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关键词读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键词11 效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七个人在一起生活,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虽然他们没有害人之心,但每个人都有着那么些许的自私。他们每天都要一起喝一锅粥,但是在分食的时候,却没有称量的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为了大家都可以公平合理地喝到粥,七个人献计献策,试验了很多种方法,其中的主要方法是这样的。

方法一:只让一个人负责给大家分粥,可是大家很快发现,这个人总是给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就换了另外一个人,但结果还是跟以前那个人一样,给自己的粥总是最多的。

方法二:大家轮流为每个人分粥,每人一天,大家轮流来。这样做就算默许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这样看起来是平等了,但新的问题是,每个人在七天中只有一天可以填饱肚子,其他六天都得挨饿。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来为大家分粥,开始的时候这个品德高尚的人还能保持公平,但是时间长了他就开始给自己多分粥了。

方法四:分别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这样做,公平基本实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这些问题解决了,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必须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因为每个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就只能拿到最少的那份。

□ 分粥的故事

上面这个故事看似无稽之谈,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经济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公平”的定义,经济学界并无定论,大体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平均分配”,比如一个城市严重缺水,必须平均定量供应;发洪水时,救灾食物平均分发,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第二种解释是“机会均等”,比如大学招生考试,机会对所有参加高考的人是均等的,差别是竞赛的结果。

相对于对“公平”的不同理解,经济学家们对效率的理解是比较一致的。效率是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比值越大,效率就越高。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境况: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余人不受损。

公平与效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均匀的问题。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要强调公平,就要牺牲效率;而要强调效率,就难免要付出不公平的代价,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很不现实。只有尽力去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契合点,不但可以实现公平,还可以实现效率,这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为此,经济学家做了大致的分工,也就是让市场讲究效率,政府讲究公平。市场可以有竞争,可以尽显其能,可以优胜劣汰,但是政府要通过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持尽可能的公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 萨缪尔森(191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