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1)
经过历时几千年来各地区人口的跨地域迁移,应当说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无论从政府、学术界、社会民众等不同视角出发,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多族群(以及多种族、多民族)的政治实体都需要考虑如何处理内部各族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如何看待存在于族群之间的各种结构差异(教育、行业、职业、收入、宗教),如何认识族群的存在与发展(观念和理论),以及今后如何引导族际关系的发展方向(战略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积极整合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和昌盛。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良性发展的社会中,所有族群将分享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带来的成果,尽管在各种利益的分配上不可能达到绝对均等,但在一定意义上,所有族群都将是这个博弈过程中的“赢家”。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族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国家将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用于维持社会治安的财力、人力、物力即社会成本会明显提高,这将增加政府开支以及民众的税收负担。如果族群矛盾恶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那将会使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并有可能导致内战及引发外敌入侵,那样国家将会急剧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在战火中本国的经济基础和各项设施也都将遭到破坏,这个国家的所有族群将饱尝政治分裂和经济衰败所带来的苦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这个国家的所有族群最终都是“输家”。
在欧洲国家和美国,许多从事关于族群研究的学者,强调的不是“民族”定义和其他抽象的概念,而是注重对国内族群关系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本国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制定本国族际关系的社会目标,并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如何引导和创造条件才能实现在国家统一框架下各族群和谐发展这一远景目标。
对于如何设计多族群国家内族群关系的长远发展目标,各国总结出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就中国现实国情来看,可参考的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中国历史上有关族群的观念和处理族群关系的传统理论;(2)马克思主义有关民族的理论,以及体现在前苏联和我国建国以来处理族群关系的政策与方针;(3)欧美等国关于多族群国家处理族群关系的理论。第一个方面的理论是我们古代先人根据我国国情所总结的经验,我们不能也不应割断历史;第二个方面特别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前苏联的民族理论、战略与政策对我国政府的影响很大,许多政策至今仍在延续,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第三个方面理论来自西方国家的经验,对处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并正逐步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