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艺术修养:电影与音乐欣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电影的起源及发展

相比于诗歌、绘画、音乐这些几乎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步的艺术类别来说,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显得非常年轻。这是三个原因导致的:一是电影在等待其他艺术成熟到可以综合起来,共同打造电影这种综合了很多艺术门类的特殊形式;二是电影的产生有待于工业科技的支持;三是电影是靠着一个严密的体系把众多的人、财、物组织起来共同完成的一种艺术品,而不像其他艺术可以一个人加上一点比较简单的材料就可以着手进行。因此,电影诞生于工业大革命顺利完成,社会化组织已经严密和成熟的19世纪末期,并不是偶然的。

一、电影的起源

(一)电影技术的发明

1.照相术的发明

1839年,法国议会购买了法国科学家雅克·达盖尔的“达盖尔照相法”。他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在暗室中将形象固定在贴有银纸的铜片上的曝光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这一年被确定为照相术的发明之年。1888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发明了胶卷。

2.电影的产生

(1)独自观赏的电影。1894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这个长方形的立柜箱子,里面装着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是一个2.5毫米的透镜,启动马达,胶片就以每秒48格的速度移动,形成活动的影像。爱迪生给这个崭新的视觉技术起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最终成为一个艺术门类的著名的名字——电影。但是,爱迪生的电影只能一个人钻进他的立柜箱子里欣赏。

(2)众人观赏的电影。1894年,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发明的基础上设计出牵引胶片的机械,并通过放映机把活动的胶片透射到大银幕上,电影至此成为可以公映的科技发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公映了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12部短片。这一天被确定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被人们称为“电影之父”。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距世界电影发明仅10年之后,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产生了,上海“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照相技师刘仲伦的帮助下,在“丰泰照相馆”的院子里拍摄了京剧名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

(3)早期的电影还处在电影技术阶段。到此为止,电影还只能称为一门新鲜的技术,还没有成为成熟的艺术,原因是:第一,无论是卢米埃尔的12部短片还是中国的《定军山》,都是记录、回放生活真实的片段,还不是如今我们熟悉的编剧、指挥(导演)、表演(演员)共同完成的“故事电影”。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放映时,观众看到银幕上火车轰隆隆地向自己驶来,惊慌失措纷纷离座而逃,满足的就是对新奇技术的好奇心。第二,那些电影还只是少数科学家、技术人员和热心人的技术创造,是对逝去生活的影像保留,还期待着更为庞大的制作团队,综合更多的艺术来共同制造出有艺术特点的新艺术,真正的电影。

(二)电影艺术的产生

1.戏剧电影的出现

1897年,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在巴黎近郊蒙特利尔建起一个“照相车间”,里面安置了摄影设备,搭建了表演舞台,这就是最早的“摄影棚”。他邀请演员在自己的摄影棚里表演了大批自己构思的戏剧,比如《月球旅行记》就是他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小说,加进自己的改编制作的。梅里爱是第一个把戏剧引进电影的人。

1913年,中国香港人黎民伟着手制作故事片《庄子试妻》,该片取材于粤剧《庄周蝴蝶梦》,由黎北海导演并扮演庄子,黎民伟以男子之身反串庄子之妻田氏,而黎民伟之妻严珊珊出演婢女。严珊珊是中国香港第一个女演员。《庄子试妻》是中国香港第一部故事电影(中国内地第一部故事电影是同年由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的《难夫难妻》)。

2.电影语言的构建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当然有赖于表演、声音、画面的共同成熟。

在最早的无声电影的放映中,电影的音乐伴奏是通过钢琴表现的,还要有一名打击乐器演奏者来协助,制造出与银幕上的动作相接近的音响。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放映了第一部短片《工厂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1896年他们给电影加入了现场钢琴伴奏,标志着电影音乐的诞生。

1907年,法国作曲家圣桑为《吉斯公爵被刺记》作曲,他有意识地将音乐与画面统合起来。1909年美国爱迪生专利公司为电影的剧情选择对应的音乐,贴上快乐、哀伤、气愤等的标签。

1915年,电影之父葛里菲斯与音乐家布莱尔正式将音乐观念引进电影之中,创作出美国民俗歌谣的完整配乐形态。《一个国家的诞生》采用了大型乐队现场为1000多个片段进行伴奏。作曲家为电影设计了很多主题音乐,也采用了很多现成的音乐作品,这种配乐方式沿用至今。

1910年,出现了“有声胶片系统”。1922年,福斯特发明了真空管,与有声胶片系统相结合,改善了声画结合的质量,被称为“留声电影系统”。不过当时盛行的是蜡盘上的音乐和电影同时播放,这种方式被称为“维太风系统”。1926年,华纳电影公司上映了第一部“维太风”电影《唐璜》。

世界上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7年的美国影片《爵士歌王》,中国1931年出现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5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1948年电影《金粉霓裳》则是中国香港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但是,电影的独特性首先还在于电影镜头语言的创造。

梅里爱除了将戏剧引入电影,还在电影特技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发明了“叠印”“合成摄影”和慢动作、快动作等艺术特技。1903年,美国导演埃特温·S.鲍特在他里程碑式的电影《火车大劫案》中开创了外景拍摄,特别是实验了蒙太奇的镜头组接方式。

20年以后,以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电影学派为世界电影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爱森斯坦的电影名作《战舰波将金号》以及他的两部著作《蒙太奇在1938》和《彩色电影》奠定了电影的蒙太奇思维。自此,一部电影标准90分钟的长度和大约3000个镜头的组织成为电影成熟的艺术语言。

3.电影的生产机制

电影的综合艺术特征,制作的团队集体性必然要产生两种生产机制,一是明星的培养机制,而更重要的是用现代成熟的企业来代替原初的生产车间,解决融资、组织创作团队、制作艺术成品、院线公映收获利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好莱坞”就是一个著名的电影生产企业集中地,这个美国洛杉矶市近郊的小镇,以Hollywood(冬青树)命名。阳光充足,自然环境优越,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民主党的自由包容,使这个地方有众多的艺术资源和空前自由的思想、艺术、商业氛围。1913年,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在此建立摄影棚,这一年被确定为好莱坞的影城诞辰日。从此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和电影人走进好莱坞。庞大的电影梦幻大工厂的声誉以每年电影科学与艺术学会颁发的那尊以“奥斯卡大叔”形象命名的金像为标志,熠熠生辉,如梦如幻。

好莱坞电影通常是简单的:鲜明的人物,清晰的矛盾冲突,层次分明的结构,还有一个可以让观众高高兴兴回家的美好结局,它带给大家生活的勇气。

在中国1918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企业开始电影的运营,到1925年前后,中国的电影公司达到170多家。

二、电影的发展

电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总结。从本质上讲,电影就是用活动的影像讲故事。香港电影泰斗邹文怀很自信地说:“其实人类社会那么多年来,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听故事,看电影就是要娱乐,要听故事。电影的大势还在。”

(一)丰富而固定的电影类型

好莱坞奠定了电影企业化发展的基础,并丰富和固定了电影类型。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创造了“类型电影”的概念,经过不断的丰富,一些讲故事的类型固定了下来。这种现象反映了如下的电影特点:第一,这些类型反映了观众对人生故事相当集中的兴趣关注焦点,反映了电影生产者主动适应消费者的将娱乐进行到底的精神。第二,电影是艺术中最具商业性的类别,电影的固定类型往往也是制作人有意为之,类型电影就像有固定口味的餐馆,它们培养和造就了固定的消费者群体。第三,类型电影还反映着电影艺术的工业生产方式,说到底电影的规模化生产,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就来自于让相同的类型元素驾轻就熟地批量生产。

类型电影。就是拥有相同的主题、相似的情节、相似的人物甚至相似的拍摄手法、外景及音乐等等的影片集合。好莱坞发展的著名类型电影主要有:

1.喜剧片

20世纪初以宗师查理·卓别林为代表,《摩登时代》《淘金记》《城市之光》为经典作品的喜剧电影。

2.音乐歌舞片

1952年的《雨中曲》、1965年的《音乐之声》等为代表的音乐歌舞电影。

3.西部片

反映美国西部拓荒历史的西部电影《正午》(1952)、《与狼共舞》(1990)等。

4.爱情片

经1939年的《乱世佳人》、1940年的《魂断蓝桥》、1953年的《罗马假日》等开创出来的爱情电影。

5.科幻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数改编自科幻小说日趋成熟的科幻电影,如《星球大战》(1977)、《侏罗纪公园》(1993)等。

6.恐怖片

满足人类体验恐怖心理的鬼怪恐怖电影,如1931年的《科学怪人》等。

7.战争片

思考和展示残酷的战争电影,如《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等。

需要补充的是中国香港以弹丸之地,具备了好莱坞相似的人文及自然条件,其电影生产的娱乐精神和商业气息使它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方式如出一辙。中国香港电影在邵氏、嘉禾等著名电影公司的努力下,为世界贡献了功夫电影、警匪电影等多个类型。

不能认为类型电影的商业制作方式就一定糟蹋了电影的艺术特质。多种类型电影在长达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时代都不断地产生着那个类型的经典之作。它们继承着类型,也不断地开拓着类型电影的新的艺术特点,不断地成熟着电影艺术。没有类型电影,人们不知道今天的电影会是什么样子。

(二)繁花似锦的电影

1915年,格里菲斯在好莱坞拍摄了举世闻名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成熟了好莱坞独特的影响世界电影趋势的表达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标志着好莱坞电影生产方式的正式确立。好莱坞毫无疑问占据着世界电影市场相当的份额,但是把电影等同于好莱坞同样非常错误。一百多年来,许多民族都曾经或者继续着电影的辉煌,从不同的角度开拓着电影艺术。

1.前苏联电影

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突破了格里菲斯的电影镜头理论,更大程度地完善确立了电影蒙太奇理念。他用自己的电影名作《战舰波将金号》表达了自己对蒙太奇的看法,那就是导演的世界观,对电影反映内容的情感和思考必须要反映在镜头组接的形式上,而不是好莱坞式的机械组织镜头以达到电影的跳跃感为唯一目的。在他的引导下,前苏联一大批导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共产党中央的支持下创造了令好莱坞瞩目致敬的“前苏联电影学派”。

2.日本电影

日本从来都是一个善于通过学习来超越别人的民族。通过小津安二郎等人,日本电影走到20世纪50年代时,已经站在世界电影的前列,其标志就是黑泽明导演的著名电影《罗生门》,1951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通过小津安二郎那平静注视世界的目光,黑泽明令人不安的人的生存方式展演,目不暇接而又玄妙无极的镜头,“好莱坞”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电影表达方式。

3.韩国电影

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电影曾经占据了韩国电影市场份额的80以上。但是这之后的10余年里,韩国创造了民族电影的辉煌时代。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政府强势干预,严格限制非本国电影每年进口的数量,鼓励起本国观众观看自己民族电影的巨大热情。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培养新人扶植本国电影,专业电影人成立电影集团制作商业大片。1999年姜帝圭自编自导了韩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本土大片《生死谍变》,影片打破了韩国本土的最高观看纪录(这个纪录是1997年《泰坦尼克号》创下的,为417万人次),达到660万观看人次。这是韩国电影第一次打败好莱坞电影,韩国人对本土电影的信心陡然激增,打败《泰坦尼克号》俨然成为韩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胜利。之后本土电影迅速崛起,一枝独秀。

4.中国电影

2010年,中国的电影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它标志着一大批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用最原初的方式领略电影艺术。更重要的是这巨大的观众群培育了世界电影市场,也培育了中国本土电影制作人。《让子弹飞》的票房飘红标志着以姜文为代表的中国导演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电影语言,已经产生了成功的商业价值,开始在电影艺术和商业上赢得双丰收。

(三)冲锋陷阵的电影探索者

电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那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电影探索者。他们提出了开创性的电影理念,实践了跟主流电影不一样的独特语言,丰富了世界电影的艺术范围。要全面地了解电影的发展,就应该注意到这些探索者的脚步。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主要发生于1945年至1950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他们留给世界的著名电影如罗西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在拍摄方式上与好莱坞的摄影棚针锋相对,在内容上以琐碎残酷的现实与好莱坞的美丽梦幻反其道而行之。就像一片叶子的两面,这个运动丰富和完整了电影。

2.法国“新浪潮”电影

其代表人物是团结在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周围的一批电影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让·吕克·戈达尔,他们最著名的电影名作是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他们的电影理念是“作家电影”,这一理念的精髓就是反对企业对电影的控制,最大程度地尊重导演掌控电影的自由,向主流电影在商业利润上的欲求,明星制的卖座风发出挑战。“新浪潮电影”在1958至1962年短短地存在并隐退,但是这种对电影尊严的坚持一直渊源不断。

3.“新德国电影”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期,著名的作品如法斯宾德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和施隆多夫的《铁皮鼓》。相较而言,“新德国电影”并不排斥反而效法好莱坞的电影方式,但是他们加入了更多的隐喻、象征、符号方法,用镜头表达了德国人一贯的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和批判。

4.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包括贾樟柯、王小帅等为数不少的一批人。20世纪90年代起,他们开始以独立制作的方式实践着自己对电影的独立思考,如今他们已经走到前台为很多人熟知了。

(四)华丽转变的电影音乐

1.电影音乐的发展

默片年代的电影配乐采用的各种办法只是弥补了观众的听觉缺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观众对影片音效配合期望的问题。于是,有声电影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应时而生了。

20世纪20年代末期有声电影的问世宣告了现场伴奏时代的结束。这时的电影音乐已经不仅仅是电影画面的一种陪衬,而是被当做电影中的一个积极的因素来运用了。1927年,华纳公司出品的《爵士歌手》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但整部电影的对白只有10分钟左右。真正的有声电影是1928年华纳公司拍摄的《纽约之光》。

20世纪30至40年代,电影事业兴旺起来,电影音乐形式丰富多彩,除了采用管弦乐队,还采用了爵士乐、摇滚乐等音乐形式。20世纪40年代后期,欧美及苏联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例如1938年由奥涅格作曲的《卖花女》,1940年由科普兰作曲的《我们的城市》,1954年由伯恩斯坦作曲的《滨水区》,1948年奥尔顿作曲的《哈姆雷特》,1955年肖斯塔科维奇作曲的《牛虻》,哈卡图良作曲的《奥赛罗》等。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影中出现了以爵士音乐风格为基础加上了一些不协和的和弦和刺耳的金属音。例如,1955年罗森曼作曲的《无因的反叛》等。

20世纪60年代电声乐广泛使用,有的电影不使用传统乐队,而是用电子合成器代替。

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席卷了整个电影界。由于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特技、多制式、多声道数字立体声的研发和应用,电影音响和音乐的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许多中外大片给人们带来了听觉上的真正享受,让人们在科技制作出来的音乐世界里流连忘返。

2.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创作的电影音乐,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走过了一段艰难与坎坷之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歌女红牡丹》。从此,有声片在中国兴起,音乐先进入电影,然后是音效,最后进入电影的是人物对白。

早期的中国电影,歌曲占据了电影音乐的重要位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音乐形式。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定时期,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电影音乐作品拥有强烈的民族性,这时期涌现了大量的革命的主旋律,例如《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渔光曲》里的《渔光曲》,《桃李劫》里的《毕业歌》等作品。同时电影主题歌的雏形也出现了,例如,《桃李劫》的《毕业歌》等。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里的器乐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是中国电影的早春时代,各电影制片厂纷纷组建电影乐团。使得电影音乐在器乐创作和运用方面成为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在风格、技术等各方面存在的不统一和不完整的问题,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的特点主要是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的深刻挖掘。同时,在乐器的使用上,民族化的因素也是非常的明显。期间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例如,《林则徐》《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早春二月》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专业作曲家的加入使电影音乐及影片的器乐音乐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例如,《小花》《海上生明月》《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等。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影音乐融入了近现代的作曲技术,有多调性音乐,有无调性音乐。中国电影迎来了繁荣时期,多元化的音乐元素是电影音乐发展的必然,例如,影片《卧虎藏龙》《霸王别姬》《英雄》《刮痧》《阳光灿烂的日子》《秋菊打官司》等。

3.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发展史

由于美国没有受到太大的战乱影响,好莱坞电影发展比较稳定,持续发展成了世界电影的强大群体,并具有自己独立的特点。默片时代早期,美国电影中心在纽约芝加哥一带,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以后,电影核心地区转移到了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

好莱坞电影基地逐渐形成,电影从艺术化转向了商业化。与世界电影同步,好莱坞也在寻找有声电影的途径。1926年,“维太风”风格的《唐璜》公映,取得了空前成功。1927年《爵士歌手》的上映标志着有声片的诞生,1928年《纽约之光》成为第一部完整的有声片。1929年好莱坞拍了700多部电影,其中有一半都是有声片。但这个时期的有声片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对白和音乐同时存在的矛盾。

20世纪30年代以后,好莱坞电影进入了鼎盛时期。大部分影片都是由华纳兄弟、派拉蒙、米高梅、雷电华、20世纪福特斯、环球、哥伦比亚、联谊“八大制片厂”制成的,电影中的音乐是由音乐部负责,实行的是流水化操作,一部电影的电影音乐是由很多人负责的,作曲家是电影音乐的核心,由于作曲家创作时间有限,作曲家都有配合默契的配乐师负责将钢琴谱转为器乐总谱。1933年被称为第一部交响化的电影配乐影片《金刚》的上映标志着好莱坞电影进入了黄金时期,1935年恐怖片的始祖《弗兰肯斯坦的新娘》电影配乐运用了管风琴和马诺特电子琴来营造恐怖气氛,是电子音乐应用的成功范例。1939年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年,涌现了《呼啸山庄》《乱世佳人》等多部经典电影配乐作品。

直到20世纪40年代,交响化的音乐仍然占主导地位,音乐在电影里占的比重很大。1940年电影《公民凯恩》中不和谐的和声,刺耳的、有如金属般的以爵士乐为基础的洪亮的音响,相对比较简单的旋律,这些手法的积极引进标志着电影音乐的巨大发展,好莱坞的音乐从此走出了轻柔、恬美的小圈子。1951年《欲望号街车》宣布了电影配乐爵士化的开始。电影音乐加入了爵士乐、摇滚乐等新的音乐元素,交响乐大量的运用于史诗片。1952年《正午》的上映标志着电影配乐交响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结束,电影音乐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电影音乐发生了重大变革。很多电影配乐是无主题的,作曲家的创作随心所欲,基本以段落或点描的形式出现。但是很多成本高的影片,还是采用主题音乐,但都是以爵士、流行等音乐元素为主。这一时期,歌舞片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例如影片《音乐之声》《西区的故事》等。

20世纪7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音乐发展混乱,多种音乐元素及形式都在电影中体现,7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音乐又回归交响化,比如1977年的《星球大战》,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为了给电影制造宏大的气氛,运用了传统的交响配乐。

20世纪80年代至今,好莱坞电影音乐多维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如50年代歌舞片风格的《狮子王》,异域音乐风格的《弗里达》,交响化的《指环王》等优秀的作品纷纷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