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高中文言文译解(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杜甫诗三首

【总体说明】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比较安定的生活,他决计买舟东下,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1]

【说明】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原文】

玉露[2]凋伤[3]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4]。江间波浪兼天[5]涌,塞[6]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7]他日[8]泪,孤舟一系[9]故园心。寒衣[10]处处催刀尺[11],白帝城[12]高急暮砧[13]

【注释】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2]玉露:白露。

[3]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关隘险要处。这里指夔州的山。

[7]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沿水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两个秋天,两次见菊花开。

[8]他日:往日。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12]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13]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一片萧瑟阴森之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菊花开落已两载,我却仍未回到长安,一想到此,我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到了赶制冬衣的时节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导读】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树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这首诗与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所写的境界相似,但季节有春秋之异。意境较《山鬼》为广阔,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时长安已收复,所写的却仍是一些依然存在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关心万方多难和思念长安的拳拳之心。以下七首均由此演化生发,因此这一首成为八首之冠。

【练习】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咏怀古迹(其三)[1]

【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2],生长明妃[3]尚有村[4]。一去[5]紫台[6]连朔漠[7],独留青冢[8]向黄昏。画图[9][10]识春风面[11],环珮[12]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13],分明怨恨曲中论[14]

【注释】

[1]选自《杜诗详注》。这组诗共五首,也是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

[2]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3]明妃:王昭君,名嫱(qiáng),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被嫁匈奴呼韩邪(yé)单于。

[4]村:指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

[5]去:离开。

[6]紫台:紫宫,宫廷。

[7]朔漠:北方的沙漠。

[8]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9]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10]省:约略。

[11]春风面:指王昭君的美貌。

[12]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13]千载琵琶作胡语: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胡语,即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14]论(lún):诉说。

【译文】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孤寂地处于昏黄风沙中。单凭图画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导读】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练习】

一、《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查找王昭君的相关历史资料,写一篇鉴赏短文。

登高

【说明】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寄寓夔州时写的,抒发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夔州在长江之滨。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说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1]清沙白鸟飞回[2]。无边落木[3]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4]悲秋常作客,百年[5]多病独登台。艰难[6]苦恨繁霜鬓[7],潦倒[8]新停[9]浊酒杯。

【注释】

[1]渚(zhǔ):水中小洲。

[2]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落木:指秋天的树木落叶。

[4]万里:指诗人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5]百年:一生,此指老年。

[6]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7]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9]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故谓“新停”。

【译文】

风急天高,流响着哀绝的猿啸;渚清沙白,鸥鸟在无声地盘旋。望不断的落木萧萧而下,流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我常在异乡流落;衰老多病,登上这萧索的高台。我仍是孤独悲伤。艰难苦恨,双鬓又添新霜;穷途潦倒,偏又新停了浇愁的酒杯。

【导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人生的黄昏所写下的“悲秋”之作,长年漂泊、老病孤愁、艰难苦恨的深创巨痛,浸透了悲凉荒索的秋江。

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选择了六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风、天、猿啸、渚、沙、鸟飞。每种景物又只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多风,登高风更大,所以用了一个“急”字;秋季天清气爽,天显得格外“高”;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所以是“猿啸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回旋、不断飞翔的鸟群。起首两句诗天造地设,自然成对,而且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将人们的思绪引入无限广阔与悠久的时空背景之中,“萧萧”与“滚滚”则描尽了秋木叶落、长江汹涌之状,暗寓复杂而又深沉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诗的后四句写登高之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离家万里、漂泊无定,一悲;秋意肃杀、俯仰寂冷,二悲;作客他乡、常无定着,三悲;人生暮年、壮志难酬,四悲;忧愁多病、百无聊赖,五悲;孤独索居、身世凄凉,六悲。诗人思绪万千、感慨万端,想国事家境、一生际遇,从心里涌出了“艰难苦恨”四个字,千钧笔力,尽在其中;一生悲凉,力透纸背。

这满腔苦恨之情何以排遣呢?只好借酒浇愁。但诗人又困于疾病,“酒杯新停”,更复无可奈何、无处遣愁。于是,悲愁之意,终不得诉;苦恨之情,郁于心中。其悲若何?其恨又若何矣!前面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 )

2.无边落木萧萧下( )

3.艰难苦恨霜鬓( )

二、背诵这首诗。

三、诗评家说:《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试谈谈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