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西南北
像东西南北之类语词,自应是日常习见,人人熟知之普通常识,似乎不值得拿出来讨论。其实此词虽极浅显,而在中国自古以来,仅此四字,却在排列上有不同变化。追考起来,竟是各有生成背景,并亦本之于郑重需要,当再加以分别解析。
甲、东南西北
从古代文献所见,东南西北四字排序是最古老,亦持续长久,从《尚书》尧典所见,即是循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向,依序记述大事。惟后世学者论证,相信《尧典》非尧时所记,定为后世史官追述。金景芳定为春秋之初,屈万里定为春秋之末。恐是偏于保守估计,难作定准。然仍可在文献上证明东南西北之字序,在中国古代出现最早。放正史籍,由甲骨文字记载,可上推至殷商时代。在此可据胡厚宣论著,查到东南西北之甲骨卜辞。
甲骨文字名家胡厚宣引《殷契粹编》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
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
又引《殷墟书契前编》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此项文献,远比西周尚早,应持为可靠证据。
推考古人循东南西北字序而记四方方向,自必与日出东方一路运行以入西方,由实际观察而存于记忆有关。并秉此四方向字序,而安排各样行事活动。
乙、西东南北
古代西东南北词序,向来少见,流传不广,而自西周中之《诗·大雅》,以至战国初之《孟子》,俱尚能见之。其诗原出《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章,“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蒸哉!”
时至战国前期,又有孟子引证言宣,见《孟子·公孙丑》章:“《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由于宗周建于镐京,在文王之世,已有西伯之称,自周人诵诗,言文王仁政,当必始于西方,逐渐而广被于四方。因而乃形成西东南北之字序。此亦古今中外通例。
丙、东北西南
东北西南方向字序,亦为中国古老用法,并亦是中国特有之编组排序,是用于辨识天上二十八宿星象各恒星位置。古人为了掌握太阳运行路线叫做日躔,就要在赤道附近拿一些恒星作为看太阳行止停宿,故自先古时代逐渐定出此类恒星二十八星宿。在文献上《尚书·尧典》已记载有鸟星(即七星)、火星(即房星,并非行星之火星)、虚星、昴星等四个星座,应该为中国上古最早引重之恒星。若果是在尧之时代,应当在公元前2200年。《尧典》自是古代史官追记,近世学者不认为有如此之早。但当代学者陈邦怀就商代铜器上金文找出二十八宿中有十二个星名,即:角、亢、房、心、尾、婺女、奎、胃、昴、觜觽、东井、轸,共十二宿。可以判定殷商所定当不止此数。其为时当在公元前12世纪以前。
文献上的证据,在古书《周礼》中,有两次写到二十八星。但经今人洪诚、朱谦之、金景芳等人考证,推断为西周晚期之作。算来当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但最可靠地下实物,就是1978年湖北随县所发掘曾侯乙墓中一个漆箱盖上所题之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学者考证断定曾侯乙埋葬年份是公元前433年,而漆箱造作年代更在其前。至于二十八宿全名之确定,更当上推至公元前5世纪以前。决非短期造生,更不会短时而能达至于漆箱涂饰之日常生活点缀。故可信西周《周礼》之所记。
我人在此保守推算,中国之二十八宿星距之产生自早在上古,其二十八宿序列排定,最晚亦当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古人二十八宿排定列序如下:
一、角、亢、氐、房、心、尾、箕。为东方七宿。
二、斗、牵牛、婺女、虚、危、营室、东壁。为北方七宿。
三、奎、娄、胃、昴、毕、觜觹、参。为西方七宿。
四、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为南方七宿。
如此排次,即是东北西南字序。后世科学家很易发现,此一排法,乃是违背春、夏、秋、冬之时序。但古人在实际需要而言,原来只为要看一年之间太阳一路所屡至之各个恒星,即是所止之处,以恒星表示,实正是依此前后次序。其一路止于何星,在《吕氏春秋》十二纪,每月俱先记载。当在公元前3世纪,已是成为定型。自可见东、北、西、南四方向字序,早进行于战国末以至西汉时代。
丁、子午卯酉(北南东西)
抗战以前,尚有人知道子午卯酉不是讲时间而是讲方向,此亦一种普通常识,自清末以来,北方京韵大鼓书,曾一会点唱一个段子叫“子午卯酉”,可知此乃普通常识。到抗战以后不但无人能唱,而且已不知子午卯酉是何所指。原来本意指北南东西,亦即游走天下,五方哈希之意。
验看罗经所谓二十四方向。子在正北,午在正南,南北画一直线,称之为子午线,已是千余年地学名词。卯在正东,酉在正西,二者连成一线,是卯酉线,虽是明确东西线,实未形成地理学上常用名词,远不及子午线保持地学名词流传之远。不过子午卯酉之合称,并非来自罗盘,因为北宋以后方始有水罗盘,明代方有旱罗盘,而子午卯酉合并联称则早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之《淮南子》,上面举“子午卯酉为二绳”,即出于《淮南子》。在此之前天上已分二十四方向,二十四方向各有值名。十二支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干之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再加前述之四个地维,即是四维,共构成周天二十四方向。当早于创生罗盘有一千年。
上文早已提示,在古代天文历法领域,子午卯酉实最重要,子向即是冬至,午向即是夏至,卯向即是春分,酉向即是秋分,俱对太阳运行而言。古人将此四向称为四仲。在历法上,子是仲冬(夏历十一月),午是仲夏(夏历五月),卯是仲春(夏历二月),酉是仲秋(夏历八月)。古人观天象,有把握测定四仲。而测定四仲之四个月之后,而四孟、四季各月即可据以推算出来。此即子午卯酉之所以具有关键地位之故。至于到北宋创生罗盘(称为罗经)之后,天上二十四向,即亦同时代表地面之二十四方向。下面附举罗盘二十四向图,以供参考。
罗盘图
戊、东西南北
中国远古至少早在殷商之世,已熟知东南西北四方分野自无疑义。而上古人士正确辨识方位,实依据一定科学方法。早在发现磁石指南之前,已经可以简易而迅速测定东西与南北方向。即是使用圭臬测景之法。
《墨经》上曰:“日中,正南也。”同书又云:“直,参也。”此两条《墨经》文字,下无解说,简略实甚。民国学者张其锽注云:“此当言立表测日正晷之理,惜说已佚。”然可知其以景定正南方向之意。又有范耕研解说其词旨云:“此言测量立表窥影之术,故先举日中正南之方向以为准,次举立表参直以为法。”其所解说更为明白。
古代表与臬意义相同,本是直立之木标。当日中正午之时,测其射照之景,定正南方向。而《墨经》上所谓“直,参也”,即是测景值之方法。其法可对照《周礼·考工记》即能明白。
《周礼·考工记》云:“水地以县。置槷以县,(杜子春云:槷,当为弋,读为杙。)眡(古视字)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同书注家郑玄解说云:“槷,古文臬假借字。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以县正之。视之以其景,将以正四方也。”今人方孝博依其制制图以标示之,先定东西,后定南北,十分正确。如下图所见:综考上述中国古代所沿习之四方方向之字序,粗定可见者五种不同编排,俱有古老背景。惟一般常识,至今惟有东西南北为最多见,其最早渊源,至少亦须从《考工记》算起,其成书亦可上推至公元前8世纪。正见出一种普通常识之形成,有其古老背景。现可引举当代科技考古专家王振铎之见解,以藉为本节结论。
我国古代四向(东西南北)之发生,可能其起源非同时。太阳于人之关系深矣,东西二向可能发生为早。汉许慎解“东”、“西”即云:日在木中为东,鸟栖巢曰西。南、北之观念,或由寒暑冬夏阴阳向背而发。此四向之辏成,为观念之归纳也。四向观念因东周以来八卦之说,增多四维,演为八方。秦汉以八干十二支附益之,定向为二十四。
凡此所论,实即常识中东西南北四方之生成来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