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诠释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论

本文为《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法师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法师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收于《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一文的续作,笔者在《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文中阐述了印顺法师的如来藏思想研究在世界佛学研究之中的意义。本文中,笔者则就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及其所蕴涵的佛学研究的诠释冲突的课题,阐述了印顺佛学思想所奠定下了诠释的佛学和批判的佛学的继续往前发展的可能方向。本文的特殊理论贡献在于:

1.笔者参考了海德格尔与迦达默尔西方哲学诠释学对于哲学诠释的阐释及其对诠释冲突之解决的研究成果,取为笔者的佛教诠释学所用,并将之结合到天台佛学的判教理论,阐释了天台佛学的判教理论所蕴涵的佛学哲学诠释学的思想资源,探讨此中所包含的关于如来藏思想的诠释冲突的解决的思想资源。

2.笔者指明印顺佛学包含了诠释的和批判的两个面向,印顺佛学对于当代的诠释的佛学和批判的佛学具有极大贡献。“印顺之后的佛学”的开展,必须兼顾这两个层面,开展佛学诠释学与批判佛学的互补的面向,将之于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进路之中加以落实。

3.笔者探讨了“印顺之后的佛学”的开展的两端,一个是林镇国的佛教诠释学,另一个是蔡耀明的所谓的内部建构法和所谓的佛教的进路。借由林镇国的佛教诠释学的具有启发性的佛教诠释学的研究成果,笔者厘清了当前的佛教的哲学诠释学所在的东西哲学的理论位置,阐述此中种种纷难的问题的厘清之道。笔者也阐明了站在佛教诠释学的另一端的蔡耀明的佛学研究法的虚妄性。借由以上两点阐明,笔者呼吁回到印顺的“以佛法研究佛法”所具有的佛教诠释学和批判佛教的含义,来进一步开展未来的“印顺之后的佛学”。

在本书另文中,笔者也阐释了天台佛性论思想的哲学诠释学的三个环节,来例释笔者所说的佛教诠释学的当代建构的基本内涵,阐述笔者对于“印顺之后的佛学”的理论建构的基本方向。

印顺法师提出“以佛法研究佛法”的研究法,并落实成为终其一生的伟大的佛学理论研究,“以佛法研究佛法”具有佛教诠释学和批判佛教的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佛法研究佛法”重视佛陀本怀的缘起义和空义,探讨佛教由从缘起入门的佛法到初期大乘的直显诸法实相,再到强调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和自性清净心的晚期大乘;印顺法师此中的佛学诠释不仅包含了批判的面向,批判了佛教发展史之中的可能偏向(偏向为梵天化的和神我者外道混合的佛教)。另一方面他也阐述其中的哲学诠释学的含义,他积极面对大乘佛教思想之中的晚起的思想所包含的对于空义和缘起义的深义的阐发的诸种课题,而研究其历史进程的正面含义,阐述其哲学诠释的含义。假使没有大乘佛教的菩萨理想的提出,提出悲智融合之道才是成佛之要,假如没有大乘佛教三系思想对于菩萨理想的种种阐明,那么,批判的佛学与诠释的佛学的深度和广度就会显得不足。由此看来,发挥大乘佛教对于空义和缘起义的深义的阐发的特长,阐述其佛教诠释学与批判佛教的含义,并落实成为当代的佛教理论与社会实践,这会是当代华语佛学界乐于见到也符合佛教法义的本身的开展的“印顺之后的佛学”,这样的“印顺之后的佛学”,需要我们一起在未来继续携手努力来建构。

参考书目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台北,正闻出版社。

印顺:《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

吕澄、熊十力:《吕澄与熊十力论学函稿》,收于江灿腾,《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台北,1990年版,新文丰出版社)。

法海:《坛经》,法海集记本,(《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见《大正藏》第48卷。

林安梧:《后新儒家哲学之拟构——从“两层存有论”到“存有三态论”》,1999年7月,第十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

林镇国:《空性与现代性》,台北,立绪出版社,1999。

林镇国:《辩证的行旅》,台北,立绪出版社,2002。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1983,学生书局,台北。

吴汝钧:《佛学研究与方法论》,收入《佛学研究方法论》1996年的增订版。

吴汝钧:《坛经的思想特质坛经的思想特质:无》第二节“从不取不舍与自性到无”,收于《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创刊号》(台北,1991)。

赖贤宗:《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法师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收于《印顺思想:印顺道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2000,正闻出版社,台北,也收于赖贤宗《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

赖贤宗:《曹洞五位与天台三谛》, 《东吴大学哲学学报》,2000年4月,也收于赖贤宗《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

蔡耀明:《迎向专业的佛学研究》,收于《现代佛教学会通讯》第十二期(2002年3月),亦收于蔡耀明《班诺波罗蜜多教学与严净佛土》(2001,南投,正观出版社)一书。

蔡耀明:《佛教研究方法学序论》,收于《现代佛教学会通讯》第十二期(2002年3月)。

蔡耀明:《迎向专业的佛学研究》,收于《现代佛教学会通讯》第十二期(2002年3月)。

蔡耀明:《一个佛学教育愿景的勾勒与实现——以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为例》。

迦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第二版序言(Vorwort zur 2.Auflage),1965,参见《真理与方法补篇》(Wahrheit und Methode. Ergänzungen)德文版。

迦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Tübingen,1990年第六版。

Lai Shen-chon(赖贤宗), Dynamik der Sunyata und Ontodynamik der Buddhanatur,整理出版中。

John B.Thompson, Critical Hermeneutics(《批判诠释学》), Cambridge,1981。


后记:原题《当代台湾如来藏思想的争议与回应——印顺之后的如来藏学争议之评议》,论文刊登于《中华佛学研究》,台北,2003年;本文前身本为发表于2002年4月20—21日的第三届印顺道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人间佛教与当代对话”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原稿中的第三节“当代台湾如来藏思想的争议之回应”移为本书(《佛教诠释学》)第一部分第一章之第三节“佛教之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现在以“评蔡耀明的内部建构的佛学研究法”一节为本文的第三节,此为前述笔者研讨会论文之一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