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特汽车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简称“福特汽车”)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汽车和金融服务。公司的汽车业务是全系列发展,包括轿车、SUV、皮卡、载货车及相关的配件与服务品牌;金融服务以福特汽车信贷公司为主体。公司的汽车国际业务主要分布于欧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至2011年,公司在21个国家拥有37个生产基地。
一、公司发展简史
福特汽车公司是一家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公司。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多次的转型,其中“一个福特”发展战略转变最为关键,所以将公司的历史划分为此前的“老福特汽车公司”和“一个福特”两个时期。
(一)老福特汽车公司
怀着“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梦想和远见,亨利·福特(Henry Ford)与其他人合伙在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当年,公司投产既实用又便宜的 A型车。1905年年初,B型车、C型车、F型车开始大量上市。
1908年10月,福特汽车公司的底特律Piquette工厂投产“既简单又坚固耐用,而且人人都承受得起”的T型车。1911年,公司获得专利诉讼案胜利,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1913年10月,福特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创建了影响世界百年工业发展史的规模化、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方式使T型车的生产成本直线下降,在7年内下降了1/3。T型车很快风靡全球,它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神话。至1927年5月25日停产,共生产了1500万辆。T型汽车的畅销使福特汽车公司很快就坐上了世界汽车行业的“头把交椅”。
1914年1月5日,福特宣布公司工人的最低日薪为5美元(8小时),这几乎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震惊了全世界。福特认为,既然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汽车,如果员工们能够买得起,就可以卖出更多的车。他相信一个8小时工作日5美元的报酬是他所做的削减成本的最佳举措。他说:“我可以找到创造高工资的生产方法。如果降低薪水,就是降低顾客的数量。”5美元的日薪及其蕴含的哲学引发了一场社会变革,创造了“福特主义”。1919年,在T型车生产的顶峰时期,时薪被提高到每天6美元。1929年,为应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时薪再次提高至7美元。
1917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生产载货车。1922年公司收购面临资金困难的林肯汽车公司(Lincoln Motors),由此扩展到高级车领域。
1919年1月1日,福特将公司总裁的位置让给他的独生儿子爱德塞·福特(Edsel Ford)。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公司的实质控制人。同时,回购公司其他股东的股份,使其成为家族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萧条迫使福特借巨款来买回公司的股票,这使他和他的儿子成为公司的唯一拥有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福特汽车公司为战争所需,生产拖拉机、军用汽车、战地救护车、钢盔、飞机发动机、飞机、手机弹膛、弹药箱、潜艇探测器和坦克的防护板及“鹰”反潜艇等军需用品。在战争结束后的三个星期之后,公司就恢复了T型车的生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福特汽车公司建立鲁日工厂(Rouge),以使产品的生产自给自足,包括铸造、发电、玻璃等,实现“从矿石到成品”的目标。1947年以后,公司开始剥离非核心业务,集中于轿车与载货车业务。
面对通用汽车公司的攻势及T型车竞争力下降却又没有后继车型的状况,福特汽车公司在1923年推出“福特周付购买计划”(Ford Weekly Purchase Plan, FWPP),但是它与分期付款方式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1928年,公司设立全面信贷公司(Universal Credit Corporation),为客户提供分期付款的融资服务。
1925年,福特用13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斯托特金属飞机制造公司,开始制造全金属的三发机的飞机,这是美国第一架成功的航班飞机。它可以运载12名乘客,使得乘客服务更加有盈利。同时,建立福特机场,建立福特空中运输公司。航空飞行逐渐成为美国运输网中铁路运输的补充。
1927年12月2日,福特汽车公司推出新款 A型车。A型车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进。全新的A型车共分4种颜色,附加装置几乎应有尽有。但是由于转产 A型车组织匆忙、耗资巨大,加之接踵而来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公司元气大伤,于1928年在产量上被通用汽车公司超过。1933年,又让位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而位居美国第三。但是,公司在美国汽车发展史上基本上一直处于第二位。由于受通用汽车公司“雪佛兰”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普利茅斯”的竞争压力,1932年3月9日,公司抛弃 A型车,在历史上首次开发出整体V8发动机的车型。发动机功率达到65马力,这是当时功率最大的汽车。
1932年3月7日,福特汽车公司爆发了第一次大罢工,并造成人员伤亡。工人要求给予失业者工作或给予救济。
在“罗斯福新政”支持下,美国逐步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美国社会经济百废待兴。福特汽车公司也获得了重生和复兴的机会。
20世纪30年代中期,福特汽车公司意识到在经济型的“福特”和豪华型的“林肯”汽车之间仍存在市场机会,于是在1935年开发出“水星”品牌(Mercury),进军中档车市场。1938年10月,推出“水星”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福特汽车公司将其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支持战争的工作中,民用汽车的生产不得不停止,研发也被搁浅。公司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1945年9月21日,福特让位给他的长孙、28岁的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Ⅱ)。福特二世上任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招揽技术人才,组织一支精明强干的管理团队,使公司重新崛起。他启动了战后重组计划,使公司很快回复元气,并进一步推出扩张计划,终于成就了福特汽车帝国。1946年,公司实现了15年以来的第一次盈利。1952年,公司盈利上升至2.58亿美元。
福特二世与UAW签订新的劳资协议,承诺给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在同业中最优厚的工资待遇,换取工会不罢工、不怠工的保证。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福特二世控制下的公司与工会和工人之间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从而避免了像其他公司那样因工人罢工而造成的损失。
随着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内的汽车社会需求开始恢复并增长。1948年1月16日,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了第一辆后来成为汽车史上最成功的车型的 F系列皮卡。第一代F系列车型有2门版和4门版两种车身结构,前者称为皮卡(Pickup,0.5吨),后者称为小型运货汽车(panel truck,3吨)。目前已经包括 F-150、F250、F-350、F-450、F-550、F-650和F-750六大系列,涵盖全尺寸到重型皮卡。1995年,F系列超越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成为历史上全球最畅销的汽车品牌(2750万辆),包括小汽车和卡车。在北美,F系列卡车一直是最畅销的车辆。2011年,F系列皮卡销量为58.5万辆,2012年销量为64.5万辆,一直位居国内市场第一名。
1954年2月20日,福特汽车公司的“雷鸟”(Thunderbird)在底特律汽车展上登台亮相,迅速成为追求新颖款式和大胆设计的车迷的宠儿,它是个人豪华汽车中的代表,这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小型运动车。当年10月,第一辆“雷鸟”在迪尔伯恩工厂下线。1954—2004年,公司共生产了430多万辆各款式的“雷鸟”。
福特汽车公司把赶超通用汽车公司的赌注压在新一代轿车——“爱德塞”身上。1957年9月,在公司的“爱德塞”日上,介于“水星”与“林肯”之间的这款中档轿车正式推出,可是却遭到了重大的挫折。由于经济危机对购买力带来的冲击,加上这款汽车的设计创意没有得到公众和新闻舆论的认可,所以销售情况一直不好。到1959年11月,“爱德塞”总共只售出了8.4万辆,不得不停止生产。为此,公司损失了3.5亿美元,这一巨大损失导致赶超通用汽车公司的计划流产。
1956年1月17日,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上市公司。1959年8月20日,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成立。它为经销商和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为新车、旧车和租赁车辆提供融资,以及批售融资、抵押融资和营运资金融资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开发新车型和 SUV及大型车,以适应市场需求。1960年,推出出色外形设计、低价和油耗的“猎鹰”(Falcon)小型车,产品在上市两年之内销量就超过了100万辆。这是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发的第一款小型汽车。1964年4月,推出经典的“野马”(Mustang)轿车,这是一款低价轿车。1967年,推出“水星·侯爵”(Marquis)。1968年,推出“林肯·马克Ⅲ”(Mark Ⅲ)豪华轿车。1969年和1970年分别推出共用“野马”和“猎鹰”平台的、低价的“小牛”(Maverick)和“花马”(Pinto),迅速占领了小型车市场。
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欧洲市场对精致小型车需求的增长,1976年福特欧洲公司推出前置前驱小型车——“嘉年华”(Fiesta)。它在位于西班牙、英国、德国及美国的工厂生产。它已经历经七代的演变。
1978年1月1日,福特汽车公司的拖拉机业务与新荷兰有限公司联合而组成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新荷兰有限公司是1986年从 Sperry公司收购来的农用设备制造商。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随后兼并了万能设备有限公司,成为北美最大的四轮驱动拖拉机制造商。
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原油价格的下降,大型车、皮卡与 SUV又受到市场青睐,公司在北美的业绩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在此期间,公司收购了世界高级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捷豹”(Jaguar)、“路虎”(Land Rover)、“沃尔沃”。1999年,公司新建首席汽车集团(Premier Automotive Group),将这4个品牌归于这个集团。
自20世纪60年代起,福特汽车公司先后任命了几位总裁,但是福特二世一直担任董事长。1978年,艾柯卡(Lee Iacocca)任公司CEO。他上任后推行“4个5000万计划”,以削减成本;同时淘汰亏损部门。
1980年,福特二世逐步退出公司管理事务,并表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并不一定要由福特家族的人担任。1980年3月,福特二世宣布辞去公司董事长之职。公司经营大权转交福特家族以外的管理专家菲利普·卡威尔(Philip Caldwell),由他组织顾问团,采用专家团队的最新领导体制来领导公司。这一举动宣告了有77年历史的“福特王朝”的结束,直至1999年。
1985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进入金融领域,由其子公司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收购第一国家银行。4年之后,以这两家公司为主体建立了福特汽车金融服务集团,并收购了提供商业贷款和住房融资贷款的联合公司。福特汽车金融服务集团以汽车贷款、保险、普通金融三大业务为主。1999年,纳赛尔(Jacques A.Nasser)接任公司 CEO之后,进一步提出将公司由制造企业转型为提供汽车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的建议。为了打造这条价值链,在1999年,公司以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汽车修理连锁店Kwik-Fit。
20世纪8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引进日本汽车企业生产方式,发起员工参与工程(Employee Involvement, EI)。这些尊重普通员工智慧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公司还实行“利润分享计划”,让员工也能够与管理层一样分享企业的盈利,这进一步鼓舞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984年,公司盈利30亿美元;1986年,盈利32.9亿美元。1987年的公司盈利超过所有欧洲和日本汽车企业的利润总和。
1986年7月,福特汽车公司与韩国起亚汽车公司开展资本合作,持有其10%的股权。1994年,公司启动力争成为全球市场领先企业的经营战略项目(Ford 2000),旨在实现全球汽车业务的一体化,其核心是“全球单一市场、全球竞争、开发新车型客户”,主张在主要地区的基地设置车辆开发中心,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汽车开发分工体制,力求通过全球性规模效应生产最低成本产品。但是,这一战略因欧洲公司的开发体制不健全而以失败告终。
1999年1月,福特汽车公司以“转型和成长”(Transformation &Growth)作为经营战略,调整作为汽车制造商的业务内容,实现扩大售后服务领域的业务和收益。2000年5月,公司发布欧洲福特的经营重建计划(European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2000年6月,福特汽车公司的零部件事业部从公司分离出来,成立伟世通公司(Visteon),产品线覆盖从汽车玻璃到导航系统几乎所有种类。伟世通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亏损。在伟世通公司分离出去之后,为了稳定其供应链,2005年6月,公司对伟世通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援助性计划。2009年5月28日,伟世通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但其在美国以外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不在此次申请之列。福特汽车公司承诺将支持它的破产重组融资。2010年10月1日,伟世通公司宣布已经完成重组,并成功走出破产保护程序。凭借显著改善的资本结构,公司已经具备充分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1985年12月26日,福特汽车公司同时推出“金牛”(Taurus)和它的孪生姐妹车“水星·黑貂”(Sable)。之后,由于遭遇1990—1991年的经济危机而销量下滑。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后期,公司又凭借SUV“探险者”(Explorer)、“远征”(Expedition)、“远足”(Excursion)、“翼虎”(Escape)和“林肯·领航员”及皮卡的翻身,赚取了丰厚利润。
1999年1月,福特的曾孙比尔·福特(William Clay Ford, Jr.)成为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2001年10月30日,他担任公司CEO兼董事长。2006年9月,再次担任董事长。
2000年,福特汽车公司的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但是,畅销的 SUV车型“探险者”多次发生侧翻事故,并于2001年开始召回其轮胎。同时,由于大规模的海外业务并购,出现了一些整合方面的问题。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致使美国经济严重下挫,公司的业绩开始恶化,当年亏损54.5亿美元。
2002年,福特汽车公司提出“重回基本面”的目标,将业务重点转回汽车设计和生产。当年亏损减少至9.8亿美元。2003年,公司开始重新盈利。2005年以后,汽油价格上涨,使公司的主力产品SUV和皮卡销量一路下滑,北美业务业绩进一步恶化。2006年,公司亏损高达126亿美元,平均每辆汽车亏损1925美元,公司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专栏2-1
凡士通轮胎召回案
2000年5月2日,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开始对凡士通(Firestone Tire and Rubber Company)轮胎容易发生爆裂一事展开调查。
2000年8月9日,凡士通公司宣布主动回收650万只 ATX、ATX Ⅱ轮胎以及 Wilderness AT轮胎,其中很多都是以标准配置安装在“福特·探险者”汽车上一起出售的。
2000年8月31日,NHTSA将有关调查的等级由初步问询上升到工程分析。9月1日,NHTSA发布另外大约140万只也应该被更换的轮胎清单,但凡士通公司拒绝回收这些轮胎。
2000年9月6日,美国国会针对这一情况举行听证会。凡士通公司首席执行官马萨托什-奥诺承认其轮胎可能与很多交通事故有关,但福特汽车公司的 CEO纳塞尔仍然坚持声称公司与此无关。
2000年12月19日,凡士通公司的报告称,其位于伊利诺伊州的一家工厂在轮胎设计和橡胶合成方面存在问题,但同时指出福特汽车本身也存在问题,公司为汽车设计的载重过高。
2001年1月2日,福特汽车公司表示将为所有“福特”、“林肯”及“水星”汽车的用户提供轮胎安全性能承诺,公司表示该承诺将适用于2001年的各款汽车。
2001年3月23日,福特汽车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称,由于回收凡士通轮胎及赔偿顾客对安装凡士通轮胎的“探险者”提出的投诉而造成的损失到2000年年底已经达到5.9亿美元。
2001年5月21日,福特汽车公司与凡士通公司结束了95年的合作关系,声称“两公司之间的基本合作基础已经遭到严重破坏”。5月22日,福特汽车公司表示将回收余下的1300万只安装于福特汽车上的“凡士通 Wildnerness AT”轮胎,声称对该轮胎的安全性表示担心。公司将为这次回收支出21亿美元。
10月4日,美联邦政府下令要求凡士通公司立即召回350万只轮胎,并证实福特汽车公司的“探险者”的设计与因胎面分离造成致命翻滚现象无关。
11月8日,凡士通公司与美国州检察官达成4150万美元的和解协议。凡士通公司向美国50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和波多黎各支付50万美元赔偿金,负担1000万美元诉讼费用和提供500万美元用于消费者安全教育支出。协议还要求凡士通公司今后对来自轮胎使用者方面的有关投诉进行密切关注和检测。
2000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实施“回归原点”的战略。2002年1月,公司发布“经营重组计划”(Revitalization Plan),让公司转亏为盈。2003年,公司提出全面服务性供应商,将成为未来汽车制造商所扮演的新角色。这一理念的主旨在于完善汽车售后服务、销售金融、二手车、汽车租赁和零部件维修等汽车销售服务过程中的价值链,以此获得高收益。这一战略在产品扩销时期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价格竞争和产品竞争的激化,相关投资逐渐增加,公司不得不对其进行调整,并决定在2005年之前基本出售汽车销售过程中的全部价值链环节。
2005年9月,福特汽车公司启动“联合事业框架计划”(Aligned Business Framework, ABF),以引进技术和削减采购成本,与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改善与合作供应商的关系。同时,扩大面向北美和欧洲市场产品的零部件共享比率,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福特汽车公司很早就开拓海外市场。1903年,公司向英国出口了第一辆汽车。1904年8月17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沃克维尔开设一个中型生产工厂,命名为福特汽车加拿大有限公司。1905年,公司在伦敦开办了一间展销厅,成功卖出400辆汽车。1908年,在法国巴黎设立销售公司,这是公司的第一个海外销售机构。伴随着英国市场对汽车需求量的增长,1911年,公司在曼彻斯特附近的特拉福德公园(Trafford Park)创建独资生产工厂,这是公司第一次在北美以外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1913年,公司把流水线生产方式首次带到了英国和欧洲大陆。1912年,建立德国子公司。1925年,在德国建厂生产。同年,成立日本公司和墨西哥公司。1913年12月,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巴西圣保罗建立销售机构。1932年10月,公司为欧洲市场专门设计的Y型车在英格兰上市。
1959年,福特汽车公司建立澳大利亚生产工厂。1961年,在阿根廷建立生产工厂。1962年,建立委内瑞拉生产工厂。1964年,在比利时建立组装工厂。1967年6月,在英国 Dunton成立公司欧洲总部,使其在欧洲和非洲的汽车在开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上形成一个整体;同年,在巴西建立生产厂;在马来西亚建立合资工厂(持股49%)。1968年,在南非建立合资工厂(持股90%);1970年8月,建立亚太汽车业务部。1972年,与中国台湾六和集团(Taiwan Lioho Group)合资建立福特六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0%)。1976年,在西班牙建立组装工厂。1986年7月,与依维柯汽车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开发生产中型货车。
1995年,福特汽车公司与大众汽车公司对半出资在葡萄牙成立 AutoEuropa。1998年,公司宣布解除其合资事业,第二年将其所持有的股权全部出售给大众汽车公司。1995年,公司与越南当地企业建立合资工厂(持股75%),1997年投产。1996年,在印度成立全资子公司。1998年,与马自达汽车公司在泰国对半合资建立生产工厂,主要生产皮卡。2009年7月13日,建成第二工厂(轿车工厂),年产能提升至27.5万辆(含 CKD车辆),主要生产“新嘉年华”和“马自达2”,产品主要在泰国国内市场及亚太地区市场销售。2012年4月,双方共同投资2700万美元,提升工厂的皮卡产能。1999年,成立菲律宾全资子公司。2001年,建立土耳其组装工厂。2002年,建立俄罗斯圣彼得堡组装工厂。
福特汽车公司通过与其他国际汽车制造商的合作,在整车、动力总成方面开展合作。1971年,公司从马自达汽车公司采购1吨的皮卡以其自有品牌在美国市场销售。1995年以后,销售由起亚汽车公司开发的小型乘用车“期望”(Aspire)。1986年,采用马自达汽车公司开发平台生产针对美国市场的小型乘用车“护卫”(Escort),在中国台湾福特六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墨西哥工厂投产。同年,开始销售由马自达汽车公司开发、起亚汽车公司和福特六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型乘用车“嘉年华”。1988年,马自达汽车公司的美国工厂开始生产“福特”品牌低端运动型Probe。
自1998年起,福特汽车公司与标致雪铁龙集团共同开发、相互供应柴油发动机;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开发6速自动变速器(2007年产品成型),纳威司达公司(Navistar)的全资子公司墨西哥Blue Diamond Truck Co.为公司配套中型载货车用柴油发动机,德国格特拉克(Getrag)公司的合资企业格特拉克美国公司为公司配套6速双离合变速器,与菲亚特汽车公司合作开发基于“菲亚特500”的汽车(自2005年起);为沃尔沃轿车公司配套动力总成。
(二)“一个福特”时期
2006年1月,福特汽车公司制定了重建北美汽车事业的“大步向前计划”(The Way Forward Plan)。其主要内容包括关闭部分工厂,淘汰一批过时的车型,全球范围内裁减冗员,同时强调整合其汽车品牌,加强市场推广。同年9月,时任董事长比尔·福特任命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为公司董事、总裁兼 CEO。作为家族企业,福特汽车公司已经完全放开管理权,但是没有放松公司控制权。
直线上升的亏损额使福特汽车公司做出了一系列整合决定:调整公司资产以获取足够现金,止住“流血”部位,调整过剩的产能,剥离非核心资产和品牌,集中精力于重要业务上。2005年12月,公司出售其盈利最丰厚的部门赫兹公司(出租车);2007年3月,出售其持有的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2008年3月,向塔塔集团出售“捷豹”、“路虎”业务最终达成协议;11月18日,出售马自达汽车公司的20%股份;2009年3月,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发行汽车贷款抵押债券;5月,发行股份和信用贷款筹集资金;2010年8月,出售沃尔沃轿车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的目标不再是盲目追求产量和规模,不再只是从数量的积累来赚取利润,而是追求实际的利润,怎样使公司成为一个盈利的企业,这已经超越了原先以规模取胜的传统思路。
2006年,福特汽车公司抵押包括“蓝色椭圆”商标在内的公司资产,获得236亿美元贷款,以防范业务衰退期的到来;制定了重建北美汽车业务的大步向前计划,精简机构和改善财务状况;执行基于“简单至上”理念的“一个福特”(One Ford)方针,建立全球统一的制造、营销和产品开发中心,有效与集中利用公司内部资源,集中发展“福特”品牌。2007年,公司净损失是27亿美元,比2006年少损失100亿美元。
2008年3月,福特汽车公司以57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罗马尼亚克拉约瓦大宇汽车厂72.4%的股权,以快速拓展东欧市场。公司计划在该工厂制造商用车和小型车,预期每年生产30万辆汽车。2009年9月,公司正式投产。2010年6月24日,公司宣布投资4.5亿美元在泰国的Rayong建立第一家独资组装工厂,初期年产能15万辆,用于供应泰国国内市场,以及越南、澳大利亚和该地区其他国家。这一计划是作为公司在迅速扩张的亚洲市场中奋起直追动作的一部分。2012年5月,工厂投产,主要生产“福克斯”车型。
在市场低迷、融资环境恶劣的环境下,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的重组与结构调整,大力削减成本,专注核心品牌建设,不断推出新款汽车产品。这些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从而挺过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并使其成为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唯一没有申请政府救助的公司。
2008年4月8日,福特汽车公司启动全新的市场推广计划——“Drive One”。这个计划取代了公司在2006年制定的Bold Move计划。Drive One计划的要点是质量、环保、安全和便捷,其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福特产品。
2008年12月,福特汽车公司向美国国会提出经营重建提案,并要求政府提供9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但是由于财务状况要好于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它最后撤回救济申请。公司主要执行全面的资金筹集、削减债务、降低成本等措施,旨在通过自身的力量重建经营机制。
2009年,福特汽车公司的主要经营特征是,在继续通过经营重组缩小事业规模的同时,在北美推动低燃耗动力总成、电动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等新一代环保车型的及早商品化,进而在新兴国家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
2009年4月6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已经完成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重组计划,债务总额因此减少99亿美元。这一占公司债务总额约38%的减免,为公司每年节省超过5亿美元的利息支出。公司及其下属的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将动用24亿美元现金和4.68亿股股票来实施债券回购计划。这次成功的债务重组,加上此前宣布的与 UAW达成的协议,将显著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2009年12月31日,公司完成移交手续,将所属美国退休员工的医疗福利金债务全部移交给自愿雇员福利协会(VEBA)。
福特汽车公司的经营重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扩充基于四种全球平台的产品线,采用低燃耗动力总成,扩充以EV、HEV为中心的新一代环保车型产品线,并计划在2012年前对70%~90%的现有全球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同时,2012年前,在公司的全球整车销售量中,将全球平台车型所占比例提高至78%(2007年只有29%)。在今后5年内,将产品的更新周期提高20%。公司还积极扩大全球B/C级车在亚洲地区的生产规模。在2009年9月的法兰克福汽车展上,公司展示全新的C-Max,发布全球 C平台计划,旨在应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及整体驾驶体验。
在Infotainment(信息娱乐)领域,福特汽车公司联合微软公司开发。在2007年1月的北美汽车展上,双方联合推出新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SYNC智能信息系统(Synchronization,同步),从另外一条技术路线超越先行者——通用汽车公司的 Onstar,并已经发展成为行业主导。公司选择蓝牙技术以互联各种手持电子设备中的娱乐程序或系统,实现客户自有电子设备与汽车的无缝连接。SYNC系统是汽车业内唯一可以通过语音来操作智能手机软件的产品。在2010年全球最大消费类电子展——国际消费电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上,公司发布了 SYNC的升级产品——MyFord Touch。它率先在2011款“林肯MKX”上应用。SYNC使福特汽车公司的角色从汽车生产商转变为技术型的企业。
2008年4月,福特汽车公司推出其先进发动机——Ecoboost。它是在传统汽油发动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燃油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和双独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三大关键技术优势。这不仅保证了澎湃的动力输出,而且优化了燃油经济性高达20%,并降低了15%的二氧化碳排放。2008年年初,Ecoboos在“林肯 MKR”概念车上搭载亮相。EcoBoost技术首先被应用于美国本土的V6发动机。EcoBoost新动力技术能广泛应用于从小型车到重型卡车在内的多种车型上。
为重振“林肯”品牌,福特汽车公司自2011年6月起投资10亿美元更新产品,计划到2014年投放7款新车型;在2010年12月从通用汽车公司挖来凯迪拉克设计师 Max Walff为“林肯”品牌的设计总监;计划到2015年,“林肯”品牌的销量从2010年的8.6万辆增加至16.2万辆;强化经销商体制;竭力把“林肯”打造成世界级奢侈品牌。
福特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一直非常重视。但是,公司奉行实用主义的技术路线。新能源技术的适用性因市场而异,目前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全球的单一解决方案,所以公司的新能源战略是全面发展各种新能源技术,包括燃料电池、氢动力、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技术路线或方向。
为了抑制高风险的长期投资,福特汽车公司并没有针对存在多种解决方式的新一代环保/新能源技术进行大规模投资。从投资效率出发,公司与其他相关的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合作开发。
1992年,福特汽车公司就开始研发燃料电池汽车。1997年,公司推出使用 E85乙醇燃料的灵活燃料汽车(Flexible Fuel Vehicle, FFV)。1998年,公司开始与戴姆勒汽车公司缔结合作关系,共同出资成立开发燃料电池车用电动机驱动系统的 NuCell Sys GmbH(持股50%)及开发乘用车用燃料电池材料的 Automotive Fuel Cell Corp.(持股30%)。2009年,公司撤回对NuCell Sys的出资。自2008年起,公司与由福特汽车公司和戴姆勒汽车公司及加拿大Ballard Power Systems公司组成的合资企业Automotive Fuel Cell Corp.合作开发汽车用燃料电池。
2006年1月19日,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第八届“梦幻之旅”(The Woodward Dream Cruise)车展推出“福克斯”燃料电池车。因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开发成本太大,开发时间过长且实现商品化难以确保利润,2009年4月,公司宣布延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和商品化,优先开发电动汽车。2013年1月28日,公司与戴姆勒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燃料电池汽车。
1998年,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优异2010”概念车实验平台P2000型5座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2004年,与丰田汽车公司签署混合动力技术专利许可协议后,公司在美国量产第一款油电混合动力 SUV“翼虎”。2005年,推出“冀虎”的兄弟车型“Mercury Mariner”。作为完全混合动力车,它们不同于只在启动时使用电力的轻度混合动力车,它们可以在纯电动、纯汽油发动机动力或复合动力之间自动切换,达到真正节能,降低排放。在约48公里/小时车速下都可采用100%的电动力,并可利用刹车时释放的能量充电,使燃料经济性达到最大化,从而特别适合在交通拥挤、车辆需频繁起步和停止的城市内行驶。以此为基础,公司开发双模混合动力系统。
2007年3月20日,福特汽车公司推出全球首款采用氢燃料电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Edge HySeries。它结合了车载氢燃料电池发电机和锂离子蓄电池,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列混合传动系统。这种动力系统将传统燃料电池系统的尺寸、重量、成本和复杂性减少了50%以上。
2006年,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成立欧洲混合动力技术中心。这个中心负责为“沃尔沃”轿车研发混合动力系统,同时确保福特欧洲公司能够将核心的混合动力系统应用到现有车型中。公司在其西班牙瓦伦西亚工厂生产为欧洲市场推出的首批混合动力车。
2007年7月,福特汽车公司与美国第二大电力公司——爱迪生国际公司(Edison International)合作,共同探索普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lugin Hybrid Vehicle, PHEV),减少燃油气体排放以及提高电网成本效益的新方法。这是美国首例汽车行业与能源行业公司联手,共同检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未来成为完整的汽车、家庭、电网能源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发展前景的合作项目。
2009年,公司在美国市场投放“福特Fusion”和“水星Milan”两款混合动力版SUV。
2011年年初,福特汽车公司副总裁兼产品研发总监库扎克(Derrick Kuzak)表示,到2015年,公司计划将其全球汽车销量中的混合动力电动车、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等车型的比例提高到2%~5%;到2020年,这类环保节能车型的比例将提高到10%~25%。
2010年1月,福特汽车公司规划4.5亿美元为电动汽车及车用电池投产做准备。研发电池系统是其在21世纪的重要任务。2011年1月7日,公司在2011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发布了公司的首款电动乘用车——全新一代“福克斯”电动版车型。它采用纯电驱动,电机的最大功率达到136马力,对应25千瓦时的锂电池。在充满一次电之后运行里程将达到161公里,足够满足普通城市通勤的需求。11月3日,公司发布售价并在2012年年初在美国上市。
福特汽车公司在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方面,与丰田、Azure Dynamics、麦格纳等公司进行合作。自2004年起,丰田汽车公司为福特汽车公司提供 CUV用混合动力系统;自2010年起,福特汽车公司与 Azure Dynamics在商用 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领域合作;自2009年1月起,福特汽车公司与麦格纳公司在“福克斯”EV车型开展合作;Smith Eletric Vehicles为福特汽车公司提供商用厢式 EV技术;2011年8月22日,福特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宣布为轻型卡车和SUV联合开发全新的先进混合动力系统及部件。
2011年6月,福特汽车公司公布到2015年为止的中期经营计划,实现“盈利性增长”。到2015年,公司将实现全球销售规模800万辆,较2010年约增加5成,其中大部分增长预计来自由扩大在新兴国家的销售及不同车型低燃耗小型车的销售。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公司将继续其“一个福特”战略,主要措施为扩大采用全球平台车型的生产,同时积极投入低燃耗小型车,努力扩大在亚洲新兴国市场的销售。这次中期计划的公布,被视为公司从原先的经营重建时代迈向业务扩张时代的方向性转变。
2009年,福特汽车公司实现税前营业利润4.54亿美元(不计特殊项目),比上一年增加73亿美元。根据会计准则调整后,净利润为27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173亿美元。这归因于有利的定价、结构性成本下降、债务削减措施带来的净收益,以及福特信贷公司强劲的财务业绩。这标志着公司自2005年以来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在美国汽车三大公司中率先走出亏损泥潭。201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66亿美元;2011年,实现净利润202亿美元。2012年,公司全球销量566.8万辆,较2011年的569.5万辆微降0.5%。
二、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当时第一批“福特 T 型车”出口到中国。公司曾先后与辽宁松辽汽车、东风汽车、湘潭江南机器厂等企业有过合作意向,但因文化、理念差异和体制等多种原因都告夭折。
1978年11月,福特汽车公司设立“中国事务办公室”,以探求在中国成立一家生产重型载货车合资企业的可能性。1979年,公司向中国出售了750辆F系列卡车。这是自1949年以来美国汽车第一次销售到中国来。
1993年6月,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建立零售业务,初期授权首批5家经销商在中国销售福特汽车。1994年2月,中国业务部成立。6月,与上汽集团合资成立上海延锋汽车内饰件公司。1995年10月25日,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简称“福特中国”)成立。1996年,公司在北京成立一个技术培训中心,提供服务与技术培训、质量认证、一条技术和客户咨询热线、技术性翻译服务及训练材料,为福特汽车的经销商提供支持及帮助。
1995年,福特汽车公司通过B股方式进入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铃汽车”)。1997年,生产和销售商用车。2003年,通过合资公司——长安福特汽车公司(简称“长安福特”)生产销售乘用车。至此,公司在中国的布局逐步发展。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主要包括研发、采购、生产、汽车金融和销售服务。
为了今后在中国市场拓展便利,福特汽车公司在改革开放之后采取了四个比较重要的行动:其一,帮助一汽集团开发新款“红旗”轿车,由公司开发多种关键配置(包括发动机);其二,设立“福特汽车环保奖”;其三,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设立“福特汽车基金”,研究汽车产业及其相关问题;其四,设立福特基金会项目。这些举措都赢得了中国政府的赞许,它们不仅大大提升了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地位,也增加了公司与中国政府官员和产业界及学术界接触的机会。
1997年,在与通用汽车公司角逐上海项目失败后,福特汽车公司决心寻找各种机会与中国汽车业界合作,在中国市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2009年,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汽车销量达到创纪录的44万辆,同比增长44%。中国已经成为公司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2010年,公司销量再创新高,达到58.2万辆。2011年,销量为51.94万辆。2012年,销量为62.7万辆,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小幅上升至3.2%,但与其他汽车跨国公司相比较为逊色。
在2011年4月的上海汽车展上,福特汽车公司提出“1515计划”:到2015年,公司将有15款全新车型在中国上市。“新福克斯”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款车型,也是“一个福特”战略下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车。
2011年11月21日,福特汽车公司在广州汽车展上发布其动力总成战略,将在中国引进20款全新发动机和变速器,全线升级中国市场“福特”品牌乘用车汽车的动力总成系统,大幅度提升燃油经济性并降低尾气排放,从而更好地支持其“1515计划”的实施。
(一)合资合作
福特汽车公司在国内主要与江铃汽车公司和中国长安集团合作,生产商用车和轿车。
1.江铃汽车公司
1995年8月,福特汽车公司通过购买江铃汽车公司20%的B股与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当年,江铃汽车公司完成 B股增发后,福特汽车公司持有江铃汽车公司约29.96%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05年8月,公司增持股份,达30%比例。
1997年,福特汽车公司与江铃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生产出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产品——江铃“全顺”汽车(轻型客车)。这款汽车已经成长为国内轻型客车市场的主导车型。2000年,销量为5633辆,位居第四位。2004年,销量为2.2万辆,超过跃进汽车集团的“依维柯”,排名第二位。2012年,销量为5.5万辆,相当于第一名金杯汽车公司的58.8%。
2012年7月6日,太原长安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长安重汽”)以100%股权在重庆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8月8日,江铃汽车公司重组长安重汽公司签约。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太原重汽公司将成为江铃汽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它可能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
2013年6月20日,江铃汽车公司30万辆小蓝整车基地正式投产,全球第700万辆“全顺”车驶下生产线,成为该基地第一辆下线车。江铃小蓝20万台汽油发动机项目也于同日启动。
2.中国长安集团
福特汽车公司与世界其他汽车跨国公司一样,早已看好亚太地区的汽车市场,尤其是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它一直拥有一个“亚洲梦”,如何布阵中国是公司“亚洲梦”中的重头戏。中国加入 WTO之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汽车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已经不可逆转。
为发展乘用车,福特汽车公司与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安集团”)合作。2001年4月25日,福特汽车公司、福特中国公司和长安集团、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安汽车”)共同投资9800万美元成立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其中,外方两家公司分别持股25%,长安集团和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24%和26%,公司于当年4月27日注册成立。公司的合资期限是50年,主要生产乘用车,主要引进生产福特汽车公司旗下的品牌,主要包括“福特”、“马自达”及“沃尔沃”品牌。
通过与长安集团的合作,福特汽车公司获得了中国批准合资整车项目的许可;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优惠;获得重庆市当地政府的诸多政策支持(如财税和用地);可以优先占有西部广阔的市场;长安集团已有的基础和相应的技术集成也可免去合资企业不必要的投资。长安福特项目对于当时已经放弃收购大宇汽车公司,又想实现亚洲战略目标、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市场处于被动局面的福特汽车公司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福特汽车公司并不只是追求进入中国市场的早晚,不图早尝甜果,更着力于发展的稳健,以最终后来居上。当时,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尚未完全启动的巨大家用轿车市场,先行者未必能独占市场鳌头,后来者未尝没有更大的机会。
2003年10月,福特汽车公司和长安集团签署增加新产品和共同寻求汽车领域发展机会的谅解备忘录。主要内容包括双方共同出资10亿美元,将长安福特汽车公司的年产能增加到15万辆,并建立第二个轿车厂和一个发动机厂。当年,公司进行15万辆产能扩建。2005年10月21日,项目竣工投产。
2004年2月,长安福特汽车公司宣布第二个轿车厂选址南京。项目总投资38.4亿元,规划年产能16万辆(可扩充至40万辆)。2007年9月,长安福特汽车公司南京分公司正式投产,生产“马自达2”和“新嘉年华”。南京工厂建成后,公司可以利用长三角与西部的资源,并同时覆盖东部和西部两个大市场,初步实现其“东成西就,鼎定未来”的战略目标,长安汽车公司也可以异地扩张。
2006年4月,马自达汽车公司通过收购福特汽车公司在长安福特汽车公司的15%股份(约4亿元)进入合资企业。马自达汽车公司入股长安福特汽车公司是它在中国首次通过合资方式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合资企业同步更名为“长安福特汽车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2006年2月27日,“马自达3”在重庆工厂下线,3月25日正式上市,但是因为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而引发停产—复产事件。
2009年9月25日,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的重庆第二工厂奠基,设计年产能为35万辆,其中初期设计产能为15万辆。项目建成后,公司总产能将达到60万辆。工厂主要生产“福特”品牌乘用车。2012年2月24日,工厂投产,新一代“福克斯”下线。8月27日,重庆第三工厂奠基,规划产能35万辆。新工厂规划投产 SUV车型——“翼博”和“翼虎”。第三工厂建成投产后,重庆将成为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之外的最大生产基地。
2007年9月,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的南京工厂竣工投产。12月27日,首款车型“马自达2”(“劲翔”)上市。2009年3月6日,“新嘉年华”上市。2010年6月,“马自达3”移地生产。2011年9月16日,“新马自达3”(“星骋”)三厢版上市;11月21日,两厢版上市。2012年9月22日,“新马自达2”上市。
福特汽车公司在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的产品进行平台化生产。它的主要产品平台,第一工厂(重庆)为:C1平台(“新福克斯”、“马自达3”、“沃尔沃 S40”)、EUCD(Euro-C/D)平台(“S-Max”、“蒙迪欧”、“沃尔沃 S80”);第二工厂(南京)为:B3平台(“马自达2”、“新嘉年华”);第三工厂(重庆)为:C1平台(“新福克斯”、“马自达3”)。
福特汽车公司和马自达汽车公司与长安汽车公司合作,成立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2005年9月27日成立,具有年产发动机35万台的生产能力。公司注册资本13920万美元,其中长安汽车公司占50%的股份,福特汽车公司和马自达汽车公司分别占25%的股份。2007年4月26日,公司投入批量生产。
2010年,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公司增资至17270万美元。2012年11月21日,公司再次增资3725.7万美元。公司主要生产三个系列:BZ、NewI4和 Sigma。此次增资后,将增加一款马自达创驰蓝天技术的 Skyactiv-G系列四缸汽油发动机,产品有1.5L、2.0L及2.5L三个排量。
2010年9月25日,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重庆新发动机工厂项目签约。总投资5亿美元(约合34亿元人民币)的新基地落户两江新区。2011年6月16日,项目开工建设,规划年产40万台发动机,这使公司的发动机年总产量从35万台提升至75万台。2013年6月19日建成投产。5月19日,公司变速器工厂项目签约。9月24日,在重庆开工建设。工厂主要生产6速自动变速器,初期设计年产能40万台,其产品将主要配套重庆生产基地。
2012年4月19日,长安福特马自达浙江(杭州)项目签约。公司将在杭州大江东前进工业园区投资75亿元建设一个全新的整车生产基地。到2015年,一期年产能将达25万辆中高档轿车。8月29日,项目开工建设,2015年投产。
2012年11月,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按照50∶50对等股比,分别成立长安福特汽车公司和长安马自达汽车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的分拆有助于福特汽车公司“一个福特”战略的实施。
福特汽车公司为了在中国战略整体布局,促使江铃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公司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江铃汽车公司;另一方面可以腾出一个国内合资的名额。长安汽车公司与江铃汽车集团基于与福特汽车公司合作的共同背景,缔结“长安/江铃/福特战略联盟共同体”。福特汽车公司对长安福特和江铃汽车公司进行明确的分工:前者主攻乘用车,后者定位于商用车。
2004年10月,长安汽车公司与江铃汽车集团公司(简称“江铃汽车”)各出资5000万元,共同出资组建江西江铃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江铃控股”)。12月6日,长安汽车公司以4.5亿元对江铃控股增资,江铃汽车集团以其持有的江铃汽车公司的国有法人股35417.6万股(占其总股本的41.03%)及其部分负债对江铃控股进行增资。长安汽车公司对江铃控股具有控制权。11月1日,公司注册成立。2006年8月1日,公司更名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1月3日,江铃控股注册资本由原来的10亿元增至20亿元,用以发展乘用车。
(二)独立发展
2006年11月,福特中国公司宣布在中国设立福特汽车研发及工程中心。初期主要为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和海外整车引进与本土改造提供技术支持,长期目标是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六大全球产品和技术开发的发源地之一,为公司在全球的品牌和产品提供技术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福特汽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战略演进。2007年3月14日,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简称“福特南京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公司投资总额2750万美元,注册资本1100万美元。福特南京研发中心同时作为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的采购中心。它为公司遍布全球的生产制造企业的零部件供应提供支持和服务。它还设有福特汽车公司在亚太区和非洲区的制造工程部门,管理该地区的整车和发动机制造的项目实施。
2009年2月4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将其亚太区及非洲区总部以及相关支持部门从泰国的曼谷迁至中国的上海。“迁都”中国从而设立区域总部,意味着福特中国公司将可以更便捷地从集团总部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与支持,具有重大象征意义;这也将有助于公司更多地了解中国汽车市场信息,将有利于公司加快其在中国市场的决策速度,解决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公司梳理旗下沃尔沃和马自达的中国业务,整合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投资资源,共同推进“大福特”在中国的发展。
从2002年起,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开始推行 Quality Care服务体系。该项目包含三个组成部分:12步关键流程、5S现场管理、经销商客户关系中心DCRC(Dealer's Customer Relationship Centre)。它是公司全球高标准服务体系Ford Service的核心之一,形成于1987年,其诞生的初衷是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
2005年,美国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全资设立的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获准在中国境内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它提供汽车金融服务,开展经销商存货融资业务,满足经销商在中国销售福特品牌汽车的需求,同时在部分市场试行消费者分期付款融资业务,支持福特汽车产品在中国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