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1]
《诗经·王风》
时至汉代,儒家学者将“诗三百”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并列入“五经”。
一般认为,《诗经》中的作品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有十五“国风”共160篇,如《周南》、《召南》、《王风》、《邶风》、《卫风》、《郑风》、《豳风》等。“王风”是东周王室所在地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的歌谣。“周南”、“召南”是地名,其余大多是各诸侯国名。“风”多为采风所得,保存了各地方的乡土乐歌,是《诗经》中内容最为丰富的部分,其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生活可谓广泛而深刻;“雅”是正声雅乐,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有105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诗经》,尤其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因其关注现实,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2]。曷至哉[3]?鸡栖于埘[4],日之夕矣[5],羊牛下来[6]。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7]!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8]。曷其有佸[9]?鸡栖于桀[10],日之夕矣,羊牛下括[11]。君子于役,苟无饥渴[12]?
(《毛诗正义》,影印《十三经注疏》本,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
【注释】
[1]本篇选自《诗经·王风》。这是一首以思妇口吻写成的诗。女主人公因看到黄昏时分鸡进笼、牛羊归圈而想到自己在外服役的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顿生无尽思念。
[2]君子:这里是对丈夫的尊称。于役:到外面服役。于,往。期:指服役的期限。
[3]曷(hé):通“何”,何时。
[4]埘:指开凿在墙上的鸡窝。
[5]日之夕矣:天色已至黄昏。
[6]羊牛下来:牛羊正从放牧之地归来。下来,当指从山坡上回来。
[7]如之何:怎么能。
[8]不日不月:无日无月,极言时间之久。
[9]佸(huó):相聚。
[10]桀(jié):鸡栖息的木桩。
[11]括:来到。
[12]苟:或许。
【评析】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这是一首以思妇口吻写的诗。丈夫在外服役,归期遥遥。夕阳西下,妻子触景生情,无助而又无奈地思念服役不归的丈夫。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重役之下百姓的痛苦,曲折地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在写法上最为突出的是“赋”与“兴”手法的运用。所谓“赋”就是铺陈直叙,是诗人将思想感情,或者能够表达其思想感情的景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兴”,就是诗人触景生情,借助眼前所见引发所思所感。夕阳西下,鸡、牛、羊都已回窝归圈,“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是直接写景,是“赋”的运用,这几句所描绘的黄昏时分乡间生活场景,更烘托了浓浓的思念氛围。在家中“成员”一个个按时回家的时候,女主人公又怎么可能不牵挂那个“于役”在外不能归家的“君子”呢?这里正是“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全诗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倚门望归的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她希望“于役”无期的丈夫早日归来的心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种思念是那样无助与无奈,毕竟,“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于是无法释怀的思念进而又变成了无尽的牵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那个“于役”的“君子”有没有忍受饥渴?这种深挚的情感怎能不令我们为之动容!
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开创性的地位和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从此诗开始,便逐渐形成了“日夕闺思”的背景和主题。“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许瑶光《雪门诗草》卷一《再读 <诗经>四十二首》)毫无疑问,《君子于役》以其内容的深刻性和主题的开创性,以及赋、兴手法的成功运用,给后代文人和读者提供了典范。
【练习】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乡村生活画卷?这对表现诗的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2.在学过的历代诗作中,能否再举出一些以“日夕闺思”为主题背景的诗歌?
(孙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