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尼罗河流域文化
第一节 概述
尼罗河在非洲大陆的东北部,由南向北川流不息,注入地中海。尼罗河流域两岸的土地由于水量充沛的河水长期泛滥与灌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也成为世界文明最早的摇篮之一。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就诞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古代尼罗河流域的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埃及古文明,正如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留下的千古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全长667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位于阿斯旺的第一瀑布是尼罗河进入埃及本土的标志,并开始形成一个宽度在15公里至20公里不等的平底河谷。流至开罗以北,谷地逐渐扩展成扇面形,分成许多支流,形成长约160公里,宽约240公里的三角洲低地。尼罗河流域以孟斐斯为中心分为两大区域,南部上流狭长谷地被称为上埃及,北部下流的三角洲被称为下埃及。尼罗河流域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雨水稀少,一年一度的河水泛滥使农业谷物丰收,同时尼罗河又成为水上交通大动脉,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繁荣。尼罗河流域以自己独特的自然与地理条件滋养了法老时代近3000年的古代文化。由讲哈姆语的北非土著与西亚迁徙而来的讲塞姆语的移民融合成的古代埃及人将尼罗河视为神明,在他们的心目中尼罗河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称之为“哈皮”,象征着泛滥时期的尼罗河。
早在2万多年前,尼罗河两岸的高地上就已出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足迹。旧石器时代,尼罗河流域就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的萌芽。大约距今1万年前,由于气候的变化,以游猎为生的北非人开始向尼罗河流域迁居,成为高地最早的定居者。在约公元前5000年,他们种植谷物,引水灌溉,开始过上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农耕生活,创造了尼罗河流域早期铜石兼用的文化,又称为埃及前王朝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大量考古发现表明,尼罗河流域已进入文明时期。大量用铜铸造的工具和武器证明,当时的居民已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彩陶上绘的人物、动植物和船只、水渠等图画,表明了当时的劳动生产情况。
当时尼罗河流域的文化促生了一些地域很小的社会结构和政权,埃及人自称为“斯帕特”,希腊人称为“诺姆”,译成中文即为“州”。这些“州”为了生存而相互争夺各种资源,并进行战争。约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提斯州的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并占有了尼罗河三角洲,创立了埃及古代史上第一王朝(约公元前3100—前2890),又称提斯王朝,成为早王朝时期开始的标志(约公元前3100—前2686)。自约公元前2686年建立了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613)起,埃及进入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古王国历经500余年,君权神授,国王人神一体,许多国王依仗财富,为自己建造陵寝——金字塔。建于吉萨的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国王胡夫祖孙三代的金字塔最为雄伟壮观,因此,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王国时期历经6个王朝终于结束,统一的埃及政权开始分裂,古代埃及开始进入第一个动乱年代,史称“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前2040)。在经历了第七至第十个王朝以后,第十一王朝(约公元前2133—前1991)的孟图霍特普二世重新统一了埃及的大部分地区,埃及进入新的繁荣时期即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前1786)。这是中王国的鼎盛时代,南征北战、开拓疆土的结果,使埃及恢复了昔日的自信与强大。它的经济、地理位置促进了古代地中海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速了西亚、北非两大古代文化之间的交融。
埃及自第十二王朝末期开始衰落,从第十三王朝至第十七王朝一直处于内忧外患、动乱分裂的状态之中,史称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前1567)。直至雅赫摩斯一世建立了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定都底比斯,埃及才恢复了往日的统一和强盛。从十八王朝起直至二十王朝,埃及进入史称“埃及帝国”的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70—前1085)。埃及古代文化发展到了这一时期也进入了巅峰时期。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王国时期的结束是以公元前1085年斯门德斯在下埃及的塔尼斯建立第二十一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945)为标志的。从此,经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三十一王朝,埃及进入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69—前332)。其间有两度是波斯人统治的,还有亚述人的入侵。这表明,埃及古国在分裂与统一、灭亡与复兴的反复更迭中,开始衰微了。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从此,埃及的统治者再无埃及人血统,延续了近3000年的埃及法老时代终于结束。至公元642年,尼罗河流域升起新月旗,从此,尼罗河流域的文化进入伊斯兰文化影响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