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剧本
一、剧本的发展历程
影视作品创作,第一步就是要创作剧本。这对于整部影视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把整部影视作品的创作比作建一幢大楼,那剧本就相当于地基,而地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层建筑的质量、朝向以及大致的形状,等等。因此,剧本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作品的质量。剧本是影视、戏剧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我们整部作品的方向以及主旨。因此,剧本在影视创作中所处的位置异常重要。
剧本是由画面讲述出来的一个故事。它是未来视听语言的一种文字表述。但是早期的电影是不需要剧本的,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正式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婴儿午餐》等几部短片,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发明日。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都是把摄影机架到一个固定位置,摄影机前面的人像往常一样生活,这样拍摄出来的影片是对真实生活的记录,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并且影片篇幅较小,在初期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
到了梅里爱时期,他拍摄一些动物游戏、杂耍等。他建立一个摄影棚,在一端表演,另一端用固定镜头拍摄。常常是一个镜头拍摄到最后,当然这也不需要剧本。但是梅里爱在一次拍摄中有一个重大发现,他拍摄的时候机器出了故障而停下来,修好以后继续拍摄,等放映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本来出现的马车变成了灵车,这次经历给了梅里爱很大的启发,他发明了著名的“停机再拍”。通过“停机再拍”他发现了电影中其实可以有人的主观意识,摄影者可以决定要拍什么不要拍什么,这就为剧本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剧本的出现是和电影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后来电影发展到有剧情的无声片,在这个时候剧情较复杂,并且影片长度开始延长,这就需要事先写好剧本来指导演员的表演。剧本的大量出现是从声音进入电影开始的,声音进入电影这就意味着对话开始受到创作者的重视,电影向戏剧,文学大量借鉴,在电影中,对话成为电影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时才不得不在开拍前写出完整的可供拍摄的剧本。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影高科技的发展,无论是艺术还是娱乐,人们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投资商、制片人认可的剧本。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导演英达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爱我家》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不是我的原因,我只是把本子拍摄出来而已,它能成功是因为梁左,所以《我爱我家》是编剧梁左的标高,是他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来了剧本在影视剧中的重要性。
二、剧本——一剧之本
俗话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也就是说剧本是影视剧创作的基础。在解释为什么说剧本是影视剧的基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编剧。
剧本可以是由编剧自发创作,也可以由制片人提出初步想法,再通过编剧将其转化成剧本。但无论创意是由谁想出来,总需要一个人把它诉诸文字并整理成一个完整的剧本,这个人就是编剧。
编剧是剧组工作人员中最早接触生活素材的人,他负责将生活变成艺术的最为关键的第一步。电视剧《半路夫妻》编剧彭三源之前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灵感,曾亲自到北京花园路派出所蹲点,体验片警的真实生活。这段时间的蹲点,让《半路夫妻》剧本区别于那些闭门造车之作,里面人物的个性都很真实可爱,里面有一场猫上树以后下不来的戏也是彭三源在体验生活中得到的灵感。《金婚》中有一集是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家断炊人人挨饿,佟志和文丽两个人同样被饿得脸色发绿。他们的大女儿养了一只小兔,饿坏了的佟志盯上了女儿的兔子,想杀了吃肉,一开始不同意的文丽也经不起美食的诱惑,两个人晚上的时候偷偷把兔子吃了。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发生在编剧王宛平父辈身上的故事,她向他们采访60年代的情景,老人们就讲了这样的故事。因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出现在电视剧里面的时候显得非常的真实可信,这对编剧来说也是最原始的生活素材。
剧本为导演和其他的再创造者提供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基础。因此电影剧本决定了影视剧反映生活的深刻度和艺术造诣的高下。影视剧的主题思想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它是编剧对于生活和故事的看法,抒发了编剧的情感,导演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按照这样的主题思想来处理影视剧。一部成功的剧本中还会对摄影、灯光、道具、演员等其他部门提供参考,这也决定了影视剧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因此对拍摄、后期制作等技术和操作过程有一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