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读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春秋战国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器晚成的霸主

秋时,宋襄公野心勃勃,妄图称霸中原,只是不自量力,除了自己身败名裂外,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话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这时,西部出来一个争霸的强者——晋文公。

流亡公子

晋文公名叫重耳,是晋献公后娶的犬戎女所生。晋献公共有八个儿子。献公到了晚年,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接替公位。她把世子申生祭母的肉放上毒药,等献公回来吃肉时,她说不放心,要检查一下,把肉给狗吃,狗中毒倒毙。申生知道后,逃回曲沃自杀了。骊姬又说此事公子重耳、夷吾也知道。两人听到消息,各自逃走,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

重耳是一个贤能的公子,一向受到国人的尊敬。他在流亡国外的日子里,身边还团结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像狐毛、狐偃、赵衰(cuī)、魏(chōu)等人,都是他的亲信。

晋献公死后,国内发生了变乱。荀息立奚齐为君,重耳的老师里克等率申生、重耳、夷吾旧部杀死奚齐。荀息又立卓子为君,里克又杀死卓子,荀息也自杀了。鲁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周襄王和齐桓公、秦穆公拥立逃到梁国的夷吾为君。他就是晋惠公。

重耳在狄国一住就是12年,同外公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后来,因为晋惠公想刺杀他,又匆忙逃到了卫国。卫国胆小怕事,不肯收留。重耳一行只得另寻安身之处。一天,他们到了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北),饿得实在难忍,便向蹲在田头进餐的农夫行乞,想弄口饭吃。谁知农夫不但不给,其中一个还把他们奚落了一番,然后递给他们一块泥土。重耳十分恼怒,正想发作,狐偃连忙上前制止,安慰他说:“泥土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缺的就是国土啊!现在送到手上来了,难道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吗?”重耳向当地人鞠了个躬,把土块放在车上带走了。

不久,他们到了齐国。桓公待他们不错,给重耳安排了舒适的住所,赠送了豪华的车马,还把宗室的女儿齐姜嫁给他。重耳这时已近60岁了,生活比较安定,不愿再走。他的随行人员在一棵大桑树下谋划如何让他走的事,被爬到树上采桑叶的齐姜侍女听到了,就回去告诉了齐姜。齐姜是个有志气的女子,同狐偃设计,用酒把重耳灌醉,送到曹国。他们在曹国受到歧视,又逃到宋国。宋襄公刚被楚国打败,不能有所帮助,就送了他80匹马。重耳又到了郑国。郑文公此时已倒向楚国,不愿接待晋人,于是他们就到了楚国。楚成王正想从流亡公子的身上探听晋国的动向,就隆重款待重耳。但楚晋相隔太远,无法出兵送流亡公子回国,便把他送往秦国。

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弟夷吾当上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国君后,先前答应的割让河外五座城池的事根本不提了。秦穆公一怒之下,派兵打败了晋国,将夷吾囚禁起来,直到他答应履行诺言,还把世子送到秦国为质后,才放他回国。现在夷吾已经死了,他儿子怀公又同秦国作对,穆公便把重耳接到秦国来,目的是让他去替代夷吾的儿子晋怀公。

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4年),重耳带着一支精锐的秦军到了黄河边上。渡河的时候,有人把他的全部衣物搬到船上,小心地放起来。重耳哈哈大笑,满不在乎地说:“我马上就要当上国公了,这些破烂还留着干什么!”

狐偃听了重耳的话,暗自叹息:“公子还没富贵,已经先忘本了,将来还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吗?”他捧起穆公送给他的石璧,跪在重耳跟前,痛心疾首地对他说:“从前公子处在危难之中,我们对您多少有些用处;现在您就要当国君了,自然有新的大臣供您调遣。我们这班旧人,好比是一堆破烂的衣物,带回去有何用呢?不如让我们留在秦国吧!”

重耳一听,知道自己失言,便向他赔礼认错,并表示:“回国以后,我决不会忘记大家的功劳。”

过了黄河,秦军势如破竹,很快进驻晋国京城。公子重耳被立为国君,史称晋文公。这时,他已经62岁了。但他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仍然创造了不平凡的英雄业绩。

城濮大战

重耳当上晋国国君后,着手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他效法齐国的桓公,想称霸中原。

晋文公心想:“自从齐桓公死后,这个东方大国便开始衰落了。要想成为中原霸主,非打败楚国不可。”楚成王也野心勃勃,他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邦后,很快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黄河以南的地方,并且不断向北推进。在这种形势下,晋楚交锋是不可避免的了。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楚国进攻宋国。宋国求救于晋。文公采用狐偃的策略,派兵突袭卫、曹两国,因为它们都是楚国的附庸。

楚成王得知晋军的动向后,立即决定从宋国撤军。成得臣却坚持攻城,拒绝执行撤军的命令。成王十分恼怒,问计于前令尹(已退职的相国)子文。子文回答说:“当今晋国强大,我想还是再去劝劝子玉(成得臣的字),千万不能草率行事。如果能握手言和,还能保持平分秋色的局面。”楚成王十分赞同他的意见,便下了撤军的命令。

成得臣久攻宋国不下,正好顺水推舟,便发布了停战命令。

晋文公趁此机会,派人结好秦国和齐国,请他们共同出兵,以帮助中原诸侯,免受“南蛮”侵略;同时,又迫使被俘的卫成公和曹共公,具文通知成王,表示与楚国绝交。

成得臣得到消息后,气得差点儿昏了过去,把一腔怒气倾注到晋文公身上。他想:要不是他逼迫,曹、卫之君怎么会背叛楚国呢?于是,他立刻下令从宋国撤军,把全部兵力布置在晋军阵地的对面,准备决一死战。

文公冷静地分析了双方形势。他认为:一则秦齐两国的援军尚未赶到;二则楚军气焰正炽,不宜即刻交战;第三,他还记得,自己曾与楚成王有过“退避三舍”的承诺,如果自食其言,就不能取信于天下。

文公所说的“退避三舍”,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文公落难时,曾经逃到楚国,受到了成王的礼遇。一天,成王对重耳说:“有朝一日,你当上了晋君,拿什么来回报我呢?”重耳一听,回答说:“金玉珍宝,豹皮象牙,大王应有尽有,我还能用什么来报答您呢?”听了重耳的回答,成王有些扫兴,又追问一句:“你总得给我一点报答吧?”

狐偃等人站立一旁,都替重耳捏了一把冷汗。过了片刻,重耳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我希望晋楚两国永远交好。万一不幸打起仗来,重耳保证‘退避三舍’(古时候30里为一舍),以报答大王的厚待之恩。”

文公这时决定履行自己的诺言。他命令晋军向后撤退。可将士们想不通,心里老不痛快。他们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他们的统帅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道理呢!”

狐偃对大家说:“打仗也要凭理。理直,气就壮;理屈,气就消。当初主公有言在先,今天后撤,就是履行诺言,讲求信义。如果失信,那就是我们理亏;如果我们退了兵,他们还不罢休,继续追赶,那就是他们无理了。到时候,我们再还手也不算迟。”

就这样,晋军一直撤退到城濮才停了下来,在那里布置了防务。不久,秦国、齐国和宋国的兵马也先后到了这里。

楚国大将斗勃对成得臣说:“晋国的国君避让了楚国的大臣,我看咱们也挣回面子了。大王三番五次命令我们撤军,还是适可而止吧!”

成得臣以为晋军后撤是惧怕楚国,便说:“现在回去已经晚了,倒不如打个胜仗,也许还能将功抵罪。”于是率领楚军紧追,直到城濮附近的一个山头驻扎下来。

晋文公知道成得臣是员猛将,见他紧紧跟着晋军不放,倒有几分胆寒。

成得臣派人向文公送来了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文公也派人回敬了他,说:“贵国的恩惠,我永志不忘,所以才退避到这里。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分个高低了。”

战幕刚一拉开,晋将先轸便故意打了个败仗。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根本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一见晋军败退,就毫无顾忌地追杀上去,使楚军陷入了中原联军的伏击圈,被杀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

楚军沿着睢水往回撤时,又遭到了晋国伏兵的截杀。将军魏是晋国有名的勇士,正准备一显身手向楚军大砍大杀时,突然传来文公的命令:“我军让开一条路,让楚国将士撤离战场,以报答楚王的恩情。”

楚成王本不愿同晋作战,听到失败的消息后,就派人对成得臣说:“你若活着回来,有何面目见申、息的父老呢!”成得臣毕竟是楚国的一员猛将,成王打发使者走后又懊悔起来。这时成得臣走到连谷(约在今河南西华县南)还未接到赦免令,就自杀了。

中原联军占领了楚军营寨,缴获战车100辆,活捉1000人。晋军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休整了三天才班师回国。

晋军打败楚军的消息传开后,晋文公的威信大大提高。诸侯服晋。文公就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同诸侯会盟,并恭请周天子参加,提高自己的地位。周襄王在接受了文公敬献的战利品后,命他为诸侯之长。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就此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