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与信息管理的主战场:北京大学情报学与信息管理论坛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对我国情报学教育的简要回顾

1.1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情报学本科教育

1956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远景规划,其中把建立科技情报机构作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措施,并定为57项重点任务之一。同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它在创建之初被赋予了“耳目、尖兵和参谋”的功能与重任,旨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服务,又面向全国各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及厂矿企业提供服务。1958年9月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建中国科技情报大学,招生200人,1959年并入中国科技大学,成立情报系。这是我国情报教育的肇始。但在培养出第一批学生后,由于多方面原因而告中断。20世纪60~70年代,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影响,中国情报学教育陷于停顿[1]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情报学专业教育才真正进入了发展时期,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于1978年正式招生,之后吉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信工程学院、南京大学等一批院校相继建立了不同特色的情报专业,情报学本科教育正式在我国兴起[2]。1992年,国家科委宣布将“科技情报”改称“科技信息”,科技情报专业也随之改为科技信息专业。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位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自此,情报专业教育在本科层次不复存在。

1.2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30年的发展

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开始招收情报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同时获得科技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走上正轨。1990年,武汉大学获得了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学科评议组成立。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设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创了博士后科研工作。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迄今已有情报学硕士点67个,情报学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5个。所属学科门类从工学、理学、文学到管理学,研究领域从科技扩展到产业、技术、经济等领域[3]

1.3 总结

我国情报学教育是在发端于1956年的科技情报事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科技情报事业从创建之初就被赋予了“耳目、尖兵和参谋”的功能与重任,将信息资源建设和情报研究工作列为两大主干业务,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支撑科技决策的软科学特性与功能,而决非仅是图书资料工作。因此,从起源上来看,我国的情报学与国外的图书馆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是有很大区别的。但由于我国的情报学专业一直和图书馆学专业处于同一一级学科,特别是“情报”改“信息”之后情报研究工作逐渐萎缩,情报学和图书馆学合流,丧失了我国情报学原有的特色和独立性。后又在大情报观的影响下,研究触角不断伸向信息科学的各个领域,研究对象与领域不断变化,使情报学成为居无定所、进退维谷、战线过长、脱离实际的游离学科[4]。情报学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情报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尽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情报学教育历经初创、停滞、发展、徘徊、调整和提高,已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但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