村每年都逐级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按照“打击、防范、教育、建设、管理、改造”六个方面,把综合治理的各项任务分解为100分,年初签约,年终兑现,目标具体,职责明确,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

2002—2014年,全市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治方针,深入开展“三打三防三创”、“六安联创”活动,着力营建平安晋城,狠抓领导责任制这一龙头,推进平安建设、法制建设、队伍建设三大建设,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市形成综合治理“党政领导、综治协调、部门主抓、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多年来,晋城的综治工作一直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1994年到2014年,晋城市连续20年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并于2005年、2009年、2013年三次捧得全国四年一度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5)基层基础工作

1992年到1994年,全市开展以加强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强化基础工作和完善基础设施为内容的“基层基础年”活动。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狠抓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逻队以及民兵、共青团等基层组织建设,做到组织、人员、制度、任务、报酬五落实。市区内新组建起54个居委会,对800多个基层党支部、村委会进行整顿、调整、充实和巩固。2004年,全市共组建2500个调委会, 3500多个治保会,1220多支专职治安巡逻队,2700余支季节性巡逻队,“两会一队”组织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城区、陵川、高平等县(市、区)以派出所为依托,设置警务组,有效地缓解了警力不足、防范空档多的矛盾。全市初步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群防群治网络。在基层基础工作上,突出对青少年、流动人员、刑释解教者的教育管理。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起家庭治安档案,开展评选遵纪守法光荣户、双文明户等活动,促进村风民风好转。各基层单位普遍建立起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协会,有的还设置“回归基金”,建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通过定帮教力量,定帮教对象,定帮教责任,定帮教时限活动,帮就业、帮转化、帮致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降低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对外来流动人口实行以户口管理为基础,治安管理为重点,劳务管理为手段,其他管理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全市32个基层法庭,全部建成标准化的法庭,54个基层派出所全部进行新建、改建,配备了较为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1994年10月,全省“基层基础年活动”表彰会议在晋城召开,1999年10月,全省刑释解教安置帮教现场会在晋城召开,省领导对晋城市的综治工作给予较高评价。2006年后,市综治委推行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新模式,在城区16个试点社区组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实行“一区一站、一户一格、一人一卡”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强化基础信息登记备案制度。

(6)矛盾纠纷调处

自2001年开始,全市实行党政领导、综治协调、部门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坚持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年”活动,按照“三有”(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原则,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2003年,全市坚持“四抓四解决”,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经验做法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江西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从2004年起,不断整合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资源,逐步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司法调解为保障的“三调合一”新思路。2006年,市综治委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进行“六级六步”矛盾纠纷大调解试点工作,并在全市推广,取得初步成效。从1985年到2006年,共排查一般矛盾纠纷185702起,成功调解175209起,调处率达到94.3%,防止矛盾纠纷激化2435起3921人,有效地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市的矛盾排查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涌现出牛湖北、张四孩、申福根等一批全国“模范调解员”、“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全市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563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截至2014年,全市共建立基层大调解机构2462个,工作人员有10950人,每年摸排各类矛盾近万起,调解成功率均达96%以上。

(7)防控体系建设

2003年,市综治委结合“双基双制一创建”工作,在全市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三打三防三创”活动。2004年,市综治委在引深“三打三防三创”活动的基础上,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全市城乡构建社区管控、农村联控、单位守控、道路巡控和卡点堵控五大防控网络建设,在全市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网络化”打防控一体化治安格局,最大限度地压缩违法犯罪的空间。2003年到2006年,依托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城市监控与报警系统的“天网工程”,安装完成监控摄像头7650个,形成覆盖社会面、金融网点、煤矿重点部位、交通要道治安卡口的立体型治安防控网,为实施精确打击和威慑、预防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9年,全市形成以专门机关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防范为基础的“上有天网、下有巡防”、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治安防控体系。市公安局制定《关于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工作方案》,在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和公共复杂场所,新建视频监控2057个,金融等重点单位、要害部位视频监控率达到100%。在市区,完成社区警务室106个,警力达306人、社区巡防队员600余人。在乡镇(街道),组织治保会、治安巡逻队伍和看楼护院队伍。在单位,大力推进保安队伍专业化,共同组成城市基层市区管控力量,分片巡防,实现市区24小时实时防控。全市刑事案件总量、八类危害严重的刑事案件、多发性侵财犯罪同比分别下降0.7%、21.4%和3.3%。

2012—2014年,构筑立体治安网络化防控网络。启动市区道路交通畅通项目,投资5亿元改善基础设施,升级社会管理信息化设施。全市推行“分色预警”防控模式,将全市598个居民小区、85个大中型商场、7200余家临街门店以及68个城中村划分等级,每月预警公示提升治安防范能力。成立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及综合管理等5类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全市应急专家组,出台工作规范,组织开展行业联合演练,应急防控水平全面提升。开展对重点领域、重点物品、重点人员的安全检查和集中整治,将全市2679名刑释解教人员、1088名稳控对象、139名涉毒涉恶人员、197名重点信访教育稳控对象、183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全部纳入视线,按要求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8)安全文明社区(村居、单位)建设

1993年以来,在城镇和工矿区普遍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以一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区作为一个治安单元,实行群防群治。区域自防自治、联防联治,融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同时兴建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搞好环境绿化,以治安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小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1997年6月,全省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现场会在晋城召开,1999年10月,全省企地共建安全文明社区建设现场会在晋城召开。2002—2004年,在全市开展“三级评比两级命名”安全文明村居、社区、单位创建活动。“三级评比”是市、县、乡进行考核评比。“两级命名”是市、县命名。2003年,共评出市级安全文明社区8个、安全文明村71个、安全文明单位20个、安全文明乡镇(街道)27个。到2014年,全市安全文明覆盖率达到90%以上。

(9)平安创建工作

2004年,按照省综治委的要求,市委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市掀起平安建设高潮。2005年到2012年,市综治委不断引深平安建设,按照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晋城的工作要求,在全市启动“平安家庭、平安村居、平安社区、平安乡镇、平安县区、平安校园、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大道、平安铁路示范路段”十大平安建设活动。从2006年开始,市综治办每年组织综治和平安建设培训班,加强对平安建设工作的指导。各县、市、区平安建设也各具特色。城区紧密结合市区治安实际,实施“平安城区”建设工程,着力推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2006年被省综治委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区。泽州县在县、乡两级推广实施农村矛盾排查调处和治安防控“双网”,各方联手,共建平安。高平市实行“四级六步”调解机制,化解矛盾保平安促和谐。阳城县综治委在全县推广“一乡一品”创建工程,召开“平安阳城创建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西河乡“保安驻村”品牌、北留镇“技防促平安”品牌、芹池镇“一站式化解矛盾”等品牌。陵川县先后召开东部、西部和企地共建平安建设督查现场会议,分类推广基层经验,推动平安建设措施的落实。沁水县充分调动和发挥政法部门和综治成员单位作用,齐抓共管平安建设。2013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平安晋城建设五年(2013—2017)规划》,市综治委制定“六六创安”实施意见,截至2014年,六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平安县标准,被命名为省级平安县,实现平安建设全覆盖。《法制日报》以“晋善晋美平安作后盾”为题报道了平安晋城建设工作。

(10)普法宣传教育

1985—2006年,全市持续开展“一五”“二五”“三五”“四五”普及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从“一五”到“四五”普法期间,累计对190余万干部群众进行了法律常识的普法宣传,普法宣传面达到90%以上;累计对全市公职人员近20万人次进行共学法律知识的考试,参考率达93%,合格率为98%。2006—2014年,开展“五五”“六五”普法宣传教育。2007年,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活动,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村)6个,省级示范单位(村)53个,市级示范单位(村)193个。2008年,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普法工作,在学生普法方面,创新送法进校形式,为全市2386所中小学配送法律书籍4万余册,为市直16所学校重新聘任了法制副校长。2013年,采取每周一节三分钟法制课、法制橱窗、普法板报等形式,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推出普法微博、普法QQ群等新形式,普及法律教育。

(11)表彰见义勇为

1994年12月28日,成立晋城市见义勇为协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协会成员会议,选举王家俊为会长。2005年5月31日,协会进行换届,选举栗强为会长。市见义勇为协会成立以来至2014年,共表彰10次、189人、15个群体,发放奖金60余万元。其中,57人受到省见义勇为协会表彰,李全儿、原振家、郭文斌、张东平4人受到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

(六)政策研究室

1..机构职责

市委政策研究室成立于1985年,主要职责是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起到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2014年,市委成立改革办公室,与政研室一套人马。2014年,内设办公室、工贸研究科、农村研究科、政文研究科、《晋城工作》编辑部。历任主任:籍希晋、闫三囤、白亚平。

2..主要工作

1987年,为市委起草《全市乡镇企业有关政策》1号文件;与市科委联合召开全市软科学应用研讨会;召开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农业粮食生产研讨会,收集论文、调查报告400余篇,先后向全国及省、市级报刊推荐发表20多篇。1988年,起草《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先后举办三期乡镇党委副书记“科学决策基础理论”培训班。1989年,撰写编辑《农村经济调查》《基层干部领导艺术》《乡镇干部科学决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走向》《城乡一体化成功之路》等5本书,总字数近200万字。1994—1999年,针对农村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社会现象,组织力量进行抽样调查,撰写《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专题调查报告,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起草《关于全市农村实施帮带战略,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划》。中共中央政研室、中共山西省委在晋城市召开华北五省(市、区)“先富带后富”研讨会、山西省“先富带后富”现场会。组织开展宽裕型小康建设的调查研究,起草《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等文稿及《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全力以赴再啃骨头,大打扶贫攻坚总体战》等数十篇调研报告。2000年,按照省委、市委具体要求,经过一个多月调研,起草《晋城市关于撤并乡镇工作方案》,促进全市撤并乡镇工作顺利开展。2001—2002年,为市委起草《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若干意见的决定》以及《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市委政研室先后主办有《决策参考》《泽州论坛》《新晋城》《晋城工作》等刊物,并与全国180个地市进行交流。2002年,创办晋城市委机关刊物《新晋城》(双月刊)、大16K彩封版,共48页。2003年,市委召开全市第一次全市调研工作大会,由政研室组织县处级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评奖活动,评出85篇优秀文章,并将所评出的文章汇编成册,定名为《新世纪的求索》,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组织专门力量,撰写出调研报告《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晋城的民营经济》,被省委《山西工作》杂志和市委《督察通讯》转载。《破解三大难题,扭紧三个重点,加快晋城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调研报告,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组主办的《山西农村》和省委主办的《山西工作》刊出,反响较大。同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人转变的课题研究,并撰写《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人转变》的研究论文,该文在省委《前进》杂志、《太行日报》和《晋城工作》刊出后,市委书记张少农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广大干部认真学习,该文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晋城市首届县处级干部调研成果评比一等奖。针对本市煤炭领域的腐败问题,同市纪检委共同调查研究,撰写的《晋城市乡村煤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村办煤矿不宜个人承包》、《晋城市煤炭领域腐败问题的调查报告》等一系列专题论文,为市委决策提供了依据。反映晋城经济结构调整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大跨越》被省委主办的《前进》和《山西工作》采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市林业建设速度》等理论文章,对林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公仆的楷模、人性的光辉》、《争先发展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加强干部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等文章先后在《前进》和中组部、中宣部有关刊物上发表。同年,《新晋城》更名为《晋城工作》,并改为月刊,月发行量扩大到3000份,送四大班子领导阅,内部发行到市直各单位和6个县(市、区)、78个乡镇、100多个小康村,并与全国100多个地市进行交流。2005年,组织编撰建市20周年大型书画册《走进新时代》,全年共撰写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30余篇,总字数20余万字。完成省委政研室专题研究课题,主要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公共财政新格局》、《加强妇女教育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妇女社会经济权益》。与市科技局合作完成《科教兴市战略》研究课题。编辑出版《决策·科学》文集,将市委政研室工作人员20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收集整理出版。2006年,开展有关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全市工业、农业、财贸、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出台《关于建立晋城市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2007年,开展“1+3”课题研究,形成一个调研报告《构建和谐晋城的思考与建议》,三个调研成果《晋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探析》、《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和《加快城镇居民医保进程是构建和谐晋城的重要保障》及其他多项成果。同年5月18日开通“晋城政研网”站;制作构建和谐晋城电视专题片《求索》。2008年,完成关于晋城发展循环经济、特色畜牧业、宜居城市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多项课题,调研成果在各级报刊发表。

2009年,完成《发展畜牧特色产业大有可为》《开展现代“宜居晋城”建设的有益探讨》《创优发展环境,推动全民创业——晋城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建议》《搞好决策服务,促进科学发展》等课题研究。与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合作完成《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课题,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对建市以来的重要课题和优秀文章进行筛选,形成《求实·创新·奋进》一书,由山西出版社出版发行。撰写《60年,腾飞的晋城》《黑白小世界,拓出新天地——第二届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随感》《我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探讨》等文章多篇。编辑出版晋城市2008年度领导干部百日调研优秀文集——《求索》,收录优秀调研成果80篇、市级领导调研报告25篇。《晋城工作》首次进入“全国十佳党刊”行列。“晋城政研网”全新改版,在全市各类网站评比中,再次获“晋城市十佳网站”称号。

2010年,完成《关于选派干部到农村任职情况的调查》《润城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与启示》《关于市区城中村改造的调查与思考》《关于我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与发展的调查报告》《关于选派干部到基层任职情况的调查》《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借鉴新理念新经验谋求转型跨越发展》等课题。

2011年,完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打造优秀决策服务团队》《解决偏远山区农村教育问题势在必行》《在高起点上发展蚕桑产业》《继续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晋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转型跨越提速增力——关于我市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调研与建议》《我市政风行风监督热线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重大专项课题调研9个,持续开展“百日调研”活动,收到党政领导干部报送调研报告200多篇,评选出优秀调研成果80篇,收录市领导调研文章22篇。

2012年,完成《提高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实践探索》《金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展望》《抢抓机遇、寻求突破、助推转型》《筑巢引凤、落地生根——沁水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有益启示》《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考》《深层次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浅析新形势下非信贷融资业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推动政风行风监督热线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扎实做好“三服务”工作》等重大专项课题。

2013—2014年,完成重大课题调研11个、建议4篇,主要有:《实现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经济能人治村现象的启迪与思考》《关于晋城产业转型路径的调研报告》《转型综改试点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关于创立小杂粮自主品牌的建设》等。

(七)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1..机构职责

晋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编办)是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原设在市人事局,2001年分出单设,列入市委序列,是市委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为正处级建制,具体负责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内设办公室、行政编制管理科、事业编制管理科,下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历任主任:牛纯忠、王炜、姬庞陵。

2..主要工作

2001—2002年,完成党政机构改革。2003年,市直单位换发使用全省统一印制的机构编制管理证。2004年,完成政府机构改革。

2006年,完成经委、煤炭、安监、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界定,重新制定下发这些部门的“三定”方案。起草晋城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并在全市全面推行。高平市被列为全省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县之一。

2007年,完善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全市84个乡镇(办事处)全部设立劳动保障所,96个社区全部设立劳动保障事务站;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管理机构,除城区外,5个县(市)都成立社会救助管理站,三级机构核定编制307名。向省报批12个处级机构,核定15名处级职数。共年检事业单位1494家,其中网上年检1344家,网上年检率达90%。全年共办理、年检和补领证书等事项1953项。2008年,全市办理登记、年检和补领证书等事项2000余项。

2009年,制定《晋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拟定市直部门“三定”工作意见、市直各部门领导职数、市直行政编制情况、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各项政府机构改革的配套文件。到2010年底,市直原有政府机构38个,经过改革,严格按照省政府批复的机构改革方案,设置政府工作部门32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比原来的机构减少4个,精减比例为10.5%。同时,精减处级领导职数7名。取消政府部门承担的一些微观管理、评比表彰等工作;将一些技术性和具体事务的职责交由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承担。共调整职责131项,其中取消10项,划转27项,增加36项,强化58项。按照“有权必有责”、“以责定权、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和强化41个单位的80余项责任,梳理和解决80多个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

2009—2011年,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制定《晋城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和《晋城市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先后撤销7个市政府驻外办事处、种鸡场、水利建筑队、演出公司和10个事业机构,收回全额预算事业编制160名,同时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把这些单位的人员安置到了缺编的事业单位。将食品研究所、丝绸研究所、冶金研究所三个所整合为一个科研所,把展览馆和文体宫合到一起,做到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将原为全额拨款的种子公司转为了企业。对纯经营性的实习饭店、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煤气站等单位也实行全面改制。探索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和工勤人员聘用制度。探索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模式。拟定《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关于成立晋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的意见》《关于晋城市广播电视台机构设置的初步意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稳步推进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的要求,将市少儿艺术团、市少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市电影公司转为企业;按照全面推进新闻单位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的要求,撤销太行日报社内设机构广告部、经营部、发行部,全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截至2010年底,市直科级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工作全部完成,其中,撤销事业单位7个,对16个事业单位进行整合,规范27家事业单位的名称,经过清理,保留事业单位428家。对各县(市、区)的事业编制总额和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相关事项进行重新确认。各县(市、区)的股级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工作基本完成。到2011年底,全市共保留事业单位2446个,减少104个。其中市直保留事业单位587个,减少16个单位。县级保留事业单位1859个,减少88个单位。对保留的事业单位进行初步分类,并将分类目录上报省编办。

2010—2011年,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时批复各县(市、区)的乡镇机构改革方案。2011年,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全市74个乡镇按照新机构、新职能正常运转。此次乡镇机构改革共划分一类乡镇31个,二类乡镇28个,三类乡镇15个。其中一类乡镇增加12个,二、三类乡镇分别减少6个。明确了乡镇促进经济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基层民主等职能,划清了县乡责任主体责任,对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进行强镇扩权的探索和试点,通过直接放权、委托授权、调整派驻机构管理体制等方式,依法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乡镇内设机构按照一类乡镇设置3个综合办事机构、二类乡镇设置2个综合办事机构、三类乡镇只设置若干岗位的规定进行合理设置。对乡镇事业站(所)进行整合,除纳入县级主管部门派驻的和允许乡镇保留的机构外,其他的中心站(所)整合为一个事业机构,人、财、物由乡镇管理。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总职数按照规定控制在7~9名,平均每个乡镇精简2名领导职数。全市74个乡镇共核定领导职数666名,实际配备领导666人。乡镇行政编制在省核定的总额内,根据不同类别乡镇承担的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规定一类乡镇编制不超过36名,三类乡镇不少于18名。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在不突破省核定的编制总额内,由各县(市、区)按照乡镇类别进行核定。改革后,全市共有乡镇行政编制1985名,实有人员1736人。乡镇事业编制2048名,实有人员2194人。派驻乡镇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302名,实有人员1167人。对乡镇的考核由县(市、区)党委、政府统一组织实施,考核内容按照乡镇新职责确定,对不属于乡镇主要职责的事项,不再列入考核范围。

2010年,对各县(市、区)的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在机构编制上给予保障,继续推动有关文艺团体的转企改制。对全省试点县(区)高平市和城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救治机构建设积极提供机构编制支持。对全市46个单位的纪检监察双派驻或单派驻机构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整体划归市纪委监察局单列管理。对重点工程建设、养老保障、农民工工作、劳动就业、城乡低保、移民开发、城市管理、建筑节能、环境监察、高层次人才等工作给予了机构编制倾斜。进一步加强了各县(市、区)应急管理机构、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机构、人防机构的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调整工作。全市共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额2295名,并全部调整为财政拨款事业编制。乡镇卫生监督站按要求调整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市上党梆子剧团和市歌舞团进行转企改制,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在机构编制上给予保障。严格贯彻执行市委办公厅《关于在换届期间进一步严肃干部人事和财经纪律的通知》,除公开招考和政策性安置外,其他渠道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一律冻结,对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严格控制。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全年全市共办理登记、年检和补领证书等事项2000余项。实施政务公益域名注册工作,对全市六个县(市、区)的编办主任、综合科长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政务公益域名注册培训。制订《2011—2015年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推进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建设。市编办被表彰为全省机构改革工作先进单位,泽州县、阳城县编办被表彰为全省机构编制工作先进集体。此外,为推进全市综改试验工作,省编办批准市、县两级转型综改机构和领导职数。成立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与市政府资本市场发展办公室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工作由市编制办与市人社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组成专门接收小组进行接收。全市拟定为行政职能类单位报省编办审批,拟定为公益类、生产经营类单位报省编办备案。成立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领导组,制定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市第三中学校、市妇幼保健院等16个首批试点单位。《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年检全部实现网上提交、网上办理,年检率达到100%,全部建立电子档案。开展县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核定工作,共核定县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3999名,并向省编办报备。完成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工作。取消“双轨制”,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均参照城市标准执行。保持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不变,重点对编制结构比例进行优化调整。为市区14所中小学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2416名,并调整教师、职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编制结构,缓解市区中小学班容量过大和上学难问题。

(八)老干部局

1..机构职责

1985年成立市委老干部局,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老干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1992年,全省实行离退休干部统管后,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工作范围扩大。截至2014年,全市老干部工作部门工作人员131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工作人员总数的48%。市委老干部局内设办公室、政治待遇科、生活待遇科、宣传调研科、党委办公室。下辖老干部休养所、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车辆管理中心及驻长治办事处等事业单位。历任局长:翟玉珍、杜宽、陈全喜、牛培民、樊陆和、王亚平。

2..主要工作

建市30年来,市委老干部局认真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定期组织老干部学习文件,请党校和讲师团的教师为老干部做专题辅导,每半年向老干部通报一次政治经济形势,市和各县(市、区)召开人代会、政协会时,都邀请老干部代表参加,每年都组织老干部参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让老干部及时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党的十八大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定期阅文制度》《参加重大活动和会议制度》《定期视察工农业生产制度》和《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建立健全了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长效机制。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单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78个,双重管理的党支部1031个,老干部局党委直管的党员5567人。

在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方面,市老干局基本上坚持从优原则、平衡原则、分享原则。针对不同时期具体情况,有针对地搞好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离休干部生活待遇按政策规定全部兑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离休干部生活待遇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由于经济转型、企业亏损等原因,困难企业、贫困地区出现离休干部“两费”拖欠现象,清欠成为老干部部门的主要任务。从21世纪初到2005年底,市老干局投入大量财力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抓紧清理离休干部“两费”拖欠,完善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办法,使离休干部生活待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从2006年到2014年,除做到“离休费按月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外,其他生活待遇得到全面落实。

在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方面,30年来,全市广大离退休干部发挥独特的政治优势,有的参加理论研究、科技攻关;有的进行文学创作,编写革命史,撰写回忆录和地方志等工作;有的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咨询意见;还有的关心下一代、教育青少年,维护公共秩序、调解民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等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市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百名老干部百场报告会”活动,被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创新项目。各级党委、政府,各级组织部门、老干部部门始终把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工作抓在手上,对涌现出来的先进离退休干部集体、先进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市里和各县(市、区)每二至三年都要召开“双先”表彰会,大张旗鼓地宣传老干部退而不休,奋斗不止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老有所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方面,一是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建设,二是成立老年大学。全市6个县(市、区)均建有高标准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市直单位也建有老干部活动室。据统计,全市县以上共有老干部活动中心18个,总面积11354m2,投资2620多万元。共有13个活动中心(室)被评为省级先进老干部活动中心,受到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的表彰,有3个活动中心(室)通过达标验收。1990年举办全市首届老干部家庭演唱会,赴省演出,获得好评。2006年排演的大型文艺晚会《金秋颂歌》赴太原参加全省首届老干部艺术节,获14项大奖。2002年9月,成立晋城市老年大学,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方法,开设2门公共课,即政治理论和养生保健;设有音乐、书法、绘画、舞蹈、摄影、电脑等20余门专业课。还举办了学术讲座、上党梆子讲座等,课余时间开办阅览园地,成立老年模特队、古筝表演和老年合唱团。2014年,全市老年大学达到8所,在校学员近2000名,专兼职教师40余名,晋城市和陵川、阳城、沁水县老年大学被评为全省老年大学示范校。

(九)信访局

1..机构职责

1985年,成立晋城市委、市政府来信来访办公室,下设综合科、接待科和查办科。2001年,更名为市委市政府信访局。2014年,市信访局内设办公室、接待科、查办科、督查科及信访接待中心。主要职责是处理群众给市委、市政府的来信;接待到市委、市政府上访的群众;承办中央和省信访局交办的信访事项;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及时向领导提出解决建议,负责对历史遗留案件的协调处理。历任局长(主任):王学信、焦瑞廷、郭明朝、王晓晖、陈连太、李勤才。

2..主要工作

1995年,收到群众来信1007件,接待来访1434人次;1996年,收到群众来信1026件,接待来访2143人次;1997年收到群众来信974件,接待来访2111人次;1998—2001年共收到群众来信1676件,接待来访9308人次;2002—2006年共收到群众来信1531件,接待来访21864人次;2007年收到群众来信602件,接待上访8391人次。先后解决了高平市野川镇柳树底村群众反映市伯方煤矿井下采掘造成该村土地沉陷、吃水困难,市风源食品厂职工退休领不到退休金,阳城县河北镇杨柏村群众移民搬迁,市运输公司与公交公司线路纠纷等影响较大的信访问题。2007年3月,晋城市信访局被人事部、国家信访局评为2002—2006年度“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各县(市、区)信访机构也做了大量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2008年,阅处群众来信425件次,接待来访7946人次。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达90%以上。中央、省交办案件80件,办结76件,办结率95%,息诉率93%。

2009年,全市发生进京访261人次,赴省访257人次,来市访7877人次,市级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526件次。共受理中央、省交办案件189件,办结152件,办结率80.4%,息诉率100%。市级信访部门自立信访案件100件,办结61件,办结率61%。共排查矛盾纠纷1077件,化解860件,化解率达到79.85%。在全国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中,省里交办晋城市信访积案122案215人次,上报结案101件,结案率为83%。全国人大交办信访案件30案,结16案,结案率53%。

2010年,全市发生进京非正常访68人次,赴省集体访25批次,来市访688批次6366人次,受理群众来信454件次。接受省交办信访案件12件,办结11件,办结率92%。自立信访案件79件,办结64件,办结率82%。重信治理活动中,省交办40件,办结39件,办结率97.5%。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13余件,化解率达到80%。市委、市政府出台《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在作重大决策、实施重大项目前,必须进行事先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2009以后尚未解决的91件疑难信访积案实行领导包案解决,有效解决75件,办结率达到82%。11月,晋城市召开了化解疑难突出问题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全市推广城区化解疑难突出问题的典型经验。

2011年,全市共发生进京非正常重复访55人次,赴省集体访16批次,到市集体访267批次4897人次。受理群众来信454件次。接受省信访局查办处交办案件12件,办结10件,办结率83.3%。接受省信访局办信处交办案件16件,办结13件,办结率81.25%。接受省信访局接待处交办案件1件,办结。重复来信治理活动中,省交办40件,办结39件,办结率97.5%。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常态化、常规化机制,全年共排查社会矛盾纠纷1570件,化解1425件,化解率达到90.76%。全年来市集体访一次性办结率达到70%以上。全年各级领导干部共接待来访群众1200余人次。市、县两级联席办加强对“三无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全年全市60%的乡镇(街道)做到无越级上访、无信访积案、无群体性事件。80%的村(社区)达到干部无违规违纪、群众无集体上访、村(居)民无非正常上访。

2012年,全年进京非正常重复访30人次,为省下达全年控制指标的85.7%,比2011年减少44人次,下降59.4%,排在全省11个市第6位,排名后移1位。赴省重复集体访2批次,为省下达全年控制指标的12.5%,比2011年减少14批次,下降83%,排在全省第8位,排名后移1位。发生来市集体访341批7281人次,批次、人次同比分别上升23.4%、35.2%。发生来市个访833人次,比2011年上升10%。全年受理群众来信441件次,比2011年下降10%。5月,出台《信访积案化解会战三个月工作方案》。中央交办的8件积案、省交办的165件信访积案和省信访局交办的37件信访积案,均全部办结,办结率为100%。全年市级党政领导共接访、下访14批44人次,解决信访问题6个。市直部门负责人共接访、下访6批109人次,解决信访问题5个。县级党政领导共接访、下访400批2242人次,解决信访问题288个。市信访联席会议下发《进一步集中开展信访隐患大排查大化解工作的通知》,建立市每月排查、县半月排查、乡镇周排查,村每天排查报告制度,开展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全年共排查各类重点矛盾纠纷865件,建立重点问题、重点群体、重点人员工作台账,实行领导包案化解机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5%以上。

2013年,市信访局共接待来访群众11125人次,其中,集体访416批次9785人次,个人访1340人次。开展信访百日大会战、百日百案攻坚战,省、市交办的29个积案全部化解。省交办的其他信访案77个,办结率达到91%。开展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共接待群众658批2189人次。2014年,制定《晋城市重大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越级集体访处置办法》,实行市每月、县(市、区)每半月、乡镇(街道)每周、村每天排查报告的长效矛盾排查机制,大部分矛盾化解在萌芽。

(十)市直工委(市直机关纪工委)

1..机构职责

1985年6月,成立晋城市直属机关党委,为市委的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市直各单位党组织各项工作。1989年10月,市直机关党委改称为中共晋城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为市委的派出机构。1997年10月,市直机关工委明确为市委常设工作机构。在成立市直工委的同时,相应成立中共晋城市直属机关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简称市直机关纪工委),受市纪委和市直工委双重领导。市直工委主要工作职责是:①提出党的建设规划,指导所属基层党组织搞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做好党员管理教育工作;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审批所属单位党组织和纪检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和委员;③指导所属基层党组织实施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及时向市委反映所属单位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情况;④执行市委的决议和市委交办的其他任务。截至2014年,市直工委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群工部、监察室。历任书记:王庆祥、杜宽、张志文、王二虎、张文。

2..主要工作

市直工委成立30年来,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不同时期的阶段工作任务,持续加强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2013年,开展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五星级”管理审核评定工作,对市直681个基层党组织进行星级评定,审查五星级党组织70家。下发《关于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推进党员服务群众常态化的通知》,在市直机关开展服务型机关创建、党员到居住地区报到、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活动。2014年,市直机关共组建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队236支,参加志愿服务队党员人数4629人,累计开展集中活动227次。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80%以上的共产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市直应报到党员数8270人,实际报到6839人。

在党员教育培训方面,自成立以来,市直工委坚持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务干部进行培训。2014年,对近两年来435名新入党的党员和120名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分三期对105个市直机关单位的正科级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对12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进行党纪政纪处分。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市直工委始终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抓在手上,经常邀请“晋城好人”及各种先进模范人物到市直各单位进行演讲。积极申报验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省、市、市直文明单位创建活动。2013年,举办“争先综改,竞逐中原”百题知识竞赛。2014年,举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知识竞赛,参赛选手遍及全国各地。

此外,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及时改进工作作风,每年“七一”期间,举办评先奖优活动,激励先进。

(十一)台湾工作办公室

1..机构职责

1985年9月,成立晋城市委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改称晋城市委对台工作办公室(简称对台办)。1987年10月,改称晋城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简称台办),对外亦称晋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是市委、市政府单独设置的主管全市台湾事务的工作部门,正处级建制,内设办公室、晋城市海峡交流协调服务中心(科级),主要负责受理台商的投诉,并协调处理本市与台交流的相关事宜。历任主任:陈茂盛、李慧英、任建宏、胡晓刚、王红斌。

2..主要工作

自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至2014年,晋城市与台湾的人员往来不断增加,民间交流交往保持良好势头,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两岸人员交流总数3929人次。其中来本市的台胞3851人次(探亲3362人次,旅游227人次,考察商谈投资事宜186人次,体育文化交流76人次);本市赴台人员78人次(因公赴台考察团组6个,赴台探亲、奔丧16人次)。其中,来晋城市的台胞著名人物有多次返归故里的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郭台铭胞弟、台湾正葳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强,高平籍台胞、台湾著名影评家、剧作家焦雄屏等。2001年9月,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治业等3人随省团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桥牌赛”,这是本市首次与台湾的民间体育文化交流。2005年11月,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郭长青率领的晋城市海峡交流促进会赴台参访团首开访问台湾之先河。2006年7月,市长夏振贵率煤化工企业代表团赴台参访,就合作开发晋城市煤化工产业与台湾企业交换看法,是本市规格最高的赴台参访团。2007年7月,市委副书记孟福贵,10月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治国分别率团赴台考察相关企业和学校。2008年,先后有5个团组59人赴台交流。2010年,实现两地交流15项,97人次。其中赴台交流12项,69人次,涉及文化、教育、宣传、生态农业、农机技术、法律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多个领域。2012年,“非遗传人在中国”摄制组采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物——吉抓住。应台湾新竹青年国乐团的邀请,市上党梆子剧团赴台参加“2012竹堑国乐节”活动,并举办“上党梆子名家张爱珍演唱会”。

在对台宣传涉台教育方面,涉台宣传稿件完成万余件,其中对内进行宣传教育的6000余件,对台对外4000余件,有20余件先后获得全国对台宣传优秀奖。另外还直接向台胞发放资料15000余册,赠送入岛宣传品2700余件,通过网络宣传500余次。举办了263次不同类型的报告会及座谈会,受众达10万余人次,印制了7万余份涉台宣传资料,开办专栏50余个,橱窗20余个,图片百余幅。2000年,台办编制了台胞台属信息软件,归档归库管理,成为全省第一个台胞台属数据库。2002年被中共山西省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涉台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对台联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12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家泉讲述台湾局势与两岸关系。2004年7月与太行日报社共同举办《台湾问题知识百题竞赛》活动,9月举办台湾知识图片县区巡回展是其中社会影响较大的涉台活动。2005年9月16日,“晋城台办”网站开通,成为全省第一家涉台教育网站。2006年10月,“太行明珠——山西晋城”网页在华夏经纬网上开办,成为全省第一个地级市对台对外宣传网站。该网站主页更新文章102篇,浏览用户53121人次,访问者总数6078人。为了宣传郭台铭的义举善举,市台办先后制作《故园之恋》、《黄土情缘》等电视专题片,加上其他相关报道,在全市和台湾都引起不小轰动,台湾一些媒体予以转载。2006年7月20—21日,台湾东森电视台等3家电视台6名记者第一次来晋城市采访。12月19—21日,台湾《天下》杂志副主编熊毅晰等2人在晋城市先后采访了开发区和郭台铭故里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2011年,晋城市成为山西魅力市县对台宣传专项工作城市。收集整理反映晋城人文历史、风土民情、旅游、招商引资政策及投资环境等宣传资料,为台湾同胞展示晋城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魅力和风采,提高晋城在台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山西暨中部地区与台湾经贸合作论坛”,促进晋城与台湾在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合作。2012年,利用各种形式对两岸形势进行讲解。对赴台交流人员进行赴台行前注意事项专门讲解。利用接待、会访时机对台胞、台属进行面对面宣传。采取座谈会、家访、分片学习等形式,重点宣传十八大精神和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在华夏经纬网进行“太行明珠山西晋城”宣传,向台湾同胞展示晋城市发展的新成就,提高在台湾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在引进台商台资方面,1987—2014年全市共吸引台资15060万美元,实现上缴利税2500余万美元。全市有台资企业7家。郭台铭投资5亿美元开办的“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区”是落户晋城市的最大的台资企业。2011、2012年,加强与富士康集团的深度合作,成立项目小组,力促富士康晋城金匠科技工业园项目落地。把对接富士康、承接富士康高科技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投资规模持续加大、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项目拉动效应日益增强。

在为台胞办实事方面,共落实台胞台属政策300余项;处理台胞台属来信来访1000余件;处理涉台事务900余件,其中涉台财产纠纷70余件,遗产处理问题200余件,涉台婚姻40余件,台胞定居50余件,办理赴台手续160余件,台籍子女上学10余件,台胞丧葬20余件,其他300余件。2007年,协调处理4起涉台财产纠纷和台胞王礼福返台问题。2008年,处理涉台事务7件。

(十二)市委610办

全称市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组办公室(简称610办),是市委的工作部门,负责了解、掌握、防范、处理全市范围“法轮功”及其他邪教和对社会有危害的组织的动向,分析形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历任主任:孔庆鹏、郭林江。

(十三)接待办

1997年3月,成立市委、市政府接待处,核定全额预算事业编制8名。2002年,更名为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为市委办事机构,内设综合科、接待科,主要负责协助市四大班子接待上级部门及领导事宜。至2014年,接待办内设综合科、接待一科、接待二科、财务科。历任主任:李成太、崔守安、郎林江、孙加慧。

(十四)关工委

全称晋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成立于1993年6月,是市委直属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市委办公厅,是党委重视、关心、教育下一代的一个重要窗口。历任主任:李天昌、王家俊。

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老教师张毅创办的家庭图书室

成立以来,先后组织13次大型调研活动,共撰写出126篇调查报告,其中20多篇先后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在全市推出“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为百名孤儿寻找“爱心爸妈”活动,开展万名“五老”家教联万户活动和“五老”流动家长学校,组织“五老”带领青年建设新农村,摸索出网吧监督新模式,并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做了有益工作。涌现出捐资2800余万元帮贫助学、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泽州县老干部成济武;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改变家乡面貌为农村教育做出特别贡献的老政委崔晓满;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省十佳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老干部图书室创始人张毅;获得“中国好人”称号、被誉为太行山上“老园丁”的秦同和;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用十几万元工资救助贫困和患病儿童、被追授为省级道德模范的梁广霖;以画传德的老专家赵礼宝;普法进百校的老干部段阳则;网吧克星老教师白成功;轮椅上讲传统的老战士裴小丑;一辈子做好事的老雷锋王全妞等一大批无私奉献的“五老”典型。2008年,市关工委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是全省关工委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关工委创意的“两只羊托起希望”工程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关工委推出的“五老”典型成济武获得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7年《求是》杂志以“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山西晋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纪实为题报道我们的做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作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四次报道了晋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经验。

市关工委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三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有23项工作获得全国关工委系统单项奖励;省关工委三次在晋城市召开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十五)党史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党史研究室,组建于1985年9月,原称中共晋城市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组办公室,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简称史志办公室。1988年10月,史志机构分设,党史办公室改称党史研究室,是市委直属的中共党史研究部门和市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2014年,内设办公室、编研科、宣教科、党理论科。主要职责:负责全市党史资料的征集、编纂、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县级党史部门有关党史业务,审核建立革命纪念设施及党史教育基地,协助审核有关党史题材的图书、文章和影视作品,协助审查本地党史革命史展览和陈列等。主办内部刊物《党史通讯》。历任主任:丁贵生、张国荣、胡晋安、成茂林、贺建国。

主要成果有:《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纪事(1919—1949)》《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纪事(1985—1998)》《中共晋城历史画册(1921—2001)》《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1949—1985)》《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第三卷、《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1985—2009)》《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人口伤亡财产损失调查》(晋城卷)、《晋城历史文化丛书》中《革命烽火》卷、《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1985.05—2011.04)》《山西省革命遗址普查概览》(晋城卷)、《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晋城卷)、《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纪事》(1999—2012)。《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1925—1949)》,该书在“山西省第四届党史优秀成果评审会议”上获史著类一等奖。成茂林、李文福撰写的《试论邓小平在开辟晋豫抗日根据地中的作用》,获全省建党九十周年党史理论研讨会优秀奖。

市委党史研究室还出版过《晋城英烈传》(1991)、《晋城革命故事》上下集、《晋城百名支书风采》(与市委组织部合编)等书,协助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山西省委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太行》,与市委宣传部合拍文献专题片《抗战中的晋城》、《热土丰碑—解放战争中的晋城》等。大型丛书《山西改革发展30年(晋城卷)》70余万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与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100集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电视系列片《红色晋城》,与市博物馆共同举办“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图片”巡回展。与太行日报社共同开办《走进红色地标》栏目。

(十六)市委党校

1..机构职责

市委党校远景

1985年5月,成立中共晋城市委党校,内设办公室、政治处、总务处、教务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科社教研室、文史教研室、科技管理教研室、图书资料室。1986年9月,增设党校工作办公室。2003年8月,内设机构调整为为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总务处、财务处、党校工作办公室、图书资料室、函授管理处、培训服务处、综合教研一室、综合教研二室、综合教研三室。2011年4月,增设学员管理处、电教室、科研处其他科室亦作调整。2013年10月,增设培训处和党委办公室。2014年,党校内设机构为17个处室,分别为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财务处、教务处、培训处、人事处、培训服务处、总务处、党校工作办公室、学员管理处、科研处、图书馆、电教室、函授管理处、第一教研室、第二教研室、第三教研室。

1985年成立到1993年,共历经3任正处级专职党校校长。199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强调党校校长一般由同级党委的书记或副书记兼任,设专职常务副校长主持党校日常工作。1993年至2014年,市委共任命过10名校长和2名常务副校长。历任市委副书记兼党校校长为纪友伟、刘焕升、王家俊、杜创业、尚平安、杨森林、孟福贵、冯建平、于若洁、李俊敏;历任副市级党校副校长为魏兴贵、宋万奎;历任正处级党校校长王可仁、杜廷选、王守信。

市委党校的主要职责是:轮训培训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和党内外民主人士,开展国防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县(市、区)委党校工作。

市委党校成立后一直在长治市原晋东南地区党校办学。新党校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2012年10月完成从长治整体南迁。新党校位于晋城市金村新区,共投资两亿多,占地18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50000平方米,达到500人办学规模,是全省硬件一流的市级党校。

2..主要工作

在干部培训教育工方面,1985年至2014年6月,举办各类培训班301期,培训干部32851人次,其中县处级干部培训班18期,中青年干部11期,专题轮训班(研讨班)96期,其他培训班176期,充分发挥了党校培训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1988年开至2011年,函授教育共培养函授学员14500多名,其中:中央党校本科生5000多名,省委党校专科生9500多名,为晋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在理论编研方面,主编、参编的著作几十部,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卢路副校长所著的《玛瑙青睛》《中国皇帝制度》《上党览胜》,王晓光副校长所著的《股份制实用手册》等。承担完成国家、省、市重要课题几十个,其中代表性的课题有:《反腐倡廉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中纪委调研课题)、《打破行业垄断,维护消费权益》(国务院纠风办课题)、《八大工程、六大创建、八大网络构建和谐社会》(中央党校调研课题)、《晋城市创新农村党员发展机制的实践与思考》(山西省委组织部课题)、《晋城市聘选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山西省委组织部课题)、《建立“六轮驱动”机制,大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市纠风办课题)、《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三大作用,实现三个发展》(兰花集团调研课题)等。在《生产力研究》《区域经济评论》《产业与科技论坛》《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理论与探索》《山西党校报》等刊物上发表《开辟农民增收第四渠道的可行性研究》《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工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等理论研究文章200余篇。

(十七)市委讲师团

1985年成立市委讲师团,是市委对在职干部进行政法理论教育的工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党的理论研究及在职干部理论教育的组织、培训、管理和教务等工作,并提供市委的学习辅导资料。内设办公室、教研室、理论研究室。历任团长:高凤英、李向阳、吴仕华。

成立30年来,始终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展开理论研究和教育,编写了大量学习辅导资料,总字数达千余万字,办有讲师团网站。

(十八)新闻办

1985年7月成立市委通讯组,为正处行政单位。1996年6月改制为事业单位,1997年更名为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归市委办公厅领导。2002年挂市政府外宣办牌子。主要职责是接待上级各新闻单位记者来进行采访及陪同采访宜,负责全市对上对下通讯报道、对外宣传及基层通讯报道队伍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培训。历任主任(组长):张喜来(兼)、卫永太、阎三囤、李东平、焦勇。

(十九)摄影组

1985年成立市委摄影组,1996年改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归市委办领导,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央、省级视察晋城及市级领导活动摄影报道,并为全国、全省、全市摄影展提供照片,历任组长:韩宽晨、庞智晓、程画梅、王林。

(二十)和谐办

全称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领导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构建和谐社会领导组的部署,组织、协调、指导、推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晋城的各项任务措施,督办影响全市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解决处理,考核各地各部门构建和谐晋城工作。市构建和谐社会领导组成立于2008年,主任王安民,副主任闫锦绣、白亚平、张雷鸣、李兴文。下设办公室,为副处事业单位,由市委政研室管理,内设社会事业建设管理室、制度规划与建设室、社会关系协调室。主任李志昌。

成立以来,致力于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和谐县(市、区)、和谐乡镇、和谐村(社区)、和谐校园、和谐机关、和谐企业、和谐家庭联创活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和谐市。

(二十一)太行日报社

《太行日报》前身是《晋东南报》,1984年改名,由邓小平题写报头名。1985年5月,晋城市委成立后为晋城市委机关报。1985—2002年,报社实行总编负责制,2002年之后,实行社长负责制。报社是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内设总编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商部、政法部、农村部、记者部、科教部、副刊部、群工部、广告部等。历任社长:冯胜、王俊义。历任总编:苗启成、王俊义、王为民。

五、市委派出机构、下属机构及基层党组织

(一)派出机构

1985年,晋城市委组建后,在市级政权、军事、政协系统中共建立32党组,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负责本单位党的各项工作。

1989年10月,根据中共十三大精神,为加强党政分开后市直单位、企业和教育部门党的建设,市委分别成立市直工委、企业工委和教育工委三个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其职能是在市委直接领导下,分别对市直基层党组织、工交企业党组织和教育部门党组织实行领导和管理,同时,分别成立三个纪工委,受市纪检委和有关部门的双重领导,负责上述部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其中,企业工委设在市经济委员会,教育工委设在市教委、分别由市经委主任和市教委主任兼工委书记。

1990年后,相继在未设党组的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成立党组。

1997年3月,晋城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后,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成立中共晋城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办市委派出机构。

2002年党政机构改革中,市直工委明确为市委工作部门。撤销企业工委和教育工委,其基层党组织分属市经信委党组和市教育局党委领导。至2014年,市委派出机构保留开发区党工委和138个党组。

(二)下属机构

晋城市委成立初,领导原县级晋城市委和高平、阳城、陵川、沁水4个县委。1985年8月,县级晋城市分为晋城市城区和晋城市郊区,分别成立中共晋城市城区委员会和中共晋城市郊区委员会,市委领导两个区委和4个县委。1993年,高平撤县建市,高平县委改称高平市委。1996年,晋城市郊区撤区设泽州县,成立泽州县委。至此,晋城市委领导1个区委1个市委4个县委。

(三)基层党组织

1985年,全市共有基层党委158个,党总支139个,党支部4549个,党员80267人。

1990年后,为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倾向,陆续将党员较集中的部门党组织改建为党委,同时,在未设党组的政府、军事、群团组织中设立党组。2014年,全市有基层党委185个,党总支452个,党支部7276个,党员达1467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