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对进店顾客的心理定位
所谓对进店顾客的心理定位,就是对刚刚进店的顾客,营业人员在心里把顾客看成是什么人?即所谓的第一眼感觉。人与人之间,在初次见面接触时,必然是会产生心理定位的,这个心理定位是很自然的,是感性的,但也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接待工作。
在早年间,国营百货公司曾提出过“把顾客当亲人”。后来的外资商场又说“把顾客当上帝”。亲人也罢,上帝也罢,这就是一种定位模式。若真要执行到位,营业人员打心眼里把每位进来的顾客当成亲人和上帝来看,这服务态度肯定好得没话说。可是,实际营业工作中能做到这点的,估计是凤毛麟角。不乏有营业人员把顾客当仇人来定位的,本来我们几个营业人员聊天聊得挺开心的,或是打牌到关键时刻,或是正在做白日梦……进来个不识相的顾客,看这样拿那样,问这个问那个,就是不出手买。营业人员气不打一处来,脸色和言语之间自然没个好样子。
对顾客极其热情,或是极其冷淡,都是极端。实际营业工作中也很少,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
顾客进店时,营业人员条件反射般地先迎上去,心想着这生意来了,必然热情主动询问需求或是推销产品。若顾客识相,点头成交掏钱,自是一路热情下去。若顾客心生疑虑,对产品兴趣不大,又嫌贵又挑三拣四,营业人员的心里马上开始冷却。修养差些的营业人员连脸色和语气也都一起冷了下来,怀疑顾客的识货能力和购买能力(常见语言:“你懂不懂啊”,“价格在标签上呢,自己看”),甚至开始冷嘲热讽(常见用语:“不买的别动手啊”)。最后,像送瘟神一样赶顾客出门(常见语言:“那你去别的店看看吧”)……总而言之,前热后冷。
从顾客的角度来说,进门的时候受到热情招呼,感觉还挺好。可自己只是提出些质疑,或是进行价格商讨,便马上感受到营业人员态度的变化。相对于进门时的热情,这个落差让人直接感觉到刚才的热情都是假装的,让人心生厌恶,立马断了在这个店、在这个人手里买东西的念头!
在有些门店营业技术培训中,要求营业人员把每位进店的人都当成顾客。当然了,这也是大多数店老板的要求。这让营业人员对进店顾客一开始就抱着希望,并且还会有点小紧张。来顾客了,就是来生意了、来提成了,这是带着直接的功利心态来迎接顾客,自然热情。但是,由直接功利心态所带来的热情态度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发现顾客价值不大时,便迅速由希望变成失望,多数基层营业人员并没有足够的修养和自控力,对表情和语言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往往随着心情的失望同步开始表情和语言的失控。
那么,在门店营业工作中,营业人员应该对进店的客人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定位呢?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进店顾客的心理定位,存在着三种心理定位的前后切换过程,具体心理定位和次序如下。
1.安全甄别
对于刚刚走进来的人,还不能将其定位成为顾客。一般来说,进店的各色人等里,总有一个不正常的概率,甚至主观上就是来捣乱的。所以,首先从安全角度,对进店的人进行安全扫描和甄别,对于那些非正常的进店者,人家只要不在店里闹事、偷钱、打架、打滚……就已经算是不错,就别指望什么业绩产出价值了,礼送出门就好。
对于营业人员来说,进店的人不全部定位成顾客,这也能让营业人员放松些。
2.定位成门店感受者
所谓感受者,就是让进店的顾客感受到门店的氛围、品牌的特质、产品的品质和功效、营业人员的优良服务。
即使一个正常的顾客进店,也不见得是进店之后就马上有实际购买行为。也许只是先进来看一下,了解些详细情况,收集些产品知识和价格,感受一下营业人员的服务,然后可能还要去其他店看看,最后才综合对比分析,作出购买决定。
作为营业人员,若是直接将顾客定位成今天就要产生购买行为的,在态度上难免要急切些,这也是一种期望值过高、热情过头的表现。同时,营业人员也会希望顾客既然来了就不要急着走,最好把产品的事情定下来,别去其他店了。要是坚持还要去其他店,那就是对我们这个店的否定,必然会产生失望或是抵触情绪。
如果把顾客定位成感受者,不强求顾客当场马上购买,先让顾客感受到我们的服务、产品的品质、品牌的文化即可,这个目标设定相对较为轻松,营业人员也不至于急功近利。
在感受者的定位模式下,营业人员首先要突出的就是个人态度,给顾客留下良好印象。这是在刻意拉高服务水准,让顾客接受这个优良服务之后,自然在心理产生一定的服务标准。再去其他门店时,也会自然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若其他门店的营业人员的服务水平相对不足,存在落差,顾客会很自然地产生失望情绪。这也是在故意给竞争对手预设障碍。
这里再次强调一下,一定要假定进店来的顾客,也许刚刚去过其他类似门店,肯定还要到别的门店去的,肯定会产生诸多方面的对比。趁顾客现在在我们这里,我们先把标准拉高,从专业程度、接待水平、服务细节等方面尽量拉高。我这拉得越高,顾客去其他店时,感受到的落差就越大,在其他店里就更容易产生失望。
同时,在顾客表达出要去其他门店再看看时,应保持开放的态度。欢迎顾客多方比对,货比三家不吃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个坦然自信的态度,相对于一般门店营业人员的阻挠和恶意攻击,更能打动顾客。
在门店感受者的心理定位引导下,营业人员往往较为坦然地面对顾客。只要能让顾客感受到我们的态度,引导顾客对产品有一定专业的了解即可。不急不躁,顾客的感受也会自然些,也对门店对营业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定位,这就为接下来的实际购买,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正常购买者定位
顾客今天既然来了,能今天就购买自然是最好。通过营业人员的接待与沟通,以及专业度的展现,顾客已经能产生一定的信任度。在这个基础上,营业人员这时可将顾客定位成一个常规顾客,开始侧重于产品技术层面和品牌特质的讲解,即本店特色及增值服务的介绍。
最后,我们把对顾客的心理定位总结为如下几点:
(1)不是所有进门的人都是顾客;
(2)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今天要购买的;
(3)先通过服务让顾客来认可营业人员,同时拉高顾客对其他门店的对比标准;
(4)在顾客对营业人员建立个人认可和信任之后,再开始进行常规的产品推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