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管理经销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厂商之间常见问题的根源分析

2.1 经销商管理问题的根源汇总

这里所说的经销商管理问题的根源汇总,是站在厂家总部的层面,而非厂家业务人员的角度。也就是说,这是需要厂家老板来思考和面对的,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业务员的事情。

虽说存在行业区别,各厂家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但是,在面对经销商管理问题上,共性的问题还是有不少的。

1.坚持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共性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经销商不好管,厂家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指责经销商如何如何,抱怨市场环境如何如何,或者说竞争对手如何如何,几乎就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有些时候,还是厂家销售负责人带头,甚至是厂家老板带头,强调在外部,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坚持自己的无错论。既然高层带头这么认为,那么,下面的厂家业务人员更是如此了。

2.对经销商的了解不够

厂家对经销商的了解程度,看看厂家的经销商档案就知道了。只要档案的科目数量少于三十个,基本上即可判断厂家了解程度太浅。没有足够深入地了解,自然就没法掌握经销商的真实情况与特性,也就无法保证制定的经销商政策有针对性。针对性无法保证,那效果也就无法保证了。

3.坚持让经销商使用厂家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厂家是企业,强调发展与进步,注重战略规划与全局。经销商只是个体户,喜欢短平快,守住当前的收益是首要前提。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存在巨大的差异,若是厂家忽视这种差异的现实存在,只顾自己的单方面角度,不考虑经销商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双方就会持续不断地出现纠纷和矛盾。

4.试图直接改造经销商

笔者认为,商业活动的过程,就是改造对方的过程,消费者的购物取向就是被厂家不断在改造的。对于经销商,厂家自然也想进行改造,以期早日实现“厂商价值一体化”,于是各类“洗脑”课程、样板宣传、现身说法等方式频频出现。人是可以被改造的,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通过一场“洗脑”式的培训课就想实现对经销商的改造,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5.忽略真正的执行者

经销商老板只是进货的,经销商的业务员才是卖货的,厂家的种种管理手段或商业政策只作用在经销商老板身上,昀多也就是解决了进货的问题,但是,货进回来还得要卖出去,这卖出去的事情就集中在经销商业务人员身上了,那么,厂家对经销商的业务人员,有针对性的措施吗?在渠道利益分配机制上,有考虑过经销商的业务人员吗?

6.利润单一化

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厂家认为,我们给经销商带来了产品,经销商把产品卖了就能赚钱,卖得越多,赚得就越多,甚至有厂家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为赚钱机器,经销商只要是接到厂家的经销权,就是拿到了一个赚钱的机器,所以,经销商只要听厂家的话,把厂家的产品卖好就足够了。那么,除了产品之外,厂家还能给经销商带来其他利益形式吗?

7.管理手段与其他厂家同质化

也许厂家本身的经销商管理体系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但是,众多厂家的经销商管理体系普遍雷同,基本上换汤不换药。管理体系同质化,必然会导致管理结果同质化,而且很容易被经销商反制和利用。

8.没有关注到经销商本身对需求的变化

需求决定价值,把握经销商的需求所在,厂家才能设计有针对性的合作体系。可问题是,经销商的需求本身是变化的,早期的经销商,需求的只是产品,后来发展到需求品牌影响力,需求厂家的投入与支持,现在又开始出现运营和管理技术引进的需求。那么,作为厂家,有关注到经销商需求的多样化和新变化,包括如何来对接这些需求吗?

9.只是依靠业务人员个人的精力和专业能力

具体的经销商管理工作,自然是由各市场的厂家业务人员具体来对接和执行,有些厂家高层认为,既然是业务人员在负责经销商的管理工作,那么,经销商管理方面出现什么问题,就让业务人员自己去想办法搞定。可是,厂家业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从个人工作能力的角度来说,极少有厂家业务人员,在不依靠总部支持的前提下,自己一个人就能把经销商搞定。

笔者认为,当前常说的各类经销商管理问题,已经不是问题,而是结果!对于厂家来说,这些情况在三五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直拖到现在,一直就没深入研究问题的根源,也没有系统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能拖就拖,能盖就盖,难道还要等下去?若是厂家业务人员或者销售部门负责人一直在拖,倒也罢了,作为厂家老板,你也想拖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