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趣堂散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哭的学问

哭与笑,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心理矛盾。“笑一笑,十年少”,常带笑容的人青春永驻;而“哭一哭,黄金屋”,哭的审美价值也不容低估。哭是悲哀的表现,气恼的流露,委屈的宣泄,是焦虑和恐惧的特殊表情,强烈的疼痛也止不住流泪。人逢喜事,乐极生悲,眼泪也会夺眶而出。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一生下来就哭,没有一生下来就笑的。因为只要打算活下去,就要准备面对这酸甜苦辣的人生。待到长大成人,悲伤的时候哭,高兴的时候也哭;为逝去的人哭,也为新生命降生而哭。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有千万个理由值得我们哭泣:落日的余晖,豪壮的国歌,甚至于为了一个漏气的轮胎,或是一台损坏的洗衣机。

哭的名堂五花八门,无泪无声的哭有“哭兮兮”,“哭丧着脸”;有泪无声地哭有“泪流满面”、“泪如泉涌”、“热泪盈眶”;小声的哭有“抽泣”、“哼哼唧唧”;大声的哭有“嚎啕”、“呼天抢地”,更有甚者,哭得死去活来的孟姜女竟哭倒了长城。哭得可笑的是小孩,又哭又笑,黄狗撒尿;哭得可怜的是老人,哭时没有泪,笑却把眼泪笑出来了。心情不同,哭的方式也不同:感情悲凉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久别重逢时“抱头痛哭”;依依惜别时“临别无言唯饮泣”;心思重重时,“暗洒闲抛”;不讲究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得一塌糊涂。项羽兵败乌江,四面楚歌,那是长歌当哭,大众之哭。“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嚎啕……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老残游记》)。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人生一世离不开“哭泣”二字。古人把哭泣看得很重。刘备哭泣——人家鲁肃拿了他开的白条来讨荆州,他就“闻言掩面大哭”,哭到鲁肃应允暂时不讨回荆州才止。曹孟德哭泣——他率众军将哭倒在华容道旁,也算三十六计外的三十七计……至于事必躬亲的诸葛孔明哭泣——柴桑吊周郎,一篇祭文念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直哭得想杀他的东吴众将不知所措,哭得鲁肃暗自嘀咕:“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看来,哭泣,非一庭一院的不如意可使用,它也是“国之利器”。不过,除“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之外,还有一种“不以哭泣为哭泣”的,而且“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外戚世家》写汉景帝的窦皇后与其失散多年的弟弟初次见面时,话及昔日的艰辛,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在中国,自六朝以还,一直有“丧次助哭”之“陋习”,江浙人称“哭丧婆”。这种“助哭”的职业之所以聘请女性来担任,是因为女人之哭,其声凄美。在这里,哭已是一种“礼仪”,已经艺术化了,非真情感之宣泄。如:“助哭”者之哭,开始哭得抢天呼地,惊心动魄,继而一举声而三折,声余从容,调子逐渐拉长,悠悠忽忽,丝丝缕缕,如唱山歌,哭者用一块手帕蒙住面孔,谁也看不出是否有眼泪,但闻者莫不恻然。“哭丧婆”外国也有,古罗马讽世诗云:“得钱代哭之妇自扯其发,放声大号,悲戚过人。”当今世界代客哭丧的创始人,则首推意大利的一位名叫玛莉亚·格拉茜的中年妇女。她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生意十分兴隆。每周少则哭十五次,多则二十几次,每次收费十五美元。她参加送葬队伍时,身穿黑色丧服,跟在棺材后面,由两人搀扶着哭得死去活来。但见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时而嚎啕大哭,时而呜咽啜泣,一会儿顿足捶胸,一会儿拍打棺材,直哭得天昏地暗,令人心碎肠断。可一旦哭毕,她又穿上漂亮华丽的礼服,在一家办喜事的客厅里,满面春风,彬彬有礼,笑声朗朗地热情招呼前来给新郎新娘贺喜的宾客们。

“哭丧婆”之哭,“于礼,哭不必有泪”(俞正燮《癸巳类稿》),无异于作戏。然真悲真哭,是有泪的,故而别离时哭泣无泪,会遭到失礼之责。真悲真哭还是大艺术。王褒《洞箫赋》云:“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者怪而伟之。”“嵇康《琴赋》云:“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隋书·音乐志》上说陈后主“造《黄鹂曲》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曲,……绮艳相高,极于轻薄,男女唱和,其音甚哀”;《志》中北齐后主“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曲终乐阕,莫不陨涕”;《志》下隋炀帝令乐正造新声,“掩抑摧藏,哀音断绝,帝悦之无已”。钱钟书《管锥编》说:“夫佻艳之曲,名曰《无愁》而功在有泪,是以伤心为乐趣也。”

“清江锦石伤心丽”(杜甫《滕王亭子》),“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歌一曲,众皆泣下”(李清照《论词》),人有悲伤,总觉万类同感,云惨风愁,松悲露泣,鸟亦惊心,花为溅泪。哭的艺术成果尤为辉煌。《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说:“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情感。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练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其实,一切艺术都有哭之功。屈大夫哭出《离骚》,庄周哭出《南华真经》,太史公哭出《史记》,杜工部哭出《草堂诗集》,李后主哭出《乌夜啼》,八大山人哭出花鸟画,王实甫哭出《西厢记》,曹雪芹哭出《红楼梦》。这些会哭的天才,都是因为苦大仇深,痛不欲生。苦痛深,求慰藉之道就迫切,于是就通过主人公哭泣所遭遇的苦难与不幸,或展示精神的昂扬、道德的高尚,或寄托对美好理想的希冀。

哭除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之外,抓住机遇的哭,泪水还可以成为升官发财的捷径。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地皇四年秋,莽率群臣到南郊仰天号哭以厌国灾”,“诸生小民会旦夕哭,……甚悲哀及能诵策之文者,除以为郎,至五千余人”。沈德符《野獲编》卷二一:“士人无耻,莫盛于成、正间,嘉靖以来又见之。汪叩首泣求于永嘉,赵文华百拜泣请于分宜,陈三谟跪而絮泣于江陵,皆以数行清泪,再荷收录。古人云:‘妇人以泣市爱,小人以泣售奸’,诚然哉!”“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孟郊《悼幼子》),“系我一生心,负尔千行泪”(柳永《忆帝京》)哭之泪,在中国还有“行泪贿、赠泪仪之事”,《红楼梦》第一回、第五回等所谓“还泪”、“欠泪的”,就是林黛玉所讲的“偿泪债”。可怜的林妹妹,不只以哭动人,还能以笑动人。哭与笑在她那里是相交相融的。如果说她那不同寻常的泪水是仙姑下凡还泪,那么她的笑则使其更贴近大观园里众姐妹的普遍感情,更近乎平常人家的女孩。“一会儿恼了,一会儿好了”,这种哭与笑的交织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林妹妹,也使她的超凡脱俗合情合理。试想,假如将黛玉的形象刻画成一位只会哭的少女,然后泪尽而亡,那还有什么韵味,还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永远鲜活的印象吗?

不过,笑也好,哭也罢,也得分场合、看对象。就说这“哭”吧,要长个心眼,哭得不当,轻则丢丑,重则泄露天机。《红楼梦》第十三回写秦可卿之死,在秦氏的丧礼上,她的公公贾珍“哭得泪人一般”、“说着又哭起来”,其状“恨不能代秦氏之死”。作者对秦氏的死因虽不明言,但从公公哭儿媳妇哭成这般,明眼人一看便知个中原委。

199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