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说升阳维新轶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苦大仇深的百姓们

日本的在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在盛唐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国家机器的建立。(大化改新)为了达到政府的体系更加的中国化,他们也自己搞了一份科举制度,名曰贡举。

贡举考试由掌管考察和任命官吏之职的式部省(日本人事任免部)直接主持,每年一度,在十月、十一月间进行。由地方诸国贡送来参加科考的学生称为贡人,依据天皇临时制举(依临时需要而特别招收人才)或由大学寮经过寮试而来参加科考的学生称为举人。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基本上是从唐朝复制粘贴来的,有兴趣的伙伴们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平安时代多了秀才、进士二科,而进士就是接近将军或者服务天皇的唯一途径了,因此许多人都慕名来参考。但无论你的成绩是高是低,即使你得了满分,那也很高兴的恭喜你——你也当不了官,回家开心种田去吧~

为什么?难道读书人在日本就那么悲惨么?

没错,而且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化观念的问题。

自古以来天皇在日本人心中就如同神仙一般的存在。一个手无寸铁的烂农民,即使再满腹经纶,如何懂得治国的大道理,但是天皇也应该平民们你服侍不起的,毕竟连将军都只能隔着帘子对话,普通民众更是一辈子都见不了天皇大人一面嘛。因此这个贡举就亏空了一半了;

再讲讲将军,日本传统观念里一直崇尚以武治国,而且日本平安时代也不太平安,一直在内斗。因此对于书呆子和在战场上能取得胜利的武士上来说,一般脑子没问题的将军都会选择后者的。而且能侍奉将军家的都是名门望族,自打小就和将军混在泥巴地里滚大的贵族子弟们。所以贡生是谁?他凭什么来我的身边?这样子,贡举制度算是彻底凉透了;后来世家权贵又在暗中黑了一手,把贡举当做自己儿子亲戚上位的门面工具:你考了零分?没关系,你依然可以新官上任三把火,因为你有关系。

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日本的科举制度,就被贵族政治给完全篡夺了,最后官方也觉得这个门面没必要了,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

到了德川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学问吟味”的类似发明,但它仅以德川幕府征夷大将军的旗本、御家人子弟为对象,而且即使成绩好也就像幼儿园老师给的小红花一样仅具有褒奖性质,跟仕途一点关系也没有。

所以在这个几乎不流动的阶级社会中,如果你出生在了大名及以上的家庭中,恭喜你成为了贵族,你可以整天吃喝玩乐,然后学一点武士刀的技能就可以飞黄腾达、吃香喝辣了;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中,这个时代又暂时没有战乱的话,对不起,你再是霍去病、李靖、岳飞再世,也只能一辈子种田,拿着一家人不一定吃得饱的工资在夕阳中日复一日,渐渐凋零。

前面我们也说了,藩主在德川的控制下处于勉强能活的状态,那农民百姓们呢?

如果你是出生在织田信长领导下的农民百姓,那你很可能即将得到织田给农民们的补贴;如果你是出生在丰臣秀吉领导下的农民百姓,那你很可能即将在田野里见到亲切的关白大人的问候;如果你是出生在德川家康领导下的农民百姓,那先祝福你,即将步入日本农民史上最悲惨的一个阶段。

德川家康对民众关键词很简洁,?“生不如死”是也。

德川家康也知道如没人种地,自己是非常可能被身边任何一个饿肚子的人索了小命。因此在社会身份地位上,也制定了“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这代表着除了统治阶层外,农民的地位是比手工业者和商人要高的。这是从江户法律上确定的规矩,那它在什么时候生效呢?

在你交粮食、交年贡的时候有用:也就是农民可以比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优先权交税然后乖乖滚回去重新种地。这就是身份的唯一用处。

而且幕府还费尽心思地控制了农民群众们的活动范围,让他们邻里之间除非有事否则不许私自往来,除了天天围在田间劳作以外没有心思再顾及其他事情了。某位缺德的将军在宽永二十年(1643年)特地对农民阶级做了一个规定,例如:不许随便吃米(种米不能吃...)、不许买酒,买茶和饮酒和茶、不许种植和消费烟草(倒是挺有先见之明)、妇女伺候丈夫不周,喝茶过分或游山玩水者必须离婚(这...)等等。

这样的压榨性又搞笑的规定表明了农民们都是德川家的机器奴隶,他们出生唯一的用处就是给德川幕府纳税然后生一个小机器继续纳税。直到它的灭亡为止!

因此我们也可以大致知晓现代日本人为什么在生活中脾气那么好、遇事情超级能忍了;现在的日本人一定要感谢德川幕府,这位忍者幕府用他的行动把创立者家康的信条活脱脱地变成了每一个日本人的信条,也算是变相的做了一件好事吧。

但是在德川下的农民们是不会,也没有心思感谢德川幕府的,他们还要为自己的生计所担心,因此短时间内会服服帖帖的,但这也为今后将要席卷的大风暴埋下了一个沉重的炸药包,因为未来的开拓者,几乎都是出生于农民阶层的。

伟大的毛爷爷也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民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与享用者。”日本农民们未来精彩的故事也是明治维新的主体,我们未来会慢慢提到的。现在治国的治国,种田的种田。了解完完内部问题,我们接着放眼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