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月(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的诗作,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其诗风,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地上霜:地面上的白色霜晶。

举头:抬头。

简析

此为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月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开篇写景,“床前明月光”,安静的夜晚,月光静静地洒在床前,诗人看到白月光铺洒在地面,“疑是地上霜”,还以为是地上结起了白色的霜晶。月光像白霜一样,洁白无瑕,晶莹炫目。可见诗人虽为青年,想象却如孩童般单纯直接。

这样单纯自然的美丽吸引了诗人去观赏。诗人抬头望向天空,“举头望明月”,终于看到了明亮的月亮。月色如洗,夜风微凉,四周一片安静,在这静静的月色里,诗人的心绪却透过月亮到达了远方的家乡。

“低头思故乡”, “举头”“低头”之间,诗人的动作跃然纸上,仿佛能听到诗人低头的轻叹,其思乡的淡淡忧郁也萦绕其间。末一句点题,点出静夜之所思究竟为何事,虽无华美辞藻堆砌,却有余味在心头,将诗人自然率真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背景

本诗为李白青年时期在扬州旅舍所作。诗人离开家乡,在异乡看到明月,对家乡的思念涌上心头,遂作此诗。

名家点评

〔清〕黄叔灿: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唐诗笺注》)

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山脉大致覆盖今新疆、甘肃等地。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被匈奴围困。

青海湾: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内。

戍客:指戍边士兵。

高楼:代指在高楼倚盼亲人的士兵亲眷。

简析

本诗开篇写边塞之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悬高空,云生雾绕,风吹过玉门关之地,边关景色显得苍凉空旷。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强调此处为边关要塞,战火从来没有真正停息过。“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朝廷与西域的战火不熄,代价是边关士兵埋骨他乡。

戍守边关的军士“思归多苦颜”,思乡之情深重,而远在家乡的亲人,“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夜晚每每叹息不止,情感悲切。

全诗语言直白精练,通过战士与亲人的苦闷,传达出对边关屡起战火的不满。

背景

此诗为李白所作,吟咏了边关将士的寒苦及亲眷的思念,表达了对边关战事不息的慨叹。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诗薮》)

长安一片,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诗人借用为题。

长安:今陕西西安。

捣衣:古时洗衣需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槌击打。

玉关:玉门关,边关要塞。

胡虏:对边塞外敌的泛称。

良人:丈夫的别称。

简析

此诗为诗人咏伤时事之作,借闺阁妇人思念丈夫,传达出期盼战争早日停止的愿望。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开篇写长安之事,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异常忙碌,捣衣声连成一片,声、画合一,由捣衣引出思妇。“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妇人一边洗衣,一边思念在玉门关戍守的丈夫。秋风含情,年年日日吹在长安,也吹在远方的边塞,情调婉转缠绵。“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末句点题,妇人心中期望早日打败外敌,良人能从边关回家团聚。诗人通过一位闺阁思妇的心思,展现出千家万户渴望战争停息的心愿,质朴真切,回味悠长。

背景

此诗为李白所写组诗《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子夜吴歌》以四季为挈领,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此诗表达了闺阁妇人对边关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平息的渴望。

名家点评

〔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

〔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关情语,而乎冀罢征。(《说诗晬语》)

赧郎明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注释

秋浦:地名,唐代有秋浦郡,在今安徽池州。

红星:指红色的火星。

紫烟:紫色烟雾,指冶炼产生的烟。

赧郎:赧意为红色,赧郎指脸庞熏成红色的冶炼工人。

寒川:寒冷的河水。

简析

秋浦为唐代重要的矿产地之一,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池州秋浦有铜有银”,可见矿产之丰富。由此秋浦一地多开采、冶炼矿石工人聚集,诗人即是目睹工人冶炼场景,写下此首赞颂之作。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本诗前两句写冶炼情状。诗人采用夸张手法,炉火映射下,天地仿佛都被照亮,可见火焰之旺、炼炉之大、声势之壮,开篇即奠定了豪迈壮丽的基调。“红星乱紫烟”,细写炼炉之内情景,熊熊烈火中火星飞溅,震乱了烟雾升起的方向。诗人以画入诗,在对细节的描摹中,冶炼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本诗后两句是对冶炼工人的褒美。在火焰高温的作用下,工人的脸庞被热力蒸腾出红色,诗人用“赧郎”一词,生动刻画出了工人的模样。“赧”与“明月”相对,画面色彩丰富,燃烧的炉火边,皎洁的月光照射着红色面庞,画面感极强,色彩对比也更加强烈。“歌曲动寒川”,工人们一边搅动炉火,一边放声歌唱,粗犷的豪情在此间奔涌,甚至震动了寒冷的河水,河水几乎要在喊唱声中沸腾。诗人笔力精到,将寒夜工人冶炼矿石的场景描绘得激情勃发,充满了力量美与豪情。

背景

此诗为李白所作的秋浦歌组诗中的一首,为诗人在秋浦时所作,立意新颖特别,描述了冶炼工人的工作情状,展现了冶炼工人豪迈激情的风貌。

闲坐夜明,幽人弹素琴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注释

卢子顺:诗人友人,一位隐士。

幽人:幽居隐逸之人。

素琴:装饰素雅的琴。

悲风:曲名,又称《悲风操》。

白雪:曲名,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师旷所作。

绿水:曲名,又称渌水,李白亦有诗作。

钟期:指春秋时人钟子期,伯牙鼓琴而歌,钟子期是其知音。后钟子期去世,伯牙摔琴,表示世上再无知音,此生不再弹琴。后常以伯牙子期代指知音和友情。

简析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琴的落寞景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写幽人琴艺高超,演奏《悲风》一曲时,好似忽然间悲风袭来,又像是山间的寒松在狂风中哀鸣,描写生动逼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言演奏《白雪》时,手指翻飞,“乱”点明琴弦拨动之快,“纤手”则展现手之美。演奏《绿水》时,曲调清幽沉静,声、景、心境合一,呈现出人琴交融的美感。“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钟子期是多么难得,诗人在世上久无知音,满腔情怀无人可说,只能借琴声抒发一二,孤寂的心境显露无遗。

背景

诗人李白在一个静谧的月夜听到卢子顺弹琴,在悠扬婉转的琴声里,诗人的思绪也随之起伏。此诗赞颂了卢子顺高超的琴艺,也传达出诗人无人倾诉、渴望知音的寂寥。

举手可近,前行若无山

登太白峰

唐·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释

太白峰:山名,在今陕西境内。相传太白星(金星)曾落于此山,因而得名。

天关:指天门,传说由此可进入天界。

泠风:指轻飘的风。

武功:山名,与太白山邻近。

简析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开篇写诗人在日暮余光中奋力攀登太白峰,不仅显现出了山之巍峨,还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到达山顶,云雾萦绕像是仙境一般,诗人精神清爽振奋,幻想太白仙人会从天上降下,与自己谈笑风生,打开天界的大门。缥缈的环境里,诗人的想象力畅游在天地之间,身体也仿佛轻盈飘荡起来。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俗世红尘纷扰,诗人只愿随风而去,游荡在这浩荡的天空,劲风一吹,还可穿过丛云,其中的潇洒快意不可与俗人道。“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诗人站在山顶,山之高阔令人惊异,抬手之间似乎就可碰到月亮,从这里前行,视野内看不到其他山的阻碍,像是周围无山了一样。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但是游赏美景终有尽头,流连之际诗人不禁感慨何日再见,诗人奔放豪迈、向往自由之心一览无余。

背景

此诗为李白游览太白峰时所作。诗人游览太白峰时,神思畅然缥缈,传达出渴望超脱俗世、逍遥自在的情怀。

落帽醉山,空歌怀友生

九日

唐·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注释

流霞:传说天上神仙的饮料,常代指美酒。

搴菊:以手折菊。

寒荣:寒天开放的花。

弦管:泛指乐器和乐声。

窥觞:觞为古代的酒杯,“窥觞”指看见杯子里的倒影。

自倾:自己倾倒,形容心中欢乐。

落帽:古书中有“孟嘉落帽”典故,形容风流倜傥、豪爽潇洒的名士姿态。

友生:友人。

简析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开篇写重阳佳节天朗云清,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可见诗人心情愉悦。“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诗人登高赏菊,畅饮美酒,酒壶中装的是堪比仙境的佳酿,采下的菊花馨香扑鼻,散发着秋日气息。“地远松石古”,高山深林之间,松树、山石姿态奇绝,颇有古朴意蕴。“风扬弦管清”,丝竹声随风传入诗人耳中,乐声清朗动听。

“窥觞照欢颜”,低头笑看酒杯中的倒影,映照出诗人愉悦的笑颜,见到酒杯中的自己,诗人不禁开怀大笑,几乎倾倒。虽然是“独笑”,但诗人并非孤寂落寞地自怜,而是怡然自乐、兴致勃勃。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尾句引用典故,山月升起,诗人像魏晋名士一样醉倒在山林之间,帽子落下,高声吟唱。诗人怀念友人,仪容不整却自有风流,展现出自由不羁的心境。

背景

此诗为诗人李白晚年在当涂所作,诗人在重阳节之际登高赏菊,表达了豁达自乐的人生情怀。

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孟夫子:指孟浩然,因孟浩然年长诗人十余岁,故敬称为夫子。

轩冕:古时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常代指官位爵禄。

中圣:出自徐邈醉酒典故,史载魏初禁酒,徐邈醉饮说出“中圣人”之语,诗中引此典故,代指酒醉。

高山:《诗经·小雅》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人常以高山代指品德高尚之人。

清芬:清香的味道,指清高的德行。

简析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诗人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孟浩然的敬慕,写其风流名士的情怀传遍天下。“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此两句对仗工整,描述孟浩然年轻时不爱名利,弃仕归隐,白发苍苍之时在松林云间睡卧,一派闲适安逸情状。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对月饮酒,频频畅饮到像古人一样酣醉,流连花间,不愿屈身事君换取名利,宁愿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伍。寥寥数语间,一位悠闲旷达的隐士形象出现在眼前。“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句是对孟浩然德行的褒美,孟浩然的品性就像高山一样让诗人仰望,虽然未能得见,但诗人已经感受到了其德行的馨香。在诗人对孟浩然的歌颂赞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隐居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酒当歌、快意山水的豪迈情怀。

背景

诗人李白与孟浩然相交深厚,孟浩然晚年归隐南山,李白拜访未见,因而作下此诗,赞美孟浩然不慕名利、豁达高尚的人生品格。

名家点评

〔明〕谢榛:太白赠孟浩然诗,前云“红颜弃轩冕”,后云“迷花不事君”,两联意颇相似。(《四溟诗话》)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释

玉阶怨:乐府旧题,主旨为宫怨。

罗袜:丝罗织就的袜子。

却:回去,返回。

玲珑:晶莹明澈的样子。

简析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阶”“罗袜”透露出深宫的楼阁繁复与衣裳华丽。但在这华丽的宫城内,台阶上铺满白露,可见无人探访,门庭冷清。夜深露重,罗袜都被露水浸湿,诗人虽写“夜久”,表现的却是等待之“久”。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返回屋内,降下水晶帘,深宫女子却无心睡眠,忍不住隔帘相望天上的明月。月光玲珑澄净,隔着水晶帘更显出清冷迷离的朦胧美。诗人未明写幽怨,而是从细节上着力,刻画出鲜明的深宫女子寂寞望月的景象,语言精练含蓄,真实动人。

背景

此诗为李白仿拟乐府旧题《玉阶怨》所作,描绘了深宫女子幽怨寂寞的情形,意境含蓄深远,隽永悠长。

名家点评

〔明〕李沂:从未有过下帘望月者,不言怨而怨自深。(《唐诗援》)

〔清〕黄叔灿:始在阶前,继居帘内,当夜永而不眠,藉望月而自遣。曰“却下”,曰“玲珑”,意致凄恻,与崔国辅“浮扫黄金阶”诗意同。一曰“不忍见秋月”,一曰“玲珑”见秋月,各极其妙。彼含“不忍”字,此含“望”字。(《唐诗笺注》)

梦绕边城,心飞故国楼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

歇:衰败。

大火流:《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为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代指秋季。

霜威:指寒霜肃杀的威力。

汾水:黄河支流,大致流经山西省中部,太原亦为汾水流域。

悠悠:深切悠长的样子。

简析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秋季到来,万物走向萧瑟,花草都衰败了,开篇营造出凄冷忧伤的氛围。“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太原已经近于边关苦寒之地,所以称“出塞”,初秋就已寒霜肃杀,秋日的丛云也早早漂移到河的这边,宣告寒冷季节的到来。在与故乡完全不同的寒冷环境中,诗人仕途不遇的落寞迸发出了对家乡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虽然身在太原,梦里都是边关的月亮,但是诗人的心远远地飞到了家乡的楼宇之间。“飞”字极为巧妙,将诗人思乡之激动深切生动地体现出来。“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尾句点题,以太原之景入诗,对家乡的思念就像汾水一样深远悠长,情感真挚动人。

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夏季,李白应友人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历时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的机会。

名家点评

〔清〕高步瀛:格调高逸。(《唐宋诗举要》)

跪进雕胡饭,光明素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释

五松山:山名,在今安徽铜陵。

荀媪:荀姓老妇人。

夜舂:古时要把打下的谷子去壳才能食用,诗中指夜间舂米。

跪进:跪坐着进食,为宾客之礼。

雕胡:茭白籽实,即苽米,煮熟可食用。

漂母:即“漂母饭信”典故。韩信早年穷困潦倒,在河边遇到洗衣的老妇,老妇为其带了十余天的饭,韩信感恩于此,显赫后回报以千金。

简析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开篇写天色已晚,诗人只能在五松山下借宿,孤身出游,无人相伴,心中本是一片寂寥,此时的苦闷为后文的转折作铺垫。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农家日日在田野耕作,艰辛劳苦只为能有温饱收成,秋日寒夜,诗人还听到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苦”“寒”将农家的贫苦和辛劳深切地体现出来。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为了招待诗人,农家准备了美味的雕胡饭。月亮洒下银光,照亮了餐桌上素净的盘子。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清贫简陋的生活没有减损主人的好客之心,荀媪就像是汉代供养韩信的漂母一样款待诗人,诗人再三推辞还是添饭,直至诗人饱不能食,可见其慷慨无私的品格,赞美中蕴含着诗人的感激之情。

背景

李白游览五松山后,宿于山下农家,受到荀姓老妇人的热情款待。诗人念其盛情,遂作此诗。

名家点评

〔日〕近藤元粹:村家苦况写出,如耳闻目见。(《李太白诗醇》)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

江南春怀

唐·李白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注释

江外: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华发:白发。

秦塞:秦国的关塞,代指边塞。

楚关:楚国关塞,代指楚地。

烂漫:散乱漂泊之意。

晏:安定,安乐。

金阙:宫殿,代指皇帝。

简析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庸庸碌碌之间,春季已经过去了。诗人怀念过去的春天,黄鸟不停地鸣叫,显得生机勃勃,别有意趣。而诗人的情形是孤寂漂泊的,“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数十年的求仕生涯中,诗人几乎再未踏上归乡的路途,家乡只能是心中的寄托;流离到江南地区,蓦然发现头上已经生出了白发,年华逝去,一生流离,诗人心灰意冷,悲切哀伤之情溢于言表。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虽然还有心报国,可是时运不济,诗人被困在楚地,无力捐躯赴国难。秦地边塞苦寒,但至少可以有所作为,诗人的身影在楚地滞留,留下的只有寂寥失意的心境。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回想前半生的命运实在太过散乱动荡,家乡的田园早已荒芜,无人耕种。“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诗人立下誓言,如果国家能有安定之年,一定要辞官归乡,隐居田野,传达出归隐幽居的期望。

背景

此诗为李白在楚地时所作。诗人回顾前半生的仕途,无人赏识,四处漂泊,悲伤之下时常怀念故乡,透露出辞别朝堂、隐逸安居的渴望。

名家点评

〔元〕萧士赟:此太白流离湘楚之诗乎!食息不忘君,其志亦可哀矣。(《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与李白交好。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境内。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临长江而建,相传因“跨鹤成仙”而得名。

广陵:诗中代指扬州。

烟花:诗中指柳絮如烟,百花相竞的景象。

唯:只,仅仅。

简析

此诗为李白赠给挚友的离别诗,描述了诗人目送友人离开的场面,虽蕴含淡淡忧伤,但更多地体现出诗人旷达悠远的心境。

开篇两句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春色绚烂如许的三月,诗人与好友在黄鹤楼相见游玩,相逢之后即是分别,好友要乘船而下前往扬州,分别就在眼前。“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目送友人离开,“孤帆”“远影”“碧空”,像是慢镜头一般,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白色的帆影越来越模糊,逐渐融入水天一色的远方。“尽”,既是船影消失之处,也是诗人目力所尽之处,生动刻画出诗人翘首相望的形象。“唯见长江天际流”,友人离开,目光所及是波涛汹涌的江水流向天际,景中有情,虽有失落,却更显壮阔。

背景

李白与孟浩然虽年纪相差十余岁,却彼此引为知己,孟浩然前往扬州,李白写出这篇送别之作,虽为分别,却显露出潇洒旷达的情怀。

名家点评

〔清〕徐增: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而庵说唐诗》)

〔近代〕俞陛云: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诗境浅说续编》)

我寄愁心与明,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左迁:贬职,贬官。

龙标:地名,在今湖南省境内。诗中“龙标”代指前往任职的王昌龄。

子规:即杜鹃鸟,叫声哀婉凄绝。

五溪:地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夜郎:地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简析

本诗首句写景,作者身居扬州,此时“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树飘絮飞落殆尽,子规啼叫声声哀鸣,蕴含着愁思。作者的愁思即是“闻道龙标过五溪”,听说好友被贬,心中忧愁思虑与杨花和鸟啼交融,传达出一片“愁”意。

但诗人身居扬州,无法亲见好友,只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将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托付给了明月。明月仿佛邮驿一般,可以寄送诗人的情感。而明月漂移,“随风直到夜郎西”,将一路伴随好友前行,风与月都不再只是眼前之景,而是情感传输的通道,传达出作者心中深厚的友情。

背景

此诗为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后所作,表达了对好友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心。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唐诗别裁》)

〔清〕黄叔灿:“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唐诗笺注》)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宣州:地名,在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楼:因南齐诗人谢朓所建而得名。

校书叔云:指诗人李云,担任校书郎一职。

蓬莱:代指东汉时期藏书的东观。

建安:指建安年间“建安七子”等代表的诗风。

小谢:指谢朓。

弄扁舟:宣州为古越国旧地,曾有范蠡乘舟归隐的传说。

简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本诗开篇即见诗人心中豪情,想要抛开昨日所失与今日忧愁,尽抒胸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送别之际,长风、秋雁的意象既是所见,也是比拟,诗人和友人在高楼上看风吹雁飞,兴致大起,不谈俗世,酣畅饮酒。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位诗人酒中之乐与笔下风骨堪称古今,“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诗兴的激发下,诗人几乎要飞到天上去揽取明月,展现出诗人冲破人世藩篱,向往自由的勃发气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回想起现实的种种不平,诗人发出了不如归隐的慨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浑浊不公的俗世,诗人从哀怨自怜中超脱出来,体现出一览古今、豪情万丈的开阔情怀。

背景

此诗为李白赠予李云的送别之作,表现了诗人希望抛却俗世烦忧、出世归隐的万古豪情。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此种格调,太白从心中化出。(《唐诗别裁》)

〔清〕刘熙载:昔人谓激昂之言出于兴,此“兴”字与他处言兴不同。激昂大抵是情过于事,如太白诗“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也。(《艺概》)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落梅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史郎中钦:事迹不详,为诗人朋友,名为史钦,郎中为其官职。

黄鹤楼:南方名楼,在今湖北武汉境内。

一为:指一时之间突然成为。

迁客:指被贬的官员,应为史郎中或诗人自己。

江城:指今湖北武汉,旧称江城。

落梅花:曲名,诉离别之意。

简析

“一为迁客去长沙”,一日之间忽然成了贬谪之人,即将前往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站在黄鹤楼向西望去,远远望向长安的方向,回想身在长安的繁华,落寞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不禁感慨无以为家。“西望”一词传神生动,将诗人怀念京城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上眺望长安,听到哀伤的玉笛声,吹响的正是诉说离别之情的《落梅花》,情、景合一,诗人内心的忧愁上升到了极点。

本诗结构独特,写听笛声的感受,但却没有直接写笛声再抒发情感,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写情感,再写笛声。读来颇有张力,极富想象空间。

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明〕谢榛:作诗有三等语,堂上语、堂下语、阶下语,知此三者可以言诗矣。凡上官临下官,动有昂然气象,开口自别。若李太白“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语也。(《四溟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