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师的覆灭
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73岁的齐桓公去世了。他活着的时候英雄盖世,声威显赫,谁知刚一断气,公室便大乱起来。诸公子为了争夺君位,反目成仇,相互杀伐,连桓公的入殓仪式也没有人管,整整延误了67天。
齐桓公虽然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在生活方面却是一个好色的人。他有三个夫人和六个宠姬。这些宠姬都生了儿子,就是没有嫡子。他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等一帮佞臣。这伙人蒙蔽国公,排斥异己,把个鲍叔牙活活气死。公室的乱子就是他们挑起来的。
齐桓公原来册立公子昭为太子,并把他托付给宋襄公。后来又在长姬和易牙的多次说合下,答应立公子无亏为太子。桓公死后,公子无亏成为国君。
公子昭逃到了宋国,请求援助。
宋襄公本是个野心勃勃但又自不量力的君主。齐桓公死后,他觉得当今天下,除了他以外,再也没有人够资格登上诸侯盟主的宝座了。现在机会找上门来,正好名正言顺地干一番事业,也好青史留名。
他便以护送齐国世子回国嗣位为由,向各国发出通知,要求派兵协助。谁知响应的国家寥寥无几,只有卫、曹、邾三个小邦慑于宋的武力,才派出少量兵马。鲁僖公十八年正月,宋襄公亲率四国军队,深入齐境。齐国大臣杀死了竖刁、无亏,放逐了易牙,请公子昭继承了公位。
他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战胜齐军后,以为自己很强大了,耍起霸主威风。鲁僖公十九年六月,他约曹、邾、等国在曹都定陶会盟,以便正式确立他的霸主地位。谁知到了开会的那天,国国君没有按时到会,宋襄公在邾地杀了君。他又因在曹会盟时,曹国没有尽地主之谊给他送羊,于是就派军队包围了曹国。各国见宋襄公残暴,在陈国的倡议下,这年冬在齐国开会,以表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到会的有鲁、陈、蔡、楚、齐、郑共六国。
宋襄公十分犯愁。大臣公子荡对他说:“当今天下,只有楚国强大,若能同它联合,何愁大事不成?”尽管他的主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无奈襄公称霸心切,根本听不进反面意见,于是派人同楚成王联系。楚成王爽快地接受了宋国的邀请。至于齐国,因为受过他的帮助,就更不用多费口舌了。
鲁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春天,宋、齐、楚三国国君在齐国的鹿上(今安徽阜阳市南)商议。宋襄公认为自己是公爵,地位居尊,又是会议的发起人,便以盟主自居,向大家发号施令起来。他向齐、楚两国国君拱了拱手说:“我打算今年七月在敝国会合诸侯,届时请二位光临。”楚成王、齐孝公都满口应诺,表示同意。休会前,宋襄公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联合公告,请他俩签字,上面写着什么“要效法桓公”、“扶助王室”、“不带兵车”等一些漂亮话。他俩看了不禁暗自发笑。在公告的末尾,襄公早已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前头。成王不想签字。宋襄公说:“郑、许二国都成了您的附庸,您不落笔,恐怕他们也不敢来开会了。”成王只好照办。齐孝公因刚刚登位不久,尽管心里很不痛快,也不好马上翻脸,只得笑着对襄公说:“我是您亲手扶植起来的,好比是您的臣属,签字不签字都是一样。”襄公还以为他说的是心里话,便把公告收了起来。预备会议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宋襄公回国后,不无得意地对公子目夷说:“楚国已经同意了我的安排。”目夷回答说:“别高兴得太早了,谁知他们心里想些什么,您可不要上他的当啊!”襄公说:“你也太多心了,我以忠信待人,人家怎么会欺骗我呢?”
正式开会的日期快要到了。襄公出发前,目夷对他说:“楚国一贯不讲信义,您还是带点兵马去吧!要不,您乘车先行,我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三里之外,以防不测。”宋襄公不同意目夷的安排,说:“我们会盟的目的就是为消除战祸,怎么能带兵去开会呢?”
襄公一进会场,就瞧见楚成王的随行人员全是文臣,没有一名武将,转头对目夷说:“你看,人家多讲信用,下次可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会议准时开幕了。楚成王说:“会盟我自然赞成,可不知谁来担任盟主啊?”
宋襄公心想:那还用说,盟主自然非我莫属。可又说不出口,便委婉地表示:“谁当盟主,不是看爵位高低,就是看功劳大小。”成王一听,马上接过话题,对襄公说:“宋国是公爵,在诸侯中最尊,可我早就当上王了。照说,王的地位总比公爵要高吧!”说着,便站起身来,坐上了盟主的交椅。
宋襄公大怒,指着楚成王斥责道:“我这公爵,是天子封的,名正言顺,合理合法,普天之下,谁敢不从?跟你那自称的‘楚王’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你根本没有资格担任盟主!”楚成王反驳说:“既然我的尊号是自封的,不被大家承认,那你请我来干什么呢?”这时,楚国的大臣成得臣大声嚷道:“算了,算了,二位不必争论,只要问一问各位诸侯,让大家说说,他们是为楚国来的,还是为宋国来的。”
宋襄公还想争辩,只见楚王的随行人员全都脱去了外衣,亮出了铠甲,一窝蜂将他拖出了会场,并起兵伐宋。
各国诸侯直吓得浑身哆嗦。宋公子目夷见情势不妙,趁着混乱一溜烟逃离了会场,回到都城睢阳,与公孙固商量如何御敌的事宜。
公孙固说:“国家不能一日没有君主,当务之急,就是请公子即位,才能号令天下,安定民心。”
公子目夷即位后不久,楚军兵临城下。楚将斗勃对守军大声说:“你们的国君已被生擒,是生是死,全由你们决定。要是赶快投降,还能保全性命;反之,就别怪我们无情了。”公孙固回答说:“我们已经另立新君,你们看着办吧!”
成王大怒,下令奋力攻城,可是一连几天都攻不下来,还伤亡了不少士兵。成王决定杀死宋襄公,以泄心头之愤。成得臣说:“千万别干这种蠢事。当初宋襄公杀了君,大失人心,难道我们要步他的后尘吗?”楚想拉拢鲁国,就把宋襄公送给鲁,鲁僖公出面说情,放回了襄公。
宋襄公复位后,并不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不久,他打听到郑国去朝见楚王,便认为报仇的时机已到,不顾公子目夷和大司马公孙固的极力劝阻,联合卫、许、滕几个小国攻打郑国。宋军出师不久,便得到情报,说楚国的大军就要打到宋国来了。襄公怕后方有失,只好匆匆忙忙赶回国来。刚到泓水[今河南柘(zhè)城北],见楚国的兵马已在对岸集结。公孙固劝襄公说:“楚国劳师袭宋,不过是为了援救郑国。现在我们已经撤军,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再说,楚军强大,我们哪里打得过它,不如言和算了。”襄公说:“怕什么!楚国虽然兵强马壮,但缺少仁义;咱们虽然兵力不足,多的是仁义!岂有仁义之师战而不胜之理!”说着,他命令军中竖起一面大旗,上书“仁义”二字,以壮声威。按照他的想法,楚国这个夷狄,只有“仁义”二字才能使它降服。
天亮以后,楚军开始渡河了。司马子鱼(即公子目夷)对襄公说:“他们白天渡河,明明是小看我们。不如趁他们船在河心时,我们掩杀过去,定能获得全胜。”襄公连连摇头,指着头上飘着的大旗说:“别忘了,咱们是仁义之师。做人要光明磊落,打仗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千万不能这样!”
楚军渡河以后,又在岸上布起阵来。子鱼又对襄公说:“这会儿说什么也不能等了,得趁机冲杀过去,还有取胜的希望。”襄公一听,便恼怒起来:“别人还没整好队伍就去攻打,岂不是破坏宋国的声誉?”
正说着,只见敌军潮水般地蜂拥而来,宋国的“仁义”之师,顷刻间被杀得人仰马翻,四散奔逃。宋襄公手执长枪,架着战车,还想冲杀过去,很快便陷入重围,不得脱身,大腿上中了一箭,身上几处负伤。幸亏几员猛将奋力拼杀,才救出了他的性命。只可惜那面引以为荣的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也成了敌人的战利品。
这事发生在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
宋国老百姓见宋军一败涂地,议论纷纷,埋怨襄公不该跟楚国人打仗;要打,也不该是那么个打法,真是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有人将这些反应告诉他,襄公还不服气,他说:“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该这么打仗。比如说,别人已经受伤,就不要再去碰他;如果是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抓他当俘虏。”
子鱼实在耐不住了,气愤地说:“打仗就是为了战胜敌人。如果怕伤害对手,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你自己就干脆让别人抓走算了。”说得襄公无言可答。
宋襄公受了伤后,只活了几年就死了。他一生想当霸主,但由于国家小,力量弱,加上刚愎自用,愚蠢无能,结果,称霸不成,反留下了千古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