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变:中山公用资本运营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为什么只是“壳变”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翻开历史的画卷,1998年3月19日朱镕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攻坚解困的锵锵话语似乎还是那样的振聋发聩,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风雨兼程,又波澜壮阔,其间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时代,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足以“滋养”我们进行分析和反思:如何继续前行,同时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因此,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剖析,并进行系统的、建设性的提炼,展开战略性的、前瞻性的设计,从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作为曾经诞生过“中山商帮”、有着深厚商业背景的城市,中山市是一个很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敢为人先”的中山精神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从18世纪50年代的徐荣村,到19世纪40年代的郭琳爽,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陈炳谦、何伯权、张传卫、鲁楚平……历史在延续着中山的商业梦想和社会担当。中山的国有企业曾经创造过辉煌和“神话”,也历经没落、沉沦与浴火重生。

可是,以“中山公用”作为案例真的具有“典型意义”吗?我个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大背景上讲,中山公用成立之时,正是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吹响“攻坚战”号角之时,之后的十年,便是中国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的十年,也是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风生水起的十年。

再从中山公用自身的发展来看,将城市公用事业产业率先集团化运作,“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的联动发展”,这应该是中国城市公用事业产业集团化、集约化、市场化运作的“滥觞”。更为重要的,中山公用成功“买壳”佛山兴华进入资本市场,参股广发证券切入金融证券行业,开展一系列对外投资行动,这对于国有独资企业如何实施资本运营无疑具有一种示范效应。中山公用“买壳上市”曾经诞生了中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天价”转让的“神话”,相隔十年,“借壳”控股子公司,通过“吸收合并”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同样演绎了资本市场的“传奇”。“16个涨停板”和时隔三年的“内幕交易事件”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普遍关注和热议。

从行业性质来说,城市公用事业行业一直被津津乐道。一方面,公用事业是经政府许可的垄断性行业,其市场准入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另一方面,企业投资大,回收期长,市场化程度低,又事关国计民生,非常强调社会责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在争论这个行业和产业的何去何从,2003年开始,国家逐渐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后,有的地方成了地方国企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块“堡垒”,有的地方则无可奈何地“一卖了之”。但是,随着一些地方与民营、外资合作后“民生问题”的日渐凸显,人们又开始反思、质疑甚至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