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些年来,社会上有很多对国有企业的质疑和批判,比如对“国进民退”、国企“与民争利”的质疑,比如对国企垄断资源又“借扩内需资金强身健体”的质疑,比如对国企赚得盆满钵满又“一毛不拔”的质疑,比如对国有房地产企业催生“地王”、“推高房价”的质疑,尽管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但是面对一些所谓的不平等竞争,市场的“大多数”还是“不服气”。
2012年1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集中刊发六篇一组的“国家资本主义”专栏文章,给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新加坡等国家贴上“国家资本主义”的标签,质疑这些国家威胁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之后还用一系列类似的论调拿中国说事,称中国支持国有企业垄断资源、挤压外资发展空间、进行不平等竞争。
2012年3月2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做客岭南大讲堂时直言:“如果说美国的问题是华尔街,那么中国的问题在国企。”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样的言论是一家之言,他鲜明地代表着一种否定和批判的声音。事实上,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争论一直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整个历程。国企亏损时,说国企“先天”效益不好;国企盈利了,说国企靠的是垄断。国企按“计划”行事,说国企与市场脱轨;国企参与市场竞争,说国企“与民争利”。反正,国企不管发展好坏,存在就是“不合理”。
面对“国企垄断论”的谬论和“国进民退”的误导,从2010年开始,《求是》、《红旗文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国的权威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社论和署名文章,提出“深化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求“从公平正义视角看‘国进民退’争论”,应当“警惕把国企央企‘妖魔化’的倾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我一直在想,其实国有企业并不存在先天缺陷,不能说国有企业就是“无责任心”和“低效营运”的代名词。我不相信真正按企业规律和市场化游戏规则去经营,国有企业就走不出一片天。其实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不需要太多无谓的争论,就是要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遵循制度的“顶层设计”,珍惜已经积累的成果,沿着已经走过的路径,继续走下去。同时,务必要斩断干扰企业按市场规律运营的“有形之手”,斩断假公济私的利益链,让国有企业有一个相对纯粹的经营环境。
国有企业所具备的一些“优势”确实是民营企业无法比肩的。国有企业是公有经济的“支柱”,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心骨”。将国有企业与垄断等同起来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格局,在100多家央企中,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已超过六成。国家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国有大企业和民营企业已形成和谐共赢的局面,要摒弃“零和”思维,实现国企和民企的同舟共济和发展共赢,总是无谓地争论“国”、“民”进退问题显得没有实际意义。
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国企有59家榜上有名,当年新增数超过10家,这是公有制经济优势和我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体现。国有企业必须要有“走出去”的志气和勇气,中央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地方企业要走出本地区域,可以“合纵”,可以“连横”,与之配套的就要在产权结构上做彻底的改革,切实改变“一股独大”,实现股权多元化。一个非常理想的目标是,除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其他国有企业皆源于资本运营的纽带,割断政府融资平台的“脐带”,尽量进入资本市场。这样,国有企业的“壳变”才能真正做到,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邵念荣
2012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