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时代特征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预示着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得到发展。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就已设立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系列课程,到1952年社会工作同社会学一起被取消止,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得到初步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学的重建,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学的旗帜下,或以其他名义(例如民政教育)有所发展,而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建立则使社会工作教育名正言顺地进入社会科学之林。重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工作刚刚起步,同时它又面对着亟待解决的繁重任务。这就使得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变得尤为迫切。怎样发展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课程、培养何种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我们必须缜密考虑的问题。
本文所论及的是社会工作教育的“软件”部分,即从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模式的角度,探讨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特征。为突出我国社会现实与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突出它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我把这些特征称为时代特征。显然,这种时代特征带有社会工作教育时代发展的特点,尤其受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强烈制约。在这里,我把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主要时代特点归结为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两个方面。
一、治疗与预防相结合
无论是慈善事业还是后来的社会救济,社会工作都是作为医治社会疾病的“医生”角色出现的,都是因为社会中出现了种种问题而不得不予以解决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社会问题的出现源于各种关系的失调,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和人与人关系的失调,统称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失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失调造成自然灾害、贫穷等问题,而遗弃、伤害、歧视、虐待等则由人与人关系失调而生成。这些社会问题是社会有机体上的伤口,它们不但伤害了社会成员,也伤害着整个社会有机体。传统的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医治这些社会的创伤(从个人的到团体的),从而使受害的个人或团体得以恢复自我生存的能力,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也使整个社会得以正常地运行下去。社会医生的角色认定是传统社会工作者的通例。这不但见诸对真正的病人(如精神病患者、残疾人等)的疾病的医治,也见诸对社会病人(如乞丐、妓女、罪犯、弃婴等)的救助。这在早期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中可见一斑。例如20世纪30—40年代,燕京大学的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所设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有监狱服务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贫穷与救济问题、儿童健康与疾病等。实习课中参观、访问的对象是施粥厂、育婴堂、贫民窟、妓院和监狱。工作实习也以对上述病人进行“社会治疗”为主。这反映了早期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在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社会诊断被视为个案工作发展的里程碑,而社会诊断的对象是生理、心理、精神上的非正常者,是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当时,这种治疗型的社会工作对于帮助社会中的弱者、援助病残者及其他非正常社会成员,使他们得以重新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时至今日,治疗型的社会工作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而是依然发挥着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因为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社会的政治制度如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社会问题,使某些社会成员受到伤害,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对他们施以救助。在我国,治疗型社会工作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例如,现在我国有残疾人5000多万,弱智儿童占儿童的1%,孤寡老人也大量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社会工作予以解决。更不用说贫穷、愚昧等问题还严重地困扰着相当数量的国民。
治疗型的社会工作任务的存在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加强有关课程的建设,坚持这一传统而现实的取向,重视治疗型社会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这些需要又是由我国国情及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国家。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发达、各种关系的不协调不断滋生着各种社会问题,危及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贫困不但困扰着“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也困扰着较发达地区的某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残疾人仍在不断产生,失业问题威胁着城乡劳动者;精神方面的疾病也给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不可忽视的,甚至是颇为严重的影响。另外,环境的恶化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国力不甚强大、社会工作队伍(特别是正规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比较弱小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不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问题的繁杂,而且在社会经济启动时期,社会问题常常会有所加剧。面对这种状况和前景,如果社会工作只囿于传统的治疗型的社会工作,就显得十分幼稚。因为若是,就确实会出现连续性医疗现象——一方面通过社会工作使一部分人重新进入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又源源不断地接受不见减少的、新产生的社会病人、脆弱群体、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者。这样,社会工作就只是单纯地扮演一种消极的被动式角色。这是很必要的,但又是很不够的。
当今,医学已由以治疗为主走上以预防为主的新轨道。这也应给社会疾病的医治者——社会工作者以启示,就是不应囿于治疗型社会工作,而是与此同时积极发展预防型社会工作,即通过社会工作,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减少受害者即社会工作对象。这应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新思维。
要预防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就要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好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有计划地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20世纪的时代特征。它是发达国家对由社会的自由发展而带来的消极的社会后果所进行的沉静的反思,也是发展中国家对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因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部分关系不协调而产生诸多社会问题进行反省、剖析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它是人们对自己的社会主体意识的清醒认识的反映,也是人们对社会运行规律作精深把握的愿望的表露和这种把握程度的显现。人必须同生活环境建立和谐关系,社会和谐是社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些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无数次沉思而得出的基本结论,而有计划地推进社会变迁是人类面临的基本选择,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这种共识。他们应该在医治人们的积疾和创伤的同时,透视出造成这种伤病的社会原因,并竭力遏制这种病因的再度活化,从而避免社会伤病的再度发生。这不但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伤病的受害者,而且可以避免因创伤、疾病而造成的损失。故而,预防型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是积极取向。
社会工作者开展预防型的、积极的社会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其手段是向社会宣传社会病理学知识,使人们明了酿成社会问题的各种原因及其产生机制,避免问题的发生。这些工作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主要是加强宣传和具体指导。如果可能产生结构性社会问题,则必须对社会政策和计划进行有力的干预。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的这一时代特征在不同国家得到了显现。反映在社会工作课程方面则是增设或加强了一些与认识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病理有关的课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了人类生态学课程,讲授人与环境的关系;设置法规性课程,讲授社会政策、政治行为等内容;另外还设置了社会计划、社会服务规划评估等课程。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课程则包括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社会计划与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生态学等课程。预防型社会工作的倾向还从各国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开设的越来越多的与发展有关的课程表现出来: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人的发展、团体发展、社会发展等课程。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它以提高人和团体及社区的素质、增强应变能力、改善内在机理为直接目标,能够达到减少以至避免问题发生的效果。
应该指出的是,国际社会工作教育正在强化社会工作的预防性特点,并在实际上强化社会工作者干预社会政策和计划,以减少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学校协会曾于1989年10月在印度孟买举办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讲习班,以研讨对宏观发展计划的干预为主题。研讨内容主要有:发展计划与地区债务问题、发展计划的环境、社会工作应该干预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社会计划的监测与评估等问题。很明显,社会工作力图通过干预计划和政策来实现预防型社会工作的目标。
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国在发展社会工作教育时认真借鉴的。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传统的社会工作以治疗为根本特点,这就决定了这种社会工作基本上在微观层次上进行。所谓微观层次是指针对具体的有问题的个人或团体开展工作,以个案工作为主。这一特点对于传统社会工作来说十分明显。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是在慈善事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必然带有慈善工作的胎痣。慈善事业、慈善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帮助、援救一个个具体的生存上有困难、有问题的个人或家庭。这要求慈善工作者同其援救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进行具体的、细腻的、操作性的工作,因而也即是微观层次的工作。舍此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说,微观层次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能活动。因此,人际沟通技术、资料收集技术、访谈技术等操作性技术和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我国有大量脆弱群体存在,这些社会成员需要获得社会的帮助。社会工作者应该立足于这一基本的社会事实,从具体工作做起,脚踏实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实现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为达此目的,加强微观层次的社会工作的科学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当今世界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开展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迫切性,并成为社会工作的另一时代特征。所谓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是相对于微观社会工作而言的,是指为改变较大群体、较多社会成员的不利地位和处境而在管理、政策、计划层面上进行的社会工作。例如针对整个残疾人群体而开展的工作,为了使某一地区的民众摆脱贫困而进行的工作,等等。这些工作之所以要在宏观层次上进行,是因为这种社会问题常有一定程度的群体性、普遍性。由于这类脆弱群体人数众多、问题严重,所以必须动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其中包括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法规保护这些人的利益,以及动员广大社会帮助这些人解决困难,也包括动员受援者自助。要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开展社会工作,只靠社会工作者从帮助每一个受援者做起虽然必要,但往往效果不甚明显。因为这类问题的存在,往往是由于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的影响、社会结构内部失调造成的,不改变环境、不调整社会结构就不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妇女、儿童问题的解决要以在社会中建立起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氛围为前提;某个贫困地区的脱贫要靠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资助、实行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扶植和建造社区成员团结奋斗的社区精神来实现。要达此目的,不在宏观层面上开展工作是难以奏效的。
在宏观层面上开展社会工作,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依照社会工作价值实现对社会政策和计划的影响,使政策、方案变得对受援者有利。当这种政策方案确立和实施之后,受益者就不是少数人,而是政策、方案所能覆盖的所有社会成员。显然,这种社会工作的社会效果更大、更明显。另外,之所以强调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工作,还因为我国社会问题众多,而社会工作者为数较少。完全靠为数不多的社会工作者从微观做起去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显然是杯水车薪。
近二三十年来,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教育的这种宏观取向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例如,1963年艾伦·杨哈斯本德女士就曾指出:“目前,发达国家对称职的社会工作者的要求是他能在群体和社会中促进和引导社会变迁……对大规模的项目作出反应,参与社会政策和计划的制订。”美国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具有服务、监督、协调和行政管理等宏观社会工作方面的职能,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从事一般管理和行政管理、从事协调和监督的能力。在美国,特别是在较著名的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中设有众多的有关管理、社会政策、社会计划、社会评估等内容的课程,这是同上述现实要求相配合的。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教育的宏观取向更为明显。这显然由这些国家社会问题的繁纷复杂,这些问题同国际环境、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所致。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社会工作教育是比较发达的,其课程设置也尽力反映本国实际的要求。印度社会工作教育家、塔塔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A.S.德赛博士指出:设置课程必须包括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并涉及发展战略,以便按照需要随时调整。她认为,社会工作不能对被压迫者的反抗成本和本世纪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无动于衷。她指出,课程要注重的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体系中的剥削制度,因为它使得贫困状态和无能为力长期存在。她认为,学生要懂得压迫、剥削、平等、权力、既得利益、阶级或种族。她呼吁,必须对那些产生不合适的政策和计划的诸因素进行评估,因为这些政策和计划回避了根本性的问题并且忽略了承应的许诺。在这里,德赛博士极力主张社会工作者应该对社会计划与社会政策进行干预。这种教育思想在她领导的塔塔社会科学研究所及其他社会工作学校得到了实现。在这些学校中开设了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社会行动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与社会冲突、现代化与变迁、社会发展、社会计划等众多课程,以培养学生在宏观上开展社会工作的能力。前述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学校协会在印度举办的“宏观发展计划重温”讲习班也体现了推进这一进程的意图,它强调社会工作者有权利、有义务对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进行干预。协会秘书长韦瑞·麦泰博士呼吁,社会工作教育者要努力在宏观发展计划中找到自己的干预位置。
在宏观层面上开展社会工作要求对社会政策和社会计划进行干预和进行社会动员。这是各国社会工作者的共识,也是当代社会工作所具有的特点。但是,在许多国家中,这种干预并不那么成功。特别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利益取向,由于政府在富豪财团面前的无能为力,即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也由于社会工作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卑微,所以,社会工作者对政策和广大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在我国,社会工作者有对政策、计划进行干预的有利条件。其重要原因是我国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强有力和许多社会工作实际上由行政干部(如民政、劳动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公职人员(如妇联、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工作人员)履行。前者决定了我国社会政策较具权威,后者表明社会工作者与社会政策和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相贴近。这一事实说明,作为兼任社会工作者的行政干部和其他公职人员,只要内化社会工作价值,掌握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就能对社会政策和计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使之有利于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者,社会工作就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是作为国家干部来分配工作的。这样,在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数甚少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就要在某些政府部门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他们要对某一部门、某一单位、某一社区的社会工作负责。从他们行将担当的工作的性质来看,了解有关社会管理、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应该反映这一取向。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的时代特征是由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决定的,也是由每一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在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时,强调以治疗和微观层次课程为基础,发展有关预防和宏观方面的课程,从而实现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国情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客观要求。这种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健康发展,它也应成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