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把”字句的位移图式

第一节 引言

“把”字句的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长盛不衰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与汉语语法体系的许多问题密切相关。在迄今为止的数百篇有关“把”字句研究的论述中,早期的“处置式”因过于笼统而逐渐为新的认识所取代。近十几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把”字句的内部语义做出新的分析和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薛凤生(1987)认为:“把”字句中的VP必须是一个说明由于某一行动而造成B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语段。薛凤生(1994)进一步把“把”字句(A把B+C)的语义诠释为“由于A的关系,B变成C所描述的状态”。

崔希亮(1995)对薛凤生的观点予以修正,他把典型的“把”字句的语义描述为:VP是一个描述性语段,其功用在于说明B在某一行动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

沈阳(1997)通过观察“把”后名词的句法性质和特点,从多重移位的角度,对“把”字句的构造过程和语义做出新的解释。他认为:“由于把字句成分数量多,结构形式复杂,所以才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在结构并合过程中保持成分一致性和结构一致性的语法形式,而名词的多重移位正是使把字句能够用简单一致的形式构造复杂结构类型的一种重要手段”。

杨素英(1998)认为,“把”字句表现某物、某人、某事经历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者有终结的事件。“把”字句的三种最初用法是:处置(给)是一个完整的物件传递过程,其终结点为收受人;处置(到)也是一个完整的物件安置过程,其终结点为目的地;处置(作)也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确立过程,终结点是确立的称谓。

应该说,这些论述体现了人们对“把”字句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我们也感到,这些语义解释对“把”字句来说仍然显得有些宽泛。我们希望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把”字句的语义问题。

我们特别注意到,崔希亮(1995)指出,典型“把”字句的第三类表示“某一行动使B或将要使B的位置发生位移”。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齐沪扬(1998)在《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中多次把“把”字句作为位移句的一个小类加以讨论。邱广君(1999)在讨论动词的方向体系时也涉及“把”字句。这些论述隐约地透露出“把”字句与位移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对我们重新思考“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极有启发的。

我们从1996年第1季度《人民日报》(总计577万字)的语料中收集来2160个“把”字句。本文语料的收集和统计,得到了陈小荷先生和郑艳群女士的热情帮助,谨此致谢。在对这些例句的观察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感觉:“把”字句所表现的可能是一个以空间位移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描写和解释“把”字句,把“空间位移”提高到“把”字句的核心语义范畴来认识,是本文所追求的目标。本文讨论的“把”字句,不涉及“把”前名词成分,而主要指“把+N+VC”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