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一章 现代翻译文学主将鲁迅

第一节 译介活动

鲁迅在我国翻译文学史上,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样,既是奠基人又是主将,占有无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姓周,原名寿樟,字豫才,学名周树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另有笔名:庚辰、索士、巴人等等,共有128个之多。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幼年生活对鲁迅的影响很大,使他有了最初的反封建思想,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创作。1898年到南京水师学堂学习,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铁路矿务学堂学习,接触了“科学”与“民主”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者成为他前期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

1902年赴日留学,开始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并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及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1909年编《域外小说集》并作序。同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后到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后升佥事。1918年1月参加改组后的《新青年》编委会,5月发表《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不少反帝反封建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阿Q正传》,曾被翻译成英、俄、西、法等国文字。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5年后支持并领导了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出版《语丝》、《未名》等刊物。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前往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底到上海,开始了一生最光辉的战斗,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学习、研究、翻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筹备和领导人之一。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在上海与世长辞。

鲁迅的文学生涯,可以说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开始,又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结束。他曾经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他开始文学生涯,首先不是“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意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那时正盛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从译学的角度看,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位终其一生、坚持不懈,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为中国翻译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开拓者和实践者。因此,鲁迅不但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文学家。他独树一帜的翻译文学思想、理论、实践及其在这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所表现的始终一贯的译品、译风、译德、译魂,均已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最宝贵的遗产和财富。鲁迅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既是一位为了中国翻译文学事业开拓创新的播种、耕耘者,又是一位组织队伍、培养人才的导师。

鲁迅一生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翻译活动(1903—1918),即从日本留学到五四运动前夕的翻译活动,对于我国现代翻译文学事业来说具有开创意义。不仅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忠于原作和介绍被压迫民族的作家、作品迈出了第一步,而且开一代译风,为翻译文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鲁迅第一阶段翻译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一译《地府旅行》);雨果的《哀尘》;英国作家哈葛德·兰格合的《红星佚史》;匈牙利作家籁息的《裴彖飞诗论》(即裴多菲);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谩》、《默》;迦尔洵的《四日》;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灯台守》;日本作家上野阳一的《艺术玩赏之教育》、《儿童之好奇心》;德国作家海涅的《Heine的诗》等。

鲁迅这期间的翻译是多方面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与周作人合作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反映人民苦难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域外小说集》的出版,为当时的翻译界开创了新局面,奠定了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作家、作品的基础,给“五四”以来的翻译家以重大影响。由鲁迅执笔的《域外小说集》“序言”说:


《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纳,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迻译亦期弗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则此虽大涛之微沤与,而性解思维,实寓于此。中国译界,亦由是无迟莫之感矣。


此序言文字虽不多,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域外小说集》的特点,了解中国翻译文学的历史,因此,它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宝贵“译典”。它最初收入于1909年日本神田印刷所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

在序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他所实践的翻译思想和原则,针对当时“林纾小说”选择的不慎和误译甚多的偏向,特别重视对作家、作品的选择,强调翻译力求不失原作的思想感情,务使读者受到教育。因此,他第一次将外国新文艺流派介绍到中国,为当时翻译文学开创了新的局面。

《域外小说集》第1册,1909年3月在东京出版,第2册同年7月出版,共收小说16篇。1921年两册合订再版,又加入新译21篇。总共收入波兰显克微支,芬兰阿霍,希腊蔼夫达利阿谛斯,俄国契诃夫、安特莱夫等9国作家37篇作品。

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中说:“从严格的思想与艺术的评价出发,对外国文学作了严肃与认真介绍的,则开始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和导师——鲁迅。……在他们计划翻译和出版的《域外小说集》(1909年)中,俄国的契诃夫、波兰的显克微支、法国的莫泊桑、丹麦的安徒生,第一个以真朴的面目,与我国读者相见。”

第二阶段的翻译活动(1919—1927),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论争前夕的翻译活动,论数量比第一阶段多得多,但重点仍然放在俄国、日本等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黑暗的作品方面。为我国翻译文学事业奠定了为人生、为新文学和文学革命服务的基石。

在此期间,鲁迅翻译了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森鸥外的《沉默之塔》、《游戏》;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罗生门》;菊池宽的《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复仇的话》;中根弘的《盲诗人最近的踪迹》;夏目漱石的《挂幅》、《克莱喀先生》;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阿末的死》;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西班牙的剧坛将星》、《观照享乐的生活》、《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现代文学之主潮》、《出了象牙之塔》;鹤见祐辅的《自以为是》、《徒然的笃学》、《北京的魅力》、《所谓怀疑主义者》、《说幽默》、《读的文章与听的文字》、《书斋生活与其危险》、《专门以外的工作》、《善政和恶政》、《人生的转向》、《闲谈》、《断想》、《思想·山水·人物》;青野季吉的《关于知识阶级》;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幸福》、《医生》、《巴什唐之死》;爱罗先珂的《狭之笼》、《池边》、《春夜的梦》、《鱼的悲哀》、《雕的心》、《世界的火灾》、《古怪的猫》、《两个小小的死》、《为人类》、《俄国的豪杰》、《桃色的云》、《时光老人》、《红的舟花》;安特莱夫的《黯淡的烟霭里》、《书籍》;契里珂夫的《连翘》、《省会》;迦尔洵的《一篇很短的传奇》;芬兰作家亚勒吉阿的《父亲的亚美利加》;明那·亢德的《疯姑娘》;保加利亚作家伐佐夫的《战争中的威尔珂》;捷克作家凯拉绥克的《近代捷克文学概观》等。

在这个阶段,鲁迅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开始了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不断转化的过程,随着他的思想发展的变化,他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也进入了一个追求、探索的阶段。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借外国文学、外国文艺思潮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影射当时的现实,为人生、为新文学和文学革命服务。鲁迅所以更多地翻译介绍19世纪以来的俄国文学,目的也在这里。他认为19世纪以来的俄国文学“就是‘为人生’的,无论它的主意是在探究,或在解决,或者堕入神秘,沦于颓唐,而其主流还是一个:为人生”《<竖琴>前记》,《鲁迅全集》第4卷,第432页。。他当时翻译介绍俄国作家安特莱夫、阿尔志跋绥夫和爱罗先珂都是为人生服务。安特莱夫、阿尔志跋绥夫的作品的可取之处,在于暴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而且其中“许多事情和中国很相像”,这对于启迪人们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状况是有作用的。当然,安特莱夫和阿尔志跋绥夫的作品不免“堕入神秘,沦于颓唐”,鲁迅对这种悲观厌世思想是抱批判态度的。

鲁迅翻译介绍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作品,并非因为他是世界上声名赫赫的诗人,而是因为他的童话表现了对于被压迫者的同情。爱罗先珂1921年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之后,还遭到了“辱骂与殴打”。鲁迅说:“如一切被打的人们,往往遗下物件或鲜血一样,埃罗先珂也遗下东西来,这是他的创作集。”埃罗先珂即爱罗先珂。《<狭的笼>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10卷,第199页。鲁迅认为爱罗先珂的童话“纯白、而有大心”《<池边>译者附记》,同上书,第201页。,所以热情地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

鲁迅于1925年,还翻译介绍了日本评论家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同年12月由北京未名社印行,列为“未名丛书”之一。鲁迅当时选出了论文五篇,译出后陆续发表于《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等刊物上。鲁迅认为厨川白村在此书中对日本社会种种丑恶世态的大胆攻击,可以作为中国的借鉴,因为此书中所揭露的日本思想的矛盾、腐化与无所作为,多半切中当时中国社会隐蔽的痼疾。

鲁迅翻译介绍武者小路实笃的剧本《一个青年的梦》时说:“我以为这剧本也可以医许多中国旧思想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成中文的意义。”正是在这种翻译思想指导下,鲁迅从开始为人生和为新文学历史鸣锣开道,进而到为文学革命服务,是鲁迅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思想发展轨迹。

第三阶段的翻译(1928—1936),即从革命文学论争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时期,为我国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作品和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鲁迅30多本译作中,介绍了14个国家的105位作家的作品。其中俄国、苏联作品占相当一部分,尤其像高尔基、法捷耶夫等都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作家。鲁迅说过:在“我自己,却与其看薄凯契阿、雨果的书,宁可看契诃夫,高尔基的书。因为它更新,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薄凯契阿即薄伽丘。《叶紫作<丰收>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219页。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从输送新的精神食粮出发,介绍和推荐高尔基作品的工作,是从鲁迅开始的。1934年秋,鲁迅开始翻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集《俄罗斯的童话》,以邓当世的笔名陆续发表在同年创刊的《译文》上。第一篇至第六篇,分别发表在《译文》第1卷第2期至第4期。开始发表时,鲁迅在“后记”中说:“这《俄罗斯童话》,共有十六篇,每篇独立;虽说‘童话’,其实是从各方面描写俄罗斯国民性的种种相,并非写给孩子们看的。”鲁迅重视高尔基作品的翻译介绍,目的在于给中国读者输送一种新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文学界,以期带动中国作家写出一些反映劳动人民愿望与要求的作品来。鲁迅曾说:“中国的工农,被压榨到救死尚且不暇,怎能谈到教育;文字又这么不容易,要想从中出现高尔基似的伟大的作者,一时恐怕是很困难的,不过人的向着光明,是没有两样的,无祖国的文学也并无彼此之分,我当然可以先来借看一些输入的范本。”《译文》卷7,第639页。本时期他翻译了苏联卢那卡尔斯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与阶级》、《托尔斯泰与马克思》、《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艺术论》、《苏维埃国家与艺术》、《文艺与批评》、《被解放的堂·吉诃德》(第一章);普列汉诺夫的《论文集<二十年间>第三版序》、《车勒芮绥夫斯基的文学观》(即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论》;伦文的《在沙漠上》;理定的《竖琴》;斐定的《果树园》;雅各武来夫的《十月》;淑雪兼珂的《波兰姑娘》;毕力涅克的《苦蓬》;高尔基的《恶魔》;法捷耶夫的《毁灭》;札弥亚丁的《洞窟》;绥甫琳娜的《肥料》;左视黎的《亚克与人性》;唆罗诃夫的《父亲》;孚尔玛诺夫的《革命英雄》;英培尔的《拉拉的利益》;聂维洛夫的《我要活》;略惠珂的《铁的静寂》;玛拉式庚的《工人》;班台莱耶夫的《表》,以及契诃夫的《假病人》、《那是她》、《坏孩子》、《暴躁人》、《难解的性格》、《波斯勋章》、《阴谋》;果戈理的《死魂灵》等;法国作家腓立普的《食人人种的生活》、《捕狮》;亚波里耐尔的《跳蚤》;纪德的《描写自己》;德国作家路特威锡·棱的《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作家对中国白色恐怖及帝国主义干涉的抗议》;格罗斯的《艺术都会的巴黎》;日本作家有岛武的《伊索生的工作态度》;黑田辰男的《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片上伸的《北欧文学原理》、《现代新兴文学诸问题》;路谷虹儿的《坦波林之歌》;千叶龟雄的《一九二八年世界文学概观》;臧原惟人的《访革命后的托尔斯泰故乡记》;岩崎昶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本庄可宗的《艺术与哲学、伦理》;上田进的《苏联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现状》等等。

鲁迅翻译介绍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是在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十月革命以后,直奉军阀就下令把举凡印有“布尔什维克”、“马克思”、“列宁”等字样的书刊,一律封禁。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更是变本加厉,连印有“俄”、“苏联”、“阶级”、“唯物论”、“辩证法”、“无产阶级”等字样的书刊,也都一律查禁。在“上有御用诗官的施威,下有帮闲文人的助虐”的情况下,鲁迅不顾生命安危,把翻译介绍革命文学作为严肃的革命任务来完成。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的“普罗米修斯”,是从别国运来“军火”为中国革命服务,是建设中国新文学事业的伟大战士。

鲁迅为人民、为革命、为新文学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思想贯穿他的一生。他在逝世前两三天写的《<苏联作家七人集>序》和信中,仍然念念不忘苏联作品的翻译和出版。

综观鲁迅翻译文学的三个阶段和全部过程,始终表现了鲜明的个性和特点。鲁迅从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活动,是他建设新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本质上说,鲁迅翻译文学的个性和特点和他新文学创作的个性和特点是一致的。以数量而论,他的译作也和他的创作一样,在同时期的翻译文学家中可以说是名列前茅。1973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共20大卷,其中译文集占了10大卷。总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200多种作品,300多万字。以质量而论,他的译作也和他的创作一样,在同期的翻译文学家中,具有领先地位。他早期的译作,用的是文言,理解原文透彻,因此,得到译界的好评。当年胡适评论说:“周氏兄弟译的《域外小说集》,比林纾译的小说高得多。”转引自《中国翻译词典》,林煌天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35页。

“五四”以后,用白话文译的作品,也都忠于原著,而且用词凝练、行文不苟,尤其是提倡严谨的翻译,为我国开创了一代新译风,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