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注释
危冠:高高的发冠。
广袖:宽大的袖子。
楚宫:楚国的宫殿,代指楚地。
闲庭:空旷的庭院。
砌竹:台阶旁的竹子。砌,台阶。
简析
“危冠广袖楚宫妆”,诗句开篇摹画女子的形象,女子容颜秀美,按照楚地流行的式样装扮,高冠广袖,飘逸出尘。“独步闲庭逐夜凉”,深夜寒凉,这位女子却独自在庭院里徘徊,像是要驱赶夜间的寒冷一般。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大概是太寂寥了,女子拔下头上的玉钗,徘徊间敲打着台阶旁的竹子,玉石与竹子相击,声音清脆,清亮的声音更显寒意。“清歌一曲月如霜”,女子婉转地吟唱一曲,空旷的庭院里只有天上如霜般清冷的明月作陪,不写愁思却愁思更甚,宛如一幅精致优美的工笔画,字里行间更流露出清寂缥缈的韵味。
背景
此诗描述了一位衣着华丽,容貌端妍的女子,深夜敲竹吟唱,语言优美,“玉钗”一句常为后人引用。
名家点评
〔近代〕朱宝莹:首句写态,次句写情,均为“吟”字蓄势。三句转入“吟”字,四句就“吟”字发之。“自把”与“独步”相应。一曲清歌,使有月夜相对。以“如霜”形容月色之冷,又与“自把玉钗敲砌竹”情境相称。三句描写“听”字细绝,并玉钗敲竹之声亦“听”得也。(《诗式》)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胡天:代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羌笛:乐器,乐声高亢悲凉。
戍楼:边塞驻军的瞭望楼。
梅花:指乐曲《梅花落》,诉离别之情。
关山:山名,在今陕甘宁一带。
简析
这首边塞诗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在虚实交错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声与思乡之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眼前所见之景。草原上的白雪已经消融了,日暮时分,宽广的胡地上,牧马人和马群的身影从夕阳中驰来。到了夜间,月光明亮,诗人忽然听得戍楼之间传来哀怨的羌笛声。白雪、草原和马群,月亮、羌笛和戍楼,诗人将边塞不同的意象排列在一起,看似无心却别有新意,语言简单精练,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借问梅花何处落”, 《梅花落》本是羌笛吹响的曲调,但诗人以实写虚,由曲子设想出梅花真实的意象。下句“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本是虚景,关山是实景,诗人又以虚写实,虚实转换之间,梅花好似征人的愁思,铺满了关山这个愁地,手法巧妙,给人以深长隽永的余味。
背景
本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当时诗人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当听到边地戍楼上传来悠扬哀婉的笛声时,不禁感慨万分,写下此诗。
名家点评
〔明〕唐汝询:落梅足起游客之思,故闻笛者每兴味。(《唐诗解》)
〔清〕黄生:“间”读作“闲”始妙。因大雪胡马远去,故戍楼得闲,二语始唤应有情。同用落梅事,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是婉说巧说,彼老此趣。(《唐诗摘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