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都是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苦涩的种子收获金色的欢乐

——《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诗歌卷》序言

做一项力不胜任的工作无异于精神上的负重。我偶然而又无法推卸地背上了这个十字架:要为这本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诗歌作品赏析写一篇序言。可是当我怀着惶恐而好奇的心情,认真读了这些全部出自大学校园里年青人手笔的诗篇之后,负重的心底却又升起了一片欣喜和激动的云。苦涩的种子也可以收获金色的欢乐。

诗歌卷中所选的全部作品,并非出自全国闻名的大小文艺刊物。相反,全都是发表于各个大专院校的校(院)刊这块无名的绿野上。这使我想起了尚未尘封的历史。在今天半个多世纪以前开始的新文学革命以来,多少有名的诗人,都是从大学校园这个“精神圣地”中走出来的。他们中有些人首先是在学生们自己创办的校园刊物上发表最初灵感的结晶的。从20年代的冰心、闻一多、梁实秋、朱湘,到40年代的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李瑛……这里数得上一串闪光的名字。他们有的当时就被称为“校园诗人”。他们由这里迈向新文学的艺苑,有了更辽远的发展。初露的才华往往是最动人的才华。最初耕耘的园地是最令人留恋的绿洲。因为它们不仅显示了现在,也预示了未来。今天的大学生,以80年代的风姿,又在这块土地上开始诗的耕耘,留下了他们心血浸渍的鲜花与小草。把全国高校校刊上茁生出来的这些鲜花与小草挑选出来,如之鉴赏,付梓印行,让它们走出院墙,与更多的青年朋友见面,这于作者和读者,于推动大学生的诗歌创作有更大的繁荣,都极为有益。

中国新诗一直走着艰难的历程。进入80年代以后,诗国的土地上响彻了青年革命的呼声。一大批青年如隆起的群山的歌唱,冲击着以颂歌和民谣编织的神圣传统,为新诗创作打开了一个宽阔而缤纷的世界。这里所选的作品大都属于近几年校园的诗歌创作,就是在上述新诗革命风暴冲击下产生的无数新生幼芽的一部分。它们自然打着80年代青年思潮变革与新诗思潮变革的双重烙印。

青年的思潮最能体现时代的脉搏。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他们遂成为思考的一代,开拓的一代。从这些五彩缤纷的诗作里可以看到,他们的触须远远地伸到了学校的院墙之外。一颗颗年青的心与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和人民息息相通。他们以或粗犷,或细腻,或袒露,或深沉的声音,唱自己,唱民族,唱土地,唱生活,唱乡亲,唱母亲,唱痛苦的反思,也唱美好的希冀。倔强的山里汉子,普通的挖煤工人,小路上沉思的医生,前线阵地洒血的战士,他们多彩的生活与丰富的心灵,都留下了诗的雕像和速描。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得歌唱哺育学生成长的老师的文字,成了这部合唱中突出的旋律。我们在诗篇中触摸到作者们炽热的情感与透明的赤心。

更值得珍视的是,他们对古老民族的历史、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憧憬与忧虑,以诗的形式做了哲学层面的深沉思考。这里洋溢着一种80年代大学生特有的强烈的超前意识和自信精神。读了这些诗,我感到一种强劲的“陌生的风”扑面而来。我们不能责怨他们的桀骜,也不必苛求他们的瑕疵。愉快地迎接他们的挑战,耸起我们瘦弱或坚实的肩膀,架起一座桥,让他们杂沓的脚步呼啸而过,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与他们一起倾听他们的宣言:“相信水滴也是海洋,/尘埃也是星体,/相信蚂蚁也是生命,/站起来就有高度。”

虽说这是优秀作品的选集,就艺术来看,整体上还比较幼稚。作品水平良莠不齐,有些诗仍未脱过分袒露的抒情模式的匡束,有的情真而意浅,有的带有明显模仿新老诗人的痕迹,但是可以说,这些作品去了伪饰的矫情,在做着发自心底的忠实的歌唱。各行其事有时也是一种各自发展。艺术的路子是宽多了。部分探索性的诗篇,如《路》、《我们》、《告别》、《错位》、《卡尔·马克思的梦》、《咖啡厅》、《后来的故事》等等,于精巧的构思和朦胧的意象中表现了80年代青年现代性的思考。一股“陌生的风”卷起了我们潜深于内心的热烈期待。我相信这期待不会化成尘埃!

诗的王国是青年人的世界。我们自己在大学时代也做过写诗的好梦。后来那一颗颗七彩的水泡破碎了。三十多年后,我读这些大学生在校园这块肥沃土地上培植的一簇簇小花时,心中禁不住飘起了一缕亲切的祝福:愿在这幼林花丛中,能为祖国的艺苑送出参天的大树、美丽的奇葩!愿在新诗走向世界的大进军中,能听到这些来自大学校园的脚步声……

1988年8月10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