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讲 建筑背景中的历史与智慧
根据《易·系辞》的分析,“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不器。”这两段精辟的先秦话语,实际上早已总结出了中华民族重视精神文明远甚于物质文明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自然不能脱离文明架构的整体约束。为了便于读者对于以后各讲内容的理解,这一讲稍微撇开具体的建筑内容,着重追溯作为中国建筑背景的远古历史与独特智慧。朱熹说得太好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历史和智慧,因为存在于文字出现以前,所以大体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于世。近年来随着考古成果的持续积累,昔日诸多极其模糊的故事逐渐变得清晰。运用王国维所谓的“二重证据法”,将考古资料与古籍文献结合起来,我们推测先秦所谓“三皇五帝”,大概就是距今8000~4000年前的部落酋长。源于春秋战国的一般说法是,燧人氏、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合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合称为“五帝”。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但差异并不太大。总的说来,可以认为有关三皇五帝的多种说法,其实是我国多民族曲折融合的历史映射。夏代之前,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这三大流域,形成了居于中心地位的华夏族和苗族以及被华夏族蔑称为蛮、夷、戎、狄的边缘民族。今人说华夏族为炎黄后裔,实际上是中国三大流域中间的强者最终获胜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