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士的八卦仙衣
我国一种自创宗教,是为道教,创生甚晚,完全是承佛教输入中国而应生于世,一切宗教义理仪节,经典道术,神祇称号,无不彼此对应,却名谓服饰各有分别,不相混淆。在此不须涉谈宗教,只不过随便举示世人最习见道士在祭祀作法典礼中所穿着之八卦仙衣,自是世人共知之穿着。其庄肃法衣,全显在背后。八卦只绣四卦,左上肩为巽卦,右上肩为坤卦,左下角为艮卦,右下角为乾卦。背部中央绣出北斗七星图。宽袍博带,十分庄严肃穆,世人共见不须描述。
四十年前,我在夏威夷,罗锦棠教授曾告诉我,有美国洋人教授向他讲,要知道中国之道教与道家之不同,就像狗与热狗之区别。洋人虽表达幽默,其实无知。我也只能在此表示:道教继承道家,关系密切。不但如此,抑且道教自始至终充分继承中国文化,不仅是思想信仰,而且知识、学问、科学、技术、医药、生化无不继承古代而有所传授继承。在此看到八卦仙衣,说来平常,其实代表天地合一象征,可以向上追溯到汉代。
道士仙衣背后所绣之图,☴(巽)、☷(坤)、☶(艮)、☰(乾),是地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此四角即是古人所定四维之所在,亦即是地维。用此象征大地。背后中间绣出北斗七星,乃是象征上天。二者合见于一袍,乃是相仿汉代人习用之“太一九宫占栻盘”。大陆考古器物复原专家王振铎,在其所著之《科技考古论丛》中引举日本占领朝鲜期间,东京帝国大学发掘东汉明帝时乐浪郡五官掾王盱葬墓,出土文物有九宫占栻盘一个,王振铎描摹图,兹附列于下,以供比观:
汉式占天地盘复原图
参看上举附图,王振铎先生加以详备解说,于此栻盘之形制、部位、八干十二支,又加上四维之☰、☷、☶、☴位置,北斗七星位置颜色,十分清楚。引据如下:
乐浪王盱墓所出式占天地盘,原器残破失形,见原书图版一一二,田泽氏就原器复原制图。盘制由天地两盘合成。原器以木为质,外以黑、朱、黄三色漆绘成。天盘径三寸(13.5厘米),厚约五公厘,盘面朱圈计六,自内心计:第一圈,绘北斗星宿,第二圈书十二月之神,与《唐六典》合,第三圈空白,第四圈书八干十二支,四维配己己戊戊,其二十四位排列,以子午酉卯四正向分之,第五、六圈对己己戊戊为四黑线,每圈各四条。斗星为朱色,每星以黑圈括之,字为黑漆书。盘圆心有小孔,为立钉于地盘心,用为枢纽者。斗星之衡星位天盘中心之枢纽处,故斗杓之形,与汉人通常所绘者稍异。
地盘长宽四寸五分(20.5厘米),厚约五公厘,列方格四重。方盘四维对角格内书四卦,东南维为巽卦,东北维为艮卦,西北维为乾卦,西南维为坤卦,四向格内首书四卦,午向为离卦,子向为坎卦,卯向为震卦,酉向为兑卦。次列四星座,子为虚座,午为星座,卯为房座,酉为昴座。四重方格,自外重第一格记之,方圈格罗列二十八宿。
如上所见,可证道教自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道教创生前包括道家各派道术,以至先秦西汉流布道引、吐纳、服饵、辟谷、压胜、驱魔、炼丹、画符、房中、神仙俱为后世道教一概吸纳,构成中国文化潜流宝藏。原来四维也成为一项特色。
实际汉代人广用栻盘占吉凶。其式决不止见于东汉。王振铎书中另举数种出土汉墓栻盘,同墓中器物有王莽居摄年号,已至西汉末年。大陆1977年发掘安徽阜阳地方西汉汝阴侯夏侯灶之墓,墓中出土器物有六壬栻盘、太一九宫占盘,亦有天盘地盘合一之二十八宿图盘。夏侯灶乃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史记》载有其名。考古家推断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而此一圆盘当年代更早。上盘中心绘有北斗七星,而以其第五星玉衡打洞穿通,可连接下盘。上盘圆周刻有365个刻度,下盘则刻有二十八宿名目。亦当为古人所使用之占盘。从两汉出土栻盘、占盘来看莫不以北斗七星用作管毂枢纽。正见中国古人早已藉北斗作为天上永恒定准之指针。北斗七星形状,可略绘之如下:
北斗七星被看作分两部分,前面四星命之为斗魁,其星自左上下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后面三星命之为斗杓,其星名自左依次为玉衡、开阳、摇光。不过在天文学家言,七星之后尾尚有接续二星,依次名为招摇、天锋,于《史记》天官书有记载。但汉初人在公元前2世纪前均将摇光当作招摇星。
四维与北斗七星在文献上同时出现亦可举示证据,可见《淮南子》天文训: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此段载述易晓,出现一个帝字,是上帝,上帝能把地维伸张起来,又能运转北斗七星,要它照着十二辰顺序(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年运转周天一遭,真可谓是神通广大。此在古人完全相信,当真看待。今天的道士岂可不会把天盘地盘一起披在身上,亦将可知神通不小。
中国古人特别是两汉史家司马迁、班固,又曾视北斗星像一部车子,斗魁四星像车座,斗杓三星像车辕。故《史记》天官书记载有云: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班固《汉书》天文志,亦有斗为帝车之说,不具引举。太史公文中所谓:“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之语,正可说明古人对于北斗七星之利用。其利用之早,上可推至夏代。至少自西周已见有斗指之记载,是以斗柄所指,建月纪,定时序。兹举《逸周书》之周月解为证:
《逸周书》,周月解:惟一月既南至,昏,昴毕见,日短极,基践长。微阳动于黄泉,阴惨于万物。
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
上举文字,注意一点是周历和夏历不同,周历在此是指岁首正月,却是在夏历十一月。但凡古书中之所谓建,俱是指向之意,引文中“是月斗柄建子”明确可知是周朝历法。斗柄即是斗杓,正是以斗杓头端之招摇星(即向来之摇光星)直指正北。看来自西周已是斗杓指向以定日纪。此即古人北斗七星来建四时、定诸纪之实录。其重要性可知。
管子引喻四维,可信地维观念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并非抽象语词,见及八卦方位之乾、坤、艮、巽方位,乃指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方向,以为四维之定点。后来至西汉公元前2世纪,在《淮南子》书又出现四维各具之定名。世人少有知者,愿举示其说以明之。
四仲、四钩、二绳
《淮南子》天文训: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羊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此处子、午、卯、酉即是古人所称之四仲。
四仲所质为:二至二分,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四维所质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即上引文中之四钩。
讨论至此,方足可以说明道士八卦仙衣,看似普通平常,其中实则含有中国古老文化渊源,自不免在此略加扼要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