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批判审理独断论与怀疑论的争议
康德对启蒙运动之所以能予以改造并提升其水平,基本上得归功于他所发展出来的“先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或“批判哲学”(kritische Philosophie)。当时大多数启蒙运动的领袖们都犯了盲目乐观主义的错误,以为理性无所不能,以为人类社会将随着启蒙运动的推展而永续进步。康德则于1781年发表其不朽名著《纯粹理性批判》,针对理性本身的认识能力展开严谨的审查。
人类的理性,就其本质而言,要被迫面对一系列问题的挑战。理性必须就吾人所观察或经验到的居多,依据普遍法则,予以理解为一相关的整体,而非一团混乱。自然科学就是在探讨自然现象的因果法则。形而上学则要求追根究底,要深入现象的背后,亦即要探讨那些不再受其他原则制约的最后原则,或是在一系列因果关系中不再要求其他原因的第一因。经验的最终基础似乎不能在经验自身之中找到,现象的终极解释似乎也不能在现象界之中寻获,因此,探讨第一因或最后原则的学问才叫做形而上学(Metaphysik),意即在形而下学(Physik)之后(meta)。形而下学就是指探讨自然现象的物理学。但正因为意图在经验之外去寻求知识,理性才无可避免地掉入假象与矛盾的深渊之中。在形而上学的论证中,一方面有充足的理由支持“世界有一个开端”的主张,但另一方面也同样有充足的理由支持完全相反的主张。到底哪一种主张才是正确,困惑着理性。由于这些主张乃是构成经验之所以有效的理论基础,因此不可能再用经验来检验其真假对错。这些主张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源自理性本身,是独立于经验之外的纯粹理性的产物,这使得形而上学成为各说各话、永无休止争论的战场。
争论中的一方是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其代表人物是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他们认为经验固然是知识的来源,但却深信只有经由纯粹思维(blosses Denken)或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才能获得与经验有关的知识。康德称这种论点为“独断论”,因为未经理性批判,他们就将灵魂不朽等基本假定强加于吾人身上。另一方面则是经验主义的形而上学,其代表人物是洛克与休谟。洛克抨击笛卡尔的“天赋理念”学说,主张所有的知识最后都得还原到内在或外在经验,反对知识有严格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基础。康德称这种论点为“怀疑论”,因为它将损坏一切客观知识的根基。
紧随着独断论与怀疑论,康德宣称形而上学的第三个步骤就是批判论。早先康德接受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独断论的立场,是休谟的怀疑论才将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den dogmatischen Schlummer)中惊醒过来。此后,康德从另一个全新的方向来探讨客观知识的依据,从而发展出批判哲学。批判(Kritik)一词是康德率先赋予哲学的意义。康德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原本就是一个批判的时代,凡事必须服从批判的时代。惟有经由批判,吾人才不致为假知识(Scheinwissen)所延误。”“批判”的原意是“书评”,但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所建立的批判哲学中的“批判”则意味着理性对其自身认识能力的严格审查。因为独断论与怀疑论在形而上学的战场上喋喋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批判的目的并不在于扩充知识,而在于检证知识。因此有必要设立法庭,受理独断论与怀疑论的争议,让两造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处在野蛮的自然状态中,靠战争(Krieg)来决定胜负。在法庭上由理性本身担任法官,严格依照诉讼程序(Prozess)审理两造的争议。一方面确保理性正当的主张,另一方面对于理性没有根据的无理诉求,则依法严予驳斥,这就是批判。经由批判,形而上学作为由纯粹概念组成的纯粹理性知识(Metaphysik als reine Vernunfterkenntnis aus blossen Begriffen)才能成为严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