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缘与书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吴丈蜀与五台山

吴丈蜀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据我所知,先生与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结缘也是颇深的。

早在80年代初,我编辑《中国当代名家书元遗山台山杂咏》册时,首先想到了沙孟海、费新我、沈延毅等大家,其中就包括吴丈蜀先生,遂致函吴老,得到了吴老的支持,惠赐了大作。直到1985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才第一次与吴先生谋面。翌年,中国书协在烟台召开二届二次理事会,在闭幕会后的晚宴上,书界同仁进行联欢,我有幸和吴先生同桌聚餐,相与畅谈,颇受教益。酒至半酣,先生即席赋诗,登台朗诵,无奈大厅内笑语喧阗,人声鼎沸,吴先生的诗作,我是连一句也不曾听清楚。会后,相偕游览,登蓬莱阁,读东坡诗,访云峰山,观郑羲碑,甚是惬意。此后几年,我便没有机缘和先生晤谈。直到1989年10月,成都市书协组织书法活动,我和吴先生都应邀参加。那次活动,除参加了书法展的开幕式外,便是尽兴的访胜探幽,我追随吴先生,在武侯祠、杜甫草堂寻诗觅句,吴先生的诗囊中自然又添了不少的新作。在浣花溪畔的竹楼上,午餐间,我对先生说:“五台山正在兴建碑林,拟将吴老以前所书元遗山台山杂咏一首镌刻石上,希望吴老能够同意。”

“五台山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名山,我很愿意写首诗作为留念,只是没有去过,何以成诗呢!”吴先生不置可否地回答我。

“欢迎吴老在方便时光临五台山,我们随时恭候。”我向吴先生口头邀请,先生颔而谢之。

由蜀返晋后,我很快给吴老寄上有关五台山的一套丛书资料,以供先生参考。没过几月,先生寄回《为五台山碑林作》七律一首:

“名山见说住文殊,气势雄奇接太虚。岭峙五台开佛国,云封百嶂隐僧庐。寺迎江海千邦客,阁贮经文万种书。雁代群峰齐俯伏,清凉世界好安居。”拜观墨迹,洋洋六尺整幅巨制,凝重古拙的汉魏碑版气息,跃然纸上,直扑眉宇间,冷峻高逸的神韵,令我久久不忍释卷。这便是今天在五台山碑林中,让人留连驻足的那通吴丈蜀先生并书的诗碑了。

到1993年,我再次致函吴老,诚请先生到五台山来消夏避暑,吴老总是忙,未能到五台山,又寄来一首诗:

“见说文殊法会开,名山何处久萦怀。他时车发忻州道,游罢南台上北台。”

吴老情系台山,于此亦可见一斑。同年,我拟以五台山为内容作书画专题展,先生闻讯,便撰浣溪沙一词为贺:“翰墨丹青各不凡,原平有杰树高幡,神州艺苑誉声传。此日一堂陈妙品,诗情画意聚毫端,冰绡都写五台山。”这词虽然是先生对我个人的题赠,却和五台山也有联系,附录于此,也可从中窥见先生提携新人、奖掖后学的人品和道德。

1994年9月,我突然收到吴先生发自银川的函札。他说,在西北旅行结束后,将去五台山一游,赴晋后,再作联系。然而时过中秋,尚不见吴老赴台的踪影。后来,接吴老从汉口所发的信函,他说,相偕数人,行脚匆匆,车过忻州,也不愿再去叨扰,便迳去台山了。台山之行,吴老宿愿已践,定是诗稿盈囊,我为《当代书画家与五台山》积累资料,希望先生抄示咏台大作。先生回函说,他的老伴身患不治之症,他终日延医购药,服侍左右,以尽人事。于此境况下,我除了对吴老的安慰外,便不愿有任何些许的搅扰了。

吴丈蜀(1919—)字恂子,四川泸州人,久居汉上,是湖北省文史馆馆长。身兼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诗词和书法大作,时见于报端杂志,足见先生诗思敏捷、宝刀不老的风采了。我读吴老近作,真有点“应手看垂钩,清心听鸣镝”的感觉呢!

1996年4月10日