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史笔红楼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假象见义,取譬托讽

第一节 取譬动物

一、二马踢蹶:讥讽贾珍、贾琏

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叙的是贾琏、贾珍、贾蓉三人,设圈套在小花枝巷内开辟了个淫乐场所,拿着尤氏姐妹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

 

这日贾珍在铁槛寺作完佛事,晚间回家时,因与他姨妹久别,竟要去探望探望,先命小厮去打听贾琏在与不在,小厮回来说不在,贾珍欢喜。……一时到了新房,已是掌灯时分,悄悄入去。两个小厮将马拴在圈内,自往下房去听候。贾珍进来,屋内才点灯,先看过了尤氏母女,然后二姐出见,贾珍仍唤二姨。……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贾琏下马问有事无事。鲍二女人便悄悄告诉他说:“大爷在这里西院里呢。”贾琏听了,便回至卧房。……

 

一面做具体描绘和深刻的揭露,一面又使用了讽喻手法:贾珍、贾琏的坐骑拴在马棚里,“一栖两雄,其斗狺狺”——

 

忽听马棚内闹将起来。原来二马同槽,不能相容,蹶踢起来。隆儿等慌的忙放下酒杯出来喝马,好容易喝住,另拴好了才进来。尤二姐听见马闹,心下便不自安,只管用言语混乱贾琏。

 

作者以二马踢圈棚讽喻兄弟闹花巷,兄弟拿二尤做粉头取乐。“聚麀之诮”,尖刻辛辣,切齿腐心地骂着,使用了“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美刺褒贬史笔,从而发挥作者的讽喻批判力量和作用。

二、二虫相稽:讥讽宝钗、袭人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这一次宝玉正在睡午觉,袭人在旁绣鸳鸯,宝钗悄悄溜进来,见袭人正在给宝玉做兜肚,绣上面的五色鸳鸯花样,自己不觉接过活儿,坐在袭人坐的原地,绣起来。鸳鸯意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再明确不过的含意。此情此景,此举此行,若说是宝钗积极主动热烈地在向宝玉求偶,在向宝二奶奶位置进取,恐怕不为虚言吧?宝钗当然有资格有权利求偶于宝玉,但比起黛玉来,作者还是持有鲜明的倾向,在“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上抱着明显的抑扬态度。此处嵌入的二虫相讥的兴象便是突出表现:

 

宝钗独自行来……来至宝玉的房内,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犀麈。宝钗走近前来,悄悄的笑道:“你也过于小心了,这个屋里那里还有苍蝇蚊子,还拿蝇帚子赶什么?”袭人不防,猛抬头见是宝钗,忙放下针线起身,悄悄笑道:“姑娘来了,我倒也不防,唬了一跳。姑娘不知道,虽然没有苍蝇蚊子,谁知有一种小虫子,从这纱眼里钻进来,人也看不见,只睡着了咬一口,就像蚂蚁夹的。”宝钗道:“怨不得,这屋子后头又近水,又都是香花儿,这屋子里头又香。这种虫子都是花心里长的,闻香就扑!”

 

作者绝不会拿些蚊蝇细故来充塞篇幅。用符号学的观点看,这种小虫子就是象似性关联符号,袭人说的小虫子象似宝钗,宝钗说的小虫子象似袭人。袭人讥刺宝钗,宝钗反唇相讥。讥虫即讥人,犹如小花枝巷里二马蹶踢,讥马即讥人。她们二人,一个是“花心里长的”花心虫,从“屋子后头”滋生出来的;一个是“钻进来”的。所为何来?做宝玉的妻妾,又不单纯为此,且对宝玉“张罗布穴”。宝钗与袭人,所谓“袭为钗副”,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大家都比较一致认为她们性格相近,两个人素来互相敬重。袭人做妾,宝钗将成就正室嫡妻,彼此都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彼此都有共同的利益,方向目标一致。但是嫡庶之间为争宠继承也有尖锐矛盾冲突,历史上还少吗?郑袖与魏美人,吕后与戚夫人;就近而言,本书中的王夫人与赵姨娘,夏金桂﹑宝蟾与香菱。所以她们也会明枪暗箭地互相攻讦,展开一场指虫讥人的喻言战。作者在此借以表达他的臧否褒贬,寄托他的主观严峻评判,从而深刻揭示本质真实。所谓“褒贬无一词,焉得为良史”,作者就是顶好的良史。

三、西洋花点子哈巴儿、缠丝白玛瑙碟子:刺袭人

第三十七回王夫人翻箱找旧日衣裳给人,顺手给秋纹两件。秋纹为这“彩头”回来炫耀。

 

晴雯笑道:“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秋纹忙问:“给这屋里谁的?”晴雯道:“我告诉了你,难道你这会退还太太去不成?”秋纹笑道:“……那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我只领太太的恩典,也不犯管别的事。”众人听了都笑道:“骂的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袭人笑道:“你们这起烂了嘴的!得了空就拿我取笑打牙儿。一个个不知怎么死呢。”

 

袭人在书中是别样的重要角色,作者给她的笔墨很多,描写足够充分,整个形象和性格都饱满地树立起来了。她在书中的位置不下于前十二名,如果缺了她这个对立面,多少矛盾冲突表现不出来,多少戏剧情节上演不出来,多少人物形象性格烘托树立不起来,多少思想意义体现不出来,多少作者的史笔发挥不出来。那么她是什么形象呢?她是怡红院丫头服务团队的首领,比宝玉大两岁的大丫头,为宝玉的生活起居提供贴身服务。她在这个岗位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人又柔媚娇俏,温柔和顺。这是她形象性格向阳的一面,但更有她朝阴的一面,而且是为主的本质的一面。这“西洋花点子哈巴儿”就是点睛之笔,貌似“取笑”,实为庄重严肃的定性之笔。定的什么性?标的什么徽号?不外是主子王夫人的宠物和走狗,而且是既惯摇尾又藏利齿的狗,外表阴柔内心恶毒的奴才。

尽人皆知,狗是忠主的代名词,袭人专擅体察迎合主意,她代王夫人时时刻刻规箴防范宝玉。规劝读书:“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她秉承管教宝玉的旨意,还有独特一着,“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假惺惺以赎身相要挟:

 

“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第二件,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他心里想着,我家代代读书,只从有了你,不承望你不喜读书,已经他心里又气又愧了。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袭人道:“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第十九回)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防范宝玉与姊妹们相处:“原来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料他不过半日片刻仍复好了,不想宝玉一日夜竟不回转。”

第三十二回,宝玉向黛玉倾诉肺腑之言,说道: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不料诉给黛玉的肺腑言却被袭人听到了,这袭人——

 

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截获了第一手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天大的敌情。而且把肺腑言推断成“不才之事”和“丑祸”!(大观园里是谁与宝玉“作怪了”,发生“不才之事”与“丑祸”?唯独是她袭人,她却恶人先告状!)于是郑重向主子告密,进谗谀,并献“如何处治”的高参妙计:

 

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

(袭人)“我还记挂着一件事,每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第三十四回)

 

果然就兑现,做出私下交易,王夫人吩咐王熙凤:

 

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鉴定一个人,要了解其所做所为所依所从的出发点与动机,要观察其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还要考察他的期望值,实现了怎样的效果。那么,这是个什么人,就美恶暴露无遗,妍丑毕呈了!这一场长篇的告密、诽谤与阴谋,“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一个借重对方的权势和屠刀,一个借重对方的效忠和耳目,勾结起来,“鬼蜮为灾”。主题就是“清君侧”,她献计清除宝玉身边的得意人,其中首要的是黛玉和晴雯。《红楼梦》中几宗大事,其中两件,一是“木石姻缘”被拆散,酿成宝黛爱情悲剧;二是抄检大观园的暴行,造成晴雯横遭残害的惨剧。这两宗大悲剧的“肇衅开端”就在这里。

当“众人”戳穿她是“西洋花点子哈巴儿”时,她笑面里露出犬牙,恶狠狠地说:“一个个不知怎么死呢!”言中包藏祸心,晴雯就是那样含冤惨死了,袭人趁愿了!袭人主仆的恶毒预谋终于执行了,实现了。“察其所安”,由动机到效果,期望值都达到了。

但是,宝玉恨犹未释,疑窦重重:晴雯是谁们害死的?

 

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道:“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像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第七十七回)

 

这就触到了作为走狗尽忠于主子的一项重要勾当——谍报。谍报是间谍奸细干的,这并不是我们强加给她,而是她自己干出来的,更是作者明确指认的,且命名为——“碟子”,就是“谍子”的谐音。作者担心读者不注意,就在“西洋花点子哈巴儿”语境的前边提了五次:

 

袭人回至房中,拿碟子盛东西与史湘云送去,却见槅子上空着。因回头见晴雯、秋纹、麝月等都在一处做针黹,袭人问道:“这一个缠丝白玛瑙碟子那去了?”众人见问,都你看我我看你,都想不起来。半日,晴雯笑道:“给三姑娘送荔枝去的,还没送来呢。”袭人道:“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晴雯道:“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我送去,三姑娘见了也说好看,叫连碟子放着,就没带来……”(第三十七回)

 

在“西洋花点子哈巴儿”语境后边又提五次“碟子”:袭人经管碟子,“你们谁取了碟子来是正经”;“你取你的碟子去”;“自去探春那里取了碟子来”;“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姑娘说这玛瑙碟子好”。前后十申其义矣!唯恐不解其中味,方才如是不厌烦。“缠丝白玛瑙碟子”和“西洋花点子哈巴儿”正好配对成双做一对联,横批是“花袭人”,共处同一语境中,均具系统共质,也是匠心运作的艺术编码。

宝玉已看清,王夫人对怡红院的人,宠信一伙,仇恨一拨;怎么来的仇恨?怎么知道的“不是”?足证是你袭人“走风的”!就成了“滔天大罪”!就导致“含屈夭风流”!但是还有更重的一宗,宝玉还蒙在鼓里,袭人把宝玉透露给黛玉的肺腑言推断成“不才之事”和“丑祸”并实地进了谗言“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以致王夫人疑心他俩“作怪”了。她们主仆就是这样把棒子抡向“木石鸳鸯”。

 

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袭人听了这篇痴话,……道:“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他。想是我要死了。”(第七十七回)

 

狂妒仇恨晴雯,以至不共戴天,平时背后捅刀子,此际公然露狰狞。我们回想一下晴雯册子词“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再回想《芙蓉女儿诔》是怎么说的: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锄!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颔。诼谣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第七十八回)

 

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一面赞美和祭悼晴雯,一面声罪致讨罪魁祸首及其帮凶从犯。试看:“鸠鸩恶其高”“蛊虿之谗”“诼谣诟,出自屏帏”“鬼蜮之为灾”等指的不是袭人又是谁?当然,“蛊虿之谗”“鬼蜮之为灾”“钳诐奴之口”也指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之流;至于“剖悍妇之心”,罪魁祸首王夫人,对不起,你就难逃法网了!

袭人究系何人?我们依据她的全部言行,紧紧抓住“哈巴儿”的走狗本性和“谍子”的奸细罪行加以揭露和认定。或许有人认为这样定性丫头是否太残忍,不够宽容,仍在“阶级斗争思维”?有的名家回避“哈巴儿”恶谥,有的一带而过,只当取笑。大观园起初给宝玉以天真烂漫女孩儿混沌世界的惬意,越到后来就越感到“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富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尽,……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载《鲁迅全集》(8),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92—193页。祸根就在于封建宗族礼法势力,其代表是王夫人。统治者要施暴于被统治者,多半需要在被统治群中物色代理,狗腿子、间谍于是应运而生。

有所谓“袭为钗副”之说,但二人有别。王夫人害了金钏儿,宝钗去安慰她,为她开脱罪责,虽不同情被害者,但也素无仇隙并无加害之意,她只负道德良心之谴。王夫人策动抄检大观园,制造更大更广的惨案,死了司棋一对儿,逐出一批,更用暴行害死晴雯。如果现今审讯王夫人,她一定会咬出袭人来,说她提供了情报,案情多么严重,并促使及时设法采取行动。那她就是胁从,参与策动者。她出于邀恩宠于主人、行诽谤于仇隙,她有犯罪的动机和行动,造成了罪案,她要负的是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罪责。

自古有言:“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六代冤仇:见自序奇文“一从二令三人木”部分。《新序·杂事》作“女无美恶,入室见妒”。曹寅也说:“后生莫更多谣诼,不是娥眉妒不深。”曹寅:《楝亭集》卷七《避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页。中国宗族宗法制度致使“家国同构”,家室见妒通于后宫见妒;女子见妒通于士子入朝见妒。黛玉、晴雯见妒于王夫人、袭人,情同鲧、贾谊见妒于天帝、朝贵;“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在这朱门绣户、珠帘绮疏之间,绮罗丛、脂粉队之中,曹雪芹看到了善恶美丑、正义邪恶,他奋扫如椽史笔,进行“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严正评判,“指奸责佞,贬恶诛邪”;“钳诐奴之口”“剖悍妇之心”;加走狗之恶,黥间谍于面额,给鬼蜮以“严于斧钺”的宣判!

脂批有这样一条:“琪官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甲戌本第二十八回)意谓八十回后贾府败落,宝玉也曾入狱,出来后生活困苦,另嫁蒋玉菡的袭人两口,接济宝玉宝钗两口。因为有这样的义举,便把前边的罪愆都抹掉了。这种脂批不可能是雪芹原意。就算你宝玉可以接受点接济暂免冻馁,但你那黛玉呢?晴雯呢?死了就算了?不能忘了《芙蓉女儿诔》的誓言:“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难道诐奴一讨好宝玉就“从宽”了?难道曹雪芹后来就放弃了严于斧钺的史笔了?

“寻得桃源好避秦”,寻得新主好避开贾府败落及宝玉遭殃所带来的灾难;而袭人所找到的新的避难所,正是蒋玉菡;而蒋玉菡正是忠顺王爷(便是那个与贾府过不去的,甚至是政敌)“驾前承奉之人”。袭人实际是从败家营垒投奔到胜家营垒中去了。这是在影射政治型人物的投靠变节行为。“桃红又见一年春”,说袭人的改嫁是两度春风。“花飞莫遣随流水”,不啻说是“轻薄桃花逐水流”。这是以诗证史,以诗断案,也可见史笔的不苟和严峻。

四、《携蝗大嚼图》:托讽贾府

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大观园姐妹谈论惜春画大观园图: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

 

《携蝗大嚼图》,这是黛玉给惜春所画大观园图作的题跋。这五个大字,“把昨儿那些形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都画出来了”。作者借用黛玉之口,“用《春秋》的法子”,一针见血地暴露了世家大族饕餮逞啖的本性,否定了贾母命定的“行乐图”的主题。蝗虫大嚼,是个譬喻,喻指贾府在吃喝筵宴上的奢侈豪华一向触目惊心,平素琼肴玉馔饫甘餍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尤其是前边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回已经为“蝗虫大嚼”做了演示。譬如第三十八回宝钗设螃蟹宴,宝、钗、黛各作一首《螃蟹咏》,从王孙公子的食兴食欲上着笔。又如一人一张高桌,“比铁掀还沉”的筷子,像个小盆子似的大套杯,多少只鸡配的茄鲞,“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大如牛的食量,小请少数主子吃一次螃蟹的二十多两银子,就够庄户人家过一年的,更何况史太君一日两宴大观园。作者从食主、食客、食具、食物、食量、食法、食值各方面着笔,都在“嚼”字上做文章,最后用“携蝗大嚼图”五个字画龙点睛。刘姥姥是只“母蝗虫”,有论者说这是出于贵族小姐林黛玉对劳动人民的诬蔑。不过问题不这么简单,这不是黛玉所为,而是作者所为,刘姥姥只是众蝗之一,嚼者远不止她一人,单个蝗虫岂能造成蝗灾。所谓“携蝗大嚼”,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体行为。贾母所充当的角色就是那个世家蝗虫世界的蝗虫王,王熙凤扮演的堪称蝗虫司令,由她们携蝗大嚼,坐吃山空,必将走向“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可见“携蝗大嚼”的分量远比“母蝗虫”大,黛玉是在为尊者讳,且拿刘姥姥垫背的。宝钗道:“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作者告诉我们,像这些地方,也是《红楼梦》的一种“其中味”。

五、树倒猢狲散:托讽贾府

第十三回秦氏临终托梦凤姐: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树倒猢狲散”是个象似性能指符号。猴子以树林为生存的依赖,树木一倒,群猴便散去。此语原出禅宗语录,比喻有权势者一垮台,依附者们随即散伙。曹氏家族对此语体会尤其深切。据庞元英《谈薮·曹咏妻》载: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尹京,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奔走承迎唯恐后,独其妻兄厉德斯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斯竟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曹寅也常提此句,施润章之孙施瑮《隋村先生遗集·病中杂赋》诗及自注云:

 

楝子花开满院香,幽魂夜夜楝亭旁。

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施瑮自注云:“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坐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以瑮受公知最深也。楝亭、西堂、皆署中斋名。”

 

康熙三十一年(1692)曹寅任江宁织造,五十一年(1712)病故,整二十年,故云“廿年树倒西堂闭”。曹寅为什么时常对客念叨“树倒猢狲散”?必然有所指,感慨系之。树指康熙。周汝昌先生指出:

 

这六十年,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为首,以他的祖父曹寅为中心人物,在江南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家经历了他们的“繁华”而又“风雅”的生活。不过,他们是康熙帝(玄烨)的私人家奴,他们的命运紧密地和康熙帝个人的一切联在一起。只要康熙坐在统治宝座上,他们就得其所哉;康熙一死,就有“树倒猢狲散”之势;而康熙生前所制造的一些事因,也就给他家栽种下了莫大的祸根。周汝昌:《曹雪芹小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康熙晚年,诸皇子分朋树党,夺位斗争激烈,曹寅是康熙的亲信,在政权交替的前夕,曹寅预感到形势的严峻,主子一死,亲信们便都失掉依恃,为新主所不容。不料曹寅死在康熙前,倒霉的事落在曹頫(雪芹之叔)头上。当曹頫的老主子康熙一死,果然其亲近旧臣都散了伙,曹頫被抄家,后遂败落。曹雪芹对此历史的、王朝的、家世的变故感触极深,他以此为原型,创造性地艺术地表现在《红楼梦》中。

“树倒猢狲散”是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相关联契合后就成意象。书中多处关联“猢狲”与“散”,肯定是作者蓄意安排。猢狲就是猕猴或叫猴儿。如第二十二回,贾母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诸多描写宝玉的“猴”动作:“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第十四回)凤姐道:“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第十五回)对鸳鸯“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第二十四回)“如同开了锁的猴子一般。”(第二十二回)贾母常以“猴儿”称凤姐:“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第二十二回)“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第三十五回)“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地狱?”(第二十九回)“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第三十八回)第五十四回贾母说笑话,讲了一个小婶子吃猴儿尿的故事。此外书中说其他一些人是猴:邢夫人斥责贾琮:“那里找活猴儿去!”(第二十四回)贾芸唬小厮:“猴头们淘气,我来了!”(第二十四回)柳家的骂小厮:“好猴儿崽子!”“你这个小猴精!”“只听门内又有老婆子向外叫,‘小猴儿们快传你柳婶子去罢。”(第六十一回)尤三姐骂贾蓉:“坏透了的小猴儿崽子!”(第六十四回)黛玉戏谑湘云:“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第四十九回)凤姐说兴儿:“你这个猴儿崽子就该打死。”(第六十七回)

第五十回史湘云编的春灯谜《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钟山怀古》:“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这首诗的谜底也是耍的猴儿。两首诗词都在说猴儿被迫离开溪壑,即离开树林,牵连获罪,后事不继,失势败落,被人嘲笑。

“猢狲”不止出自贾家,与贾氏有“相与之情,同难同荣”的王公贵胄,也属于一株大树下的“猢狲”。第十四回载: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这些人名中寓有十二属相,也都是“猴”的一个帮伙。读者更应注意此中还有“八公”之孙的六个孙,六王侯之孙的六个孙,计十二孙,亦即十二“狲”。还有五姓侯爵的“侯”,谐音“猴”。这些“猴”“狲”,也难免不应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

书中关联“散”的地方也很多。秦氏“临别赠言”,提出置祭产之策,并嘱“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第十三回末云:“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贾母对贾政云:“你竟不必猜了,去安歇罢。让我们再坐一会儿,也好散了。”(第二十二回)和尚念词:“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第二十五回)红玉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第二十五回)宝玉扎手笑道:“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第二十八回)按,“丸”谐音“完”。“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凤姐……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林黛玉倒不觉得,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第三十一回)晴雯冷笑道:“好离好散的,倒不好?”宝玉……因说道:“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第三十一回)最集中关联“树倒猢狲散”的是第五十四回凤姐讲的两个笑话: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扞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众人听说,一回想,不觉一齐失声都大笑起来。又想着先前那一个没说完的,问他“先前一个怎么样,也该说完”。凤姐儿将桌子一拍说道:“好罗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众人听说,复又笑将起来。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第五十四回)

 

从贾府兴衰盛败的角度看《红楼梦》,前十五回贾府处于“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衰落时期。第十六回至第五十四回是因“非常喜事”而带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阶段,但“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遵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不可逃逸的必然规律,自第五十四回开始,便转向衰败时期,此时就要“乐极悲生”,就要“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这一切,都在秦氏“临别赠言”中预言过了:“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第五十四回表的是贾府庆元宵,“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一点,早在第一回已由一僧一道预言过了。第五十四回是盛败、乐悲的转折,所以讲笑话其实都是乐中悲。本回蓄意要安排、苦心孤诣地设计的贾母和凤姐儿讲笑话,实则就是“树倒猢狲散”的图解和演义。贾母讲的小婶子吃猴尿的故事,一口一个孙行者,一口一个吃猴尿的,无非是以世家关联“猢狲”。凤姐讲的两个相连的故事,一连用了十一个“孙”字,四个“完”字,四个“散”字(故事以外,又用了“等散了”“待众人散了”等语句)无疑是按“猢狲散”的模式编撰的故事。凤姐编故事,不是要“编派”谁,而是编派诸多世家,同时也与自家“对景”,她不说么:“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第五十四回以后,贾府果然就是由渐散到顿散的。

第二节 取譬植物矿物意象

一、人参:象征贾府

第七十七回有一篇说人参的书。为给凤姐配药,王夫人到处翻找人参,最后问贾母。“贾母忙命鸳鸯取出当日所余的来,竟还有一大包,皆有手指头粗细的,遂称二两与王夫人。”不料医生鉴定后,传过话来说:

 

“但这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连三十换也不能得这样的了,但年代太陈了。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请太太收了这个,倒不拘粗细,好歹再换些新的倒好。”王夫人听了,低头不语,半日才说:“这可没法了,只好去买二两来罢。”

 

字字句句都在写人参,但仿佛字字句句都在写贾府。如将这段话的“人参”换成“贾府”,那也再合适不过。“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于此我们看得很清楚。这段关于人参的鉴定,不但描述了现象,也深刻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揭示了人参机体自然衰变的必然规律。因为总结得深刻,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所以此哲理便有普遍适用性。贾府这个世家大族自不例外,甚至连整个封建王朝,也何尝不是如此,孰能逃得脱这铁的规律。试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宁荣二公之灵的深嘱,秦氏临终的托梦,便知人参的衰变情形是何等仿佛贾府。“王夫人听了,低头不语”,为何低头不语?当然不是可惜这点东西被浪费,她也是从这番话中有所感悟。她们凡遇到不吉不祥的兆头时,一般都有共同反应和习惯动作,那就是“低头不语”,此殆已成规律,试观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二十九回神前拈戏贾母的反应便知吾言不谬。

二、桃花:象征黛玉;肥梅、水荇:象征宝钗

第五十四回是贾府盛败的转折,此后进入败亡过程。败亡着的事物不肯自行悄悄退去,它还要发泄其余威,残害无辜,制造越来越多的痛苦,覆压越来越重,令人窒息。宝玉就有灵敏的反应:“争奈宝玉因冷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如果说他当初梦游太虚境尚不能领会何谓“千红一枯”“万艳同悲”“群芳碎”,那么今天他在大观园面对连连接接的血泪,确实是“呼吸而领会”到了。作为宝玉的知音,黛玉也是“呼吸而领会之者”,宝玉黛玉都会把“呼吸而领会之者”诉诸诗篇,宝玉的长篇巨制《芙蓉女儿诔》要在晚些时候出现,而黛玉的《桃花行》则在此刻形成了。

《桃花行》以帘外桃花映衬帘内女子,以桃花命运比喻女子的遭遇;桃花从清晨到黄昏到月夜,由荣到枯的变化,表现女子“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愁苦和幽愤。女子的最集中的代表就是黛玉自己。这个封建末世,这个旧营垒,这个大家族,已经到了“黄昏”,已经到了“春尽”,形势将急转直下,既从“内部杀来”,接着就从“外部杀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黛玉已经预感到了,她的人生旅程不会有多远了,所以诗中充满了忧伤绝望的情感。

宝玉看过《桃花行》后与宝琴有一段重要对话: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作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琴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第七十回)

 

对此诗宝玉做了如下判定:一是《桃花行》是一篇对“群芳碎”的“伤悼”之作。二是潇湘子稿与蘅芜君之体截然相反,旨趣迥异。前者多“哀音”,后者多“媚语”。三是“丛菊两开他日泪”,是黛玉型;“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是宝钗型。宝玉的判断既是实事求是的,也是“文如其人”观念的具体运用。

“丛菊两开他日泪”出自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第五首有句“一卧沧江惊岁晚”,一定程度上是对全诗的概括。杜甫因困居夔府,一切都处于“岁晚”暮景之中。夔府秋景,秋风严霜凋伤林木,肃杀萧森之气充塞巫山巫峡;江上波浪滔天,风波险恶;塞上阴云,遮天匝地,晦暗阴沉。萧森、阴晦、惊险、动荡不安。这是自然气候,也是社会境况,时事特征,故明末王嗣奭曰:“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王嗣奭:《杜臆》卷八,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8页。这又是杜甫自己心情的气候。此时的杜甫可以说全方位地处于“岁晚”境地:暮年多病,羁旅江上,漂泊无定,生计困顿;更主要的是他心灵志气的“岁晚”;“志不得遂,而漂泊于此,人已白头,匡时无策,止有‘吟望低垂’而已。”审度主客形势,感到自己一生的生命、生活、心志,都将走到尽头了,抱恨地走到尽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噙泪,即自噙泪;结束了吧,无益而苦难的一生奔波!回故园去吧,落叶归根!这首诗与《桃花行》有其内在的一致处,此时此际的杜甫与此时此际的黛玉也可引为同调。曹雪芹恰是从实质内涵上发现二者的相似,才这样加以比附,使互文相足,更能铸入艺术之精蕴。

“红绽雨肥梅”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梅树得到春雨的滋润,绽开了艳红肥硕的花朵。肥梅是宝钗的象似符号、象征,她具备优渥的条件:有母兄骨肉亲人在身边,有“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富贵有钱势的家族,有与她投契的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她在这个环境里,颇得其所。

“水荇牵风翠带长”(宝钗对牙牌令时也引用了这句),出自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前句同“红绽雨肥梅”,后句王嗣奭说:“小人附会而夤缘也。”“敦煌”句:甲骨学、敦煌学、红学是中华文化三大显学。续经:周汝昌把红学定位为“新国学”,把《红楼梦》尊为经典,续十三经后为第十四经。此为一家之说。异军:红学异军突起。此解未必正确,但他一经提出就形成一说,人们就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去引用;那长长的翠带似的水荇叶子,在风中摆动,令人联想裙带互相牵引关系。薛家与贾、王二家都有裙带关系,宝钗之母颇善于利用这层关系成就金玉姻缘。

三、松塔:象征宝钗;老杨树:象征宝玉

第五十一回,宝玉两次请医生给晴雯治感冒,亲自检查所开药方。并就“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引出一通议论:

 

“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野坟里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我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有一丝风他也是乱响。你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宝玉笑道:“松柏不敢比,连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拿他混比呢。”

 

宝玉以大杨树自况,以白海棠比晴雯等女儿。宝玉嘲讽有人把自己比作松柏。那么是谁不怕羞臊拿松柏混比自己呢?答案不在左近,要到前边去找,在前一回,我们找到了薛宝钗。原来薛宝钗雅制了一个春灯谜: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谜底是松塔,也叫松球,松树的球果。松塔仿佛挂在庙宇四个檐角上的梵铃,更像多层宝塔层檐周围悬挂的铃铛;或者说一个松塔就像一座多级宝塔,球果鳞片下的种子就像层檐下的铃铛。风雨吹过,梵铃作响,而松塔则不作声。传说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迁蜀,经过斜谷,遇到十多天阴雨,行在栈道上听见雨中铃声隔山相应,更加感到凄凉。后为悼念杨贵妃,遂以“雨淋铃”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洪升《长生殿·闻铃》一出演其事。

薛宝钗以松塔自比,前二句说她这个人才是经过精雕细刻出来的,即用封建礼仪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修身养生之道、待人接物之术、为人处世之理、传统文化之积、正统思想之要、端庄美丽之表等镂锲出来的。真材实料、合模适范,玲珑剔透、规整齐全,坚实牢固、一成不变。而且虽经修炼雕琢,却宛然天成,无斧凿痕。后二句说她对环境变化的态度和行动。气候变化,世家和社会由盛转衰,处风雨飘摇之中,宝钗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不做花乱落、叶飘零;看之不动摇,听之无声响,稳坐钓鱼台。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来了,“风雨”来了,“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独松柏后凋。对宝钗来说,她往往站在“岁寒”“风雨”的实施者一方,于己无伤不凋。但是,不管她如何不正视现实,不情愿、不承认颓败,家世必然败落消亡,谁也无法阻挡,她也难逃悲剧命运。

与宝钗相反,宝玉不愿自比松柏。你做你的松塔,我做我的老杨树;宁肯居“下流”,不肯攀“高雅”;你尽管“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我却要哪怕“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也是乱响”,更何况时常的厉风狂飙。“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攀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骊珠:《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无虞:《易·屯卦》:“即鹿无虞。”碰上鹿却没有虞,即掌管狩猎的官不在身边,喻不具备达到目的的手段、办法。如果封建势力的“风雨”袭来,是像松塔那样无声无息,像绵羊那样任人宰割不吭一声呢,还是像老杨树那样乱响,“扬铃打鼓”,声其罪,扬其恶呢?不许被害者怨尤、憎恨、愤怒,“杀人如草不闻声”是不行的。宝玉说:“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置身“斑斑泪血”和“匝地悲声”之中,薛宝钗能够坚守“贞静之德”,“寂静鸿蒙”,装聋作哑;而贾宝玉则格外耳聪目明,审视谛听;而且情发于言,诉诸文墨,做现场的见证人。

贾宝玉这个老杨树是怎样“乱响”的呢?一是发痴狂病,为了成就“木石姻缘”、抗拒“金玉良姻”,两次发作痴狂病,摔玉、砸玉、骂玉:“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那个呆子眼睛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嬷嬷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以及种种不放黛玉回南的憨痴之态,闹得翻天覆地。二是发作怔忡之症。大观园的女儿们每遭不幸或迫害时,宝玉都要产生精神的、生理的、病理的强烈反应。(详见第八章)三是梦中“乱响”。“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四是口头“乱响”。他“毁僧谤道”,骂愚夫愚妇。他“不但不爱念书,而且背前面后混批评”,对书中谬说进行“批驳诮谤”;凡读书上进的人,他就起个名字叫“禄蠹”。他素日深恶时文八股,说它“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痛诋“为官做宰”的人是“须眉浊物”,是“钓名沽誉”的“国贼禄鬼”!文死谏,武死战,被标为“大丈夫名节”,宝玉则嗤之以鼻,声言这是“胡闹”!染此风的闺阁,也招宝玉愤恨:“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周瑞家的秉承王夫人命令领着两个婆子把司棋架出园去,宝玉指着她们恨骂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五是凭借笔墨“乱响”,最突出的是《芙蓉女儿诔》,“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地祭悼晴雯,控诉残暴迫害晴雯的主子及其帮凶:“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真正的口诛笔伐,声罪致讨。相形之下,便知松塔那样的“贞静之德”是怎样的品性了。

四、石头:象征石呆子

第四十八回,平儿讲述了贾赦勾结贾雨村迫害石呆子的事件。贾赦欲得石呆子的古董旧扇子,石呆子死活不卖,贾雨村就“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所谓金钱万能,“花上几个钱,没有不了的”,这是一切为富不仁者的信念和逻辑。在“极富贵、极有权势”的贾赦看来,凭着国公爷的身份和银钱,得几把古扇子就像探囊取物一般,我说声要,谁敢道半个不字?可是“穷得连饭也没的吃”的石呆子竟敢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从世俗的信念着眼,此人真是不可理解的石头呆子,然而在曹雪芹看来,此人比世人都清醒,他敢向金钱势利挑战,蔑视权豪势要的威风,蓄意要粉碎他们的信念。古董也罢,珍品也罢,平民百姓就不会鉴赏和珍惜吗?就没有资格收藏和享有吗?贾赦这个“蠢物”,仗着财势,成天想着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他来享用,他要霸占鸳鸯,被回击了;他要霸占艺术珍品古扇子,也被回击了。牢固的信念被打破了,庞然大物面临小人物的挑战。最后,贾赦便动用暴力机器——官府衙门,强行抄没,害得石呆子不知所终。

书上写得明白,“石呆子”只是个“混号儿”。可是有好事者偏要在抄本上旁加“姓石”二字添足,任意点窜。此“石”与姓氏无涉,而是对其人精神内涵的一种抽象,一种符号化,说此人有那么一股石劲。对宝玉而言,“石”符号意味不屑补天,不能规引入正的一块顽石;对石呆子而言,“石”符号意味不肯屈服权势。《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诚廉》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曹雪芹自己不也以石自喻吗?他爱石,喜欢画石,寄寓自己的“嶙峋傲骨”和“胸中块垒”。敦敏:《题芹圃画石》,载一粟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页。钱势二字,厉害,厉害!但它对石头有什么办法呢?对他晓之以利害、喻之以礼义、诱之以钱财、胁之以生死,全然无用。石呆子宁丧其元而不辱其志,钱势者只有最后一着,豪门官府勾结起来,动之以暴政。然而钱势者手中的钱势是那么牢靠的么?贾赦干的这种“倚势仗贵霸道的事”,以及贾氏其他主子干的“横行霸道”的事,已为其败落埋下了祸端。

《红楼梦》中石呆子因古扇子惨遭贾赦、贾雨村迫害,这与《一捧雪》戏曲中莫无怀因古玉杯惨遭严世蕃、汤勤迫害有类似之处。贾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第一出就是《一捧雪》里的《豪宴》。曹雪芹有意识用严氏影射贾氏;严氏之败,伏贾氏之败。所以说钱势者也要“乐极悲生”。石呆子挑战恶势力一节书,还有它弦外之音,咸外之味。

第三节 取譬鬼判,雨村断案

第十六回有鬼判捉秦钟一节书,说的是鬼判、都判(阎王)拘秦钟之亡魂进阴司地府的事情。这种事,现实世界当然不存在,也不存在阴司地府和阎王鬼判,这是因袭早已流行的迷信,但不是诚信地原版地因袭,而是出于假象托讽的需要进行的虚构。虽然是十足的“荒唐言”,却有着十分的“其中味”。“盖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蝇窗:宋代白云守端禅师《蝇子透窗偈》:“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怱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全宋诗》卷619)可借喻:纸是“荒唐言”“假语村”,盯在这上打转,不知转译则无结果。来路:指作者所设机关门径,循此才能破解出“其中味”“真事隐”。此处用阴界模拟阳界,用阴曹地府模拟官府衙门,用阎王爷模拟官老爷;具体说,就近取譬,用都判官模拟贾雨村,用鬼判捉秦钟模拟贾雨村判断葫芦案。

贾雨村一就任应天府,就遇到薛蟠打死冯渊、抢走英莲的人命官司。雨村闻听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但当葫芦僧讲出“护官符”来,讲出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贾、史、王、薛四家是凶犯的靠山时,为了保官保命,雨村就徇私枉法了。无独有偶,当秦钟命将归天时,幻觉中鬼判来捉他,他向鬼判百般求告,鬼判都不肯徇私,叱咤道:“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一当秦钟说出荣国公祖孙时,都判官先就唬慌起来,立刻煞住他的“雷霆电雹”,反而叱咤鬼判:“放屁!……自古人鬼之道都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敬着点没有错了的。”众鬼听说,只得将秦魂放回。原来,不但阳间的贾雨村需要有一张“护官符”,阴间的鬼判、都判官也要有一张“护官符”;不但官府衙门要维护权势之家的利益,阴司地府也是为权势之家服务的;不但阳间官老爷徇私枉法,阴间的阎王鬼判也都瞻情顾意。说明在封建社会中,有什么样的阳间就有什么样的阴间,有什么样的政权就有什么样的神权,有什么样的官老爷就有什么样的阎王爷;所谓“神道治幽”与“王道治明”是一个东西;阴司地府就是官府衙门的投影。鬼判捉秦钟是贾雨村判断葫芦案的虚拟模型;模型的诸项要素与被模拟原型的诸项要素基本对位,二者是同构关系,因此具有象似性,使思想艺术更能相得益彰。

世间本无阴司地府,那是阳间社会结构的倒影,曲折反映。假借阴司说阳间事;碍于阳间事不便直说,就假托阴间。借用“假语村言”达到“真事隐去”的目的,《红楼梦》是其集大成者,其前就源远流长。钱锺书记叙说:

 

《西游记》第三回:“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红楼梦》第一六回:“秦钟余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则勾魂使携公文与绳索,省去钩、棒、袋等物。《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卜老睡在床上,见窗眼里钻进两人来走到床前,手里拿了一张纸,递与他看,……一张花批文,上写着许多人的名字,末了一名,便是他自己。”抱瓮:《庄子·天地》:汉阴丈人种园子,“凿隧(斜井)而入井,抱瓮而灌”,费力又低效。子贡建议他用省力高效的桔槔。丈人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遂不采用。

 

此三大小说写勾魂使拘人如出一辙。钱锺书还记叙阴间官如何“附势慕利”,《太平广记》卷二九二《曲阿神》:

 

一劫盗逸入庙中,跪请神佑,许供一猪,官司踪至,觅盗不得,因祷曰:“若得劫者,当上大牛!”盗形即现,被缚而去。

 

又,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二《令狐生冥梦录》:

 

令狐撰者,刚直之士也。生而不信神灵,傲诞自得。有言及鬼神变化幽冥果报之事,必大言折之。所居邻近,有乌老者,家资巨富。贪求不止,敢为不义,凶恶著闻。一夕,病卒。卒之三日而再苏。人问其故,则曰:“吾殁之后,家人广为佛事,多焚楮币,冥官喜之,因是得还。”撰闻之,尤其不忿。曰:“始吾谓世间贪官污吏受财曲法,富者纳贿而得全,贫者无资而抵罪,岂意冥府乃更甚焉!”因赋诗曰:“一陌金钱便返魂,公私随处可通门!鬼神有德开生路,日月无光照覆盆。贫者何缘蒙佛力?富家容易受天恩。早知善恶都无报,多积黄金遗子孙!”

 

通过阴间鬼判的假象,深刻揭示了“神于人势利,人于神亦势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