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美文化比较
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到审美观念、思维方式,都有区别(见表2-2)。
表2-2 中美观念对比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我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防止人口膨胀,不少美国人认为是剥夺个人生育自由权。美国有2亿支私人枪支,人人可以买枪,枪击是青少年丧命的重要原因。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被枪打伤,要求控制私人枪支的舆论兴起。里根本人表示反对,认为控制私人枪支侵犯个人自由。对此,我国人民是很难理解的。由于伦理观的差别,我国在收养孩子时采取绝缘化对策,尽可能不让孩子知晓身世与亲生父母;美国人在收养孩子时采取亲密化对策,尽可能保持孩子与原生文化、亲人的联系。
(一)个人至上与群体至上
个人至上一般写作个人主义。我国与西方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有本质区别。我国《辞海》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显然是贬义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重视个人自由,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信我的个人主义,尊重你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成了褒义词。美国宪法规定百姓可以和平集会、请愿、示威。但是,不能影响正常的通行、工作。如果侵占了办公楼出入的通道,警察就会干预。
美国《独立宣言》又称个人至上宣言。《宣言》说:“人生而平等,并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个人成就,推崇个人奋斗,强调个人权利,提倡自己判断,喜欢独来独往,竞赛竞争。颁发奥斯卡奖、普利策奖等奖项,很少有两个得主并列的局面。美国人提倡快乐生活,享受人间幸福,不必自寻烦恼,一旦条件允许,就去买汽车、建房屋、周游世界。在英语中,“我”始终是大写的,有self(自己)作后缀的词有100多个。
在美国,私人园地神圣不可侵犯,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能踏入。旅美学子何晓航有一段生动描述:“我在美国的家,后面是一片原野。院子没有围墙,芳草萋萋,接向远方,连着近邻。有一天刮起暴风雪,邻居家后院的花盆刮得地上跑,女主人在后面追。花盆吹到我家草地上,她迈过一步就可以抓得到。但她停住了,给我家打电话,问可不可以允许她跑进我家的草地?她在电话里说:‘糟糕,婕妮不在家,我还有东西刮到她家院子去了,只好等她回家再打电话’。活得真累呀。”
我国重视群体,重视家庭。国家是大家。个人相对渺小,个人利益融入家和国中。古汉语中没有与西方“个性”相符的词。“满招损,谦受益”。“谦谦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规范。涉及“我”要“小”写,称鄙人、愚兄、老朽。贵至皇帝,自称寡人。自己的亲人称内人、贱内、糟糠、犬子。自己的家叫寒舍。“有人都是哥,无我不称弟”,见到比自己小的男士也可以称哥,自称弟。涉及个人的词,如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大都有贬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家庭、家乡在国人的心目中分量很重。英文和德文没有“老乡”这个词。英语字典中短语解释“老乡”:A person from the same village, town or province.桃园三结义讲刘备、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后来三人成君臣关系,结拜成兄弟关系,完全可以信赖了(见表2-3)。
表2-3 中美称呼比较
(二)平等观与等级观
我国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从房屋的规制,门户的形式,衣服和帽子的颜色,都可以区别人的等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人的等级代表人的地位,代表说话的分量。直到现在,习惯称呼要加职称和头衔。姓刘的工程师叫刘工,姓张的处长叫张处。遇到过一位姓傅的处长,不时要申明自己不是副处长,是姓傅的正处长。“文化大革命”登峰造极,一个人的头衔可以有近10个字。
美国人有较强的平等观念。除教授和医生外,一般都直接叫名姓。不少美国老板要求下级直呼名字。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杜鲁门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按照杜鲁门母亲的观念,总统和农民是平等的。
美国人还有不依赖父母的观念,不轻易接受别人施舍的观念。孩子过了18岁再依赖父母,是不光彩的。轻易接受别人施舍,也有失尊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妻海伦帮助斯诺创作《西行漫记》,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晚年穷困潦倒,蛰居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驻美代表黄镇要资助她实现访华,被她谢绝了。她变卖了珍藏30年的瓷盘、珠宝、驼铃、清朝式样的对襟绣花衣服,筹措资金,自费重访中国。海伦的行为反映美国人的自立意识。
(三)标新猎奇与中和、空灵、自然
在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支配下,美国人追崇标新猎奇审美观。标新猎奇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区别明显。中国审美观受儒、释、道三重思想影响。儒家主张中和为美,释家主张空灵为美,道家推崇自然为美。中和、空灵、自然,互相融合形成中国审美观的核心。南北朝刘勰认为阴阳和谐,刚柔相济是艺术评判的美学标准。
美国崇尚标新猎奇,主要表面在三个方面。
(1)追求刺激性,讲究场面和视觉感受。美国的影视作品多为大场面。这是《泰坦尼克号》等电影成功的秘诀。
(2)追求参与性和娱乐性,追求快节奏,轻松、活泼、诙谐、幽默。在美国,古典音乐听众只占音乐爱好者的1/5。多数美国人喜爱爵士乐、摇滚乐。演爵士乐和摇滚乐的酒吧、夜总会相当普及。西部片和百老汇歌剧经久不衰。
(3)追求科技含量,厚今薄古。美国立国二百多年,不可能刻意追求传统文化。美国的影视作品以高科技含量取胜。例如《蜘蛛侠》在美国本土的票房收入达到4亿美元。不少中国观众不习惯看穿着紧身衣的蜘蛛侠形象。
(四)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中美观念差别有哲学思想根源。战国前形成的《周易》有个核心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反映辩证思维,注重事物的横向联系,定性把握。这一思维与西方机械微观的、纵向深入的思维有很大差别。
整体思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人写日期,年在前,月和日在后;西方人相反,日和月在前,年在后。中国人写地址,国家和城市在前,街道门牌号在后;西方人相反。中国人写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相反。中国人关心整体,关心大局,西方人关心细节。
在中国文学、艺术、戏曲、饮食、建筑、园林等领域,都渗透整体思维。以中医为例,将复杂的疾病机理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等简单概念,比西医更注意普遍联系,更注意整体观念。中国画集画、诗、书法、篆刻于一纸,一个中国画家,兼备很高的文学、书法和篆刻功底。在西方画上,最多能看到一个淡淡的签名。
(五)商务文化比较
应聘面试时,中国人常说:“本人能力有限,请大家多多指教。”在美国老板面前这样陈述,十之八九是要失败的。美国人在应聘时尽一切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参加会议时,中国人喜欢坐在会场后面。中国人常说“枪打出头鸟”,不愿意做出头鸟。会议主持人反复请大家往前排坐,就是不愿意往前去。美国人参加会议,喜欢坐在前面。谁来得早,谁坐在前排,是美国人的习惯。
商务活动中,中国人比较重人情,讲关系;中国人商务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有些重要决定在饭桌上敲定;美国人一般在严肃的会议桌前做决定。出现纠纷时,中国人常常私了,美国人一般在法庭解决(见表2-4)。
表2-4 中美商务文化比较
我国历史上提倡义利相济,儒贾相通。不少富商贾而好儒,延聘名师,教授子弟。进入20世纪以来,华人在国际商界的地位上升。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化与华商经营的良性关系已有共识,称华商是儒商。有的学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良性关系归结成四点。
(1)以仁为本,顾客至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文化讲仁义。推广到现代商务上,便是“交易不成仁义在”,老少无欺,顾客至上。
(2)以德为本,服务至上。“德义,利之本也。”传统文化尚道德,重伦理,追求至德至善。推广到现代商务上,便是服务至上。
(3)以信为本,质量至上。“言而有信”。传统文化讲诚信。推广到现代商务上,便是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才,买卖无诀窍,信誉质量第一条。
(4)以和为本,协调至上。“礼之用,和为贵。”传统文化讲和谐合作,和气生财,海纳百川。推广到现代商务上,企业内部要群策群力,企业之间,企业和社会、国家之间,要互相依靠,互相协调。
欧美与中国文化比较见图2-6。
图2-6 欧美与中国文化比较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