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石的重要性
小时候,祖父经常训练我怎么使用庙里的础石,法隆寺的大柱子都是立在这种石头上的,因为它是一座宫殿的基础,所以叫“础石”。小时候我经常跟在木匠后边看他们干活,祖父喊我,跑过去一看,那里放着好多大石头。爷爷指着它们说,你看看,如果要把柱子立在这个上边的话,石头应该怎么摆放,柱子又应该立在石头的什么位置?
还是小孩子的我马上去找表面平坦的石头,觉得那样的石头才能让柱子立得稳当,当然立在正中间最好。等祖父忙完手里的活计过来,问我想好了没有,我就很有自信地告诉他我的想法。然后他就笑了,说,那怎么行,你再去好好看看中门的柱子是怎么立着的。于是我就跑去看中门的柱子。
是的,对于我来说法隆寺就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我所有的知识都是在现场学的。遇到不懂的,就在寺庙的院子里转几圈,然后,答案基本上就找到了。这个习惯到现在都没变。但我还是达不到飞鸟时代匠人们的水平。作为宫殿木匠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智慧都是在这个院子里学到的。
我会看着这些建筑感慨,它们怎么会建造得这么牢固啊,居然都已经一千三百年了。他们的想法一定跟我不一样。但是到底哪里不一样呢?础石是怎么立的?依我那时候的年纪,我只知道柱子是不能立在石头的正中央的。我常常被动地去看实物,也常常被骂。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像这样去寺庙里找答案的习惯。
看过中门的柱子之后,再去找祖父,告诉他自己观察到的柱子和石头的关系。
这时候祖父才第一次告诉我:“石头的重心并不在正中央,而是在最粗的地方。如果看到表面光滑平整,然后把柱子立在上边,那整个建筑所有的重心都会到石头的那个部位上,那样的话石头是否能承受得了呢?开始也许还看不出来,但是时间长了,这个建筑一定会慢慢地倾斜,因为础石会倾斜。础石是无论整个建筑发生了什么,它都应该保持姿势不变的。即使建筑被烧毁了,础石还应该在那里纹丝不动。”
把柱子立在础石上,看似简单,却非同寻常。需要在立柱的地方先挖一个小坑,然后在里边埋下碎石。随后铺上黏土,再把础石放在那里。础石的安放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柱子要放到重心的位置上,因此,需要先把础石固定好。础石固定好了才好立柱。
现在都是用水泥来做基础固定,从前都是用自然中的石头来固定的。现在只需要把表面弄平整,把柱子立上,然后用专业的大钉子进行固定就完事了。从前可是不行的,因为都是用大自然中的石头来固定的,而每一块石头的表面又都不一样。因此要用圆规或者“杼”在石头凹凸的表面做记号,然后根据这些凹凸的不同,对柱子进行切削。这是一项很费时费力的工作。
但也正因为用了这样的方法,法隆寺才矗立了一千三百年。
如果只是为了省事的话,那么用水泥抹平地面,或者把石头切平铺在地面上就可以了。而且处理石头的技术古代也是有的,把石头弄平整,然后铺在地上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古代匠人没有那样做。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找来各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石,然后去切割柱子的底部,为了让柱子严丝合缝地立在这些碎石头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柱子立得更稳更长久。
每一根柱子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强度也都各自不同。它们怎么可能立在一样的石头上?房子晃动的时候所发出的力量怎么可能一样?因为如果地震来了,所有的柱子是会一起晃动的。现在的建筑中,最基础的部位一般都是用大铆钉来固定的,晃动起来也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就像军人行进时那样。柱子在底部不可能有丝毫“游走空间”。在这种状态下,被柱子所支撑着的上部的整个建筑就开始慢慢地承受不住了,越往上会晃得越厉害,最终房子就会倒塌。
但是,立在自然石头上的柱子,由于它们底部的朝向每一根都是不同的。即使地震来了,房子晃动起来,但是柱子上各自所承受的力量是不同的。最主要还是因为柱子本身没有被铆钉固定死。因此,即使晃动起来,它们会有若干的位置移动。一旦晃动停止了,柱子很快就能复位。这种“游空”的立柱方法是可以化解地震所带来的摇晃的。
这可不是靠数据计算得出来的,因为不可能根据晃动的方向来计算柱子的安置方向,每一根柱子所承受的强度都不同,而且石头的晃动模式也各自不同。法隆寺以它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依然这般坚固,证实了古人的这个方法是坚不可摧的。
日本的木造建筑,因为础石而经久不衰,绝不仅仅是为了不让柱子腐朽才将它们立在石头上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