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中华宗教观念的几个特点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反差较大。本书对中华宗教观念特征的阐述,限于以汉族为主的地区。

(一)道并行不悖,不同教派和平共处

在西方,异教徒带有贬义,几乎与敌人划等号。在“道,并行而不相悖”精神指导下,我国没有异教徒这一词。《礼记·中庸》.从域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我国都可以扎根开花。在北京、泉州,甚至西部的康定,都可以看到佛寺、道观、伊斯兰礼拜堂、喇嘛庙等不同宗教的圣堂并存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没有教派间的大规模残杀事件。佛教史上有“三武之祸”。北魏太武帝(424—451)、北周武帝(561—578)、唐武宗(840—846)都有抑佛的举动。但是,从整体来说,时间短暂。前两次发生在局部地区。从9世纪以后再也没有类似事件了。唐朝大部分时间实行三教并奖政策,禁止互相攻击,遇有大典,令三教长老上殿宣讲各自经典。宋朝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宋真宗说,佛儒是“迹异而道同”。清雍正宣传互相补充的真谛,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在“厚德载物”思想指导下,各路神灵各自恩泽众生,各派信徒各循教义谋生,不同宗教的观点相互融合。汉传佛教吸收儒家“人皆可为尧舜”的性善说,吸收道家崇尚自然观,形成禅宗。不少庙宇同时供奉释、道、儒,外加花哥哥、豆姐姐等民间俗神。明朝福建出现三一教,创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儒教立本,道教入门,佛教极则。在民间,佛道可以一起为事主做佛事和道场。清代北京仕宦人家遇事请和尚、喇嘛和道士一起念经,各穿各的法衣,各敲各的法器。福建闽清一带和尚普度招魂法场,道士超度亡灵法事,都跳“穿花舞”。《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描写“一个癞和尚同一个跛道士”一起给贾宝玉治病。此情此景,与某些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教派水火不容,形成强烈对照。

我国儒生巧妙地利用佛庙宣扬传统意识。河南洛阳白马寺弥勒殿前有一副妙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悲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规劝世人宽容达观,广为流传。湘西有座庙宇年久失修,但是烟火不绝。有心人在庙前贴出对联:“我答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散件件无。”人们见了对联,广积善款,修好庙堂,进香人却减少了。崔进.旅游文化纵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13.

观音形象的变化是佛学汉化的一例。观音原是转轮王长子,男性。隋朝绘制的敦煌276号窟壁画观音有须。到了唐朝绘制的271号窟观音成了文静的少女。佛学讲出家,断净六根。中华传统文化讲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道教有送生娘娘和慈航道人助民生子。在福建和广东有临水夫人和金花娘娘可以送子。佛学要适应华夏环境,必须有所转变。观音女性化就是最重要的举措。《法华经》对观音神力有一段注释:“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后秦)鸠摩罗什译,《法华经》,第二十五品,观音菩萨普门品.观音汉化深得民心。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图》记载,北京内外城有观音庵108处。侯仁之,唐晓峰.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202.

季羡林对我国的宗教史有一段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不管是本土的宗教,还是外来的宗教,都一视同仁,无分轩轾。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十分剧烈的宗教战争。”“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同本国的宗教或者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是有撞击的,但是不激烈,不明显,表面上来看,似乎一下子就和平共处了。”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新华出版社,1991:27.

(二)临时抱佛脚,虔诚教徒比例不大

根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有伊斯兰教徒1400多万人,天主教徒330多万人,基督教徒400多万人。”“有宗教职业者5.9万人,其中,佛教的僧尼和喇嘛约2.7万多人,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约有2000多人,伊斯兰教的宗教职业者约2万多人,天主教的宗教职业人员约3400人,基督教的宗教职业人员约5900多人。”黄盛华.神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8.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教徒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是很小的。

我国百姓对待神灵务实际,讲功利,企望神为自己办事(见图2-4)。早在佛教传入前,我国民间已经盛行占卜、巫术,乞求神灵解决现实世界的难题。民间的土地公、阎王爷、财神爷都与现实世界的生活有关。道教的主要功能是长生不老、治病驱魔。百姓心目中哪位神仙灵验,哪位香火就旺盛。人云亦云,别人说灵验,我也信灵验。有急有难想起神,东庙烧香,西庙许愿,拜了关公拜观音,拜了观音拜玉皇。事态缓解,往往淡忘了。“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这些民谚流传上千年了。宋代刘攽《中山诗话》中有“急则抱佛脚”。《镜花缘》小说中有“临时抱佛脚”。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为了顺应百姓心态,招揽香客,不少庙观高挂“有求必应”四字大匾,宣传本神既灵又验。

图2-4 “保佑我中头奖”《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

灶王爷又叫灶君、灶神,是我国重要俗神,能“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251.灶王爷旁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吉祥”对联(见图2-5)。韦启美.幽默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45.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图2-5 灶王爷张德宝.吉祥图案资料.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79.

1959年山西上党地区发生罚神事件。因为干旱无雨,百姓祭拜龙王。前三天“敬龙王”,给龙王穿上黄袍,祭上丰富供品。三天无雨“晒龙王”,把龙王抬到干河边转一圈。到第九天仍无雨,开始“尿龙王”,剥掉龙王身上黄袍,把神像扔到干河滩上,往像上撒尿,以示惩罚。直到下雨才把它抬回庙里。杨存田.中国风俗概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3.人们敢于惩罚办事不力的神灵,大概是世间少有的。

孔子对神灵的怀疑态度,对我国传统宗教观影响较大。“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不讲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答:“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做好人民需要的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季路问孔子死是怎么回事。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怎样生下来的都不知道,哪里能明白死是怎么一回事?这些话反映孔子对神灵采取务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孔子对神灵既敬畏又怀疑的心态。

(三)释道儒合流,对雅俗文化影响深刻

虔诚的教徒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虽然不大,宗教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影响却非常深刻。

汉朝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释、道逐渐合流,对哲学、语言、文学、音乐、戏剧、绘画、建筑、民俗等领域,有很深的烙印。《西游记》、《聊斋》、《封神演义》等文学名著都有强烈宗教色彩。《红楼梦》以主人公贾宝玉遁入空门告终。《白蛇传》、《谢瑶环》、《窦娥冤》等戏曲都有鬼神。寺庙、佛塔、石窟、道观是我国古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初期,外宾到我国游览有这样体验:“白天看庙,晚上睡觉。”风水经典《宅经》收入《道藏》文库。相术经典《麻衣相法》、《太清神鉴》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不少道士兼任风水师,相术师。黄大仙是道教创始人之一葛洪《神仙传》中的皇初平。香港黄大仙祠每年游客1200万,每位港人平均一年游两次,重要活动是抽签释疑。香港黄大仙祠曾捐资维修金华祖庙。台湾日月潭文武庙签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史孝进,刘仲宇.道教风俗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49—252.

为了解脱生活上和生产上的种种疑难,民间神灵数量繁多。各行各业大都有行业神。各个地区有区域性的神。戏剧梨园奉祀唐明皇,铁匠奉祀李老君,木匠奉祀鲁班,酒业奉祀杜康。还有马神、茶神、窑神、蚕神、陶神等生产上的保护神,门神、火神、药王等生活上的保护神。在福建省,闽东方言区信仰临水夫人,闽南方言区信仰保生大帝,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少家族有自己的族庙。闽侯螺州陈氏家族有徐女仙庙、灵显庙。莆田戴氏家族有戴公庙、广济庵。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298.在香港和广州一带,“尊敬莫过财神”,街坊店肆中财神出现的频率最高。

民间诸神中影响最广的是妈祖。妈祖本名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岛上的渔家女,北宋建隆元年(960)生。她经常救助海难渔民和商旅,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敬为神灵。北宋雍熙四年(987)开始在湄州岛建庙奉祀。历代皇帝多次册封妈祖。清嘉庆册封妈祖头衔长达30个字。大陆沿海有妈祖庙2000多座。我国台湾有妈祖庙500多座。澳门英文名Macao来自妈祖译音。华人到达的东南亚、北美、欧洲、日本,都有妈祖庙。台湾林姓宗亲会供奉妈祖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