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抢先机、求突围?
(一)两条底线的坚守
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既拥有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也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制约。在现有资源禀赋条件下,要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全面小康的重大历史性任务,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赶”就是要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转”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何在“赶”与“转”的双重压力之下实现突围?这是摆在4000万贵州人民面前的现实难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贵州发展,同时也对贵州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201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明确提出贵州需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即在发展产业、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同时,坚决把住绿色门槛,守住生态红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在“赶”与“转”中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2015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贵州考察时提出,贵州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从贵州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山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路子,使发展和保护相得益彰,为西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发展创造新鲜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然而贵州经济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一系列的数据显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充满挑战。在“十一五”结束的2010年,贵州省工业化程度系数0.8,落后全国约15年。虽然单从2013年GDP增速来看,贵州交上了全国第一的漂亮答卷,但是贵州的GDP总量,在31个省市中排位仍然相对靠后,贵州省的人均GDP仅占全国人均GDP的48.7%。
经济的赶超跨越离不开主导产业的带动引领。贵州经济过去以能源矿产为主,产业结构偏向资源消耗型,产业持续发展面临较大阻力。更重要的是,贵州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就极难恢复。在实现同步小康的同时,又要守住生态红线,贵州的改革转型压力不言而喻。贵州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在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下,贵州不能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弯路;加快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保护生态也需要选择好产业;要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持续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必须把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处于弯道的贵州,选择了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发力引擎,将其作为两条底线要求下抢先机、求突围的战略选择。
贵州选择发展大数据作为抢先机、求突围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数据是大产业、大机遇、大红利。首先,大数据作为一个大产业,涉及数据生产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等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可以说是一个新型的、庞大的产业生态体系。其次,大数据是一个大机遇,因为世界范围内的大数据发展虽方兴未艾,但几乎都处于同一起点、同一水平上,存在着后发赶超、后发先行的巨大空间和历史机遇。最后,大数据蕴含着大红利,是因为大数据将开启一系列重大的创新转型,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到来。大数据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认知体系和生存方式,对政府治理能力,对企业的决策、组织、流程和商业模式,对个人生活等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和改变。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发展大数据产业,其根本要义就是通过抢抓大数据的机遇,突破两条底线的约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进而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适时适势的大数据机遇
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先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新技术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进而引发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而推动的。作为“未来的新石油”,大数据正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热点。
大数据是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应运而生的。大数据引领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是由海量数据存储、运算和处理等关键技术支撑的产业形态。从广义来讲,大数据产业链贯穿了数据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产生、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和应用;从狭义来看,大数据产业链主要涵盖数据的管理分析、呈现和应用。大数据将加速信息技术产品的创新融合发展,面向大数据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由此带来层出不穷的新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全球大数据应用规模将达到近2900亿美元,带动超过数十万亿美元的产业市场。而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预测,2020年中国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大数据市场之一。可以说,大数据正在成为国家竞争的前沿以及产业竞争力和商业创新的源泉。
当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各国政府都想抢占大数据的先机,加快大数据领域的战略布局,推进实施大数据战略。2012年,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2013年1月,印度政府绘出一幅基于大数据跻身全球五大科技强国的蓝图。2013年6月,日本公布“创建最尖端IT国家宣言”,提出要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广泛运用信息产业技术的社会”。2013年8月,英国政府发布《英国农业技术战略》,致力于用大数据将英国打造成农业信息学世界级强国。
大数据也成为我国落实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力促互联网大数据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对我国大数据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在此总体布局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将数据分析和服务列入专项指南,科技部将大数据列入“973”基础研究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加快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
回望国内各地区,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都争先恐后、抢滩登陆,竞相角逐发展大数据、加快布局大数据产业、加大大数据产业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可以说,在国内各地已经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竞相发展大数据的逼人态势。贵州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适时适势地抓住了大数据的机遇,走上了大数据发展的快车道。
(三)后发先行的优势与潜力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源泉是技术进步。后发优势的经典论文中提道: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变迁的可能性,相当大程度取决于其技术变迁的可能性。后发地区的技术进步可以依靠引进,而非发明创新。相比发明创新,技术引进的风险和成本都大大降低。后发地区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后发地区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快。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核心观点。
也就是说,技术变革为后发地区的后发优势发挥提供了良好契机。
大数据是信息科技发展到今天的一次重大变革,可以说是一次技术革命。按照“后发优势”理论,大数据会为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带来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贵州没有历史包袱,产业转型比较容易,产业发展中结构不合理的弯路也容易取直,所以后发优势明显,存在后发先行和赶超的空间。再加上,贵州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具备发展大数据后发先行的优势和潜力。只要大胆尝试,抢抓大数据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有可能。
后发地区只有通过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出符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那么将迸发出惊人的经济增长动力。从全国范围来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谁能抢到先机,自然就会先行一步。只要发挥好自身禀赋和优势,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就能够占得先机,掌握主动,就能利用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实现快速的跨越发展。
深刻洞察了这一经济发展规律的贵州,正扬长避短、高点起跳,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践为其添写崭新注解。
(四)全面深化的改革红利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不管是全国上下,还是贵州本身,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各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结构性的矛盾逐步缓解,一些体制机制弊端和障碍得到破除,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进一步改善。通过简政放权的改革,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市场更加开放,也更具活力,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局面日益形成。供给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更加关注制度、技术、物力及人力资本存量等要素,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些改革举措及其产生的红利,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形成了大数据发展的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贵州发展大数据本身反过来也会推动改革,产生改革红利。例如,通过“云在算、天在看”数据铁笼的实施,提高了政府效率和廉洁程度,减少“吃拿卡要”,减轻企业负担,大幅度降低企业成本。大数据产业发展本身会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如“货车帮”,帮助降低货车高达30%的空驶率,吸引上亿元融资,撬动了总价值达亿万元级别的货车服务市场。如贵州省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开发运用“一网四系统”,行政审批办理时限由法定22.6个工作日压缩为10.9个工作日。个人审批办事从“跑断腿、磨破嘴、交了钱、受了罪”,转变为动动鼠标就可以享受“个性化、全方位”服务。群众原来要花大量的时间跑审批跑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一键解决,剩下的时间可以从事生产性工作。
所以,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本身也在推动着改革,创造着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