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简史
一汽集团的企业结构已经由单一工厂转变为拥有30多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产品结构已从单一的中型载货车扩展到轿车、轻微型车、客车多品种、宽系列的产品格局;逐步建立了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生产基地,形成了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开放式发展格局;拥有“解放”、“红旗”、“奔腾”、“夏利”等自主品牌和“大众”、“奥迪”、“丰田”、“马自达”等合资合作品牌。
作为发展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中央汽车企业,一汽集团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厂,开发自主品牌载货车(“解放”)和轿车(“红旗”);在改革开放之后,与大众汽车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在加入 WTO之后,通过与天汽集团的合作,与丰田汽车公司合资。与此同时,通过技术许可和引进,提高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一汽集团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工厂创建时期
1953—1956年是工厂创建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当时,苏联的工业经济相对发达,并且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年底,中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商定由苏联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第一批50项,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1950年3月,中央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作为主管中国汽车工业建设和生产的行业管理部门。
“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项目被列入195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一五”(1953—1957年)计划,成为当时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苏联政府援助和专家指导之下,中国政府集全国之力建设一汽。1953年7月15日,一汽在吉林省长春市西南郊的孟家屯
在政治局讨论时,领导们认为提前一年尽管非常困难,但可以动员全国力量。一汽提前一年建成,对中国经济建设将会有很大好处,对全国人民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1953年6月9日,毛泽东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指出“中央认为有必要通报全国,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完成”,并提出许多的具体保障措施。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企业建设发出文件。指示下达之后,各政府部委、大区、省市很快掀起支援一汽建设热潮。(中国汽车工业史(1901—199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破土动工。项目总投资3.59亿元,建成年产3万辆能力(两班制)4吨载货车。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车(属中型载货车)下线,实现了“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和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目标,开创了我国自己生产汽车的历史。10月14日,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10月15日,举行开工典礼,正式全面投产。同年,建成CA10汽油发动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生产车用发动机的历史。
一汽的建设和生产实践具有深远意义:第一,中国人学会了制造汽车,建设和管理复杂的具有多种生产门类的汽车工厂;第二,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第三,带动和促进了汽车相关工业的发展。一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解决苏联军队的装备问题,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战争物资,包括大量的汽车,其中就包括美国万国卡车公司生产的“万国”牌载货车。这种载货车是美国以及盟军的主战装备,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能。1943年,斯大林汽车厂以“万国”载货车为原型,改造为“吉斯150”。(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二、成长发展时期
1956—1978年是企业的成长发展时期。这一期间,由于“大跃进”(1958—1960年)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影响,企业生产运营处于长期的非正常状态。
1958年5月试制“东风”(71型)轿车成功。当时需要尽快解决中央领导乘坐国产汽车问题,须集中力量研制高级轿车,于是停止“东风”汽车的开发。7月,参照“克莱斯勒 C69”,试制成功高级轿车“红旗”(CA72),并在当年建设专门工厂进行生产。1958年9月,利用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的“吉斯”2.5吨越野车(“吉斯157”)技术成功开发试制三轴CA30越野车。1964年2月投入批量生产,并改称 CA30A。CA30A的总成中95%以上的零部件可以利用CA10的生产能力。这表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初步具备了汽车的改进和开发能力。
1962年,国家计委核准年产CA30A型越野车3000辆建设项目任务书。1963年3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扩大初步设计。1965年,越野车车间正式投入生产。1966年,年产4104辆。在二汽2.5吨越野车建成投产之前,一直是我国军用越野车生产的主力。
1962—1964年,按照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工业七十条》的精神,贯彻“两参一改三结合”,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使生产秩序和经营管理又恢复了正常水平。
根据当时中央办托拉斯的精神,1964年9月,一汽被归入当时所组建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长春汽车分公司(以东北三省的汽车相关零部件企业为主)。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具有独立的经营职能,兼有行业归口管理职能。在公司范围内实现资金、人员、设备、原料和配套件等集中调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试办托拉斯的工作就此中断,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解体。权被剥夺。1965年5月11日起,对外不再使用“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名。
1962年开始研制CA140型5吨载货汽车。1964年12月5日,第一辆 CA140汽车诞生,它是“解放”牌载货汽车的改型车,载重量增至5吨。1967年在 CA30A型的基础上开发3吨CA30B型和CA30C型越野车。1970年,一汽扩建轿车分厂。到1972年逐步形成轿车生产的基本能力,并向批量生产过渡。1970年,越野车产量翻番,达到6040辆。
在此期间,一汽还进行了多项援外工厂项目建设。主要包括1961—1965年的古巴汽车配件企业项目、1962年的朝鲜顺川轮胎厂气门嘴分厂、1973年的阿尔巴尼亚恩维尔机械厂扩建工程、1973年的罗马尼亚汽车模具厂项目。
这个阶段,一汽通过内部零部件生产向厂外扩散迁建和厂各车间技术改造,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生产能力。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班产250辆”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填平补齐,挖潜改造,达到6万辆的规划方案。直到1971年才完成工程建设,由此实现产量翻番,一厂变两厂。
三、换型调整时期
换型调整时期(1979—1988年)又被称为“第二次创业时期”。一汽主动进行以轻型载货车和轿车为主要内容的创业,以打破“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的生产格局。
一汽“解放”的换型改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年底到1983年9月,完成新产品开发(设计、试制、实验和定型);第二阶段,从1983年9月到1986年7月15日,实现新车型全面转产,包括工艺装备设计、发动机换型改造、整车换型改造。198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了换型改造方案。这次换型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产品方面,新型5吨载货车(CA141)克服“老解放”的若干缺点,保留坚固、耐用、可靠、好修等优点,不论在经济性、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都比老车型有很大提高;二是工厂改造方面,采用一些先进的工艺设备,改造更新一些老的工艺和设备,并有重点地引进一些成熟可靠和适用的国外先进技术。
这次换型的目标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的管理方式,达到“三上一提高”(上质量、上水平、上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采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与工艺,提高汽车性能,降低油耗,节约材料,实现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换型改造充分利用现有厂房和设备,严格控制新增生产面积。
1982年12月20日,成立“解放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它以一汽为核心,以“解放”牌系列产品为龙头。首批参加联营的单位主要有青岛汽车制造厂、四平客车厂、四平汽车改装厂、沈阳汽车制造厂、沈阳轿车制造厂、山东汽车改装厂、青海汽车制造厂、重庆汽车制造厂、凌源汽车制造厂等11家企业。以后,每年都有一批企业加入联营公司。到20世纪80年代末,成员企业已有101家。成员企业主要分布于全国22个省市区,形成一个以“解放”汽车为对象,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大型经济联合体。在组建联营公司过程中,吸取20世纪60年代办托拉斯的经验教训,不强调用行政手段改变隶属关系的做法,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在当时概括为五句话:“一个目的、二项原则、三个不变、四个统一、五种类型”。
为了建设轻型车、轿车生产能力,从1985年起,联营公司采取参股、控股、企业兼并等多种方式推进资产联合。1986年10月,联营公司更名为“解放汽车工业企业联营公司”。1984年起,先后成立了财务公司、进出口公司和汽车贸易公司,使联营公司初步具备了规范化企业集团的基本条件。
1986年11月28日,国家计委批准解放汽车工业企业联营公司从1987年起在国家计划单独立户,其中包括吉林汽车工业公司、长春东风汽车制造厂、长春发动机厂、长春齿轮厂、青岛汽车制造厂、无锡汽车制造厂、大连柴油机厂、哈尔滨齿轮厂等12个单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联营公司(吉林轻型车厂和长春轻型车厂)的能力,重点发展轻型载货车。同时,以轻型载货车的名义建设轿车生产基地。从中高级起步,向下发展,轻轿结合,分期实施。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1983年4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198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些政策开启了国营工业企业的改革。
198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北戴河会议同意一汽开展竞争,搞活企业的设想和进一步扩大自主权的要求。当年12月,国家计委批准了一汽在“七五”期间形成20万辆汽车年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总体方案。当年12月26日,经外经贸部批准,具有外贸自主权的“解放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成立。财政部发文批准一汽实行利润递增包干继续延长至“七五”计划期间。
1985年7月22日,国务院批准一汽扩建改造项目建议书。1986年9月1日,开工建设第二厂区。一期工程包括第二铸造厂、车身装备厂和车架厂。后续还建设了第二发动机厂、第二轿车厂等一批新型工厂。一汽—大众汽车公司也建设在第二厂区东部。
四、结构调整时期
结构调整时期(1988—2001年)又被称为以发展轿车、轻型车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创业时期”。时任一汽领导人耿昭杰提出,一汽的第三次创业,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产品实现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长平头、汽柴油并举,中、重与轻轿并举),二是市场实现由国内单一市场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转变,三是资本实现由单一的资本—工厂体制向多元化资本—集团体制转变。
通过建设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一汽轿车”)、一汽—大众汽车公司两个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以及兼并、重组、改造轻型车生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以轻型载货车和轿车为主的中、重、轻、轿并举的局面。
1991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体改委和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决定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一汽位列首批57家试点单位名单榜首。1992年7月15日成立“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国务院授权一汽统一经营一汽集团本部的全部国有资产和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国有资产的权力,并明确一汽集团与各成员企业可以通过规范的资产联络纽带,建立包括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母子公司关系,形成大型控股公司控制下的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当时有直属工厂38个、直属子公司3个、科研院校3个、集团紧密层企业8个、半紧密松散型企业135个,基本实现由传统的工厂向集团公司体制的转变,以及由单一的国有资产向多元化资产结构的转变。
1997年4月29日,国务院下发《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要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集团试点工作。一汽集团据此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职权。为了在企业集团试点和应对中国即将加入 WTO的挑战,一汽集团对原本部的各专业厂和管理机构,按照“精干主体、剥离辅助”精神,进行大规模的公司化体制改组,改造“大而全”的旧体制,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改组后,一汽集团下设22个管理部、8个直属专业厂、5个分公司、30个全资子公司、10个控股子公司、36个参股公司、244个关联公司。
1999年2月28日,时任常务副总经理竺延风接任公司总经理。上任当年,他为一汽集团确定的发展路径是,与世界接轨,精干主体的造车模式,逐步剥离零部件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发、营销和采购网络以及整车制造上。
五、建设“三化”时期
2001年12月,一汽集团提出“十五”规划期间实现汽车产销量、销售收入、利润、员工收入“四个翻一番”的目标。自此至2008年是建设“三化”时期。2002年,一汽集团扩展“四个翻一番”目标,确立在五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实现“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的“三化”目标。
2001、2002年,一汽集团产量率先在国内突破40万、50万辆大关,2003年突破90万辆, 2004年接近100万辆,2005年达到100万辆,2006年117万辆,2007年达到146万辆, 2008年产量超过150万辆。
2007年7月15日,一汽集团发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确定了2008—2020年在产品技术、开发技术、制造技术的三大技术领域,有关整车平台、发动机、数字化技术等的21个技术专题和229项重点技术。总体目标是用“十一五”和“十二五”10年的时间,通过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全面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完整体系支撑的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三化”目标实现,争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为跻身世界汽车企业十强奠定坚实基础。
六、自主发展时期
从2008年开始的自主发展时期,又被称为“第四次创业时期”。2007年12月,徐建一接替竺延风,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秉承“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思路,强调“自主百万化”,规划“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集团“十一五”发展方针是: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实施“1233”战略。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整车总销量超过200万辆,其中自主产品销量超过100万辆,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力争进入全球前10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产品与技术创新战略、整车发展战略、零部件及辅助体系战略、海外事业战略及体系能力建设战略五大发展战略。
一汽集团的产品规划:一是载货车系列,从中型到重型区域;二是轻型车系列;三是微型车系列,以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吉林”)的“佳宝”和“森雅”为发展平台;四是乘用车系列,覆盖从A0级到D级细分市场。
2009年在国家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支持之下,微车成为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为了抢占市场,一汽集团开始重视微型车的发展。在微型车市场迅速增长的背景之下,一汽吉林汽车公司被当作微型车基地,进行重点发展。2009年9月,集团专门为一汽吉林汽车公司编制微车规划和发展战略。按照规划,2012年,公司将达到产销20万~30万辆的规模,进入全国微车三强,产销量占集团的1/10~1/8,占自主品牌的1/5~1/4。到2012年,微车将占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的25%,支持集团发展自主品牌的目标。2010年6月13日,公司新工厂启动奠基仪式,建设40万辆规模新工厂。2006年,“佳宝”销量为4.5万辆,2010年为7万辆,2011年,6.2万辆。其细分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4.9%,下降至2011年的2.7%。应该说,并没有实现其预期目标。
2009年10月20日10时45分,2009年的第1000万辆汽车在一汽集团下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汽车年产破千万辆的国家,进入千万辆汽车大国行列。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辉煌时刻。自此,中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年产销量超千万辆的国家,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建构汽车产销量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2010年4月23日,在北京国际汽车展上,一汽集团发布以“品质、技术、创新”为品牌内涵的全新品牌战略,开始以“做强做大”自主事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创业。做强做大自主品牌产品是集团“十二五”战略规划的核心思想。战略规划内容涉及产品规划、技术规划以及投资规划多项内容。“十二五”期间,一汽集团旗下的商用车、轻型车、微型车、轿车、客车五大车型产品将全面启动,每款车型都将有明确的产品系列和年产销目标。2015年规划的产能目标为5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突破20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6000亿元,市场份额达到20%。同时,正式发布了TQC全品质关爱服务品牌。“TQC全品质关爱”服务品牌是一汽集团针对汽车后市场的挑战和消费者汽车服务需求的增长所提出的一个前瞻性解决方案,是其提升品牌影响力,做强做优自主品牌,强化“中国一汽”品牌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
在自主发展目标上,一汽集团结合自身所处的历史地位、所承担的企业责任、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现状,确定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自主战线经营面貌明显改观,使自主产品竞争力明显改观”的“三年两改观”近期目标;确定了实现以做强做大中国一汽自主事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创业”中期目标;确立了“坚持用户第一,尊重员工价值,保障股东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一汽、实力一汽、和谐一汽’”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