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我用“非仪式性礼物馈赠”这一术语,指并不涉及任何正式的典礼但已成为日常生活常规的礼物交换活动。在当地关于大事与小情的两分中,非仪式性礼物属于后者。然而,对于社会关系的维持而言,小情绝非无关紧要或意义不大。
亲戚间的互访
下岬的居民把亲戚间的互访叫作“走亲戚”。近来,更多的村民也已经开始拜访朋友了。村民们把对亲戚和朋友的拜访视作维持良好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最佳的拜访时间是旧历新年期间和农闲时期。如果考虑到礼物馈赠,则旧历新年的拜访尤其值得注意,因为此时人们绝不能空手而来。这类拜访和礼物馈赠实际上也是仪式性的,因为人们在这期间不是因一时冲动而互相拜访;他们清楚地知道需要去拜访谁以及送什么礼物合适。这一情境下赠送的礼物主要是实物而非现金,包括白酒、罐头、香烟、糕点、新鲜水果以及其他。这些礼物本身没有等级次序;某个特定馈赠的等级是通过它包括多少类物品来判断的。其范围从两种(如白酒和香烟)到八种礼物的合成:酒、烟、罐头和糕点,它们都以双数赠送以示吉祥。
在山东和河北的村庄(我于1989年在那里进行过田野研究),人们依照安排好了的日程互相拜访。农历正月初一是宗亲之间内部拜访的日子(见Cohen 1990)。正月初二拜姥爷姥姥和舅舅这些母亲家最近的亲戚。姑姑姨姨则在初三拜访,而岳父岳母则要等到初四了。相比起来,在下岬村及周围地区,除了第一个要拜的亲戚必须是岳父岳母以外,没有这种拜访的安排日程。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正如在第2章所说明的,由于历史原因,姻亲联系在下岬村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旧历新年期间的拜访中,丈人丈母所享受的优先权也证明了姻亲纽带的中心地位。因此,赠送给岳父岳母的礼物也是在这一特殊情境下所交换的礼物中最拿得出手的。
拜新年和挂线
旧历新年期间各种类型的拜访者当中,新婚夫妇是特殊的客人。他们的拜访在当地叫作“拜新年”,它以迅速的礼物回报为特征。按照习俗,新婚夫妇必须拜访女方和男方所有主要的亲戚,而且要向他们拜访的亲戚赠送实物礼物(诸如上面描述的食品)。被访者则必须给新人现金回礼,表示对他们的婚姻的认可。
与拜新年的习俗类似,“挂线”是新婚夫妇接受礼物的另一时机。这对夫妇有了孩子以后,妈妈会抱着孩子去拜访主要的宗亲和近亲。受访的人们必须把一条由五彩线(红、黄、蓝、白与黑色,这些在中国的宇宙观中与“五行”的观念密切相关)组成的绳子挂在婴儿的脖子上,这被认为可以防止婴儿的灵魂让野鬼偷走。此外,他们还要送给那个母亲现金礼物(一般20块钱)以感谢她的拜访。值得指出的是,族亲也卷入了这一礼物馈赠的情境当中。婴儿象征着一族香火的延续,因此他们应该向新族亲的妈妈表示感激。
孝敬礼和压岁钱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特殊的礼物在年轻人和老人之间交换。第一种一般叫作“孝敬”,意思是“向长辈赠送礼物”。长辈是一个包括父母、年长的亲戚和别的权威形象(比如老师)的范畴。孝敬由两个汉语词组成:孝和敬。因此,这个词在词源上意味着在某种等级情境中礼物的向上流动。孝敬礼是不求回报的,而且接受者总是比赠送者优越。这样一种不对称的、向上流动的礼物,已经获得了深刻的社会内涵,并发展成亲属圈外的等级性礼物馈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印度人单方面的礼物馈赠,即檀施(dana),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详见本书附录,Yan 1991)。我将在第7章中把下岬的个案置于人类学对一般意义上礼物的研究的情境下,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在乡村生活中,孝敬的礼物主要是高档食品、新衣服以及诸如成年孩子送给其上了年纪的父母或主要族亲的烟斗之类的小物什。孝敬礼完全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惯制中,不过还是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及从村民们的谈话当中发现孝敬礼的流动。上了年纪的人通常喜欢接受他们自己并不享用的礼物,并转而把这些礼物送给他们的孙儿们。
“压岁钱”是成人在除夕送给孩子的钱,这个古老的习俗可以一直追溯至汉代(Ye and Wu 1990:32)。“压”的意思是“压制”,而“岁”最初的意思是“魔鬼”或“幽灵”。因而,礼物(开始是铜钱)用于保护孩子免遭夜游神的侵害。然而在今天的实践当中,村民们已经把第二个字“岁”诠释为一个异音同义字“年”了,他们认为送给孩子的现金礼物是新年好运的象征。像孝敬礼一样,压岁钱也是一种单向的、代际的礼物,它并不暗含着对回礼的期待。
探望病人
探望病人是涉及礼物馈赠的又一情境。据受访者们讲,不去探病会严重破坏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感情联系。在这种情境当中,礼物馈赠的表达性是主要的,村民们强调通过向病人赠送礼物而表达的私人感情。针对这种情境的礼物常常是病人会喜欢的食品,比如水果、罐头以及糕点。礼金是不合适的,除非是由于住得太远而不能亲自来赠送礼物。
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交换
食品在中国的社会交换当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礼物的食品可以分为两类:(1)上佳的食品,它是在上文所提到的各种仪式性或习惯性的礼物交换情境中赠送的;和(2)妇女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换的各种食物。前者限于通常是在商店里购买的传统食品,按村民们的生活标准来说是相当奢侈的:糕点、酒、罐头、糖以及酱肉(还包括鸡蛋,它是生育典礼的主要礼物)。由于这类礼物是用现金购买的,它的价值很容易就可以由其市场价格来判定。相比起来,给日常生活中交换的食物礼物估一个货币价格就很困难了。它们通常是家里做的准备日常消费的普通食品。它们体现了其制造者(当地的家庭主妇们)的心灵手巧和个人特点,因此是一种表达感情联系和友谊的个性化的方式。
安德森在一部颇有见地的著作中认为,食品的社会功能是促成中国人精美的烹饪的一个关键因素。他指出:“美食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对农民们来说也是如此。”(Anderson 1988:36)实际上,村民们在平常闲谈时喜欢讨论跟食品有关的话题,还不厌其烦地争论他们中间谁的老婆是村里烹饪手艺最好的。成长在一个烹饪受到赏识的文化环境当中,许多妇女发展了她们的专长,而且她们渴望通过显示烹调技巧来获得社会认可与尊敬。显然,食物交换是展示烹饪技术最为方便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食品礼物在几个层次上交换。首先,每个已婚妇女都有她自己亲近的女性朋友圈子,她们可能是她丈夫的族亲和邻居的妻子。媳妇们间的相互拜访是常事,在当地叫作“串门子”。当一个妇女做了一种特别的食物时,她可能会和她串门子的圈子里的妇女们一起分享。这种情境中交换的食物变化很多,礼物馈赠是非正式的,孩子们经常被派去传送食物。农村妇女们还喜欢向亲朋邻里传授她们最拿手的烹调专长,特别是在农闲的时候。有时,这种在那些非常擅长烹饪的妇女之间的食物交换超越了村庄的界限。日常生活中食物交换的另一途径是,某个人与其社会网络中的那些人分享她的园艺产品,主要是蔬菜。由于所交换的东西既非买的也不是做的,所以这些活动是最平常的并因此而和对某种合适的回报的期待关系甚少。
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交换几乎全部是妇女们完成的,是非正式妇女网络的一个部分,它跨越了更为正式的、男子中心的家庭网络。此外,下岬的村民们只和同等社会地位的人交换食物;这类交换活动所巩固的关系在性质上是私人化的、情感化的和平等的。这种模式与印度种姓等级制度下的食物交换模式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在印度种姓等级制度下,食物(特别是加工过的食物)总是从较高等级向较低等级流动,它是强化统治种姓与附属等级间既有不平等关系的一种方式(参见Dumont 1980:141-46; Marriott 1976:114-23)。
爱情信物
尽管私人生活研究是人类学最主要的关注点之一,然而性与爱的角色在汉学人类学的文献当中却很少受到注意(少有的例外之一是William Jankowiak 1993年的著作)。几乎所有有关中国农村生活的民族志报告,都只是强调了夫权意识形态和大男子权威支配下的对个体情感生活的压制。结果,中国的村民们经常被描绘成理性和禁欲的实用主义者。根据我对中国农村生活的观察,这个画面即使不是歪曲也是不完整的。来自下岬的民族志资料表明,爱情实际上在乡村社会中是重要的;它存在于村民们婚前的浪漫关系、婚外恋以及夫妻关系当中。情歌和爱情故事在所有的中国农村地区都很流行。爱情在乡村生活中的位置,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见Yan 1992h);在这里我仅关注两性之间表达爱情与私人感情的礼物。
在农村社会中,多数爱情故事是和婚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依照它们在推进婚姻方面的角色,可以辨识出三种爱情礼物来。第一种在当地叫作“情物”,是在未婚的两性村民之间交换。正如已经在第2章里说明了的,下岬是一个杂姓社区,村庄内部通婚已经实践了好几代。男女青年之间小礼物的交换并非新鲜事,但在1949年后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方面,集体化和其他政治运动无疑积极地推进了未婚青年中爱情的增长。政治运动不仅为年轻人在工作和闲暇期间打成一片提供了机会,而且在意识形态层面使爱情关系合法化。交换的礼物就金钱价值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在很多情况中,它们是赠送者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一个漂亮的小工具、一些从草地搜集来的鸟蛋或者一个小镜子,都是小伙子送给姑娘的最好礼物。姑娘回赠的礼物可以是亲手缝制的烟袋,或者是精美的食物。自50年代后期起,这类小物什的交换,加上在工作和日常生活其他方面的相互扶助,大大有利于村里的年轻人发展导向订婚与结婚的良好关系。
订婚以后,新人仍旧看望对方(如果他们是同村)或者互相探访,并且要以他们各自家庭的名义交换一些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礼物。除了这类礼物外,年轻人还可能互相赠送私人的礼物。订了婚的女孩送给她未来丈夫的礼物,最常见的是手工的鞋袜,上面有美丽的刺绣花纹,反映了女孩的心灵手巧。小伙子则常常为他们的未婚妻买诸如新衣服和化妆品之类的礼物。订了婚的男女之间的礼物,比那些在家庭典礼中交换的礼物更多地体现了私人感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在礼物的象征形式和赠送方式上都是个体化的。
爱情信物的第三个次类和婚外性关系联系在一起。婚外恋在乡村社会中是不为人所接受的。不过,那些纯粹由于感情原因而卷入到婚外恋中的人则可能被乡亲们原谅。在这些不合法的情人之间交换的礼物没有什么特别的名称,但人们经常用“意思”这个词。有趣的是,当婚外恋或迟或早暴露了以后,这类情人之间的礼物馈赠经常成为流言蜚语和笑话中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在1990年的一个案例中,一位已经卷入婚外恋几个月的妇女从村里的商店买了一包烟。她的动机受到店老板和旁观者们的怀疑,他们在烟盒下面做了一个特殊的记号。果然如他们所料,第二天这包烟到了她的情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